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市有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优越气候,同时在海拔高度、气温、降水、日照等多种气象因子影响下,马铃薯生长分布有一定规律。选取1971—2000年气候数据,基于GIS进行空间化分析,同时结合实地调研等相关资料,对马铃薯进行气候区划,划分出"一年二到三熟光照较丰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二到三熟光照一般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二熟光照较丰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二熟光照一般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一到二熟光照较丰马铃薯栽培区、一年一到二熟光照一般马铃薯栽培区和气候冷凉不适宜区"等7个不同类型栽培区,为马铃薯种植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合理高效利用秋季气候资源,对重庆晚秋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采取分期播种试验方法,探讨重庆地区秋马铃薯适宜播种期。结果表明:受试验当年8月上中旬高温和秋棉雨的影响,8月27日播种的出苗率最高,8月27日至9月11日播种的秋薯商品率最高,9月11日播种的产量最高。结合重庆地区晚秋气候特点、耕作制度以及马铃薯的品种特性,认为重庆350m以上地区秋马铃薯宜8月中旬播种,350m以下地区宜8月下旬播种。  相似文献   

3.
播期和品种变化对马铃薯产量的耦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铃薯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栽作物,随着气候向暖干化发展,其产量的稳定对保证该地区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播期和品种耦合对农牧交错带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基于分期播种和品种比较试验的生育期和产量数据对APSIM-Potato模型进行调参和验证,利用验证后的模型设置连续模拟情景,比较不同耦合方式的产量及保证率,分析农牧交错带雨养马铃薯的最佳播期和品种耦合方式。结果表明:APSIM-Potato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熟性马铃薯品种的生育期和产量,不同品种生育期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6.3 d,不同品种产量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小于7.6%。雨养条件下,农牧交错带不同播期和品种耦合下马铃薯的多年平均鲜重产量为10 494 kg·hm-2;中熟品种‘克新一号’晚播(6月1日播种)的平均产量最高,为12 153 kg·hm-2,且可以保证在66.7%的年份产量高于不同耦合方式的平均值,较早播(4月26日播种)和中播(5月15日播种)的平均鲜重产量分别高16.3%和7.0%,较同一时期播种的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和晚熟品种‘底西芮’分别高18.7%和17.2%。本研究揭示了农牧交错带马铃薯播期、品种和环境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播期推迟和选种中熟马铃薯品种是应对气候暖干化的重要方式,为该地区马铃薯适应气候变化和保证稳产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西北温凉半湿润区马铃薯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加密观测和对应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农业气象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马铃薯块茎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马铃薯播种到可收约需150~168d,需≥0℃积温2000~2300℃·d,降水量400~500mm,日照时数900~1100h;马铃薯在播种后第105天开始,块茎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在播种后的第127天,块茎生长速度最大,播种后第149天开始,块茎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气温对马铃薯产量形成除采收期外,均为负效应,块茎膨大期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降水量的影响函数同热量的影响函数呈反相位分布,除出苗期和采收期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降水量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均为正效应,马铃薯分枝-开花期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5.
