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试验利用性诱诱捕器在桑园田间不同高度诱捕桑螟雄蛾。结果表明:6月份前诱捕器设置高度为1.2 m时诱虫量最高,效果最好。随桑树高度增加,当诱捕器低于树冠高度时,影响了诱芯中性信息素的扩散,从而导致诱虫量较少。因此6月份后,诱捕器高度为2 m时诱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性信息素引诱剂对桑螟成虫的诱杀效果和对桑螟幼虫在桑园的消长动态监测效果,分析了桑螟的世代发生规律,为指导桑螟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桑螟对引诱剂和太阳能测报灯趋向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桑园内采用桑螟引诱剂和太阳能测报灯两种方法对桑螟进行诱杀试验,结果表明:引诱剂和太阳能测报灯对桑螟均具有诱杀效果,可降低桑园内桑螟虫口密度;且相同时间内,太阳能测报灯对桑螟的诱集数量多于引诱剂的诱集数量,而两种方法联合诱杀桑螟的效果比单独使用其中任一方法的诱杀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4.
试验比较了桑螟性信息素、桑螟食诱剂和杀虫灯3种方法对桑螟成虫的诱杀效果,都有一定的诱杀作用,杀虫灯和桑螟性信息素对桑螟成虫的诱捕效果接近,约比桑螟食诱剂高1倍。  相似文献   

5.
采用30%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对桑螟3—5龄幼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桑螟3~5龄幼虫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在桑园中高龄桑螟较多时推广使用,但使用浓度不能低于1000倍。  相似文献   

6.
对海宁市桑螟的发生特点、变化趋势和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桑螟发生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影响较大,桑螟世代数的增加,加大了对春季蚕种生产的影响.桑螟幼虫期与养蚕期重叠,防治适期要求精准.根据桑螟容易暴发成灾,越冬环境复杂,成虫趋光性较强等特点,提出了冬春采取室内人工捕捉、回山消毒和封园治虫控制越冬基数,春季越冬代桑螟羽化期在桑园用灯光诱杀成虫,错峰饲养原蚕,春蚕期桑园中如暴发桑螟用24%溴虫腈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等以春季蚕种生产防微“控毒”为目标的桑螟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桑园秋季生长迅速,蚕农桑园全面治虫工作十分辛苦,从2017年秋季开始,我县初步试用无人机桑园治虫工作的探讨,大大减轻了治虫人员劳动强度,提高治虫速度和效果。为此,笔者于2018年7~9月对桑螟2、3、4代初孵幼虫盛期分别进行了无人机飞防技术应用,有效地控制了各代桑螟的发生,防效果显著。8月28日着重进行了四代桑螟防治定点调查。  相似文献   

8.
2008年7—9月份,广西蚕区频繁受台风的影响,如第14号台风“黑格比”期间连续发生强降雨,阴雨日和雨量均较多,桑园内小气候环境湿度相对较大,气温较低,有利于桑螟的孵化、繁殖和生长。在这期间广西桑园桑螟幼虫数量上升,而且发生期与中晚秋蚕的饲养期相遇,给防治带来困难。本文就在台风“黑格比”过境前后对桑园内发生桑螟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原因分析,旨在提醒业内人士对天气变化导致桑园害虫危害情况的关注,同时提出了台风发生前后桑园桑螟的防治建议及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菲岛长距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菲岛长距茧蜂各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特性调查和研究 ,发现菲岛长距茧蜂在苏州一带的自然寄生率在 2 0 9%~ 2 7 4 2 %之间 ,平均 11 5 9% ,是当地的次优势天敌种群。菲岛长距茧蜂产卵于桑螟的 1、2龄幼虫体内 ,直至桑螟幼虫老熟时才从其体内钻出 ,虽对当代桑螟的控制作用不大 ,但是可明显减少当代成虫的虫口基数 ,对控制下一代桑螟的发生和危害具有积极意义。成虫有孤雌生殖现象 ,雌成虫不经交配也能产卵繁殖后代 ,为天敌昆虫的大量繁殖和生物防治的实用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1999年以来,我县桑园秋季的主要害虫桑螟,一直影响着我县的蚕种和蚕茧生产。桑螟幼虫不仅与蚕争叶,而且使受害桑树叶质下降,蚕食下虫口叶后,蚕体抗逆性减弱而引发蚕病;桑螟还带有微粒子病,与蚕发生交叉感染。实践证明,当年秋季“桑园螟虫多,蚕室蚕病多”。笔者从1999年至2005年七年中对桑螟在我地暴发三次的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桑螟的预警有了更深的了解。1桑树害虫暴发的原因1.1虫源据调查,我地桑园内可查见的害虫达40多种,造成经济危害10余种,在同地区当年危害严重的至多2~3种。近几年来我县桑园秋季一直有桑螟的虫源存在,并在4、5代发…  相似文献   

