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吉林西部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综合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吉林西部农业生态地质环境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自然因素是基础 ,经济因素是关键 ,社会因素加剧了脆弱性的发展。本文从自然、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建立了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在时间尺度上对吉林西部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 3 0~ 4 0年代本区生态环境处于轻度脆弱状态 ;5 0~ 60年代发展到中度脆弱状态 ;70年代以来达到强度脆弱状态 ;特别是 80~ 95年为极强度脆弱状态 ,95年以后本区生态环境虽然有所好转 ,但仍处于强度脆弱状态。  相似文献   

2.
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三类15项指标对1998~2007年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用协调度指数对三类子系统间的协调度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新疆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系统呈可持续发展趋势,环境和社会系统呈不稳定发展态势;三类子系统间处于非协调性发展状态.为进一步提高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农业的历史只有300多年,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环境退化问题如土壤侵蚀、压实、盐渍化、有机质下降,水质污染等已引起了极大的关注。80年代中期直至90年代,农业的重点开始向持续性转移,持续理以确保农业生产高产和安全的同时以满足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需求为目标。  相似文献   

4.
持续农业与植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农业是全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要解决人增地减 ,资源贫乏和环境恶化等问题 ,发展高产、高效、低耗农业 ,实现“稳粮增收奔小康”的战略目标 ,必须走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必将面临持续农业发出的新挑战。植物保护工作如何在持续农业思想的指导下 ,更新概念 ,制定新的策略和发展新的技术对策 ,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1持续农业与植物保护目标的一致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为了探索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提出了持续农业(SustainableAgricul …  相似文献   

5.
宁夏避灾农业生态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避灾农业产生的环境背景,得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宁夏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阐述避灾农业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宁夏避灾农业生态模式,并探讨了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陕北是西北旱作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三农"问题较为集中和尖锐的地区,其整体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从人居环境学科视角出发,以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旱作农业生产都对陕北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格局、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人居环境建设应当从农村社会发展系统高度出发,将物质实体的建设自觉与农业生产、村落发展紧密结合,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适宜性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为今后该地区新农村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解决几十年来农业拼投入、拼资源、拼环境粗放型增长造成的高产低质、资源浪费、产能下降、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加速农业转型,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变得极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指示为山西以及广大旱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阐释了有机旱作农业的深刻内涵要义和绿色发展理念,分析了其“大有机”的文化基因和科学本质,论述了传统有机旱作农业的优势与不足,揭示了当下旱作节水农业的问题与隐忧,明确了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对于农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走好有机旱作农业道路的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8.
植物保护与持续农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持续农业或称持久农业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是1992年召开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上提到的"21世纪议程"的重要内容,其中心就是保护环境的持续发展.它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在保护环境和生态不受破坏,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是持续农业生产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如何建立和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病虫生态控制体系,使有害生物的防治适应持续农业的需要,是植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河西灌溉农业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演变角度初步考查了历代河西灌溉农业的发展,比较历史时期灌溉农业的发展差异,揭示河西地区灌溉农业发展规律及特点,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以为今后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渡时期,农业经营形式多样,个体、集体和专业化合作组织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生产目的、生产规模、生态环境、消费观念和农业技术措施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由此产生病虫种类增加,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入风险加大,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峻,重大突发性病虫害发生频率高,  相似文献   

11.
新疆富蕴县五彩湾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是科学制订地质遗迹保护方案和实施开发利用方案的关键。文中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五彩湾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区内6个典型景区进行定量评价,发现一级资源景区1处,二级景区3处,三级景区2处。根据评价结果,划分出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  相似文献   

12.
树木年轮学方法在自然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评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是评价自然灾害风险的前提条件,获取历史时期地质灾害过程的时间与空间分布信息,是评估和分析灾害风险的基础。由于树木年轮方法具有定年准确、连续性强、分辨率高和易于复本等特点,在样品量足够多的前提下,该方法可以精准地确定滑坡、洪水、泥石流等事件发生的年份。与历史记录资料方法和地衣测量年代法相比,树木年轮方法具有获取灾害事件空间分布、发生频率以及季节性等信息的优势 。  相似文献   

13.
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野外调查和测立资料分析,认为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至少在有史记载以前的晚更新世末期(即25000-12000aB.P.间)就已断续存在。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是自然环境特别是干旱多风的气候因素起控制作用,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叠加在自然环境之上,对沙漠化的发生与扩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并讨论了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喀什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喀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国家标准对喀什市旅游赋存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对喀什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评价.指出喀什市存在旅游资源品位高,开发程度低;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足;旅游资源类型单一,分布散的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  相似文献   

15.
新疆村镇体系规模结构预测研究——以莎车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镇体系规模结构变化是一种Markov Chain。针对村镇体系规模结构的实际变化特征并结合Markov Chain理论,运用Markov转移矩阵方法,以莎车县为实例,通过分析历史变化过程并建立一个预测在n年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模型;文章指出,不同类型村镇比重之间的差异增大并呈极性发展,整个村镇体系发展势态良好。模型有效解决了村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无后效性"特点,为相关地域制订合理的村镇发展政策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松嫩沙地生态系统特点与沙漠化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嫩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也是我国沙漠化土地的东缘,其独特的生物气候条件、发育历史与区位条件,使松嫩沙地具有不同于其它沙地的特点。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该沙地沙漠化的生态系统条件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沙地整治与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新疆温宿县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对其地形地貌、岩土体组成、气象与水文环境地质条件进行了概括;统计了该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析其发生原因;对崩塌、滑坡、塌陷、泥石流等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主要地质灾害发生区域作了分区,为重大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综合分析温宿县环境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并考虑到人类技术经济活动等因素,提出了该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法,对温宿县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In China,qanats(kan’erjing/karez)exist only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being one form of traditional irrigation technology tha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oasis civilizations.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origin and date of the qanats in Xinjiang due to a lack of adequate evidences.And uncontrolled over-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by pumping wells,as well as the expansion of surface water interventions nowadays,has caused serious impacts on not only the qanats,but also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s.There exist long-time arguments on whether the qanats should be restored or preserved.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and modern implications of the qanats for oas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o discuss the initiatives taken by local governments.The whol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was included as the study area,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Turpan prefecture.The materials and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literature review and governmental documentation.Based on a systematic examination of three prevailing theories on the origination of Xinjiang’s qanats,it is suggested modern archaeological techniques could be good solutions to explore the origination in addition to historical records used normally.Although qanats fail to fully meet today’s enormous water demands,their rich historical,cultural,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in arid areas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As a cultural heritage and ecologically-friendly engineering creation,qanat systems shall be kept in good condition and function by a valuable number.Recent initiatives to protect and restore target qanat systems in Xinjiang could provide positive examples for the practices in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where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qanats or similar technologies are desired.  相似文献   

19.
文中结合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七个批次的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数据和历史文化名城数据,综合利用最近邻指数法、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全国尺度上,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东西差异大,而历史文化村镇数量南北差异大。2)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分布比较均匀,而历史文化村镇属于集聚分布。3)因子影响程度上,人口要素、经济要素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较大,交通要素次之,自然要素的影响程度较小,另外不同因子对变量的影响方向具有差异性。4)人文环境、评审制度和传统风水理念也会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的地域分布和影响因素,有利于从空间上认识与保护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揭示历史文化资源空间分异的背后影响机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是干旱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其资源、环境也将受到更大的影响。文中介绍了该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类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主要单体景观进行了等级划分,指出其资源丰富、价值大、品位高,以及在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分级保护与专门保护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并提出通过科普与旅游观光协调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来打造地学品牌,提升文化品位,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