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仁化白毛茶生化成分与成品白茶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有效地选育出适制或兼制白茶的优良茶树品种,以广东省粤北仁化白毛茶群体中筛选的7个丹霞系列新品种(系)为材料,从生化成分差异性、加工前后生化成分的变化2个方面研究了主要生化成分与白茶感官品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个丹霞系列茶树品种(系)间主要生化成分存在种性差异,其白茶品质风格各具特色,品质皆优;加工后成品白茶中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极显著增加,总儿茶素、酯型和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均降低。偏相关性分析表明,酚氨比和糖咖比与白茶感官品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鲜叶酚氨比、成品白茶糖咖比对白茶感官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并建立了白茶感官品质评价最优方程式。本研究结果为评价白茶感官品质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白茶茶树品种的筛选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内保存的77份广西茶树种质资源作为试验材料,检测其水浸出物、咖啡碱、氨基酸及茶多酚含量,从茶叶4项常规生化成分含量分析不同茶树资源适制性,探寻优异茶树资源。结果表明:1)属于特异性资源的有氨基酸总量5.0%的资源1个(中东野茶);茶多酚总量≥25%的资源16个,占测定资源的21%。2)适制绿茶的资源53个,占测定数量69%;红绿兼制型资源24个,占测定数量的31%;未发现适制红茶品种。  相似文献   

3.
2009—2012年,在重庆市永川区进行了茶树品种‘碧香早’‘乌牛早’与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的区域引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碧香早’在重庆区域移栽成活率高,生长势旺盛,产量高,适制当地的名优绿茶,可作为优良品种引进种植;‘乌牛早’具有发芽特早的特性,也适制当地的名优绿茶,但采摘周期短,为满足该区域对早市名优茶的需求,可作为搭配品种,适当引种栽植。  相似文献   

4.
为制作出品质更为优异的红茶,实验将摇青工艺加入到传统红茶制作工艺中。结果表明:摇青处理为1-2-5 min的茶样香气花果香较浓且香气较持久、汤色橙黄明亮、滋味浓醇,甘甜,品质较为优异。生化成分测定结果,茶多酚含量均明显大于对照;咖啡碱含量虽为1-2-5 minCK4-7-9 min2-5-7 min3-6-8 min,但实验过程中整体变化量不大;氨基酸含量为1-2-5 min3-6-8 min4-7-9min2-5-7 minCK;水浸出物含量为处理1-2-5 min3-6-8 min4-7-9 min2-5-7 minCK。通过感官与生化成分的综合分析,认为摇青处理为1-2-5 min工艺参数制得的红茶品质较为优异。  相似文献   

5.
~(60)Coγ射线对印度谷螟的辐射遗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60)Coγ射线1、3、5、7、10 krad辐照4~5日龄的印度谷螟雄蛹,当辐照剂量为1~7krad时,被辐照蛹都能羽化,但10krad辐照的,羽化率仅40%。用1、3 krad辐照,成虫畸形率低,且对雄成虫交配能力影响较小,但用7、10 krad辐照,成虫畸形率分别为60%、100%,只有30%~50%的成虫能进行交配。1、3、5 Krad辐照雄蛹,F_1代卵孵化率分别比对照降低25.5%、21.1%、39.4%,F_2代卵的孵化率分别比对照降低56.6%、80.8%、74.0%。这可能是遗传不育现象。1、5、7 krad辐照的,诱导出了成虫翅透明的突变品系(透明型)。该突变品系对研究印度谷螟的部分遗传学及遗传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当地推广品种华南205作为对照,研究了引进的6个木薯新品系SMN03、57-6、58-7、20-6、27-7、32-5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通过农艺性状观察,6份木薯材料均属于高株型,主茎较粗,分杈性较少品种,其中木薯20-6表现最优良,单株鲜薯产量达到4.95 kg,与对照华南205达到极显著水平,增产60.7%,但是干物质率比对照华南205低,综合鲜重和干物质率,木薯20-6干物质还是显著高于华南205。木薯58-7与华南205相比产量有所提高,但是不显著。其他品系表现均不如华南205。  相似文献   

