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再生稻具有日产量高、生育期短、生产成本低、效益高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稻作模式。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材料,综述了我国再生稻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湖南省再生稻的生产状况以及历年来关于再生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再生稻的优势并提出再生稻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用科学的手段不断发展再生稻。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技》2016,(17):109-110
介绍了再生稻的识别方法及其危害,分析了再生稻频发的原因,并总结了再生稻的防除方法,以期为减少再生稻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重点介绍了嘉鱼县再生稻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再生稻的生产潜力,展望了再生稻的发展前景,找出了再生稻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安徽省安庆市再生稻生产历史及现状,分别从政策、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对进一步发展再生稻提出了建议,包括制定再生稻生产扶持政策,提高再生稻生产中的科技到位率,完善早稻和再生稻生产发展服务等。  相似文献   

5.
湖南镉污染稻区再生稻发展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湖南省再生稻健康发展,本研究综合前人对湖南省水稻镉污染防治与调控以及再生稻研究成果,在湖南省大力发展再生稻的背景下,结合湖南省土壤与稻米镉污染的现状以及再生稻的优势,归纳了当前再生稻镉污染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及空白。提出了今后再生稻镉污染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一是对不同程度镉污染区再生稻作安全生产评价,二是明确农艺措施对再生稻镉吸收与分配的调控效应,三是集成镉污染区再生稻安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再生稻源库关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再生稻源库关系研究的进展,包括再生稻源特性、库特性、再生稻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同时结合再生稻源库关系研究现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将乐县再生稻种植现状与影响再生稻生产的原因,并提出了以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加强农业技术力量、成立专业服务队、推广再生稻高产集成栽培技术为措施的再生稻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再生稻是晚秋生产的大头,也是四川省粮食生产的优势和特色。2012年再生稻主产区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规划和动员农民多蓄留再生稻。据农情调度,全省再生稻蓄留面积493万亩,预计有收面积将超过418万亩,目前全省再生稻发苗普遍较好,田间长势喜人,如九、十月份光温匹配正常,再生稻有望夺取丰收。预计再生稻总产将达到7亿斤以上,与正常年景相当,实现恢复性增产(2011年因遭遇干旱影响再生稻几乎绝收)。  相似文献   

9.
对同期抽穗的再生稻与主季稻源库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库特性方面:再生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少于主季稻;再生稻的每穗粒数仅相当于主季稻的1/3-1/2。源特性方面:主季稻的LAI为再生稻的6-7倍;再生稻光合速率较主季稻高。流特性方面:再生稻成熟期单株总干重为主季稻的25%-35%;无论是主季稻还是再生稻,超级杂交稻组合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均高于对照汕优63;主季稻及再生稻的茎鞘物质输出率与成熟期单株总干重呈正相关。源库关系方面:再生稻的粒叶比是主季稻的2-3倍;主季稻属增库增产型,而再生稻属源库互作型,且增源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再生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福建省再生稻研究进展,包括再生稻的头季后期光合产物和养分积累、库源结构特征、氮素吸收积累特性、根系形态及其机能和再生稻的生态及栽培技术,讨论了再生稻进一步高产还需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水稻再生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水稻的再生特性,在同一栽培条件下对30个不同水稻品种(组合)的再生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组合)头季稻加再生稻的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供试材料间再生率的差异很大。根据再生苗的萌发动态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种类型:第1类为再生苗萌发早,最终再生率高;第2类为再生苗萌发迟,最终或最高再生率高;第3类为再生苗萌发迟,最终或最高再生率低。经相关分析表明,最终再生率与头季稻收获后各时期的再生率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再生稻实际产量与每穴穗数及各期再生率也呈正相关,并与每穴穗数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的作为高产增收技术之一,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从水稻再生稻概念及生育特点、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方面,对水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栽培稻再生性的遗传规律,为创新再生稻育种材料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把普通野生稻再生性导入栽培稻和籼粳杂交诱变,获得再生性强的材料,考查其F1和F2中与再生性相关的性状表现,分析栽培稻再生性的遗传规律.[结果]在野栽交品系96-82的两个F1中,再生稻的株高、分蘖数、每穗粒数及产量均为部分显性,两个组合的再生性分别达2级和3级;3个籼粳杂交组合F1再生稻的株高、分蘖数、每穗粒数及产量均明显超过双亲,再生性均达1级.把普通野生稻再生性导入栽培稻和籼粳杂交诱变,育成地下再生分蘖性较强的3个新品系,再生稻1号(桂D1号/96-82)、再生稻2号(明恢63//桂99/96-82)及以陆稻中旱3号作亲本育成再生稻3号(桂99/中旱3号/明恢63).[结论]野栽交品系96-82再生性的遗传传递力较强,表现为部分显性,再生性从F2起出现分离,属于数量遗传.选育的3个新品系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发展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经。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头季稻中上部节的再生穗抽穗期比下部抽穗早、着生叶片数少、出叶速度快、生育期短、穗子小、成穗率和结实率较高。头季稻抽穗后光合物质主要供给穗部籽粒灌浆结实,分配给再生芽生长利用的光合物质极少,是齐穗后大量再生芽开始死亡的机理所在;改善头季稻抽穗期间植株行间的光照条件对再生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必须在一定光合物质供给基础上才能显现。头季稻齐穗后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较大,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对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杂交组合间再生力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水稻品种再生力可分为4级,头季稻及再生稻两季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穗粒数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 cm2·mg-1、有效穗232.12-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 g、单穗重4.13-4.43 g。