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尧麦16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确定高产小麦尧麦16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营养生长期缩短,成熟期却不推迟。同一播期下,播量对小麦生育进程无影响;早播增加冬前至拔节期总茎数,而对生育后期总茎数无影响。增加播量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时期总茎数;随着播期推迟,同一播量水平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降低。相同播期下,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随播量的增加而递增;相同播量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叶面积指数降低。小麦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先升高后下降,在抽穗期达到最大。随着播量增加,产量和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与播量相比,播期对尧麦16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较大。尧麦16的最佳播期为10月7日,播量为300×10~4粒·hm~(-2);9月27日至10月2日播种,播量为225×10~4粒·hm~(-2),10月12日至10月17日播种,播量为375×10~4粒·hm~(-2),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弱春性高产小麦新品系J210对早播的适应性以及为早播早熟型超高产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2006-2007年在四川盆地气候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程度早播(从10月18日到11月5日每2 d一个播期,共10个播期)对J210生育进程、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J210的生育进程随播期的提前而提前,全生育期和灌浆持续期随播期的提前而增长;10月18-30日间播种,单位面积穗数和粒数变化不明显,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差异也很小,但粒重随播期推迟而降低.而10月30日之后播种,单位面积穗数和粒数明显减少,籽粒灌浆速率和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增高;从产量看,以10月18日播种最高,但在10月28日之前播种减产不显著,在10月28日之后播种显著减产,10月18日播种比11月5日播种增产达29.92%.考虑到试验期间为暖冬年,认为J210在生产上的高产而又安全的播期为10月25日左右.在进行更加高产的早播早熟型小麦品种选育时,可将育种材料的播期提前到10月20日左右,这样有利于育成更加适应早播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刘健  刘敬军  张凤彩 《大豆科技》2006,(6):34-35,44
通过对7月5日至7月25日晚播条件下大豆生长发育研究表明,每晚播5d,株荚数分别降低19.7%、29.6%、51.9%、56.3%。株粒数分别降低14.6%、24.8%、47.6%、60.3%。而对百粒重影响不大。减产率19.0%-72.3%,达极显著水平。7月15日以前播种,可获得70%以上的产量,且能正常成熟,7月20日后播种,仅能获得50%以下的产量,且不能正常成熟。  相似文献   

4.
1988~1990年在波兰西部小麦良好生长及黑麦生长良好或很好的复域土壤(Complexdells)上进行田间试验,冬大麦品种为ErfaBo。ma、Dmp和Maron,每英亩播300万、400万或500万粒种子,每公顷施N4O、80或120公斤。每公斤N生产的谷粒产量,效率最高。的是Drop品种每公顷施120公斤N。对于其他品种,以每公顷施80公斤效率最高。Maron品种每公斤N获得最高的蛋白质产量。Erfa与Maron部分小区发生倒伏。在不倒伏小区,随着施N量增加到120公斤/公顷,产量随之提高。但当发生倒伏时,则80公斤N产量最高。播量对Bo。ma与Maron品种的产量不产生…  相似文献   

