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7 毫秒
1.
氮、磷、钼对木麻黄苗期固氮、生理及生长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细枝木麻黄和沿海防护林内的中性沙土为供试材料,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设计方案,进行氮、磷、钼施肥试验。结果表明:细枝木麻黄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指标、硝酸还原酶活性、氨基氮含量、结瘤量、固氮酶活性、苗高生长、生物量积累均随磷的增加而提高;苗木结瘤量和结瘤率、固氮酶活性明显受氮肥制约,随施肥的增加而下降。其他生理指标和生长量在0.4gN/pot·范围内较好,超过此限时略有下降趋势或影响不明显;钼在本试验条件下影响不显著。苗木生物量和固氮酶活性与净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呼吸强度、NRA等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长期施肥对半干旱农田土壤氨基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于肥料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土样的测定结果表明,施肥对土壤酸解性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极显著影响:施用化肥,特别是在配施秸秆和厩肥后,酸解性氨基酸氮含量大幅度增加,以施高量秸秆和厩肥最为突出。从中性氨基酸(平均216.7μgN/g),碱性氨基酸(106.9μgN/g),酸性氨基酸(79.0μgN/g)到含硫氨基酸(1.9μgN/g),含量依次下降。施肥影响最显著的是中性氨基酸(施肥平均增加82.6μgN/g),其次为碱性氨基酸(48.2μgN/g),最后是酸性氨基酸(16.4μgN/g),对含硫氨基酸影响不大,施肥仅平均增加1.6μgN/g。游离氨基酸不仅在数量上低,而且在种类上也比酸解性氨基酸少。总体上看,施肥也会增加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随秸秆用量增加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施氮水平对鲜食糯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谢勇  冯颖竹  陈惠阳  兰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052-4053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鲜食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施氮肥可明显改善糯玉米的经济性状,并且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但施氮超过420kg/hm2时,鲜食糯玉米的产量及品质明显下降。以产量和品质作为衡量指标,鲜食糯玉米以施用纯氮36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水平(0、0.1、0.2、0.4、0.8、1.6g/kg土)对剑麻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养分含量、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剑麻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干重)、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均在施氮水平为0.1g/kg土时最高,地上部、根系干重分别为15.39、2.30g/株,为对照的128%、131%;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为12.68%、8.48 kg/kg;而施氮水平为1.6 g/kg土时,剑麻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反而降低;与对照相比,适量施氮明显增加剑麻地上部生物量,但各施氮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剑麻根系生物量则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剑麻地上部和根系含氮量、植株氮素积累量总体上随着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则随着施氮水平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刘桂华  廖晓明  董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50-9352
[目的]研究细枝木麻黄小枝多酚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方法]以细枝木麻黄小枝为原料,以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细枝木麻黄多酚,并研究细枝木麻黄小枝多酚提取液的体外抗氧化作用及其对玉米油的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细枝木麻黄小枝多酚浓度为0.90 mg/ml时,对DPPH.的清除率为95.4%,半清除率(IC50)为68 mg/L;浓度为1.20mg/ml时,对.OH的清除率达99.0%,IC50为74 mg/L;浓度为1.20 mg/ml时,对O2-.的清除率达98.9%,IC50为240 mg/L。对玉米油脂抗氧化性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贮藏10 d,空白对照过氧化值(POV)82.78 mmol/kg;添加0.016%细枝木麻黄多酚时,POV值为41.73mmol/kg。[结论]细枝木麻黄多酚体外可清除DPPH.、.OH和O2-.,具有较强的综合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在日光温室采用盆栽试验进行的不同N、P、K用量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基施P2O50.067g/pot、K2O0.133g/pot的水平下,以施N0.165g/pot的处理番茄产量最高,适当增施氮肥可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相同施N水平下,随P、K用量的增加,Vc含量增高,而有机酸含量有减少的趋势。