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空气颗粒物动态变化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斑块型城市森林公园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于2018年旱季和2019年雨季,通过长期连续固定监测方法,对石门国家森林公园花海、湖心岛、竹林、国际森林浴场4种生境颗粒物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空气颗粒物各项指标均为旱季雨季,TSP、PM10平均浓度在各监测点排序为花海竹林湖心岛森林浴场,PM2.5平均浓度排序为花海湖心岛竹林森林浴场。各监测点TSP、PM10、PM2.5等级均在"Ⅱ"以上,未达到污染水平,因此,空气颗粒物指标对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均无限制。  相似文献   

2.
利用 2017—2018 年长沙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长沙市大气颗粒物 PM2.5 和 PM10 的时空 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沙市大气颗粒物 PM2.5 和 PM10 均表现为冬季 > 秋季 > 春季 > 夏季,冬季浓度最 高,PM2.5 和 PM10 分别为 62.87 和 89.22 μg · m-3;空间变化特征:PM2.5 浓度为长沙城区>长沙县>宁乡 县>望城区>浏阳市, PM10 浓度为长沙城区>宁乡县>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颗粒污染物 PM2.5 与 PM10 浓度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 = 0.853,P=0.000(P < 0.01);降水对大气颗粒物有显著消减作用, 使 PM2.5、PM10 的浓度分别下降了 17.93% 和 27.67%。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倡绿色出行、增加绿量、人 工降水等可有效控制长沙市大气颗粒物污染。  相似文献   

3.
以青羊湖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开展森林植被区大气颗粒物的动态监测,揭示空气PM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区域大气颗粒物浓度较低,其中PM10.0浓度日均值为60.37μg/m~3,低于二类大气环境浓度限值;PM2.5浓度日均值为22.79μg/m~3,低于一类大气环境浓度限值;而PM1.0浓度位于2.96~12.61μg/m~3,日均值为7.65μg/m~3。PM1.0、PM2.5及PM10.0浓度日变化显著,以清晨(6∶00-8∶00)最高,上午(10∶00-12∶00)和下午(16∶00-18∶00)较低。随着气温的升高,大气PM1.0、PM2.5、PM10.0浓度逐渐降低;而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大气PM1.0、PM2.5、PM10.0浓度逐渐增加,呈显著二项式回归关系,回归系数均超过0.6。因此,从大气颗粒物考虑,建议市民在夏季下午或傍晚前往森林公园,且应多选择空气湿度较低的区域开展休闲游憩活动。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建设导致城市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城市森林在滞尘方面的突出表现越来越多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对绿色植被滞尘能力的研究愈发深入。适地适树、精选树种、营造近自然群落、种植密度合理化、空间组合科学化等均成为城市森林缓解PM2.5等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有效手段。在前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城市森林缓解大气颗粒物(以PM2.5为首要)污染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空气颗粒物污染不仅能使大气能见度降低,而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通过对贵阳市2个高层建筑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监测,对贵阳市冬季高层建筑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和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高层建筑面临的颗粒物污染垂直分布是比较复杂的,较大颗粒的质量浓度底层要大于上层。对于同一个高层建筑,在不同楼层,PM2.5/PM10的比值变化幅度不大。大气中PM2.5和PM10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主要和污染源分布以及天气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6.
城市森林净化大气颗粒物污染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尘颗粒物污染,尤其是PM2.5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城市森林和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城市森林和绿地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概述我国粉尘颗粒物污染状况,并总结了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研究概况,从4个角度总结目前城市森林与PM2.5的关系研究,包括森林对颗粒物吸附机制、PM2.5对植物的危害影响、不同尺度下植被移除PM2.5的效果比较以及影响吸附过程的其他因素,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包括扩大研究树种的范围、针对研究不同树种特异性吸附偏好及加强各尺度研究的结合等,以更有效地应用城市森林进行大气污染修复.  相似文献   

7.