未来气候变化对农牧交错带不同灌溉水平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鲜有研究。该研究基于农牧交错带张北和武川站不同灌溉条件下大田试验数据评估了APSIM-Potato模型的适应性;基于33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GCM)通过统计降尺度方法获得的未来2个气候情景(RCP4.5和RCP8.5)逐日气候数据驱动APSIM-Potato模型,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不同灌溉水平(灌1水、灌2水、灌3水和灌4水)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APSIM-Potato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2个站点马铃薯产量和土壤水分动态。2个站点实测产量和模拟产量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2.6%,实测土壤水分和模拟土壤水分相对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8.1%。基于33个GCM模拟结果,2030 s、2060 s和2090 s马铃薯生育期温度、CO2浓度、总降水量和总辐射量相比于基准期(1981-2010)均呈增加趋势。相比于基准期灌1水、灌2水、灌3水和灌4水马铃薯产量,张北站和武川站在RCP4.5情景下均有提升,张北站为4.1%~36.2%,武川站为2.5%~13.6%。RCP8.5情景下,2个站点分别提升3.1%~36.8%和3.1%~38.5%。且2个气候情景下均是灌1水情景下马铃薯产量提升最高。2个气候情景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在2030 s-2090 s均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对农牧交错带地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积极影响,未来气候情景下该地区更适宜灌溉马铃薯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播期对食用向日葵的影响,为酒泉及同类地区食用向日葵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食用向日葵新品种酒葵130为指示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7个播种期对生育期、出苗率、单株产量、单盘粒数、百粒重、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21日播种的食用向日葵产量最高,折合4 266.9 kg/hm2。其次是4月14日播种处理,折合产量4 187.5 kg/hm2; 4月28日播种处理的折合产量为4 062.5 kg/hm2。综合分析,在酒泉市及同类地区食用向日葵最佳播种时间为4月14 — 28日,这一时间段播种的食用向日葵生育期适中、出苗率均在94%以上,单株产量、单盘粒数、百粒重等性状均优于其他播期,播种时间太早或者太晚均对食用向日葵的出苗和产量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于2017年在辽宁省铁岭市东升玉米试验中心进行,小区试验材料选用先玉335、郑单958和铁研58三个品种,每个品种10次重复,分别以4 000株/667 m2、4500株/667 m2、5 000株/667 m2进行种植,分别用铁岭东升玉米小区播种机以及人工进行播种,随机播种在试验基地。在相同的土壤条件下播种,同时使用莠去津、乙草胺等药物进行苗前除草。适时喷洒防病、防虫等药物。使用史丹利复合肥做底肥。综合比较了机械播种与手工播种在出苗以及出全苗时间、抽雄时间、空秆率和产量等方面。结果表明:机械播种的播种能力高于手工播种,机械播种深度一致,而手工播种深度无法掌控,机械播种小区出苗时间与出全苗几乎一致,手工播种小区出苗与出全苗时间有差距,机械播种空秆率明显少于手工播种,机械播种产量明显高于手工播种,可以得出结论机械播种从各个方面对比都要比手工播种稳定,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小区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夏天无块茎生长及主药效成分的影响,旨在为改良夏天无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夏天无播种期的推迟,其出苗和新块茎形成时间相应推迟,但播种期对其地上部枯萎时间无影响;另外,播种早的材料能够开花,而播种晚的材料不能开花。(2)在3月下旬,不同播种期夏天无块茎生长均呈迅速上升的趋势,而从4月5日起,10月23日和11月4日2个时期播种的块茎其生长量呈现下降趋势,11月14日和11月25日两播种期播种的块茎生长呈现继续缓慢上升趋势;另外,开花前块茎生长迅速,开花后则块茎生长量下降,在花期对夏天无进行摘花处理可显著增加块茎产量。(3)不同播种时间对夏天无主药效成分原阿片碱和延胡索乙素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试验表明,夏天无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为宜。  相似文献   

9.
