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硅藻是海水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和底栖藻类中的最主要类群,也是鱼类、贝类和虾类的重要饵料生物,在养殖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本文对海水养殖水体硅藻的种类多样性、微型硅藻的分布与作用、硅藻的分类研究、硅藻的营养价值与饵料作用等进行了综述,为丰富硅藻的分类学和多样性研究、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动物生产力等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池塘蓄水养殖缢蛏是一种高产、高效、优质的养殖模式,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产量高、单位成本低等优点。池塘蓄水养蛏,提高产量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并有效地控制水质、饵料、底质三要素。  相似文献   

3.
苏仰源 《水产养殖》2007,28(1):30-31
池塘蓄水养殖缢蛏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产量高,单位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高产、高效、优质的养殖模式,严格掌握并有效地控制水质、饵料、底质三要素,是提高蓄水养蛏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苏仰源 《齐鲁渔业》2007,24(9):9-11
池塘蓄水养殖缢蛏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产量高,单位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高产、高效、优质的养殖模式,严格掌握并有效地控制水质、饵料、底质三要素,是提高蓄水养蛏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独立供饵式缢蛏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养蛏池内直接施肥培养饵料的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模式进行优化,建立了以专用池塘培养缢蛏生物饵料的池塘养蛏系统,即独立供式缢蛏池塘蓄水养殖系统。经过5个月左右养殖试验,独立供饵式缢蛏池塘蓄水养殖系统缢蛏平均单产为3226.8 kg/ha,分别比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2个对照组)提高37.37%和34.20%;生长速度分别快32.3%和38.7%,商品平均规格为16.13 g/粒,规格较整齐;养殖存活率为66.7%,与对照组差异不大;单位经济效益为5.48万元/ha,分别是对照组的270.26%和226.73%。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该独立养殖系统具有饵料供应充足、养殖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至少缩短了1个多月的养殖周期,避免了高温期对缢蛏养殖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对虾和缢蛏都是优良的海水养殖品种,虾蛏混养是一种高产、高效的养殖技术,它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优化池塘条件,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实行池塘虾蛏混养是当前海水养殖的一种重要养殖模式。我镇发展虾蛏混养已有多年的历史,但由于资金缺乏,技术水平较低,加上多年的养殖虾池老化,养殖成活率低,病害时有发生,致使部分养殖户减产亏损,制约了虾蛏混养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综合养殖是日照市海水池塘的一种主要养殖模式,水中养虾,池底养蟹,底泥养蛏,有效地提高了虾池生产力,增加了经济效益,规避了养殖风险。现以2003年当地几位养殖户的养殖情况为例作一介绍。一、池塘情况池塘面积7~15亩不等,泥沙底质,机械提水,最大水深1郾2米。在四周浅水区,整造蛏畦,蛏畦面积约占整个池塘面积的1/10~1/5。每年2月份对池塘进行清淤消毒,肥水待用。二、苗种放养1郾蛏苗放养缢蛏于2~3月份放苗,苗种规格6000粒/千克,放苗量一般按整个池塘面积5千克/亩折算。2郾虾苗放养对虾共有三种养殖模式,一种是每年养殖两茬日本对虾,第一茬于4…  相似文献   

8.
<正>辽宁省是我国中国对虾、海蜇的养殖大省。表1显示了辽宁省近10年来中国对虾和海蜇的养殖情况。辽宁省在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自然海水资源的同时,摸索出多种立体化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在节约土地、水、饵料资源的同时促进了生态的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虾蟹类养殖中饵料生物的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虾蟹类是以底栖动物为饵料的,所以在池塘内培育天然的动、植物是幼蟹、幼虾最理想的优良饵料,可促进虾、蟹的早期生长,增强虾、蟹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池塘生产力,降低养虾成本,养殖大规格虾的一个有效的措施。许多生产实践证明,重视饵料生物培养可降低投饵系数,提高经济效益。一、池塘中的饵料生物广义来说,池塘中的底栖小动物及硅藻都是虾、蟹的饵料,包括原生动物、甲壳类、圆虫类、昆虫类、软体动物和底栖硅藻等。在虾、蟹胃内经常见到的饵料生物如  相似文献   

10.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ek)系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灯塔蛤科、缢蛏属,俗名蛏子、青子、竹蚶、海蛏,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是福建省沿海群众池塘与滩涂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福建省养蛏历史悠久,过去大多为滩涂养殖。上世纪90年代以后池塘蓄水养蛏在福建省逐渐兴起,由于采用这种方式养殖周期短、投资省、产量稳定、收益大,在全省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福建省池塘蓄水养蛏面积达1万hm^2左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濒临河口型海湾的山东莱阳市,大力发展刺参养殖,经过几年的刺参池塘养殖试验,对刺参池塘的建造、附着基的选择与投放、苗种的选择和投放、养成期间的水环境控制、养殖池饵料培养及饵料投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有效克服了汛期海水盐度下降、池塘水温偏高等不利条件,初步掌握了河口型海湾刺参池塘养殖的主要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于鄱阳湖水系采集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ora)660块,模拟其生活环境进行池塘驯化养殖。试验结果显示,橄榄蛏蚌养殖成活率达86﹪;试验结果表明,橄榄蛏蚌可在池塘中驯化养殖。  相似文献   

