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也逐步提升,其中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一项培肥地力、增加产量的有效手段。目前,玉米秸秆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中。该文通过对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种植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从控制秸秆粉碎质量、精细化整地、及时查苗补苗、提高播种技术、合理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严格把关,才能充分发挥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提高小麦种植产量与质量,增加农民整体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农业科学》2016,(2):44-49
本文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现状与存在问题,从玉米秸秆还田腐解规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有机质(碳)、土壤微团聚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研究进展,阐述了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领域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配合氮肥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分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世界 《河南农业》2013,(11):11-12
为探索玉米秸秆还田时合理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例,以及与秸秆腐熟剂等配合施用的效果,按照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土壤养分研究室的统一方案,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秸秆还田与不同基追比氮肥配合施用试验,为北纬33°小麦产区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施用玉米秸秆还田腐熟剂对小麦的产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麦田合理施用玉米秸秆还田腐熟剂提供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施用玉米秸秆还田腐熟剂,麦田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含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正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土壤肥性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而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则是一种能够改善土壤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使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时,一般都需要同时对土地进行保护性耕作,以确保土壤性能良好。应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主要作用在于改善土壤的保墒能力和活性,使其肥力提升。在应用秸秆还田技术时,要同时做好一系列的秸秆粉碎、整地、播种、施肥等工作。本文在分析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时,主要借助了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玉米土壤培肥及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设置常规氮肥(T1)、秸秆还田+常规氮肥(T2)、秸秆还田+控释氮肥(T3)、秸秆还田+控释氮肥减氮15%(T4)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T2和T3处理明显增加玉米产量,T3增加幅度大于T2,T4处理增加玉米产量不明显。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机质、全氮和土壤有效钾含量,但对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影响不大。综上,玉米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玉米产量,减氮15%处理并未影响玉米产量,研究结果可为玉米土壤培肥与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在小麦栽培过程中,运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随着科技的发展,玉米机械技术的大力推广,也为小麦的持续性生产创造了条件,使小麦产量能够稳步提升。玉米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达到稳定增产的目的。因此,把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运用到小麦栽培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提升小麦产量与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对玉米秸  相似文献   

8.
旱地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9,自引:9,他引:60  
 研究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方式 (直接或过腹还田 )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 ,秸秆过腹还田对提高耕层土壤速效 N贡献较大 ;耕层土壤速效 P含量主要与化肥施用量有关 ;耕层土壤速效 K含量与秸秆直接还田有关。该试验条件下 ,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过腹还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保持平衡。产量统计分析表明 ,化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影响 ,其次为秸秆直接翻压还田。适宜的秸秆直接还田量、秸秆过腹还田量与化肥 N配比 (试验中每公顷用量分别为 60 0 0、1 50 0和 1 0 5kg) ,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 N的利用效率较高。研究为该区玉米秸秆作为饲源和有机肥源的合理再分配利用 ,秸秆、牛粪与化肥平衡配施 ,以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贡献和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玉米秸秆还田为研究对象,在宁夏同心县河西镇农场村进行了持续4年的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宁夏耕地地力培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有效降低土壤容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对碱解氮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弱;对土壤容质量和有机质的影响随着还田量的增加效果更为明显,但全氮和碱解氮与还田量关系不大;玉米累积产量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提高。当秸秆还田量达到600 kg/667 m~2时土壤容质量显著降低,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也较高,玉米籽粒累积产量最高;当秸秆还田量达到800 kg/667 m~2时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与600 kg/667 m~2差异不大,因此,综合本研究结果及宁夏干旱地区玉米秸秆生物量,宁夏干旱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量以600 kg/667 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玉米秸秆还田现状及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秸秆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一项主要措施,它不仅可以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还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本文对我国玉米秸秆还田现状、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以及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为秸秆还田在更大范围内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培肥效果、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本试验设秸秆还田+施肥、秸秆还田+不施肥、秸秆不还田+施肥、秸秆不还田+不施肥4个处理,通过定期取样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对土壤容重、有机质等理化性状进行分析,定期调查玉米生长动态指标,最后测产和考种。[结果] 秸秆还田区与不还田区相比较,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增加。反映出秸秆还田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玉米生长和增加产量等方面有着显著效果,因此,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和玉米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具有稳产、高效、环保等优点,是一项较佳的培肥地力和增产措施,可在大方县玉米种植地区加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适合于砂姜黑土地区麦玉轮作模式下的秸秆还田方式,在增加养分的同时减少养分流失风险.设置7种秸秆还田处理方式:A(小麦秸秆全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B(玉米秸秆全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C(小麦玉米秸秆全还田)、D(施肥但秸秆不还田CK1)、E(小麦秸秆半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F(玉米秸秆半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和G(秸秆不还田也不施肥CK2).