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法研究了稻水蝇危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产量(y,kg/hm2)与田间虫口密度(x,头 /m2)、穗损失率 (x5,% )间0.01水平显著时的关系符合方程:y^=9433.965-6.6637x1-402.7469x5;产量损失(Y,kg/hm2)与田间虫口密度(x,头/m2)间关系符合下列方程 :Y^=-13.4989+6.0043x(r=0.9647**)。通径分析显示 ,穗损失率和虫口密度对产量建成直接效应最大 ,分别为-0.9218和-0.1422  相似文献   

2.
七星瓢虫对苜蓿斑蚜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捕食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的数量与苜蓿斑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为Na=1.024 2N/(1+0.003 3N),捕食苜蓿斑蚜的数量随斑蚜密度增加而增大,但寻找效应随之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为313头。在10~25℃下,七星瓢虫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2.4 1x+3 0.0 7 5,在2 5~3 5℃间的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1 2 0-1.2x,2 5℃下七星瓢虫捕食率最高,捕食率达9 0.5%。在种内干扰条件下,其捕食作用率E随天敌密度P的增加而减少,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0.4 1 9 3P-0.5 0 1 8。随着叶片数量增多,七星瓢虫和斑蚜之间的距离相对增大,造成捕食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麦田混生杂草生态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9~2000年于山东农业大学实习农场对小麦田的荠菜、播娘蒿、麦瓶草等主要杂草混合生长的危害及生态经济防除阈值进行了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 :麦田主要杂草持续生长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 ;小麦产量损失率(y)与杂草密度(x)之间呈幂函数关系 ,即y=0.0077x1.6565。随着杂草密度的提高 ,单位面积小麦穗数和千粒重明显降低 ,穗粒数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盐城市麦类白粉病系统观测和普查资料及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白粉病在本地区发生流行的主要气候指标为春季候平均气温>12℃(且期间日最高气温≥30℃的持续日数<3天)、某一候或数候的候日照时数<25小时、候雨日≥2天或雾大露重天气较多;长、中、短期预报模式分别为:y=-0.8826-0.0410x1+0.3513x3 y=-1.4800+0.259x4+0.3390x5+0.5116x6y={1(当x7>12℃、x8<25小时和x9≥2天时) 0(x7≤12℃或x8≥25小时或x9<2天时)}。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方稻区水稻骨干亲本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改进的纹枯病菌接种法,对当前我国南方稻区17个骨干亲本纹枯病抗性进行了田间鉴定,测定和分析了各材料的纹枯病病级(RD)、相对病斑高度(HR)及株高(HP)。通过试验,将17个骨干亲本分为抗病、中等抗病、中等感病和感病4种类型;筛选出了3个抗病亲本(明恢63、蜀恢527、广恢128)和3个中抗亲本(绵恢725、珍汕97B和协青早B);供试亲本的平均RD为4.78,平均HR为0.52;通过分析,发现纹枯病病级(RD)和相对病斑高度(HR)呈极显著正相关(y=8.373x+0.435,y=RD;x=HR)、株高和病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荔枝蒂蛀虫化蛹、羽化动态数学模拟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观浩 《植物保护》2004,30(4):70-71
通过3年对荔枝蒂蛀虫系统调查表明,荔枝蒂蛀虫化蛹、羽化进度与观察时间之间呈S型曲线,拟合关系 式分别为Y1=100.440 3/(1+e5.531 1-1.420 3x)、Y2=100.059 5/(1+e12.625 0-1.296 7x),非线性决定系数均在0.99 以上。应用表明,该预测曲线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发生趋势多年统计预测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拴劳 《植物保护》1992,18(1):18-19
本文借用陕西泾阳县1957-1986年连续30年二代棉铃虫资料,将乎稳时间序列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科学地结合起来,改“选点法”选取因子为逐步回归法选取因子并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组建了棉铃虫发生趋势多年统计预测模型=1.16-0.39yt-2+0.487y1-3+2.93y1-7-0.45yt-9-0.07(y1-4)2-0.72(yt-7)2-0.093(yt-10)2±0.2经15年回报,历史拟合率100%,试用4年和实际发生一致,经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第一代二化螟造成的枯鞘对水稻有效分蘖、水稻根的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导出了二化螟造成的枯鞘株率(x)与水稻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y=1.7506+0.9793x,相关系数为0.9938。根据该方程及湖南省的实际生产情况制定了新的化学防治指标,即枯鞘株率为3.10%。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TCK冬孢子在-2~12℃范围内都可以萌发,5℃为最佳萌发温度。同一分离菌冬孢子在不同温度处理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差异;不同分离菌冬孢子在相同温度下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很大差异。在5℃下5个分离菌中,冬孢子萌发起始时间最短的为15 d,最长为35 d,培养60 d时分离菌Tt1、Tt2、Ty、Tm和Tu冬孢子的萌发率分别为86.4%、23.9%、23.3%、44.3%和81.0%。根据分离菌Tt2不同温度下培养50 d时的萌发率,建立了萌发率(Y)与温度(X)的模型为Y=0.150 8 exp[-0.02949(X-4.957 6)]2,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稻纹枯病菌在含己唑醇系列浓度的PDA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率,计算出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4.0407+2.3632x,r=0.9971,药剂EC50=2.5464mg/L,EC95=12.6463mg/L,试验结果表明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田间药效显示,5%己唑醇悬浮剂250mg/667m2药后15d防效达69.54%。  相似文献   