11.
<正>桑螟是桑园的主要害虫,桐乡市2014年秋季4、5代桑螟暴发,导致桑园几近绝收,给蚕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是桐乡市近几十年继1997年以来的第二次大暴发。而且桑螟的微粒子病与家蚕有互感性,桑螟暴发不仅对农户饲养的家蚕带来威胁,更重要的是对蚕种生产单位带来巨大的风险,对来年的蚕种供应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就2014年和2015年桑螟发生状况及消长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综合防治桑螟的措施。1 2014年桑螟发生和原因分析1.1桑螟暴发过程根据桐乡市六个观测点的桑园害虫田间发育进  相似文献   

12.
张建强 《蚕业科学》1995,21(1):20-23
本文描述了长距茧蜂的形态特征,并研究了它的生物学特性,该蜂在重庆地区一年发生7—8代,以老熟幼虫在树隙、落叶、草丛中结茧越冬,可行孤雌生殖,成虫雌性多于雄性,该蜂寄生于桑螟幼龄幼虫、幼虫老熟时被寄生致死,平均寄生率达36%,为寄生于桑螟幼虫体内的优势天敌,该蜂对桑螟的寄生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跟随现象,桑园内人工繁蜂放蜂可提高其寄生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粘虫板对桑蓟马和桑粉虱的控制作用,本试验比较了黄色和蓝色粘虫板在不同密度下对桑蓟马和桑粉虱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黄色粘虫板对桑蓟马的诱集效果极显著优于蓝色粘虫板,对桑粉虱的诱集效果也优于蓝色粘虫板。每667 m2设置14片和7片黄色粘虫板,对桑蓟马的诱捕率分别为8.55%和5.02%,对桑粉虱的诱捕率分别为26.40%和46.31%,在虫口密度高、粘虫板设置数量过少时,对田间虫量控制作用不大,需进一步试验优化桑园粘虫板的设置密度。  相似文献   