细颗粒物(PM2.5)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状况,森林植被可以通过叶表面吸附PM2.5等颗粒物,从而降低PM2.5浓度,充分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文章从植被滞纳PM2.5过程、测定方法、影响因素和负离子以及降雨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目前有关植被调控PM2.5的机制研究还比较缺乏,今后应加强空气负离子与空气颗粒物关系的研究,研究不同污染程度下植物对PM2.5影响的关键因素和降雨天气下植物叶面吸附PM2.5动态和影响因素,找出不同树种受降雨的消减量和差异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减轻城市大气PM2.5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收集2014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鼓山风景区的PM2.5、PM10、CO、SO_(2)、NO_(2)和O_(3)等6项大气污染物指标数据,通过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达标率、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影响因子,揭示鼓山风景区大气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与全国大部分城市相比,鼓山风景区6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均较低;(2)除冬季外,鼓山各季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主要污染物为PM10,其次为PM2.5和O_(3);(3)鼓山风景区各项污染物具有较高相关性,表明污染物的来源相近,找到并控制污染源是提升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选取3个典型亚热带城市对城市森林环境的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PM1进行了监测研究,研究发现,森林植被具有一定的净化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作用,森林环境适宜开展生态游憩.乔木树种为主群落的作用优于灌木和草坪,并且存在宽度效应.稀释可能是缓解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可行途径之一.最后提出目前关于城市空气悬浮颗粒物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SO2、NO2、PM10和O3是大气的主要污染因子,大气中的SO2和NO2是形成酸雨的污染物质,PM10和O3浓度过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针对大气中SO2、NO2、PM10和O3等污染因子的浓度变化规律,分析了2011年8月至12月南昌市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其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大气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2003年3月1日~2012年2月29日连续3288d的空气污染指数为基础。运用时间序列的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广佛肇经济圈的空气污染问题,也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持。结果表明:3个城市冬季空气质量较差,夏季空气质量较好,近10年空气质量有变好的趋势。广州和佛山SO2污染主要集中在夏季,肇庆在春季和秋季的SO2污染天数相对较多。NO2污染最容易出现在冬季,广州已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特征。广佛肇属于颗粒物污染主导型,表现出常年污染性特征,PM10季节性变化不大。佛山陶瓷工业是PM10浓度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肇庆空气质量总体上较好。建议佛山重点加强燃煤的脱硫除尘,广州应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广佛肇经济圈应形成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利用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对珠三角某城市主干道开展了常规监测和对比实验,研究了城市主干道近地面颗粒物污染变化特征及控制措施效果。结果表明:城市道路近地面大气颗粒物浓度与车流量之间有较明显的相关性,控制措施对近地面PM2.5浓度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长沙市秋冬季重污染日变化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长沙市2013~2014年秋冬季PM2.5监测数据及气象资料,统计了该市在研究时段重污染日的分布、AQI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连续三天及以上重污染日对应的天气类型、气象要素特征,采用Pearson参数法研究了重污染日与各气象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长沙市的重污染日累计达到41d,占统计时段总天数的27.2%;长沙市发生重污染日的地面天气形势分为高压类和均压类两种类型,其中(弱)高压及其底(后)部占41.7%,(弱)高压(后部)转均压及均压转高压(底/前部)占37.5%,均压占20.8%;连续三天及以上重污染日的地面气象条件为小风或静风,平均风速1.7m/s,低于秋冬季平均风速2.1m/s;相对湿度平均60.8%,而秋冬季平均为66.7%。每次重污染日期间温度、气压变化不大,逆温较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重污染日,PM2.5质量浓度与温度、风速和气压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0.37、-0.26,而与湿度正相关,相关系数0.13。在长沙市,风速和湿度为重污染日的主导气象因素,较大的风力及有效降雨成为重污染日打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聊城市徒骇河风景区10种常绿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群落内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和叶面积指数、叶表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10种群落对3种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刚竹、圆柏对PM2.5和PM10的吸附作用较强,而白皮松、红叶石楠对PM2.5和PM10的吸附作用则较弱;圆柏、广玉兰对TSP吸附作用较强,大叶女贞、红叶石楠对TSP的吸附作用则较弱;叶面积指数和叶表特征对植物群落吸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观测冬季不同常绿植物群落对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削减作用,以及叶表面特征和群落冠层对其影响,为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治理在植物选择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季节对深圳坝光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湿地园内不同地点的空气颗粒物浓度 (TSP、PM10、PM2.5 及 PM1.0)进行了 8:00、10:00、12:00、14:00 及 16:00 时共 5 个时间点的观测。结果表 明,空气颗粒物浓度在不同监测区域、季节和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深圳坝光银叶树湿地园 TSP、PM10 和 PM2.5 年均值低于II 级标准浓度限值,TSP 和 PM10 日均值低于II 级标准浓度限值,PM2.5 日均值低于I 级标准浓度限值。在空间上表现为古银叶树群落区域的空气颗粒物浓度最高,海边区域最 低;在季节上,较高浓度的TSP、PM10、PM2.5 出现在夏秋季,较高浓度的PM1.0 则出现在秋冬季;在时 间上表现为正午的空气颗粒物浓度最低。  相似文献   

16.