5.
为了测定在通过增加冬小麦播量和减小行距的途径下,冬小麦播期和雀麦草侵害水平对雀麦草控制的效应,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进行了试验。3个试验点中有2个试验结果是:播量和行距互作影响雀麦草的密度、生物量或籽粒产量。同晚播小麦相比较,增加9月播种的小麦之播量与行距对雀麦草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在其他2个试验中,把播量从67kg/ha增加到101 kg/ha,或把行距从22.5cm减小到15cm,则在各个雀麦草侵害水平下均提高了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6.
播期对水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六个品种为试材,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播期对不同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间产量差异显著,播期推迟,多数品种的产量下降。另外,每穗批粒数、每穴成粒重的播期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每穗批粒数的品种播期互作效应显著,因而要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播期。六个品种中,沈农315、辽粳454在4月23日播种,6月2日移栽,适于当地种植,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连云港市主推小麦品种烟农19的最佳播期和播量。[方法】设置不同播种时期和不同播量,进行烟农19播期和播量的2因素试验。【结果]连云港市以10月2日播量150kg/hm2产量最高;播期过晚,应适当加大播量,10月26日播量应提高到300kg/hm2为宜;小麦种植不应迟于10月底、【结论]研究结果为确保连云港市小麦生产稳步增长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给滴灌冬小麦种植选择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 以两个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27号为材料,设置2个播期(9月27日和10月7日)和3个播量(150、225和300 kg·hm-2),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的群体性状、产量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总茎数、返青后总茎数、成熟期收获穗数和主茎穗比重均随播量的增大而增加,且不同播量间差异显著;播期推迟,出苗数、冬前总茎数和返青后总茎数均降低。各处理均在孕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且孕穗后10月7日播种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下降比较慢。适当晚播有利于花后同化物和花前贮藏同化物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影响显著性,在10月7日播种、播种量为225 kg·hm-2处理下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播期和播量对大麦新品种盐麦7号青贮原料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设计2个播期(11月1日和11月10日)、3个播量(15.0、17.5、20.0 kg/667 m2),研究其对盐麦7号青贮原料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播期(11月1日)相比,晚播环境下(11月10日)冬前苗、干物质含量、粗淀粉含量显著下降,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及30 h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上升;随着播量的升高,基本苗、冬前苗、有效穗数、株高、产量、籽粒产量显著上升,酸性洗涤纤维和30 h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下降。总体来看,播期主要影响盐麦7号的青贮原料品质相关性状,播量主要影响盐麦7号的产量相关性状,盐麦7号在11月1日播种,播量20.0 kg/667 m2时可以获得较高的青贮原料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高产红麻品种筛选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国内最新品种在黑龙江双城进行品比试验和配套栽培试验。结果表明:H305杂种麻干茎16222.5kg/hm^2最高,中红麻11号14550.0kg/hm^2居二,7804为14347.5kg/hm^2第三。H305较7804等其他品种增产显著或极显著。播期表明:共同趋势是随播期提早而增产,7804和H305杂种麻于4月底播种比5月初播种,分别增产19.0%、9.0%。肥料与密度试验以每hm^2施N150kg、K2O150kg,产量较高,比高肥区施N225kg、K2O225kg、P2O575kg,增产干茎1410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湘东地区三熟制直播油菜不同播期下的适宜栽培密度,2010 ~2011年度,以偏早熟油菜品种丰油730为材料在醴陵市进行了播期与密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湘东地区三熟制栽培,10月10 ~30日播种,播种越早产量越高,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前.10月10日播种,密度以37.5万~45.0万株/hm2较为适宜;10月15 ~20日播种,适宜的密度范围为45.0万~52.5万株/hm2;10月25日播种,52.5万~60万株/hm2的密度较合适;10月30日播种,密度应达到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粮棉轮作两年三熟模式下棉茬小麦适宜的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15日、10月25日和11月5日)和播量(187.5kg·hm~(-2)、225.0kg·hm~(-2)、262.5kg·hm~(-2)和300.0kg·hm~(-2))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小麦叶面积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在孕穗期,10月25日播期时,播量过大(300.0kg·hm~(-2))会降低小麦叶面积;在扬花期,11月5日播期时,播量过小(187.5kg·hm~(-2))会降低小麦叶面积。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生物量逐渐降低,且随小麦生长发育推移,播期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晚播可以提高小麦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片衰老。播期推迟会降低小麦拔节期、扬花期和成熟期的茎蘖数,播量增加会提高小麦的茎蘖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的成穗数下降,从而导致产量降低。穗数对小麦的产量贡献最大。增加播量使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但穗数增加,所以相同播期时,播量对小麦的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本试验中,以播期10月15日、播量262.5kg·hm~(-2)产量最高。建议棉茬小麦适当早播,如果播期推迟,则应适量提高播量以保证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播期对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超优千号生育期、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以超级稻甬优12为对照,开展了7期播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超优千号叶龄、播齐历期变化较小,但齐穗至成熟期变长,而甬优12叶龄、播齐历期随着播期推迟变少、变短;超优千号和甬优12产量均随着播期推迟基本上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两品种分别以5月25日、5月1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在6月24日播种的产量最低,超优千号产量下降幅度较大;超优千号的产量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甬优12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寻山区单季稻和再生稻高产气象技术,在尤溪县高山区和低山区分期播种5个杂交稻品种。结果明确,不论低山区或高山区于3月中旬早播种,将产量物质形成期调整在强光适温的季节,结实率高,比迟播田增产5%~10%。其中2个具有较强再生力的品种在低山区早播种,再生季安全开花结实,比迟播田成倍增产。结果表明早播种趋利避害利用气候资源,充分发挥了气候生态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根据秦巴山区特点,马铃薯采用冬播(带芽播种)能增产10%~30%,早熟7d。采用垄作地膜覆盖能增产50%~100%,早熟15d。适时早播,可减轻或避过晚疫病危害。l马铃薯冬播(带芽播种)该技术适于中高山区利水无积雪阳坡地和浅丘川道区。1.1播期浅丘川道区中熟品种直在小雪一大雪播种;早熟品种小寒一大寒播种。中高山区早熟品种小寒一大寒播种;中晚熟品种在大雪一大寒播种。1.2种薯处理中高山区冬前将单株系选合格夏薯运回,顶部向上一个挨一个摊放一层在室内,常温散光照射(严冬注意防冻)。这样种薯缓慢发芽,形成绿色粗壮短芽。浅…  相似文献   