11.
对热带洋兰叶斑病病原菌串珠镰刀菌B10b开展了寄主范围、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对其进行了防治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后该病原菌能侵染石斛兰、蝴蝶兰、大花蕙兰和文心兰叶片并引起典型叶斑病症状;其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5~28 ℃,最适pH7~8;甘露醇、麦芽糖、可溶性淀粉是其最佳生长碳源,牛肉膏和蛋白胨是最适氮源;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5 ℃ 30 min;异菌脲、腈菌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很强,其EC50分别为1.12×10-5 μg/mL和1.525 4 μg/mL,甲基硫菌灵和代森锰锌的效果较弱,其EC50分别为105.879 8 μg/mL和66.830 2 μg/mL。  相似文献   

12.
巴氏钝绥螨对椭圆食粉螨的捕食效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RH85%、5个常温(16、20、24、28℃和32℃)条件下,研究了巴氏钝绥螨的雌成螨、雄成螨、若螨对椭圆食粉螨的捕食效能。结果表明:各个温度下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温度相同时,雌成螨的捕食能力最大,若螨其次,雄成螨的捕食能力最弱。温度对各螨态的捕食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各螨态对椭圆食粉螨的捕食能力(a/Th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8℃时捕食能力最大。在椭圆食粉螨密度固定时,巴氏钝绥螨的平均捕食量随着其自身密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3.
离体条件下测定并比较了10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甘蓝黑斑病菌等5种链格孢属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的链格孢属病菌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相近;咪鲜胺、啶菌恶唑、苯醚甲环唑、异菌脲、腐霉利等5种杀菌剂对供试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好,其EC50在0.01~1.28 μg/mL之间;百菌清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最高,其次是醚菌酯和嘧菌酯。  相似文献   

