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兽药杂志》2015,49(6):38-44
为研究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对干乳期奶牛乳房炎的预防与治疗效果,试验选择100头临近干乳期的奶牛,随机分成5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其中I、II、III组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的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300、150、75 mg)治疗;IV组给予对照药物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乳房注入剂4.5 g(氨苄西林0.25 g+氯唑西林0.5 g)/支治疗;V组为空白对照组。间隔3周,各组随机选择10头奶牛以相同剂量追加一次用药。试验结果显示,高、中剂量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治疗干乳期奶牛乳房炎的头、乳区清除率均为75%~100%,头、乳区新增感染率分别为0~16%、0~7%;1次用药和2次用药对治疗奶牛乳房炎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比较后认为,每个乳区单次注入1支(3 g∶150 mg)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效果更好,能显著降低乳房内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的细菌感染率(P0.01),并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干乳期奶牛乳房炎。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盐酸头孢噻呋乳膏剂治疗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试验选择80头临床型乳房炎奶牛,随机分为4组,分别乳管注入低、中、高剂量的盐酸头孢噻呋乳膏剂和盐酸头孢噻呋注入剂,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的试验组、阳性对照组药物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愈率分别为33.3%、71.4%、78.3%和76.7%,总有效率分别为57.8%、85.7%、87.0%和88.4%,治疗效果显著。建议盐酸头孢噻呋乳膏剂临床推荐剂量为,注入300 mg/乳管,1次/d,连用3d,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1.西安市未央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西安710016;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为观察中兽药制剂丹参酮乳房注入剂与头孢噻呋联合用药对奶牛乳房炎的临床疗效,选用陕西省某奶牛标准示范基地15头患有乳房炎的奶牛,随机分为丹参酮组、头孢噻呋组、丹参酮及头孢噻呋联合用药组,每组5头,每天对奶牛感染乳室灌注药物,2次/d(早晚各1次),7 d为一疗程,进行乳样体细胞计数及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结果显示,与用药前相比,3个组均可显著降低乳样体细胞数(P0.01);各组之间,联合用药组、头孢噻呋组均与丹参酮组之间体细胞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联合用药组的体细胞数与头孢噻呋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丹参酮组治愈率为0,头孢噻呋组治愈率为73.3%,联合用药组治愈奶牛临床性乳房炎治愈率可达83.3%。结果表明,丹参酮与头孢噻呋联合用药治疗奶牛乳房炎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两者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盐酸头孢噻呋乳房注入剂对干乳期奶牛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开展药物对健康奶牛的安全性研究,作者选择健康泌乳期奶牛12头(初产和经产各6头),四个乳区分别单次给予盐酸头孢噻呋乳房注入剂一支(规格10mL:500mg)。比较奶牛用药前后直肠温度、日产奶量、牛奶体细胞数和乳区病原菌的变化。整个试验期间对给药奶牛进行连续观察,记录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等临床症状。结果显示,与给药前相比,奶牛的直肠温度、日产奶量、牛奶体细胞数均无显著变化(P0.05),乳区病原菌数量有所减少,同时,没有增加新的病原菌。结果表明,盐酸头孢噻呋乳房注入剂对干乳期奶牛正常体温、产奶量、奶中体细胞数和乳区菌群没有不良影响,该制剂用于奶牛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为在研究头孢洛宁乳房注入剂(干乳期)治疗和预防奶牛干乳期乳房炎的临床疗效,本试验选择60头临近干乳期的奶牛,随机分配到头孢洛宁乳房注入剂(干乳期)高(2支/乳室)、中(1支/乳室)、低(0.5支/乳室)剂量组和苄星氯唑西林乳房注入剂组(对照组,1支/乳室)。结果显示,按照临床推荐剂量1支/乳室的剂量乳房注入头孢洛宁乳房注入剂(干乳期),能够有效治疗奶牛干乳期因敏感菌引起的乳房炎,并预防乳房内新增感染。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头孢洛宁乳房注入剂对干乳期乳腺炎的防治作用,本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比较了头孢洛宁、头孢匹林、阿莫西林和氯唑西林对乳腺炎病原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且,随机选择60头进入干乳期的临床健康奶牛,在最后一次挤奶后每头牛的每个乳区分别灌注一管受试药物或对照药物(氨苄西林-苄星氯唑西林乳房注入剂)。对入选的每头奶牛分别在干奶前、以及产后1、3、5 d,采集每个乳区的乳样进行体细胞计数和细菌学检查。在药物处理后至产后14 d内,每天对受试动物进行临床型乳腺炎检查。结果显示,头孢洛宁、头孢匹林、阿莫西林、氯唑西林对分离自奶牛乳腺炎的大肠杆菌MIC_(50)分别为4、8、8μg/mL128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_(50)分别为0.125、0.25、2、1μg/mL;对乳房链球菌的MIC_(50)分别为4、8、16、128μg/mL;对停乳链球菌的MIC_(50)分别为8、8、8、128μg/mL;对无乳链球菌MIC_(50)分别为0.25、4、0.25、32μg/mL。临床药学研究显示,头孢洛宁乳房注入剂对干乳期奶牛乳腺炎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不同细菌感染治愈率介于66.6%~100%之间,新感染发生率低于8.3%。在治愈率、新感染率及细菌学清除率方面和对照药物(氨苄西林-苄星氯唑西林乳房注入剂)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头孢洛宁对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干乳期奶牛每乳区灌注一管250 mg的头孢洛宁干乳期乳房注入剂能有效治疗干乳期隐性乳腺炎和预防新的乳腺炎感染。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治疗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疗效,在北京某牛场选择25头(48个乳区)临床型乳房炎患牛进行疗效观察。