16.
沿淮稻茬小麦播期推迟是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探究播期和品种对稻茬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2017-2019年度小麦生长季选用20个品种,按照裂区设计,设置10月30日、11月14日、11月29日3个播期,定量解析了播期、品种对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度、播期、品种及品种和播期间互作对稻茬小麦产量、产值的影响均显著。随着播期的推迟,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呈下降趋势,10月30日后播种时,播期平均每推迟1 d产量下降24.81 kg·hm~(-2),产值降低48.19元·hm~(-2)。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对播期的响应不同,11月14日之前播种时半冬性品种产量、产值总体高于春性品种,11月29日播种时半冬性品种产量、产值总体低于春性品种。晚播对产量、产值的影响与气候有关,灾害年份晚播影响更大。有效穗、群体库数量和库体积降低是晚播小麦产量、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品种间籽粒库质量(容重)差异也是引起产值差异的重要因子。供试品种中荃麦725、安农0711、皖西麦0638、紫麦19、涡麦9号、宁麦13、扬麦20、苏麦188等8个品种的产量、产值较烟农19均增加3%以上。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试验设计,通过比较不同播期和播量对晋麦86号生育期变化、群体动态、产量构成要素及单产水平等的影响,总结提出晋麦86号适宜的播期为9月25-30日,适当的播量是基本苗25万/667m2。  相似文献   

18.
皖豆20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明确了皖豆20的适宜播期为麦收后至6月15日,最迟不能晚于7月10日。皖豆20分枝潜力大,自我调节能力强,适宜密度为15-30万株/hm^2,最佳为22.5-30万株/hm^2,产量 26.3万株/hm62。适宜播量为75-105kg/hm^2,最佳播量75kg/hm^2。百克士中含P2O52mg以上时,可不施P肥,富K的黄泛淤土无需施用K肥,上茬小麦每公倾产量在6000kg以上的田块,N以不增产。水分是影响该品种产量的重要因素,要特别注意防旱排涝。  相似文献   

19.
以六个品种为试材,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播期对不同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间产量差异显著,播期推迟,多数品种的产量下降。另外,每穗秕粒数、每穴成粒重的播期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每穗秕粒数的品种播期互作效应显著,因而要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播期。六个品种中,沈农315、辽粳454在4月23日播种,6月2日移栽,适于当地种植,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一) 大麦浙皮2号(即83—122)是浙江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强春性大麦品种,一九八四年引入我站试种,在适当迟播情况下表现较好。我站连续四年迟播组品比(11月20—25播种)均居首位。平均亩产291公斤,比对照沪麦四号254.7公斤增产14.25%,经测验t=3.76~*,P<0.05,达显著增产标准。一九八六年,我站在11月24日迟播条件下,试种3.25亩,平均亩产312.8公斤,比同时播种的早熟3号0.56亩,亩产230公斤增产36%,其中农技站12号田1.01亩,平均亩产达3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