14.
余虹  周勤 《蚕业科学》2003,29(4):330-334
基于探明桑树主要害虫桑螟的天敌资源及其生物学特性 ,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桑螟的危害 ,对浙江省主要蚕区的桑螟寄生蜂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鉴定出桑螟幼虫期寄生蜂 5种 ,为混腔室茧蜂、桑螟绒茧蜂、甲腹茧蜂、菲岛愈腹茧蜂和红胸齿腿姬蜂 ;蛹期寄生蜂 3种 ,为广黑点瘤姬蜂、广大腿小蜂和一种柄腹姬小蜂 ;另有重寄生蜂 3种。研究了幼虫期优势天敌混腔室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混腔室茧蜂寄生于 1- 4龄桑螟幼虫 ,平均寄生率5 0 5 4 % ;在实验室条件下 ,雌性茧蛹历期平均为 8 4d ,雄性为 7 6d ;取食蜂蜜的成蜂的平均寿命为 7 1d ;未交配雌蜂可行产生雄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15.
桑螟(Glyphodes pyloalis)是桑树的主要害虫,严重危害各蚕桑主产区的桑叶产量。从桑螟触角转录组数据库中共鉴定出15个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均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的GST基因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其中8个GST基因具有谷胱甘肽结合域。系统进化树显示这些GST基因分别归属于GST的6个亚类。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GpGST-D1在雌、雄成虫触角中高度特异性表达,推测可能参与桑螟触角中气味降解过程。GpGST-O1和GpGST-O2在雌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GpGST-D3在雌成虫腹部的表达量最高,但在触角中的表达量与雄成虫无显著差异。除GpGST-D3外,10个GpGST(GpGST-D2、GpGST-D4、GpGST-E1、GpGST-E2、GpGST-E3、GpGST-T1、GpGST-Z1、GpGST-S1、GpGST-S2、GpGST-S3)在桑螟成虫腹部的表达量也高于其他组织,但呈现出性别差异。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桑螟嗅觉感受行为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也为研发新型桑螟防治手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海琼 《广西蚕业》2009,46(1):54-55
2008年7月,永福县暴发了罕见的桑园斜纹夜蛾虫害,其危害波及到桑树、木薯、蔬菜等多种农作物。虫口密度一度达到40条/m^2。虫害发生后,县、乡两级政府及农业部门紧密配合,动员群众群防群治,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田调查,研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如采取人工灭虫、性诱捕器诱捕雄性成虫、在桑地里悬挂煤油灯或放置糖酒醋液盆及喷农药等措施,使虫害的蔓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钱小兰  陆琳 《蚕桑通报》2021,52(2):39-40,44
如皋市桑树的主要害虫是桑螟、桑尺蠖,全年桑树害虫防控布局以桑螟、桑尺蠖的消长为主线设计,一般通过测报灯诱集成虫,掌握成虫羽化高峰,采用期距法推算低龄幼虫高峰期,再结合田间幼虫发生量调查,确定防治适期.但生产中往往由于气温、雨水等气象因素以及蚕农耕作差异性的影响,各年份各代次诱集的成虫数量和高峰也出现较大差异,为提高测报的准确性,特别是提高秋季防治适期确定的科学合理性,2013~2017年通过诱集成虫和田间调查,初步掌握成虫消长与次代幼虫发生期、发生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10-2011年,在海南省热带果园进行了甲基丁香酚和蛋白饵剂添加不同杀虫剂诱杀橘小实蝇效果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甲基丁香酚10ml添加45%马拉硫磷0.8ml诱杀橘小实蝇雄成虫的效果最好;而添加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0.8ml的效果次之,但二者差异性不显著。蛋白水解液(45%假丝酵母20?.0g 水350ml)不添加任何杀虫剂诱捕橘小实蝇两性成虫的效果最好,而添加45%马拉硫磷1.5ml后与前者相比,尽管诱捕虫量略低,但杀雌的效果明显优于前者。综合诱捕效果、安全性和环保等因素,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作马拉硫磷的替代药剂与引诱剂甲基丁香酚混配使用;采用麦克菲尔式或相类似的诱捕器进行橘小实蝇监测和防治时,蛋白饵剂可不添加杀虫剂进行使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性诱剂对象山县柑橘园中的柑橘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进行了种群动态监测,同时研究了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位置及离橘园不同距离对性诱剂诱集柑橘潜叶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柑橘潜叶蛾虫量在8月开始迅速上升,8月12日达到最高峰,9月到10月间断出现4个小高峰,11月之后虫量很低;性诱捕装置所诱柑橘潜叶蛾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诱捕器的悬挂高度对性诱剂诱捕柑橘潜叶蛾的诱集量无显著影响;在树冠边缘和树冠中心悬挂诱捕器对性诱剂诱捕柑橘潜叶蛾也无显著影响;柑橘潜叶蛾性诱剂的有效诱捕距离应在20m范围之内,超过20m则诱虫效果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科学使用性诱剂可以有效控制象山县柑橘潜叶蛾的危害,为当地带来重要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东北寒冷地区黑龙江省的桑尺蠖发生规律以及蓝紫光、黑紫光2种色光诱虫灯对该地区桑尺蠖发生规律的监测效果,利用SP科力-II频振式光控、雨控型诱虫灯2种色光(蓝紫光、黑紫光)作为监测工具,设置0.8 m、1.5 m、2.4 m等3个不同悬挂高度对黑龙江省桑尺蠖发生规律进行了监测试验。通过2年诱虫灯监测和田间幼虫发育进度调查发现,蓝紫光诱虫灯2017年在灯高设置为0.8 m、1.5 m、2.4 m与2016年在灯高设置为0.8 m、2.4 m监测到的桑尺蠖成虫都是3个发生高峰;黑紫光诱虫灯2017年在灯高设置为0.8 m、1.5 m、2.4 m监测到的桑尺蠖成虫都是2个发生高峰,且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大高峰和小高峰。同时,初步查明了桑尺蠖在我国东北寒冷地区黑龙江蚕区1年发生2代、少数发生3代,以3~4龄幼虫在桑树裂缝、枯草或平伏在枝干上越冬等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