将临床型乳房炎患牛随机分为受试药物组(25个乳区)和对照药物组(23个乳区)。受试药物组患病乳区灌注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对照药物组则灌注速诺LC。采用临床学与细菌学治愈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药效学评价。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治疗临床型乳房炎的临床学治愈率为68.0%,细菌学治愈率为83.3%,而速诺LC治疗组分别为69.6%、81.8%,两者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对临床型乳房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依据对黑龙江省部分牧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分离鉴定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取盐酸吡利霉素、头孢噻呋钠和复方阿莫西林为试验药物,对患有隐性乳房炎的奶牛进行治疗并对乳品质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盐酸吡利霉素对隐性乳房炎的治愈率最高,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效果略差于复方阿莫西林,盐酸吡利雷素与复方阿莫西林对两种类型乳房炎治疗的总有效率相当,但盐酸吡利霉素对乳品质(尤其是降低体细胞数方面)的改善作用显著好于复方阿莫西林治疗组。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观察利福昔明乳房注入剂对干奶期奶牛临床性乳房炎的预防效果.选择非临床型乳房炎的泌乳末期健康奶牛共计75头,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给药对照组),苄星氯唑西林乳房注入剂对照组(600 mg/乳区),利福昔明高(400 mg/乳区)、中(200 mg/乳区)、低(100 mg/乳区)三个剂量组,每组15头.分别在干乳期、泌乳期进行乳房观察,并采用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乳汁中体细胞计数检测临床型乳房炎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利福昔明低剂量组保护率与空白对照组保护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苄星氯唑西林对照组、利福昔明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对干奶期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预防效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利福昔明高、中剂量组与苄星氯唑西林对照组之间的预防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利福昔明乳房注入剂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可以作为预防类药物用于奶牛生产中,降低奶牛乳房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1试验动物、分组及材料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对奶牛业危害最大的疾病。本试验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辖区内个体奶牛场饲养的黑白花奶牛,年龄在4~7岁,正在泌乳期,发生临床型乳房炎的病牛8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40头。试验1组使用“林可霉索”、“万乳康”、“乳康灵”治疗奶牛乳房炎,试验2组使用“无抗噻呋头孢”、“万乳康”、“乳康灵”治疗奶牛乳房炎。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某奶牛场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高,牛乳中体细胞超标严重,严重影响该奶牛场的经济效益。为了明确引起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病原菌,筛选敏感药物给出治疗方案。本实验对该奶牛场中30份奶牛乳房炎乳汁进行乳样处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DNA提取和PCR扩增。通过DNA提取和PCR扩增确定其主要致病病原菌大多为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肠球菌及少量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样中并未检测出支原体、乳房链球菌及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场患病奶牛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钠敏感,对一种商品名为惠可宁的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耐药性明显。最终得出该厂患乳房炎奶牛的乳汁中分离出的细菌大多数为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肠球菌和少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当本地区奶牛检测为乳房炎时,可首选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钠等敏感药物治疗,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取乳房炎奶牛100头,分为4组,每组25头。第一组采用头孢噻呋钠治疗;第二组采用林可霉素治疗;第三组采用穿心莲注射液(无抗乳炎康)治疗;第四组为空白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穿心莲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最好,有效率和治愈率高达100%和92%,此结果为以后临床治疗奶牛乳房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奶牛干乳期乳房炎在临床上发病率高达30%~50%,严重地影响了奶牛产后的产奶量,为了降低奶牛干乳期乳房炎的发生,我们用0.3%醋酸氯已定凡士林混悬剂对97头干乳期荷期坦奶牛进行了实验,其有效率达92.2%。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中兽药制剂丹参酮乳房注入剂对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试验将甘肃某公司奶牛场的40头乳房炎奶牛随机分为丹参酮乳房注入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双丁对照组,每组10头,每日乳室灌注2次(早晚各1次),连续灌注7 d为一个疗程,进行乳样体细胞数(SCC)计数,并结合临床诊断结果以丹参酮乳房注入剂进行临床治疗。结果表明:奶牛连续灌注丹参酮乳房注入剂1个疗程之后,奶牛乳房炎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乳汁外观正常,产奶量恢复,体细胞数降至正常范围(50万个/m L以下)。说明丹参酮乳房注入剂对奶牛乳房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效果明显优于双丁注射液。  相似文献   

15.