14.
采用药膜法对嗜卷书虱和嗜虫书虱进行生物测定,从5种杀虫剂对两种书虱的LC50可以看出,嗜卷书虱对两种拟除虫菊酯类药剂较嗜虫书虱敏感,嗜虫书虱对丁硫克百威较为敏感,而对有机磷类药剂的作用两种书虱的敏感性相似。两种书虱体内酸性磷酸酯酶(ACP)和碱性磷酸酯酶(ALP)的活力比较结果表明:嗜卷书虱和嗜虫书虱体内ACP的比活力为分别14 μmol/mg&#8226;30 min和2.2 μmol/mg&#8226;30 min,ALP的比活力分别为0.092 μmol/mg&#8226;30 min和0.046 μmol/mg&#8226;30 min。经方差分析,两种书虱ACP和ALP的比活力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动力学参数比较结果显示,两种书虱ACP的V max值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ALP的K m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离体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磷酸酯酶的作用各不相同,个别药剂在低浓度下表现诱导作用,说明磷酸酯酶在不同外源毒物的解毒代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以二斑叶螨为食的尼氏真绥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雪  金道超 《植物保护》2008,34(2):61-64
在19、22、25、28、31℃和RH为80%的组合下,以二斑叶螨为食料,测定尼氏真绥螨[Euseius nicholsi(Eha-ra et Lee)]各螨态的发育历期,分析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全世代的发育历期在19℃条件下最长(8.96 d),在31℃条件下最短(3.99 d);在19~28℃范围内,各螨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在28~31℃范围内,除卵期外,其他螨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延长,但差异并不显著。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59℃和83.33日.度。分别采用线性日度模型和Logistic模型拟合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其中Logistic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出尼氏真绥螨在高温下发育受到抑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黄皮植株甲醇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等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黄皮植株甲醇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等有一定的活性;在10 mg/mL的浓度下,黄皮果核、树皮、枝叶和花索的甲醇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8.83%、84.61%、72.23%和50.11%;黄皮果核甲醇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的EC50为4.34 mg/mL。黄皮果核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组分对香蕉炭疽病菌的活性研究表明,氯仿层的活性最高,抑制率为86.11%。黄皮果核甲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的EC50为2.37 mg/mL。  相似文献   

17.
在(13±1)℃的条件下,分别对椰心叶甲初蛹、被寄生的椰心叶甲僵蛹、椰心叶甲啮小蜂雌蜂进行低温贮藏,研究其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率及繁殖力的影响寻求其适宜的贮藏期。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椰心叶甲初蛹的贮藏期11 d为宜;被寄生的椰心叶甲僵蛹的贮藏期14 d为宜;空贮(不补充营养)椰心叶甲啮小蜂成蜂时,贮藏期2 d为宜,补充10%的蜂蜜水条件下,适宜贮藏期可延长到5 d。  相似文献   

18.
从茄子、番茄、辣椒、烟草青枯病株中分离出116株无致病力青枯菌,室内平板喷雾法拮抗试验结果表明,有21株菌在NA培养基上可明显抑制青枯菌TbRs的生长;烟草MSK326品种温室盆栽控病试验表明,Tmjd1 3和Aujd8 2 1两株菌具有较好控病效果,20 d后的相对防效分别为58.4%和97%。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倍半萜内酯分离物L-Ⅱ (主要成分为4β,5β-环氧苍耳素-1α,4α-内过氧化物) 的活性大小,将其与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总生物碱提取物MacSC (主要成分为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的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测试物对试虫均表现较高活性,其中,苍耳倍半萜内酯分离物L-Ⅱ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4龄幼虫的选择性拒食中浓度(AFC50)为23.6 mg/L,活性强于博落回生物碱提取物MacSC(111.8 mg/L);在测试浓度为10 mg/mL时,L-Ⅱ处理组的小菜蛾4龄幼虫仅有4.30%发育为成虫,是对照的6.12%,小菜蛾蛹的羽化率为对照的12.05%,而MacSC的影响相对较低,两值分别为对照的33.89%和56.23%; 在上述测试浓度,L-Ⅱ对桃蚜 (Myzus per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均有较强的忌避作用,24 h忌避率分别为72.03%和74.47%,而MacSC对桃蚜的忌较效果较低(55.50%),对萝卜蚜无忌避活性。说明苍耳倍半萜内酯分离物L-Ⅱ对几种试虫的拒食、忌避和生长发育抑制活性均高于博落回总生物碱提取物MacSC。  相似文献   

20.
在对昆虫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菌株Tri-BA81进行单一基质和一般组合基质固体发酵初步筛选的基础上,选取谷子、麦麸、磷酸盐和稻壳为4个组分因子,每个因子分别设有不同质量比例的3个水平,按正交设计(L93)进行优化组合筛选研究。同时,对影响该菌固体发酵产孢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产孢量最高的正交组合为5号配方,分生孢子产量达1.7×1010个/g。该菌固态发酵的最适初始含水量为固体基质与水的比例为1∶0.6,最适pH为5.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