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加快水稻耐冷性状的改良、选育耐冷品种对促进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水稻苗期耐冷的生理变化、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基因QTL定位等方面研究的进展,对今后开展水稻耐冷性研究及水稻耐冷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寒地水稻低温冷害防御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粳稻生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黑龙江省地处寒地稻作区,每年受低温冷害影响,水稻减产幅度较大.针对现阶段寒地稻作区水稻低温冷害研究现状,从冷害诊断、监测预警、抗冷品种选育、培肥地力、栽培措施、冷水增温技术、化控技术等方面综述了水稻低温冷害防御技术研究进展,提出水稻低温冷害防御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为寒地水稻防御低温冷害发生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低温冷害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低温胁迫对水稻的危害性、水稻冷害类型及鉴定指标、水稻耐冷性遗传及QTL(数量性状基因座)研究、水稻耐冷信号传导及转录因子调控方面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水稻耐冷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水稻耐冷性研究Ⅰ.稻冷害类型及耐冷性鉴定评价方法概述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本文是水稻耐冷性研究的第一部分,介绍水稻冷害的类型及耐冷性鉴定评价方法。水稻的冷害类型可以分为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也可以按照低温冷害发生的时期来划分成芽期冷害、苗期冷害、孕穗期冷害、开花期冷害和灌浆期冷害。较系统地介绍了水稻芽期、苗期、孕穗期、开花期耐冷性的多种鉴定评价方法及其评价指标和自然条件下的耐冷性鉴定方法。还介绍了作为耐冷性鉴定评价指标的有关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减少,因此水稻生产逐渐采用农用机械辅助生产,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的生长时期大部分处于高温环境,但是在临近收割的时间,又面临着冷害的侵袭。此外,这一地区的农民为了扩大水稻种植产量,种植的水稻品种多为晚熟品种,这间接提高了水稻生育后期遭受冷害的频率。1水稻耐冷性特征低温对于水稻侵害最严重的部位是细胞膜,低温作用在植株上,会改变水稻生物膜结构功能,由此影响其生长速度,长  相似文献   

6.
水稻冷害在东北地区屡见不鲜,低温会造成水稻生理障碍进而影响其产量。本文从水稻耐冷性角度出发,试图通过水稻低温胁迫下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游离脯氨酸以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最终为水稻冷害诊断、抗冷品种选育、抗寒栽培技术的研究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水稻低温冷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主玉  申双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71-11973
介绍了水稻冷害类型与作用机制,分析了水稻耐冷性研究的进展与不足之处,并综述了水稻冷害的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的水稻低温冷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稻抽穗开花期的低温冷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近十几年来,由于复种的增加以及迟熟品种的推广,冷害问题越加突出.因此,有必要对水稻低温冷害的机制、规律、指标及防御措施进行研究,为水稻生产上防御低温冷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寒地水稻低温冷害问题,在人工模拟冷害条件下,调查水稻的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研究黑龙江省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抵抗冷害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冷害处理条件影响不同水稻品种的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颖花数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3种冷害温度处理下,若水稻品种的每穗颖花数较多,其结实率均较低,说明库容大的水稻品种较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进而影响水稻的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10.
冷害是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据报道,冷害不仅在温带稻区而且在热带稻区也有发生。它既影响水稻的高产稳产;且限制了水稻的栽种面积以及复种面积的扩大。在防御冷害的各种措施之中,选育耐冷品种是有效途径之一。水稻不同品种耐冷性有广泛的差异。王洪春、Yergara等研究发现品种耐冷性强弱与原产地有关。不同生育期的稻株耐  相似文献   