问:请问如何防治奶牛干奶期乳房炎?(韦力泉钦州市)答:主要防治措施如下:1在干奶期前10~15天,应事先检查隐性乳房炎,对检出阳性者应立即治疗。经过治疗、检查转阴后再进行干乳。推荐干奶时乳房内灌注广谱长效抗生素。2选择合适的干奶方法:对于隐性乳房炎患牛或以往停奶难的奶牛采用“逐渐干奶法”,即逐渐调整日粮结构、挤奶次数、饮水量等,在1~2周内停奶。对于规模化养殖场,宜采用“快速干奶法”。即在预定干奶日,无论当时产奶量多少,将奶尽可能挤净,用酒精消毒乳头,然后每个乳区注入一支长效抗生素干奶膏,再用5%次氯酸钠或其他消毒液浸泡…  相似文献   

16.
采用液体试管法研究“干奶牛乳房灌注剂”对牛乳房炎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对上述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采用TTC法测定牛奶中抗生素残留,发现停药48h以后奶样均无抗生素残留。76例干奶牛使用药剂处理后,牛奶中体细胞数下降27%,临床乳房炎发生率降低70%。试验证明该制剂对细菌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可靠,可以用于预防干奶期奶牛乳房炎。  相似文献   

17.
奶牛乳房炎种类繁多,笔者将临床常见的几种乳房炎治疗与各位同仁分享:1链球菌性乳房炎包括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和乳房链球菌感染,为临床上最常见乳房感染细菌,乳房常见红肿,发热,疼痛,一般无消化系统症状,乳汁多有絮状物或脓样,产奶量下降,CMT阳性,体细胞增数。本病对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碘胺类药物等敏感,由于上述药物弃奶期长,所以笔者推荐应用头孢噻呋钠,  相似文献   

18.
目前徐州地区奶牛乳房炎发生范围广,发病率尤其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临床用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奶业的健康发展。本试验通过SMT法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并对阳性乳样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33.4%,乳区阳性率为17.97%;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头孢噻呋对3种菌株均高度敏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利福昔明乳房注入剂(干乳期)对奶牛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福昔明乳房注入剂(干乳期)对健康奶牛的正常体温、日产奶量、奶中体细胞数和乳房内菌群的影响。选择健康泌乳期奶牛12头,给药前1 d和给药前0 d,统计记录各试验奶牛的直肠温度、日产奶量,检测每个乳区采集奶样的体细胞数,并对给药前0 d的奶样进行病原菌分离检测。每头入选奶牛的四个乳区分别单次灌注利福昔明乳房注入剂,在给药后的第1、3、5、7、10天分别记录每头奶牛的日产奶量;在给药后的第12小时、3、5、7、10天分别采集奶样进行体细胞检测,同时检查直肠温度;在给药后的第10天对采集的奶样进行病原菌检测。比较奶牛用药前后直肠温度、日产奶量、奶中体细胞数和病原菌的变化。试验期间对给药奶牛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奶牛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等临床症状。结果表明。给药前1 d、给药当天和最后一次给药后的第1、3、5、7、10天,试验奶牛的日产奶量平均值分别为30.5、30.3、29.8、30.3、30.0、30.9和31.0 kg,相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前后各时间点采集的奶中体细胞数大都维持在30~50万/mL;给药前后各时间点测得的奶牛直肠温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原菌检测结果显示,在给药前0 d分离到7株大肠杆菌、6株链球菌和9株葡萄球菌,给药后第10天采集的奶样中未检测到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仅检测到1株链球菌。与给药前相比,奶中的病原菌数量有所减少,无新增感染。利福昔明乳房注入剂(干乳期)对奶牛正常体温、产奶量、奶中体细胞数无不良影响,该制剂对于奶牛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对泌乳期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效果,在甘肃某两个牛场选择70头自然发生的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进行临床试验。将患病奶牛随机分为试验组(n=36头)和对照组(n=34头)。试验用药和对照用药分别为郑州百瑞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和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提供的复方阿莫西林乳房注入剂。每个感染乳区注入3 g药物,每12 h注射1次,连续用药3 d。在用药前、停药后7 d及14 d采集各组奶牛的奶样进行细菌学检测及乳汁体细胞计数。通过临床观察、细菌清除率及体细胞计数变化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停药后14 d,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8.3%和61.8%,细菌总清除率分别为94.12%和93.55%。两组奶样中的SCC在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试验用药对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