通过定量研究油桐产量和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揭示了影响不同海拔高度油桐产量及其品质的主要气候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兼用型作物,也是西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探索不同杀青方式对冬马铃薯产量和贮藏性的影响,对保证冬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2017—2018年,在重庆市巫溪县开展田间试验,测定不同杀青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化学杀青和机械杀青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较小,但能影响马铃薯的贮藏性,能明显降低冬马铃薯的重量损失和病烂薯率,可在需要贮藏的种薯和商品薯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与农机配套的农艺技术,对于促进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寻求适宜于机械操作的马铃薯栽培措施,该文于2013—2016年连续4 a在不同降雨年型下设置不同颜色地膜(白膜和黑膜)、马铃薯穴播块数(1块和2块)、种植密度(72 720、51 945、40 395株/hm~2)处理,进行裂区试验,研究膜色穴块数和密度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旱作马铃薯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整薯或穴播2块以及缩小株距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均能显著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对产量影响大小是覆膜播种块数株距。其中,在黑膜覆盖条件下平均产量较白膜覆盖增产8.1%,且黑膜在不同年份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是:丰水年平水年歉水年。穴播2块较穴播1块增产12.9%;穴播块数在不同年份对产量的影响大小是歉水年丰水年平水年,歉水年份整薯播种增产效果大;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年份顺序是平水年丰水年歉水年,株距减小,产量增加。同时,不同降水年型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歉水年平水年丰水年),农机农艺融合及集成栽培显著提高了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油菜机播机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机型播种"渝黄4号"油菜籽,根据出苗情况、操作便利等原则,筛选出2BM-2A2型小型油菜直播机作为重庆市丘陵山区主要推荐机型;对不同播种方式的"渝黄4号"油菜品种产量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利用2BM-2A2型小型油菜直播机机播与单株育苗移栽,产量差异不显著;对使用2BM-2A2型小型油菜直播机在相同栽培水平下的不同品种进行产量比较,认为渝黄4号、川杂NH352、中双11、中油6303品种高密植条件下可作为机播品种;采用4LZ-1.5油菜联合收割机有一定损失,各品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小番薯育苗和生产过程中的影响因子,研究不同管理方式对育苗和生产产量的关系,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开展小番薯育苗、产量对比试验,研究了积温、用种量、总养分与小番薯育苗的关系,以及种植密度、生长时间、总养分与小番薯产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提早排种与提早出苗无明显相关性,种薯用量决定出苗数量,增施肥料对增加剪苗数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2)种植密度与总养分对小番薯产量均有一定的正相关,生长时间对小番薯产量的影响则需根据具体气候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5月在贵州省余庆县关兴镇进行的稻田免耕脱毒马铃薯适宜播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稻田免耕马铃薯产量影响较大,经方差分析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处理10日,12月播种产量最高达2627.7 kg/667 m2,其次是20日/12月播种产量为2612.0 kg,667m2,再其次1日/12月播种产量2383.5 kg/667 m2,产量最低的是29日/元月播种1666.8 kg/1667m2,其次19日,元月播种1800.1 kg/667 m2.从产量结果表中看出,我县950 m左右海拔地区稻田免耕马铃薯最佳播期12月上旬至次年元上旬.  相似文献   

15.
作物地膜覆盖安全期指某一作物在某一区域要求地膜覆盖的最佳天数,也就是地膜覆盖农田土面能保持膜面完整的日数,在此日数之前地膜应该保持基本完整,维持增温保墒等功能,此日数之后,这些功能基本消失。华北集约农区水分条件基本能满足马铃薯生长的需求,因此,生产中主要根据该区域自然条件和作物对温度需求的特点适期揭膜。为确定华北集约农区马铃薯种植的最佳揭膜时间,在青岛市以露地种植为对照(T1),分别设置了播种后覆膜30d(T2)、60d(T3)、75d(T4)、90d(T5)4个中途揭膜和全生育期覆膜不揭(T6)共6个处理,观测田间10cm土层土壤温度以及马铃薯生育期、出苗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发现:与露地(T1)相比,地膜覆盖(T2、T3、T4、T5和T6)可以促使研究区马铃薯提前5d出苗,且出苗率得到提高;全生育期覆膜(T6)通过提高地温从而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在马铃薯播种-出苗期,全生育期覆膜(T6)处理较露地(T1)10cm土层土壤日平均温度提高1.1℃,10cm土层地积温增加66.1℃·d。不同揭膜时间的试验结果显示,在播种后60d揭膜处理中,马铃薯田10cm土层的地积温较高,为1795.6℃·d。此外,在马铃薯播种60d内地膜覆盖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田10cm土层地温日较差,播种60d后揭膜对10cm土层地温日较差影响不大。研究结果显示马铃薯产量与地膜覆盖和揭膜时间密切相关,对照露地种植(T1)产量最低,为40.3thm−2;60d揭膜(T3)最高,为45.7thm−2,较露地种植(T1)增产13.4%;75d揭膜(T4)较高,较露地种植(T1)增产10.4%。综合看,在该地区马铃薯生产中覆膜后60~75d进行揭膜最合适,即该地区马铃薯地膜覆盖安全期为60~75d。