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广西引进外种猪饲养成功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从1938年至1960年,先后从国外引进多批瘦肉型种猪,包括巴克夏、中约克、杜洛克、汉普夏、苏联大白猪、朝鲜白猪等。由于引进新猪与老猪混养,不注意选种保种,结果种猪退化,感染疫病,越养越少,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广东、湖北、辽宁、浙扛、福建等省,陆续从丹麦引进了多批新丹系种猪。湖北省于1998年和2001年两次从丹麦引进新丹系等长白和大白猪原种共218头,分别饲养于华中农业大学精品种猪场和天荣畜牧总公司。种猪引进后,两场在进行猪群扩繁的同时,开展了系统的现场测定和选育,并对引进猪的适应性作了观察。本文综合两场几年来生产记录和现场测定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母猪无乳综合征的治疗与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国外著名家畜育种公司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的种猪,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和猪和技术的引进对提高我国养猪业整体生产水平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外集约化猪场较为常见的种猪饲养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如母猪无乳综合征也带到中国的集约化养猪场中。  相似文献   

4.
1原因疫近年来,由于病种类逐渐增多,导致猪只携带病原的现象增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猪病流行情况较为稳定,仅限于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猪气喘病等几种疫病的流行。而在20世纪90年代大型养猪兴起,随着优良种猪的引入,不可避免地引入了新的疾病。如猪中后期蓝耳病、猪  相似文献   

5.
《广西畜牧兽医》杂志在陈海云、王丕建、潘广燧、李康然主编的领导下,从内部、不定期刊物成为国内外发行的双月刊,是难能可贵的,在此特以庆贺。从广西发展养猪业方面看,由于本刊的大力宣传、帮助、指导,由20世纪八十年代推广二元杂种猪,发展到三元杂种瘦肉型猪,提高了养猪的经济效益;到九十年代,采用国外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瘦肉型猪种,全面推广三元杂种猪,使广西养猪业迅速发展,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发展了大群饲养,建立了现代化养猪场的基础。21世纪到来,广西兴办了大型养猪场,由原来仅饲养三、四百头的种猪场,发展到饲养三、四千…  相似文献   

6.
我省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引进长白、苏白、巴克夏、杜洛克等国内外优良瘦肉型猪为父本,以八眉猪为母本,培育和改良当地种猪,对青海养猪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近几年国家对地方猪种保种选育投入锐减,保种选育工作成本高、难度大。现有八眉猪保种规模严重阻碍着养猪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省大部分农户大量从四川、甘肃等地引调商品仔猪(当地养猪户叫川猪、甘猪),虽然给当地畜牧业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然而由于大规模的引调,在青海高原地区未曾流行的一些猪传染病(如:猪喘气病、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发生、蔓延,给我省整个养…  相似文献   

7.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流行情况调查童光玉(湖北黄石市挹江畜牧发展公司,烯水436204)鄂东南某大型猪场,80年代初从外省引进种猪后,1983年春开始发现种猪群有典型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简称AR),由于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AR不断扩大蔓延,到1988年...  相似文献   

8.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都大量从国外引进种猪,并长期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种猪公司急功近利,只管引种,不管育种和健康状况的维持与提高,或是制定的育种方案、管理及生物安全措施不合理。以我公司2004年12月从加拿大海波尔种猪公司引进的大白、长白、杜洛克种猪为探讨对象,就育种、管理和生物安全体系等对其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发展瘦肉型猪生产,引进外来品种时应慎重。如一疏忽,可能会带进一些国内已消灭或没有的疫病。诚然在引进种猪时虽经口岸检疫,但由于种种因素也很难保证无病。如有一个种猪场因从外国引进种猪,带进猪喘气病、萎缩性鼻炎,而引起本地猪的感染,经济损失巨大。经初步实践证明,采取以下五项技术措施,有利于建立健康猪群和控制疫病的传播。1.隔离饲养引进的种猪群,应放在隔  相似文献   

10.
唐胤晟  王英群 《广西畜牧兽医》2005,21(4):169-170,192
普及和推广猪人工授精,可减少疾病的传播,充分发挥良种公猪的遗传优势,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为进一步提高种猪质量,广西种猪场分别于2001年底和2004年初从美国引进原种长白、杜洛克、大约克种猪,向社会广泛推广良种和精液,加快猪的品种改良进程。现将猪人工授精技术和相关隋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型猪已不再适应人们的需要,猪品种必须向瘦肉型方向发展。我国从70年代末期开始,从国外引进了瘦肉型猪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品种;近几年又引进了皮特兰和美国配套系迪卡猪,以及比利时斯格和荷兰达兰——斯坦勃祖代配套系种猪。  相似文献   