7.
施肥对中日水稻品系土壤养分及食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方法对5种水稻品系土壤养分与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优质水稻栽培的施肥方法(日本施肥)比常规施肥产量低,5个品系以ZR13产量最低,ZR63最高。与日本施肥相比,常规施肥显著提高了5个水稻品系土壤NH4+-N含量,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从食味品质指标的变化看,日本施肥比常规施肥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低,具有较高的食味值。从不同品系看,ZR63的产量和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均最高,但食味值最低。日本施肥下,ZR13的食味值比ZR63高17.2%;常规施肥下,ZR51的食味值比ZR63高56.1%。综合产量和食味品质,ZR32、ZR51是比较理想的品系,ZR6、ZR13食味值高,但产量低,ZR63产量高,食味品质差。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木薯新品种四倍体种质资源,以木薯主栽品种南植199组培苗单芽茎段为试验材料,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同源四倍体,统计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外植体成活率和诱导效果的影响,并对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进行形态学、解剖学和生理生化方面的比较。结果表明,外植体成活率随秋水仙素浓度升高而降低,0.05~0.10 g·L-1是秋水仙素诱导木薯同源四倍体的适宜浓度范围。本研究获得了10个同源四倍体株系和1个嵌合体株系。与二倍体木薯相比,四倍体木薯叶片增厚,叶型变宽,保卫细胞增大,叶绿素含量增加。本研究拓宽了木薯种质资源,并为诱导鉴定木薯四倍体提供了一套高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昭平县野生茶树资源丰富,为更好的应用开发,本文对分别采自该县不同区域的11大种类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有效成分测定及适制性分析,并尝试对部分种质资源进行了无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11个野生茶样品水浸出物含量在30.40%~57.40%,茶多酚含量在7.50%~30.10%,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1.90%~3.60%,儿茶素总量在1.40%~18.00%,咖啡碱的含量在0.10%~5.73%,蛋白质的含量在7.05%~24.40%,总黄酮的含量在0.30%~1.10%;适合开发各种茶类;其中有4类资源适宜制作绿茶,7类资源红绿茶兼制。以6大种类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无性繁殖技术试验,1叶1芽枝条成活率为77.89%,2叶2芽枝条成活率为84.67%。  相似文献   