建议大田种植番茄以施N375kg/hm2、P2O5150kg/hm2、K2O30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细枝木麻黄进行组织培养和转基因研究。[方法]以耐寒性细枝木麻黄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农杆菌介导转化3种条件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对细枝木麻黄不定芽诱导分化适宜的激素组合为DCR+6-BA5.0mg/L+NAA0.5mg/L;转基因抗生素选择压力为潮霉素,共培养时间3d;以初步建立的转基因体系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94株转基因木麻黄,通过PCR检测,其中61株为PCR阳性植株。[结论]该研究为细枝木麻黄的组织培养和转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细枝木麻黄进行组织培养和转基因研究。[方法]以耐寒性细枝木麻黄为试验材料,探讨了转化受体选择压力、菌液浓度、共培养时间在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分化方面对农杆菌介导转基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对细枝木麻黄不定芽诱导分化适宜的激素组合为DCR+6-BA 5.0 mg/L+NAA 0.5 mg/L;转基因抗生素选择压力为潮霉素,共培养时间3 d;以初步建立的转基因体系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94株转基因木麻黄,通过PCR检测,其中61株为PCR阳性植株。[结论]该研究为细枝木麻黄的组织培养和转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木麻黄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通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细枝木麻黄(C.cunninghamiana)、粗枝木麻黄(C.glauca)和山地木麻黄(C.junghuniana)为材料,对不同水分胁迫下的9项水分利用和光合作用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9个原始生理指标被综合成3个独立的新指标,即持水因子、生产因子和调节因子;筛选出3个新指标包含了原有指标的大部分信息,累积贡献率达到93.287%.通过比较3个指标的综合得分大小,对4种木麻黄的抗旱性进行了评价,在相同的供水水平上,它们的抗旱排序是:普通木麻黄>粗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山地木麻黄.这一结果提示在木麻黄抗旱育种实践中,可以选取一些简便易测的生理指标作为参考,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抗旱良种的筛选.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油麦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450 kg/hm2时产量最高,施氮量为600 kg/hm2时,产量反而下降。施氮量在0~300kg/hm2范围内,油麦菜VC含量随着施肥量提高而升高,硝酸盐含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在中下等肥力水平条件下,施氮量以30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杉木苗期施氮的后期效应,我们在盆栽条件下对一年生杉苗按0.0、0.4、0.8、1.2、1.6、2.0g氮/盆6个水平进行施肥,结果表明:苗期施用氮肥对二年生杉苗的生长仍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二年生杉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干重)积累、分枝数、分枝总长等各项生长指算随施氮水平的变化趋势均与一年生时相似;H/D值、T/R值与根、茎、叶占全苗比重等各项比例在不同的施氮水平之间有著差异,但在一年生和二年生之间无显著差异;当仅以苗高、地径、根长来评价其二年生生长效应时,可以认为苗期施氮无效,但综合生物量枳累和分枝特性指算,施氮的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2.
氮磷钾对杉苗生长和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最优化设计安排了氮磷钾三因素五水平(分别为氮:0.0,0.5,1.0,1.5,2.0;磷:0.0,0.3,0.6,0.9,1.2;钾:0.0,0.4,0.8,1.2,1.6g/桶)的肥料试验,供试土壤有效氮磷缺乏。结果表明,N_3P_3K_1和N_2P_4K_4是有利于杉苗高径生长和促进杉苗净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根系活力等生理特性的优良组合。单施氮或磷或钾及氮磷比例失调的其他处理杉苗的生长速率和生理活性都较低。氮多磷少对杉苗生长、生理的不良影响大于氮少磷多。尿素对杉苗根系活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用磷肥可减轻这种为害。在磷肥充足的条件下,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氮、磷、钾肥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经电算结果表明,全年适宜的施肥量为N:1.25~1.60g/桶,P:1.04~1.18g/桶,K:1.69g/桶,杉苗整个生育期都表现了较明显的氮磷之间的正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施磷对银杏叶产量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按0、1.0、2.0、3.0、4.0g/盆(以P2O5计)5个水平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磷水平对银杏叶产量有显著影响。银杏苗木施磷量在2.0g/盆(以P2O5计)之内,磷的增施对银杏叶产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以2.0g/盒(以P2O5计)处理为最佳,而超过2.0g/盆(以P2O5计)时,苗木体内养分失去平衡,叶产量开始下降。5种施磷处理中,以4.0g/盆(以P2O5计)处理的叶片黄酮浓度最大,2.0g/盒(以P2O5计)和3.0g/盒(以P2O5计)处理的单株黄酮总量最大。通过施磷量与黄酮总量的关系方程,可求解出,2.71g/盆(以P2O5计)为2年生银杏叶用园的最佳理论施磷量,可望获得单位面积上最高的黄酮产量。  相似文献   

14.