11.
低温冷害是影响中国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的一大限制因子。主要从低温冷害对水稻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生理机制的影响等方面对水稻耐冷性机制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并针对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耐冷性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水稻耐冷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鉴定优异的耐冷种质资源,采用合适的方法发掘其优异的基因源,通过分子育种等手段高效和精确地培育耐冷的水稻品种,是解决上述低温冷害的关键.加快耐冷性状的改良对促进水稻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以水稻耐冷基因研究为核心,综合述评了水稻耐冷QTL定位、克隆和水稻耐冷转录因子调控,探讨了水稻耐冷相关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由于以往耐冷QTL定位的精度有限,很难在分子育种中应用;且已克隆的耐冷相关基因由于其耐冷机制的复杂性,在育种中的应用也很少.联合连锁和关联分析可以提高QTL检测的效应和定位精度.因此,利用联合连锁和关联定位方法,挖掘耐冷基因,构建高效的水稻耐冷基因精细定位的策略,并应用于分子育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何锋  孙彦坤 《北京农业》2014,(30):155-156
低温冷害是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具有普遍性、多发性和严重性,其中以夏季低温冷害发生最为频繁、影响最重。低温冷害对水稻的生产危害较大,主要表现为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延迟型冷害多出现在水稻营养生长期,低温致使稻株出叶速度下降,降低株高、有效分蘖数,延迟有效分蘖终止期和最高分蘖期;障碍型冷害发生在水稻生殖生长期,主要影响水稻正常抽穗、开花和成熟。今后应充分认识气候变化规律,合理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科学安排作物布局和品种,选育耐寒高产品种,完善耕作制度,加强农田土壤改良,增施肥力,以有效防御水稻生长期低温冷害影响,提高水稻产量品质。  相似文献   

14.
水稻低温冷害是低温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造成减产的灾害.通化稻作区近年来时有发生,特别是2006年发生较重,有些品种甚至绝收.水稻低温冷害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均有发生,其发生类型和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低温冷害是当地水稻生产一大障碍.因此,选用抗冷高产品种,采取综合防御措施,避免及减少冷害的发生是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水稻低温冷害的类型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低温冷害是由于低温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造成减产的灾害。水稻低温冷害类型有:营养生长期延迟型冷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冷害:抽穗扬花期障碍型冷害:水稻灌浆期冷害。因此水稻要想抗低温夺高产,需因地制宜选择优质品种,并提高栽培技术等,避免及减少上述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低温是水稻的重要气象灾害。建国以来,辽宁地区先后发生了七次低温冷害,平均每四年发生一次,冷害频数达27%。一般冷害年水稻减产15—20%;重度冷害年减产40%左右。我们从1978年开始,研究温度条件与水稻生态特性的数量关系、冷害指标及品种分区等,现报告如下。一、水稻一生的基本热量条件1.水稻各品种总生育日数、积温和产量的关系水稻生育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不同品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寒地水稻因具有良好的口感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冷害是对寒地水稻生产最重要的危害之一.我国北方稻区芽期、苗期和孕穗期遭遇低温环境常导致发芽率低、幼苗生根少、叶片枯黄和结实率降低.培育寒地水稻是使寒地水稻抵御寒冷地区低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从水稻芽期、苗期和孕穗期的耐冷性鉴定、耐冷性基因定位2个方面综述耐冷研究的相关进展,为寒地水稻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光合作用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其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而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故前人就低温冷害对水稻光合特性影响展开了大量研究。综述了低温冷害对栽培稻和野生稻各生长发育时期包括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等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同时从选育抗低温品种、采取合理使用外源物质及改变灌水层高度等有效栽培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增强水稻抗低温能力的建议,对保证水稻在低温冷害时维持正常产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耐冷性强的水稻品种,对东北中部黑土稻区粳稻品种进行耐冷性鉴定,分析冷害胁迫下粳稻不同品种生理生化差异。结果表明,经过低温处理的水稻叶绿素含量要低于正常水稻中的含量;游离脯氨酸的含量要高于正常水稻中的含量;可溶性糖的含量要高于正常水稻中的含量。吉粳809、秋田小町两个品种在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与Pro含量上表现更为稳定,耐冷性较强。  相似文献   

20.
水稻低温冷害分析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冷害这一角度出发,结合我国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国内外水稻低温冷害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其中着重介绍了我国水稻冷害的类型、危害特点以及发生的时期和规律,为今后的水稻冷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