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铃薯地膜覆盖垄作侧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播种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重、单株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重、商品率等性状逐渐降低,晚熟品种青薯9号地膜栽培种植密度不宜高,以播种37 378株/hm2鲜薯产量最高,以播种34 478株/hm2商品薯产量达到最高、效益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
不同播种密度对不同马铃薯品种产量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密度增加使马铃薯产量提高但同时造成商品薯率下降,生产上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生产商品薯及种薯,以满足不同需求。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在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对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大中薯率、小薯率及产量影响,找到最佳播种密度,旨在为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晚熟品种冀张薯8号马铃薯在播种密度42 000株/hm2条件下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中熟品种同薯20号马铃薯在播种密度47 250株/hm2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早熟品种冀张薯12号马铃薯在播种密度63 000株/hm2产量最高,商品薯率最低,但3个密度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建议冀张薯12号播种密度以63 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3.
早熟马铃薯套作不同密度大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薯豆套作模式下大豆不同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产量与密度变化的关系可以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表达,并随大豆密度的增加,株高、主茎节数、底荚高度趋于升高,而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趋于下降,荚粒数、百粒重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密度对套作马铃薯株高及单株结薯数影响不大,而商品薯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时,大豆、马铃薯产量均最高,分别是2136.03、42462.5kg/hm^2。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马铃薯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在桂北的适宜肥料种类和种植密度,设置肥料种类和种植密度2个试验,均为随机区组排列。收获时调查小区产量、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商品薯率。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和恩泰克长效肥能极显著增加费乌瑞它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薯重逐渐减小。种植密度为82 455株/hm2的处理产量最高。费乌瑞它施用控释肥和恩泰克长效肥,种植密度在82 455~89 325株/hm2时,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高海拔旱作区马铃薯密度对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高海拔旱作区马铃薯不同密度的试验,研究了马铃薯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密度范围内,马铃薯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下降,二者呈二次曲线模式变化Y=12 487.475+5 160.417 2X-236.968 6X2。马铃薯在高海拔旱作区较佳的种植密度为7.5×104株/hm~2。密度与株高之间为正相关,函数曲线是逆模型Y=96.566-85.513/X,单株结薯重量、商品薯率2个性状与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函数模型均为性状指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二次曲线。商品薯率与单株结薯重量之间呈正相关,商品薯率随着单株结薯重的增大而升高,株高与商品薯率、单株结薯重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株高增加,商品薯率、单株结薯重下降。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在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进行,选用垦薯1号马铃薯品种,采用大垄双行,整薯播种,随机区组设计。3个行距,每个行距下3个株距,即3个种植密度。比较各行距下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大中薯率、小薯率及产量影响,旨在为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小薯率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减小呈递减趋势,大中薯率呈递增趋势;各行距下主茎数、结薯数、小薯率和产量均是种植密度为121 200株·hm-2最高,大薯率均是种植密度为72 700株·hm-2最高;总体来看,不同种植密度间对主茎数、结薯数、产量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种植密度121 200株·hm-2小薯率较高,适合生产种薯,其中以株行距为15 cm×20cm最适合生产种薯;种植密度72 700株·hm-2大中薯率较高,适合生产商品薯,其中以株行距为25 cm×20 cm最适合生产商品薯。  相似文献   

7.
为了制定毕薯5号高产栽培技术,以毕薯5号为材料,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实施不同种植密度以及氮、磷、钾施用量影响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栽培因子影响马铃薯单株产量的顺序为密度磷肥钾肥氮肥,影响马铃薯单株结薯数的顺序为密度钾肥磷肥氮肥,影响马铃薯商品薯率的顺序为磷肥氮肥钾肥密度。当密度为54 485.40株·hm-2,施氮肥459.34kg·hm-2、磷肥590.09kg·hm-2、钾肥454.08kg·hm-2时,可获得最高单株产量为718g;当密度为34 434.60株·hm-2,施氮肥432.18kg·hm-2、磷肥735.08kg·hm-2、钾肥286.98kg·hm-2时,可获得最多单株结薯数为14.8个;当密度为58 527.90株·hm-2,施氮肥1 011.48kg·hm-2、磷肥2 614.89kg·hm-2、钾肥437.60kg·hm-2时,可获得最高商品薯率为71.18%。  相似文献   

8.
春季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对薯块大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鲁引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春季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对薯块大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商品薯种植以每666.7m2种植4 000~6 000株为宜,从繁殖秋季种薯来看,以每666.7m2种植10 000~14 000株为宜。  相似文献   