10.
利用空间诱变技术进行早籼稻新品种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卫星搭载2个早籼稻品系浙105和浙207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回收后SP2~SP7逐代选择,以主要农艺经济性状改良为目标,结合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筛选,获得一批突变品系;选用72对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引物对5个变异株系与原种对照进行DNA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对水稻品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生理损伤,SP1表型不分离,SP2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SP3起逐代选择获得农艺经济性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变异株,从中选出得到明显改良的新品系;5个变异株系与原种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SSR多态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不同茶树品种(系)的绿茶滋味分析及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的滋味品质,该研究系统分析了25个茶树品种(系)绿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及其Dot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滋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儿茶素、咖啡碱是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苦涩味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是所测样品中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EGCG和咖啡碱为所测样品中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氨基酸是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鲜味、甜味差异主要因素,谷氨酸是所测样品中鲜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018%,并以前5个主成分的线性回归方程和贡献率构建了滋味品质评价模型,模型评价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较为相似,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791;利用模型中各主成分的得分,能够较好的区分所测样品的苦、涩、鲜、爽等滋味特征。因此,该研究所建模型能够较好的评价所测样品的滋味品质及其主要滋味特征的差异,为各茶树品种(系)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滋味品质的科学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低温胁迫处理后,草莓逆境相关基因的表达及生理指标的变化,并对转RdreB1BI草莓进行抗性评价,本研究以已经通过分子鉴定的红颜草莓转RdreB1BI基因株系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零上冷害(4、2和0℃)、零下冻害(-2、-4和-6℃)以及常温(25℃),共7个温度梯度处理下草莓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渗透调节物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采用RT-qPCR法分析了在常温、-2℃和-4℃处理下草莓叶片外源RdreB1BI基因及内源逆境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株系7、株系8和株系10叶片在-4℃和-6℃处理无明显黄叶褐化现象,叶片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株系1和株系9;株系10在-4℃和-6℃处理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株系1和株系7;-6℃处理下株系8叶片CAT活性保持较高水平。在-4℃处理下,ZAT10在株系7和株系8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株系1、株系9、株系10和对照,NAC在株系8和株系10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株系1、株系7、株系9和对照,表明转基因株系中,株系7、株系8和株系10具有较强的抗寒性。此外,在-4℃处理下,转RdreB1BI草莓中IDD4、PP2C25、HSFC1a及MYBR等转录因子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能协同RdreB1BI基因参与逆境胁迫响应,提高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调控草莓对低温的耐性。外源RdreB1BI基因转入后能明显提高草莓的抗寒性。本研究结果为红颜草莓低温调控机理、北移栽培及抗性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离子束介导的水稻早熟变异株系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N+离子束介导玉米总DNA获得的2个稳定遗传至第6代的水稻早熟变异株系C(08-5-121-6-1)和D(08-5-121-6-2)进行分析。首先从64对引物中筛选出10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然后用这10对引物对早熟变异株系C和D分别扩增。结果显示,变异株系C、D和阴性对照水稻B(豫粳6号)与阳性对照玉米A(郑单14)之间的AFLP扩增图谱相似率分别为15.7%、16.2%和11.6%,说明变异株系与对照豫粳6号的AFLP扩增图谱存在显著差异。变异株系C和D与阴性对照豫粳6号相比,分别扩增出50条和58条差异带,其中新带分别为25条和35条,缺失带分别为19条和15条,变异株系C和D分别扩增到与阳性对照玉米相一致的目的带6条和8条,说明变异株系C和D基因组DNA与玉米基因组DNA相似性高于对照水稻。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不同时期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DS-PAGE方法测定了我国10个小麦主产省份171份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鉴定出18种HMW-GS,40种HMW-GS组成形式,其中20种亚基其组成形式只在一个品种(系)中出现。Glu-A1位点亚基1和Null出现最多,Glu-B1位点7 8和7 9亚基对占绝对优势,Glu-D1位点2 12亚基对出现频率最高。Null、7 9、2 12、Null,7 8,2 12,1、7 8,2 12,1、7 9、2 12等亚基组成形成出现频率最高,占分析品种的49.71%。与前人研究相比,新育成品种HMW-GS亚基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面包优质亚基(对)1、5 10出现的频率显著升高,亚基多态性增加,组成形式明显改善,这些对于品质改良和品种选育是非常有利的,新育成品种Glu-1品质评分已超过7。尽管个别品种亚基组成好,品质优良,但总体上看,我国小麦品种与其它国家相比品质还存在一定差距,提高5 10、17 18等优质亚基的频率是改善我国小麦面包品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试管微嫁接早期鉴定小金海棠与苹果品种的亲和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试管微嫁接法鉴定嫁接亲和性的结果表明,苹果(Malus pumila)富士/小金海棠(M.xiaojinensis)和苹果新红星/小金海棠两种砧穗组合的嫁接成活率均在80%以上;嫁接后10d左右,接穗新叶开始生长;嫁接后2个月,嫁接苗移栽成活率达70%左右。移栽1个月后,嫁接口已完全愈合;移栽3个月后,富士/小金海棠和新红星/小金海棠两种嫁接苗的茎杆粗细均匀,无大小脚现象,嫁接苗的平均株高分别为8.08cm和7.34cm,平均干周分别为1.30cm和1.32cm,长势与同时移栽的富士、新红星组培苗一致。从早期的鉴定结果可以看出,小金海棠与富士、新红星具良好的嫁接亲和性。  相似文献   