对不同处理土壤进行理化分析,同时运用熵权法对土壤进行质量评价,以及对土壤中有潜在流失风险的养分进行评估.结果 表明:与不还田也不施肥的对照相比,在0~20 cm土层中,除C处理外均可提升土壤含水率,分别提升了66.9%、50.1%、31.1%、51.2%和77.2%;不同处理土壤中微生物量氮、全氮、硝氮和总磷含量依次是:G<D<E<F<B<A<C,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与秸秆还田量有关,含量大小依次是G<D<E<F<A<B<C.养分评价得分中,养分增加效果C>B>A>F>E>D>G,各秸秆还田处理养分流失风险依次是E>F>C>A>B.综合考虑养分增加与流失风险,在各处理中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处理C是一种能够在增加养分的基础上降低潜在面源污染风险的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与锌肥配施对土壤养分、春玉米产量及子粒锌含量的影响,为合理施用锌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无秸秆还田时,施用锌肥后比不施锌土壤有效锌含量提高64.00%,全锌含量提高2.51%,在施锌情况下,S1Z4处理比S0Z4土壤有效锌含量增加了0.21 mg/kg;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而单独施锌对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无显著影响;无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锌肥可增加春玉米产量14.06%,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锌则可增产17.3%;无秸秆还田情况下,施用锌肥使春玉米子粒锌含量提高20.17%,秸秆还田配施锌肥则使子粒锌含量提高32.61%。秸秆还田与锌肥配施是提高土壤供锌能力、增加春玉米产量和子粒锌含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发展概况1.玉米秸秆还田的概念玉米秸秆还田就是把玉米秸秆通过机械切碎或粉碎后,直接洒在地表或通过机械深翻或旋耕犁深旋把秸秆施入土壤的一种农业措施。这一技术从2001年在夏县开始推广,2008年大面积实施,2010年得到普及。2.秸秆还田的方法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主要分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直接还田主要通过玉米收获机和旋耕犁来完成;间接还田则是将切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春玉米(Zea mays L.)产量的影响,设4种秸秆还田方式,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1,CK)、秸秆混拌还田(S2)、秸秆深翻还田(S3)、秸秆覆盖还田(S4),研究其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对照相比,秸秆混拌还田使0~20 cm土壤容重下降3.9%,孔隙度增加2.0%,玉米产量增加2.81%;秸秆覆盖还田提高了土壤含水量,但降低了苗期耕层的土壤温度,降低了玉米成穗数、穗粒数及百粒重,使玉米产量减少3.87%;秸秆深翻还田处理增加了20~30 cm的土壤孔隙度,使土壤容重降低5.4%,增加了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含水量,提高了玉米成穗数、穗粒数及百粒重,使产量增加8.24%。综合来看,秸秆深翻还田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6.
秸秆的质量是影响秸秆还田后氮素矿化的重要因子。玉米秸秆C/N比较高,还田后往往造成对土壤氮素的固持,因此秸秆直接还田要补施氮肥,而在如今的农业生产中为满足对粮食产量的需求,氮肥的施用越来越多,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危害了土壤质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是一个关键问题。该试验在可控条件下,研究苜蓿秸秆和玉米秸秆共同还田对氮矿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比较豆科作物秸秆或者氮肥配施玉米秸秆在相同C/N下(25:1)还田对土壤供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室内实验共设置4个处理:(1)对照(CK);(2)玉米秸秆单施(M);(3)苜蓿秸秆配施玉米秸秆调节C/N为25∶1(MM);(4)无机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调节C/N为25∶1(MF),在25℃下共培养270 d。玉米秸秆单施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均表现为对土壤氮素的固持作用,苜蓿秸秆与氮肥配施米秸秆均缓解了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氮素固持作用,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苜蓿秸秆配施相比于氮肥配施延长了氮素的可利用性。苜蓿秸秆与氮肥配施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转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并且以苜蓿配施处理最高。与玉米秸秆单施相比,苜蓿秸秆配施对脲酶活性影响没有差异,氮肥配施显著降低了脲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氮输入量显著影响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相比于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还田,苜蓿秸秆配施玉米秸秆还田具有较高的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因此,我们认为相比于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还田,苜蓿秸秆配施玉米秸秆还田是一个比较好的农业生产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进行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玉米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氮、磷、钾含量,增加营养元素积累,改善土壤肥力;玉米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辽南地区雨养春玉米种植适宜的土壤耕作与秸秆还田模式,于2011~2014年进行了为期4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3种耕作措施(普通旋耕20cm、隔年深松和隔年深翻30cm)与3种秸秆还田方式(无秸秆还田、秸秆隔年还田和秸秆连年还田)相结合,连续进行4年后对土壤水分特征及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作用,总体上以秸秆连年还田秸秆隔年还田无秸秆还田,深翻深松普通旋耕,且深翻与秸秆连年还田相结合效果显著。与普通旋耕无秸秆还田处理(P)相比,深翻+秸秆连年还田处理(SMSR2)显著地促进了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5.93%;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提高31.69%;玉米拔节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5.27%,抽雄开花期提高44.16%;SMSR2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显著降低了玉米生育期土壤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深松+秸秆连年还田处理(SSR2)也可明显改善土壤的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但其效果稍逊于SMSR2处理。因此,秸秆连年还田结合隔年深耕能有效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是适合辽南地区雨养条件下春玉米种植的一种科学耕作和培肥方式,当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9.
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水分运动与热力学函数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研究了温度、水分、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比较,土壤水势温度效应为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单施化肥;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提高土壤水势可增加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呈现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单施化肥;在相同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增加温度可提高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其导水率温度效应值(dk/dt)高量玉米秸秆还田<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和单施化肥。土壤含水量一定时,随着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变和相对偏摩尔焓变增大,土壤非饱和导水率也增大,并且高量玉米秸秆还田大于低量玉米秸秆还田和单化施肥,拟合得出的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变和相对偏摩尔焓变与土壤非饱和导水率方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两熟制条件下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可行性,探明鲁西南潮褐土合理耕层构建的最佳耕作方式,提高玉米产量,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常规旋耕、深松三种耕翻及不同秸秆处理方式组合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还田"耕作模式的松土保墒和玉米增产效果最好。与秸秆不还田处理下免耕和常规旋耕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深松处理在20~30、30~40 cm土壤容重平均下降11.3%、10.6%和7.6%、8.0%,玉米全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提高8.1%~10.3%,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3.6%~6.1%。秸秆还田配合深松处理下玉米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产量较秸秆不还田下免耕处理增产13.6%。因此,"秸秆还田+深松"耕作模式可作为本地区构建合理耕层结构、充分挖掘耕层潜力、提高玉米产量的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