12.
中国猪种外传和对世界猪种改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古到今,纵观历史,简要地梳理、综述了2000多年来中国猪种外传和对世界猪品种改良的影响。中国家猪的饲养可追溯到约6000~9000年前。中国猪种的优良种性,在汉代就已驰名海内外,此后对世界猪种的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汉代中国猪种已外传,古罗马帝国引入华南猪并育成了罗马猪。18世纪英国引进中国华南猪改良当地猪,育成约克夏、巴克夏猪。19世纪初美国引进中国猪种,育成了波中猪和切斯特白猪。现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猪种几乎都是由中国猪种直接或间接参与育成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日等一些畜牧业发达的国家相继引进、研究和不同程度地利用了中国地方品种猪。还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猪种的外传成因及其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地方猪(本地猪)在省内分布较广,成年母猪数量占母猪总数的50%,估计有20万头左右。吉林地方猪来源于东北民猪。解放前后,当地曾从国内外引进巴克夏、约克夏、克米洛夫、苏白、长白品种猪,五六十年代省内又进行了吉林黑猪、吉林花猪的选育工作。经过几十年在省内各地杂交繁殖,形成了大量杂种猪。群众几十年对这些杂种猪进行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猪价大起大落的情况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抓好种猪场两项工作:一是提高种猪场防疫能力,提高种猪健康水平;二是提高种猪生产性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近10年来,广西有7个种猪场,先后从国外引进SPF种猪2500多头,都采用"新场、新猪、全封闭饲养管理方法和严格防疫检疫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国内市场对瘦肉猪的需求,改良我国种猪品质,国家在各地有计划从国外引进种猪。种猪进口从1998年开始大幅度增加,单从接受报验的情况来看,1998年进口数量是1997年的2倍多,坦是质量比1997年差。1998年共接受检验导批594头,批批有不合格猪,占总数的3.70%。进口种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引进地区单一,大量集中在加拿大。由于进口渠道少,种猪的选择余地小,有些次品猪被引进。(2)买方为节省运费,普遍存在超载现象。由于每只木箱中猪的超载造成拥挤,增加了选亡猪的数量。卸货时发现途栏猪最多的1批达3头。(3)部分种猪…  相似文献   

16.
贾云  景羽 《中国猪业》2008,3(2):4-13
中国堪称泱泱养猪大国,但还远不是猪业强国。如何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养猪技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种猪良种繁育体系,从源头上解决猪多病多的弊端,实现中国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变养猪大国为猪业强国,这是中国猪业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正是承载着中国猪业嘹望者、领航者的使命,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应运而生。中心集科研、育种、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对提高中国养猪生产的整体水平,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功标青史。  相似文献   

17.
为加强中法科技交流,1979年11月我国赠送法国梅山猪、嘉兴黑猪、金华猪3个地方品种9头种猪,每个品种1公2母。法国充分利用了我国猪种高产仔数的基因,培育出性能优秀的法系大白猪、法系长白猪。据中国种猪信息网资料,2008—2016年我国从国外引进种猪中法系种猪占比14.16%,近几年法系种猪引进较多。  相似文献   

18.
1猪伪狂犬病免疫控制的曲折过程由于伪狂犬野毒感染后,容易造成母猪群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返情比例高,公猪表现睾丸炎,丧失种用能力,给猪场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大多数猪场普遍重视对种猪群的免疫。即便如此,种猪群伪狂犬疫苗免疫也经历了一断曲折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至2005  相似文献   

19.
一、超早断奶为了清除猪场的疾病,生产出高度健康的种猪,自20世纪50年代早期开始,国外通过从健康的母猪剖腹产取得仔猪,并在隔离状态下饲养出无特定病原猪(SPF),这在控制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SPF猪  相似文献   

20.
1我国饲养配套系种猪现状 中国配套系猪饲养与推广曾出现过鼎盛时期。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北京养猪育种中心1991年从美国引入迪卡配套系种猪(DEKALB),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推广非常好,当时正值中国工厂化养猪从南到北全面展开,迪卡配套系种猪的推广,对推动配套系育种和配套系种猪推广以及中国工厂化养猪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PIC是国外配套系种猪进入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