16.
矮秆、丰产、迟熟的晚粳稻品种“秀水27”经辐射诱变处理后,获得了比“秀水27”早熟6—11天的早熟突变新品系9份,株高显著降低的特矮秆突变品系5份,蛋白质含量比亲本高6%以上的突变品系8份。还选到千粒重增加,每穗粒数增多的突变新品系。经抗性接种鉴定,多数突变品系保持了原品种的抗性,还有少数突变品系的抗性比原品种提高,有的品系不仅保持了原品种的矮秆抗倒,较抗稻瘟病,米质较优的特征和特性,而且生育期缩短,每穗粒数增多,提高了丰产水平,很有可能成为直接应用于生产的突变新品种。此外,还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可用作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60)Co-γ射线辐射对不同木薯品种组培苗的诱变效应,以2个木薯品种新选048和SC205离体单芽茎段为试验材料,以不同~(60)Co-γ射线辐射剂量(0、5、10、20、40 Gy)进行处理,观察比较不同辐射处理条件下组培苗的生长情况以及移栽后植株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随着~(60)Co-γ辐射剂量的增加,2个品种组培苗的生根率和萌发率均显著降低;新选048和SC205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15. 3 Gy和17. 2 Gy。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对继代组培苗及其生根苗的生长伤害程度逐渐加强,株高、生根率、移栽成活率等指标均显著降低。不同品种对~(60)Co-γ射线辐射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新选048的辐射敏感性更强。经~(60)Co-γ射线辐射后,2个木薯品种组培苗均出现叶柄颜色变异、叶形变异、黄化苗、矮化苗等不同程度的形态变异。经大田移栽后统计,新选048变异率为3. 3%,SC205变异率为6. 6%。对突变材料进行SSR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其中有3条引物可检测SC205对照与突变体材料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 5条引物可检测新选048对照与突变体材料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创造木薯新种质以及木薯诱变育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抑制叶片衰老自动调控元件在油菜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抑制衰老的自动调控元件SAG12-ipt-NOS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pBSG7。通过根癌农杆菌LBA4404介导法将其转化到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中,经PCR扩增验证,获得了含抑制衰老自动调节元件的转基因植株,转化频率10%-20%,对转基因植株后代的相关性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后代下部叶片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6个转基因株系单株产量均比对照高,其中有2个株系达显著水平、1个株系达极水平,其中转基因株系65单株产量最高达45.83g,高于对照(33.28g),单株产量增产为32.9%,表明该元件在油菜中的表达能延缓叶片衰老,延长其持绿期,增加光合产物,提高油菜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转OsbHLH1和Bar基因水稻及相关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sbHLH1基因编码bHLH(basic helix-loop-helix,碱性螺旋-环-螺旋)类转录因子,与水稻耐低温相关。草铵膦是一种高效低毒灭生性除草剂,Bar基因表达产物能解除草铵膦的毒性。本实验对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浸染法获得的以粳型水稻(Oryza sativaL.subsp.japonica Kato)恢复系淮C17为受体的转OsbHLH1和Bar基因水稻进行研究,鉴定其除草剂抗性和耐低温能力,考查其农艺性状。草铵膦筛选发现Bar基因正常表达;对草铵膦筛选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PCR、Southern、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OsbHLH1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并且在水稻中表达。转基因T3代株系芽期(萌发芽长0.5mm)在2℃条件下处理6d,第6号转基因株系死苗率为17.8%,对照死苗率为61.1%。T3代苗期(一叶一心)在8~10℃下处理7d,第5、6、9、11号株系的根长显著长于对照,第3、5、11号株系的根数显著多于对照,第3号株系的平均鲜重显著重于对照。芽期、苗期耐冷性试验表明,OsbHLH1基因在水稻中过量表达显著提高了水稻芽期、苗期的耐低温能力。对转基因T2代的农艺性状进行考查,株高、千粒重、结实率、理论产量等农艺性状与对照相比较均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外源基因的导入对水稻的农艺性状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将为选育抗除草剂、耐低温杂交粳稻新组合提供新种质。  相似文献   

20.
为创制花生优良新种质,以花生品种珍珠红1号的干种子为材料,采用浸泡法开展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研究。结果表明,以半致死剂量为选择标准,适宜诱变条件为0.8% EMS处理10 h;筛选获得9个优良M5突变系,其中4个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上述4个M5突变系干荚果产量较对照(珍珠红1号)增加10.93% ~ 26.78%,出仁率均高于对照;在品质方面,诱珍珠红1号2Ⅱ/19油酸含量为56.68%、油酸/亚油酸比值(O/L)为1.92,分别较对照提高8.44个百分点和0.57;诱珍珠红1号2Ⅲ/8亚油酸含量为39.05%,较对照提高3.28个百分点;诱珍珠红1号2Ⅲ/10粗脂肪含量为54.52%,较对照提高1.50个百分点;诱珍珠红1号3Ⅰ/8油酸含量为53.70%、O/L为1.71,分别较对照提高5.46个百分点和0.36。I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9个优良M4突变系与珍珠红1号在分子水平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突变系之间在分子水平上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花生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优良的新种质,为花生EMS诱变育种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