《林业资源管理》2017,(6):131-136
基于2015—2016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福建省泉州清源山大气颗粒物(PMs)浓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大气污染物(SO_2,NO_2,CO,O_3)及气象因子(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对PMs的影响。结果表明:1)清源山空气质量处于较高水平;2)大气颗粒物浓度年变化规律呈春冬季高,夏秋低的变化特征;3)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不同污染程度及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变现不同;4)气象因子、其它污染物浓度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作为景区引导旅客游览以及管理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4年佛山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发布的PM_(2.5)监测数据研究了佛山市PM_(2.5)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4年佛山市PM_(2.5)日均浓度集中在16~45μg/m~3的浓度区间,PM_(2.5)日均浓度超标的日子主要出现在秋冬季(1月、10~12月)和春季(3月)静稳天气多发的时段,以及夏季(6月)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时段。污染日平均浓度为101μg/m~3,为年均浓度45μg/m~3的2.2倍。污染时段周末的污染天数略高,受夜间逆温等气象条件影响,污染日内PM_(2.5)各时刻的浓度出现夜间偏高。靠近污染源和污染输送通道的点位年均浓度较高。利用克里金插值进行年均浓度和污染日平均浓度空间分析发现,浓度高值区均位于与广州中心城区相邻,工业制造业较为发达的东北部。污染时段内,中度污染的污染带影响面积覆盖南海区和禅城区的大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泰山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及改善原因。收集泰山区2014年、2015年全年的SO2、NO2、PM10、PM2.5监测数据,分析了这4种污染物浓度的月度、年度变化特征,总结了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探讨了空气质量改善原因,并对污染治理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①4种污染物浓度的月度变化明显,总体上是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秋季节居中;②年度变化明显,总体上2015年的月均浓度值低于2014年;③P值变化明显,秋冬季节P值大,春夏季节P值小。泰山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明显,总体上冬季浓度较高,与其地理位置、降水量、冬季取暖有关。经过多个部门的努力,大气质量有所改善,未来应该将PM10和PM2.5的防治作为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9.
罗欢  王斌 《绿色科技》2020,(4):48-50
为研究成都市颗粒物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成都市37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位颗粒物小时浓度数据,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PM2.5、PM10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重污染月份12月,PM2.5空间变异特征受结构性因素与随机性因素作用效果几乎相同,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而PM10污染空间变异特征受结构因素的影响大于随机性因素,各项异性比值均大于1.5,二者的空间分布均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成都市颗粒物污染冬季呈现出西部沿山区和东部丘陵区低,中部平坝区高的趋势,即东北至西南一线,平坝区和沿山区交界是成都市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昆明市东三环城市森林不同林分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效应,研究昆明市东三环边坡上的城市森林中常见的4种林分(常绿阔叶林、灌木丛、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功能。结果表明,马路上的TSP的浓度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1.79倍,PM_(10)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2.35倍,PM_(2.5_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3.76倍,而在城市森林内的TSP、PM_(10)和PM_(2.5_的浓度均在国家一级标准以内;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效果比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的净化效果好,同时灌木丛对PM_(10)和PM_(2.5_的净化效果超过常绿阔叶林对PM_(10)和PM_(2.5_的净化效果,而常绿阔叶林对TSP的净化效果最好;TSP和PM_(10)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PM_(2.5_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ρ(PM_(2.5_)/ρ(PM_(10))和ρ(PM_(2.5_)/(TSP)在春季的比值最小,在夏季最大。ρ(PM_(2.5_)/ρ(PM_(10))比ρ(PM_(2.5_)/ρ(TSP)大一些,说明最早关注的传统大气颗粒物已经被有效遏制,而PM_(2.5_作为二次生成的细颗粒物成为大气颗粒物首要的防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