13.
王向阳 《齐鲁渔业》2007,24(4):20-20
1.1养殖池塘不规范一是池塘水质差,单个池塘面积太小或水深太浅。二是养殖多年的旧池塘,淤泥厚,坡比小,清塘不彻底,敌害生物多。有的池中已养花蛤、文蛤或竹蛏等,未能进行彻底晒滩、清塘、消毒。有的是连片垦区虾池,养殖品种不一,规格不同。加之池塘渗透严重,造成晒滩不彻底。外堤中沟进排水污染严重。三是进出水条件差,有的垦区虾池小潮无法换水。四是淡水水源缺乏,海水的比重偏高。  相似文献   

14.
青蛤是浙江温台地区海水养殖贝类的主要品种之一,随着商品青蛤价格的日益攀升,海水池塘放养青蛤数量逐年增加。从初期的以播养缢蛏为主,泥蚶、青蛤、对虾为辅模式,发展为养殖青蛤为主要品种,适量混养对虾缢蛏的为数不少,并取得了较佳的效益。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对温岭地区海水池塘的各类养殖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比较,并以杨公岙直大塘2011年放养与收捕情况为例撰文介绍主养青蛤混养虾蛏模式,旨在为沿海同类养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水池塘多品种混养模式是经过近二十年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生态高效养殖技术集成。根据池塘的生产条件及管理水平可采取"鱼虾贝"、"蟹虾贝"等多种养殖模式。在多年的养殖生产与技术推广实践中,总结并形成适合于沿海海水池塘多品种生态养殖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的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水池塘养殖、滩涂贝类养殖及海上筏式养殖是海水养殖业的三大主要养殖方式。我国的海水池塘养殖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对虾的大规模养殖开始的.其间经历了对虾低密度养殖→对虾高密度养殖→两茬低密度养殖→多品种生态养殖的发展轨迹。循着这一演变轨迹可以发现,不同的养殖模式对海水池塘的生态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生态效益又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发展。本文拟从生态效益角度出发,对目前我国对虾池塘养殖的几种模式作一粗浅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7.
在面积6.7 hm^2,水深1.5~2.0 m的池塘中进行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褐牙鲆综合养殖,在4—9月养殖周期内,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和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各种饵料对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和褐牙鲆的平均饵料贡献率,以探讨综合养殖池溏的营养级和池塘食物网结构。试验结果表明,海蜇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投喂的轮虫;中国明对虾的食物来源为鳀鱼、虾夷扇贝下脚料和蜢虾;缢蛏的主要食物来源为底栖硅藻,其次为中国明对虾与褐牙鲆粪便;褐牙鲆的主要食物来源为中国明对虾,其次为虾夷扇贝下脚料和鳀鱼。海蜇的营养级为2.09~3.43,平均值为2.81;中国明对虾的营养级为3.11~4.04,平均值为3.72;缢蛏的营养级为2.37~2.94,平均值为2.62;褐牙鲆的营养级为2.63~3.83,平均值为3.42。综合分析发现,海蜇摄食浮游动物,缢蛏滤食底栖硅藻,中国明对虾和褐牙鲆摄食投喂的虾夷扇贝下脚料和鳀鱼,褐牙鲆也摄食部分中国明对虾,两者的粪便不仅为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生长提供营养,还为缢蛏提供了饵料。上述研究结果为多品种海水综合养殖池塘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汪政  钱敏 《科学养鱼》2015,(2):40-41
<正>从2011年6月至2014年8月,黄冈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根据黄颡鱼"全雄1号"的养殖特点和生活习性,对黄颡鱼"全雄1号"进行了成鱼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研究。实现了该品种在池塘养殖过程中具有饵料利用率高、饵料系数低、药物使用少、病害发生率低、单位产量高、商品鱼规格齐和价格高等优势,从而为该品种在池塘养殖中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的高效养殖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虾蛏蟹池塘高效混轮养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闽东沿海群众经过长期的池塘养殖生产实践,摸索出一种第一茬日本对虾与缢蛏混养、第二茬养殖三疣梭子蟹的综合养殖模式,克服了以往虾或蛏池塘常年单养而造成池底质恶化、高温期  相似文献   

20.
朱于来 《科学养鱼》2016,(11):43-45
正中国对虾、脊尾白虾、缢蛏混合养殖是江苏省响水县及周边沿海滩涂近10年来的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养得较好的亩效益达3000元以上。为了更好地总结推广该虾蛏混养模式,提升当地海水养殖经济效益,2014-2015年,响水县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站在位于响水县沿海的海珍品养殖总公司第十一分场,开展中国对虾、脊尾白虾、缢蛏海水池塘高效混合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