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机械直播稻田稗最佳防控时间,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以人工除草处理为对照,研究稗不同出苗时间(水稻机械直播后0、7、14、21、28、35 d)和不同密度(1、3、5、7株·m-2)对机械直播水稻根系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稗出苗时间和密度对水稻产量有不同的影响,稗草出苗时间越早或密度越大,水稻减产越多。当稗密度为1株·m-2时,水稻机械直播后0~35 d出苗的稗均对水稻产量无影响;当稗密度为3、5、7株·m-2时,在水稻机械直播后21 d内出苗的稗均随其密度增加而显著降低水稻产量,之后出苗的稗对水稻产量无明显影响。同时发现,产量显著降低后水稻的根系总根长、平均根系直径、根干重、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氧化力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也均显著降低。上述水稻根系指标的降低可能是机械直播水稻与稗伴生后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机械直播稻田稗草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矿化度咸水造墒灌溉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裂区设计, 灌溉量作为主处理, 灌溉水的矿化度作为副处理, 研究了播前不同灌溉量下不同矿化度咸水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对棉花出苗时间和出苗率的影响差异较大, 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大, 棉花出苗速度变缓, 出苗率降低, 其中4 g·L-1 以下的咸水灌溉处理棉花出苗率在90%以上, 6 g·L-1 矿化度处理平均出苗率仍可达85%左右, 但出苗时间推迟。播种前咸水灌溉量以22.5~34.0 mm 为宜。灌溉水矿化度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前期大于后期, 前期大于4 g·L-1 矿化度处理表现出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 后期大于6 g·L-1 矿化度处理才表现出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从产量上看, 棉花的咸水矿化度计算阈值为3.38 g·L-1, 即在矿化度小于3.38 g·L-1 时, 咸水灌溉的棉花产量与淡水灌溉产量差异不明显, 高于此矿化度阈值时, 棉花产量呈直线下降趋势; 但低于8 g·L-1 咸水灌溉的棉花产量均显著高于纯旱地的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8.
阴山丘陵地区土壤水分状况是限制该地区马铃薯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对天然降雨进行高效、永续利用,提高马铃薯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是该地区马铃薯生产发展的战略考虑。本研究提出了微垄覆膜沟播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1)微垄覆膜沟播种植模式明显提高土壤0~60 cm土层贮水量,在马铃薯需水关键时期,出苗后35 d和55 d,微垄覆膜沟播土壤贮水量分别比平作覆膜和露地平作提高25.68%、14.26%和28.92%、18.47%。(2)微垄覆膜沟播种植模式可明显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对降雨的利用效率。(3)微垄覆膜沟播种植模式下的马铃薯每公顷吸收的水分数量比平作覆膜和露地平作分别高25.70%和33.52%。因此,微垄覆膜沟播种植模式可以明显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对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可作为发展内蒙古阴山丘陵地区旱作马铃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黔北大娄山区海拔高度与烤烟烟叶香吃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对黔北大娄山区 7县 (市 )烟叶气候生态指标与海拔高度相关分析及该区 71个不同海拔高度气候生态点3年烟叶化学成分分析和烟气质量评吸鉴定结果表明 ,影响烟叶质量的气候生态指标与海拔高度线性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海拔高度是影响烟叶质量的首要因子。烟碱和总N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高度 90 0~ 110 0m地区烟叶化学成分比例较协调 ,品质较佳。烟叶外观质量评分、内在品质评分及色香味总评分均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不同品种同一年份和同一品种不同年份减少幅度略有差异。海拔高度 13 0 0m以上地区需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以保证获得优质烟叶  相似文献   

20.
舒进康 《南方农业》2013,(Z1):123-125
试验采用不同马铃薯品种与播期组合,研究海拔800m和900m下"薯/玉/苕/薯"四熟制套作中秋马铃薯产量。结果表明:两海拔点均表现早熟品种为优选。最佳播期均为玉米蜡熟末期;但最差播期不同,海拔800m处以最晚播最差,而海拔900m处以最早播最差。综合评价各处理组合产量,海拔800m处品种费乌瑞它搭配各种播期均可获得高产;海拔900m处则以品种费乌瑞它搭配玉米蜡熟末期播种最利于产量建成,因此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于玉米蜡熟末期播种在两个海拔处均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