9.
脱毒微型马铃薯粒重及密度对一级原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马铃薯脱毒微型薯4个粒重水平和4个密度水平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脱毒马铃薯一级原种的繁育中,为了提高种薯的整齐度,进而提高单位面积种薯的生产效率,微型薯大小应选用2~5 g,播种密度以7000株/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以陇薯7号和克新1号为试验品种,设计不同的原原种重量和种植密度,收获后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小薯块茎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用两种不同重量的原原种品种进行种薯繁育时,在种植密度为6 000株/亩时,产量均达到了最大,而在种植密度为10 000株/亩时,小薯(20~50 g,含50 g)块茎数量最多,这为高寒阴湿区马铃薯整薯播种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研究以"陇薯3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选择重30 g左右的健康小薯作为种薯,将小整薯分别按4个密度进行种植(行距均为90 cm,株距分别为14.3、12.5、11.1和10 cm),并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选择大种薯切块播种和小整薯播种,探讨二者在产量及发病率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昭苏垦区的自然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单位面积块茎数目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个块茎重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重比较表明,无论是产量、单薯重量、单株块茎数、单位面积主茎数、株高、商品薯率,还是病株率、病指,利用小整薯播种均优于传统的切块播种,但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马铃薯脱毒微型薯在安顺市秋季扩繁生产中的性状表现及适宜播种密度,以不同粒重微型薯为主处理,密度为副处理进行裂区试验,探讨了微型薯粒重与密度对秋繁原种产量及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薯3号原种扩繁中,1~5 g微型薯播种密度以8 500~9 000株/667m2、5 g以上以6 500~7 000株/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陕西省汉中市三个试点间套脱毒马铃薯早大白种植密度的研究,阐述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脱毒马铃薯早大白产量、结薯性状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脱毒马铃薯早大白单株结薯数减少,单株薯重和最大单薯重降低,产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脱毒马铃薯早大白最佳种植密度是5 500-6 500株/667 m2,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是6 000株/667 m2.拟合回归方程,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为6 083.33株/667 m2,对应的产量是2 543.51 kg/667m2.  相似文献   

14.
在庄浪县卧龙镇杨魏村魏生旺的责任田内进行了庄薯4号马铃薯不同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庄薯4号马铃薯主茎数和株高随密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茎粗、单株块茎数、单株产量和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综合分析,播种密度48 000穴/hm~2,综合经济性状最好,产量最高,为22 968.15 kg/hm~2,建议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71 685株/hm~2、76 620株/hm~2、82 305株/hm~2、88 890株/hm~2、96 750株/hm~2、105 825株/hm~2等6种处理,在同等施肥条件下进行马铃薯草膜三覆盖栽培。结果表明:密度为88 890株/hm~2时马铃薯产量最高,密度为96 750株/hm~2的马铃薯产量次之,且这两种密度种植时,商品薯率均达80%以上,有较好的经济性状表现。建议草膜三覆盖马铃薯种植密度以88 890~96 75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胶东半岛二季作区秋马铃薯生长期短、产量低的难题,2020年8月设计了4个播种期、4个种植密度正交试验,探究对秋马铃薯生育、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8月18日播种、密度4 169株/亩处理和8月18日播种、密度6 948株/亩处理,适合秋季马铃薯种薯繁育;8月6日播种、密度6 948株/亩处理和8月6日播种、密度10 422株/亩处理,既适合秋马铃薯商品薯生产,也适合秋马铃薯种薯生产。  相似文献   

17.
以马铃薯新品种紫花85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851种植密度为52500株/ha时商品薯产量最高,达29850 kg/ha;种植密度为75000株/ha时单位面积结薯数最多,达62.4个/m^2;最佳生理质量指标为:出苗后65 d叶面积指数2.40~2.55、出苗后80 d干物质积累量5373 kg/ha。因此,紫花851作商品薯生产时,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0株/ha;作种薯生产时,最适种植密度为75000株/ha。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别在高(900kg·hm~(-2))、中(750kg·hm~(-2))、低(600kg·hm~(-2))3种施肥条件下进行4种种植密度(45 000株·hm~(-2)、52 500株·hm~(-2)、60 000株·hm~(-2)和67 500株·hm~(-2))试验,并对其主要生长指标和产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同等肥力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6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及商品薯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 112.45kg·hm~(-2)和89.1%;相同密度下肥力越高,单株个数、大中薯个数、单株薯质量和大中薯质量也越大;施肥量×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影响不显著,但对产量影响显著。综合来看,900kg·hm~(-2)施肥量与60 000株·hm~(-2)种植密度组合为该种植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种植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9.
为繁育马铃薯小种薯提供技术参考,设2种薯型和4个密度播植,研究不同密度下马铃薯原种繁育的产量和种薯规格情况。结果表明:整切薯播种密度为66700株/hm2时的马铃薯产量均最高,分别为31493.55 kg/hm2和30626.40 kg/hm2;密度为50025株/hm2时的整薯播种获得的小整薯最多,占5.88%;30~50g/个的小整薯率随播种密度的加大呈先增后减趋势;整薯播种的田间表现均优于切薯播种。桂北地区可选择50025株/hm2的整薯繁育原种。  相似文献   

20.
以“克新2号”为试材,研究不同膜色和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穴播早熟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穴播较露地垄作穴播马铃薯生育期增加3~13d,黑膜较白膜覆盖生育期提前5~9d;就单株结薯数而言,黑膜较白膜覆盖结薯个数增多,但商品薯结薯率白膜覆盖比黑膜高;同一膜色不同种植密度间,单株地上部分鲜重、商品薯结薯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白膜全膜双垄穴播+5.2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商品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