杉木苗期氮素营养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营养诊断作为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技术之一从出现发展到现在已经给合理的营养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为农业的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但该技术进入林业生产领域却只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情。目前林木的营养研究多停留在肥料试验和对林木体内养分动态变化规律的探讨上。营养诊断的新技术—综合诊断施肥法(Diagnosis andRecomendation Integrated System,DRIS)在林业生产上尚无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杉木苗期氮磷钾营养及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最优化设计安排了氮磷钾三因素五水平(分别为氮:0.0,0.5,1.0,1.5,2.0;磷:0.0,0.3,0.6,0.9,1.2;钾:0.0,0.4,0.8,1.2,1.6g/桶)的肥料试验,供试土壤有效氮、磷缺乏。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配合适宜的N_3P_3K_1,N_2P_4K_4及N_1P_3K_3氮磷钾肥利用率较高或最高,氮过多磷不足则氮肥利用率低,导致氮肥浪费并且抑制杉苗生长和生理活性;磷肥可明显促进杉苗对氮肥的吸收。多数生长、生理指标与杉苗针叶全氦、全磷、全钾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据此进行营养诊断可得到较客观的结果。采用综合诊断施肥法(DRIS)可诊断杉木各苗期的营养平衡状况及定量地判断需肥程度和顺序,合理制订各苗期针叶养分的适宜比值。这两种方法相结合得到了一个较完整的杉苗营养诊断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温室中采用砂培培养法对落叶松幼苗进行处理。在实验初期和末期分别测定了落叶松幼苗根、茎、叶中氮的浓度,并分别计算了落叶松幼苗的根、茎、叶的氮转运量、转运效率、转运贡献率和氮收获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氮素处理水平下,根的氮转运量、转运效率和氮转运贡献率最高,茎次之,叶最低,并均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磷处理水平为0.5mmol/L时,根、茎的氮转运量、转运效率和氮转运贡献率最高,但在低于或高于该处理值时相关指标降低;叶的氮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同样也在供磷水平为0.5mmol/L时最高,在高于或低于上述供磷水平时,均可导致相关指标降低,但其氮转运贡献率在供氮水平为1mmol/L时最高。从氮收获指数看,叶最高、根次之、茎最低,叶的氮收获指数随氮和磷处理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根却降低,茎的反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确定闽楠Phoebe bournei幼苗培育的最适指数施氮量,对丰富高质量闽楠苗木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6个水平指数施氮量(0、1、2、3、4、5 g·株?1)处理下闽楠幼苗生长生理及养分积累状况。  结果  闽楠苗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叶绿素质量分数以及根系活力随指数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3 g·株?1时达到最大;苗木氮、磷、钾素积累量在最高指数施氮量处理中最大;苗木生物量、氮素质量分数、株含量以及施氮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施氮量为3~5 g·株?1时,幼苗养分吸收表现为奢侈消耗;临界值法表明:闽楠苗叶片氮钾的最适质量分数临界范围分别16.88~20.58和9.78~11.38 mg·g?1,最适施氮量为3~4 g·株?1。  结论  综合闽楠苗生长生理以及养分积累表现,建议闽楠苗期培育以指数施氮量4 g·株?1为宜。图3表4参34  相似文献   

18.
用发育于Q_2和沙页岩上4种土壤,盆栽油菜,按每kg土施用0.3、0.6和0.9gK_2O,以研究KCl对油菜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施用K_2O0.3g/kg和0.6g/kg,4种土壤上油菜幼苗鲜、干重均较不施对照增加,但两种旱地土壤的增值小于两种水稻土。随KCl施用量的增加,油菜幼苗地上部N、P、Ca、Mg等元素的含量逐渐下降,但Mn、Cl元素的含量则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9.
以白桃成熟胚为试验材料,无菌萌发获取试管苗,并筛选出试管苗培养最合适的增殖及生根培养基。研究结果表明,白桃试管苗培养最适合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IBA 0.0 mg/L+蔗糖30 g/L+琼脂6 g/L,增殖系数为3.45。生根率最佳诱导培养基为1/4 MS+IBA 0.0 mg/L+NAA 0.4 mg/L+蔗糖30 g/L+琼脂6 g/L,生根率为82.22%。生根数最佳诱导培养基为1/2 MS+IBA 0.5 mg/L+NAA 0.0 mg/L+蔗糖30 g/L+琼脂6 g/L,生根数为5.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