(3)促芽肥提高再生力的作用,是通过施氮延缓了头季稻生长后期绿叶衰老速度,提高母茎叶片全氮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增加叶片当时的光合产物向头季稻穗部输入比例,减少先期贮藏于母茎鞘中光合产物向穗部输入量,相对地提高了母茎鞘干物重而增强再生力。促芽肥对再生稻的作用效果在品种间的表现不尽相同,头季稻穗粒数较多的大穗型品种要提早施用促芽肥并增加施用量,才能获得较高的再生稻产量。利用杂交中稻齐穗期剑叶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可预测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通过防治纹枯病保护头季稻基部叶片和适度烤田提高根系活力,是再生稻高产的重要保证;头季稻收获期的成熟度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以头季稻完熟期再生芽开始破鞘现青时收割头季稻为宜,留桩高度以保留倒2节并高出5-7 cm处割苗即可。(4)针对目前再生稻生产上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即再生稻开花期的低温危害、再生稻大面积产量不平衡和机械收获头季稻对再生稻生产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途经。(5)提出再生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生态与农艺措施对头季稻后期冠层性状与再生芽生长的多因素互作机制”、“头季稻收割后再生芽停滞于母茎鞘中的原因及其调控途径”、“提高再生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和“适应机械插秧与机械收割的杂交水稻-再生稻配套技术”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出适宜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并探索其产量形成特征,为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个适宜长江上游地区的中熟和中迟熟优质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中稻机械化湿润直播蓄留再生稻,通过生育期、再生力、抗折力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对参试水稻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参试水稻品种间的生育期、再生力、抗折力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显著(P< 0.05,下同),在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条件下,全生育期为201~217 d,再生力为0.75~1.36,抗折力为0.89~1.57 kg,中稻产量为6.29~9.90 t/ha,再生稻产量为2.84~4.71 t/ha,两季产量为9.81~12.80 t/ha。以产量为分类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参试的15个水稻品种分为中稻高产再生稻高产、中稻高产再生稻中产、中稻中产再生稻中产、中稻低产再生稻高产和中稻低产再生稻中产等5个类型。筛选出中稻高产再生稻高产和中稻高产再生稻中产水稻品种川优5213、川优8213、西优32、川康优637、旌22优占、B优2928和川绿优青粘等7个适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水稻品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稻产量与全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与再生稻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下同),与中稻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稻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稻每穗粒数和再生稻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两季产量与中稻产量和中稻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川优5213等7个水稻品种适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可作为适宜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品种及在种质资源改良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再生稻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杂交中稻组合再生能力的强弱以及配套栽培技术.笔者着重论述Ⅱ优2070再生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大田生产提供再生稻较理想的杂交组合和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杂交中稻齐穗后叶片SPAD值衰减对再生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明影响再生力的主作关键植株性状,为杂交水稻及其再生稻的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18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了杂交中稻植株性状与再生力关系及主作和再生总体高产组合的穗粒结构。【结果】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4个性状是代表品种再生力的关键因子,增加有效穗是进一步提高再生稻产量的重要途径;穗粒数、叶颖花比、叶粒数比、叶粒重比、LAI衰减指数和SPAD值衰减指数分别与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仅有头季稻齐穗期至成熟期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对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的偏相关均达显著以上水平;同一个组合同时实现头季稻和再生稻均分别达到最高产量的可能性小,两季总产同时满足理论产量达11.5 t?hm-2和产量潜力达14 t?hm-2的高产组合的主作群体主要特征最佳取值范围:穗粒数为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 cm2?mg-1、SPAD值衰减指数0.4029~0.5409、有效穗232.12万~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 g、单穗重4.13~4.43 g。【结论】再生稻进一步高产的主攻目标是增加有效穗,头季稻齐穗到成熟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可作为鉴定再生力的新指标,中等偏大穗品种是中稻-再生稻总体高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刘爱中  邹冬生  屠乃美  刘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20-5121,5172
以汕优63、明恢63为试材,设10、20、40 cm3个留桩高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留桩使再生稻生育期缩短,而株高、穗长、再生率和产量均增加;反之,低留桩使再生稻生育期延长,而株高、穗长、再生率和产量均下降。再生稻以“多穗取胜”,为保证再生稻获得高产,供试品种留桩高度应在30-40 cm,以确保再生季在9月中旬“寒露风”来临前安全齐穗,提高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19.
杂交中稻生育特性对再生芽发育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5个适合再生稻种植的杂交中稻组合,研究主季生育特性对再生芽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季生育后期的光合生产能力和根系活力对再生芽的发育有明显影响。灌浆期间叶面积指数下降缓慢,乳熟期后茎鞘干物质再积累量高的组合再生芽发育快。茎倒1、2节位伤流量与再生芽发育显著相关.乳熟期和成熟期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67^*。再生季有效穗数与主季成穗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