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肉种鸡的饲养管理中,如果对育雏育成期和开产期问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常常会看到肉种鸡开产后种蛋上升期间的种蛋受精率不高。这时很多人会认为是种公鸡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但事实上,公鸡和母鸡对鸡群种蛋受精率的高低都有相互影响。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从肉种鸡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公鸡饲喂要求、光照计划、公母比例、公鸡体重与体况、疾病控制和合理用药等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提高肉种鸡产蛋上升期间的种蛋受精率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父母代肉种鸡的管理中,种蛋受精率的高低是管理的关键。在以往的生产中产蛋高峰过后,种蛋的受精率降低普遍认为是合理现象,故而忽视。所以如何维持种蛋高峰受精率不下降,确保全期平均受精率,才是肉种鸡产蛋后期种公鸡管理的关键。在肉种鸡达到45周左右,受精率将会出现下降现象,所以在肉种鸡45周时淘汰部分种公鸡,补充部分30周的种公鸡就可以保持种蛋高峰受精率。具体方法如下:1选择淘汰种公鸡将选择淘汰的种公鸡加脚圈,做以标记。选择分2d进行,时  相似文献   

3.
倘若鸡舍内的环境对整个鸡群来说是一个颇为理想的世界,种公鸡与种母鸡都能在饲料平衡、光照恰当、体重适宜等条件下饲养,达到理想的产蛋率和受精率,也许就没有任何必要在鸡群中采用青年种公鸡替换老龄种公鸡的程序。然而,在许多情况下,鸡群在整个生产周期至少要替换一次种公鸡,有时甚至两次。鸡群为何要替换种公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受精率太低。   鸡群至 40周龄时,由于种公鸡交配的频率变缓,而种母鸡,从其生理学方面来看,则需要交配的次数更加频繁才能维持较高的受精率,因而到此年龄阶段,肉种鸡的受精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
随着肉种鸡笼养技术的推广.人工授精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想获得高的受精率.种公鸡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但即使育成了优良的种公鸡.若在使用期管理不当.也会很快使种公鸡性能下降.难以长期维持较高的受精率。笔者通过对几批艾维茵父母代种鸡的饲养总结出了几项有效措施.提高了受精率.全年平均受精率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5.
李振锋 《中国家禽》2007,29(14):32-33
父母代肉种鸡的公母配比一般在15%左右.由于公鸡数量少,不少人忽视了对公鸡的管理,造成公鸡死淘率高,均匀度差,体重控制不理想,最终导致全期受精率偏低.本文旨在通过全面阐述种公鸡的饲养要点,来提高种公鸡的饲养水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肉种鸡经过长达24周的培育进入产蛋期,促进和提高种母鸡的产蛋性能,管理好种公鸡的体重及公母比例,最大限度的提高受精率是产蛋期的中心工作。因此,AA+肉种鸡产蛋期饲养管理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肉种鸡经过长达24周的培育进入产蛋期,促进和提高种母鸡的产蛋性能,管理好种公鸡的体重及公母比例,最大限度的提高受精率是产蛋期的中心工作。因此,AA+肉种鸡产蛋期饲养管理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胡入胜 《山东家禽》2014,(11):21-23
在我国现代肉种鸡的生产中,公鸡和母鸡都是影响受精率的重要因素,但是公鸡对受精率的影响更大。因为公鸡的问题影响受精率主要是受公母配比、有效交配次数、精子浓度与质量等三方面的影响。为了获得良好的受精率,就需要从细节入手管理好鸡群,确保种公鸡在各个不同的周龄阶段获得正确的骨架发育、睾丸发育和体重均匀度,坚持公母分饲、合理的公母比例以及种公鸡适宜的体况是获得良好受精率的根本保障,笔者结合种公鸡的饲养管理实践,现归纳如下几点需要注意的管理细节,对指导生产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父母代肉种鸡的公母配比一般在15%左右。由于公鸡数量少,不少人忽视了对公鸡的管理,造成公鸡死淘率高、均匀度差、体重控制不理想,最终导致全期受精率偏低。本文旨在通过全面阐述种公鸡  相似文献   

10.
肉种鸡经过长达24周的培育期进入产蛋期,促进和提高种母鸡的产蛋性能包括早期蛋重、种蛋质量、产蛋高峰水平及产蛋持续性;管理好种公鸡的体重及公母比例,提高受精率是产蛋期的中心工作。因此,AA+肉种鸡产蛋期饲养管理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肉种鸡育雏育成期和开产期间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会导致开产后产蛋上升期间种蛋受精率不高。这时,很多人会认为是种公鸡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但事实上,种蛋受精率高低受很多因素影响,与肉种鸡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公鸡饲喂要求、光照计划、公母比例、公鸡体重与体况、疾病控制和用药管理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培育大体形种肉公鸡提高种蛋受精率曹克北京爱拔益加育种公司(102211)现代肉种鸡育成期一般采用公、母分饲平养法。种鸡饲养当中公鸡的体形、体质直接影响繁殖期种蛋的受精率。当前国际流行观点是育成期培育大体形公鸡来提高受精率。具体做法如下:一、0~6周龄...  相似文献   

13.
李铁麒 《中国家禽》2002,24(10):16-17
肉种鸡、公鸡常因吃到母鸡的料而超重,为此,在公鸡鼻孔插入限饲器,可以保证公鸡在产蛋后期体重仍接近标准,种蛋受精率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由于近年来肉种鸡的育种趋势是选择大胸肌和长肉极快的性状,而这些性状与受精率在遗传上则呈负相关,因此,要保持和提高原有的受精率,就不得不改进公鸡的饲养方法,这是肉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母鸡分开育雏育成,混群后公母分词,产蛋后期补充青年公鸡等等都成为提高肉种鸡受精率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公司重视上述环节,肉种鸡的受精率。孵化率指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见表1)现将我公司近年来在AA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介绍推荐给养鸡同仁,共参考。1公母分开饲养《玉~20)周1.1种公鸡的育雏期管理(O~5周龄)肉…  相似文献   

15.
李霞 《中国家禽》2014,(5):48-50
种公鸡受精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种鸡场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着重讨论了公鸡睾丸、体重、骨架、体况等性状对其受精率的影响,进而从饲养管理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性技术措施,达到培育优秀种公鸡、提高受精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肉种公鸡早期的体重决定体型,早期体重的大小,对受精率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在服务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客户存在着第一、第二周,特别是第一周体重不达标,从而对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平养肉种鸡受精率低下的现状,结合今后肉种鸡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详细讲解种公鸡各个阶段的管理方法,以其达到提高受精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肉用种鸡体型笨重,行动迟缓,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将会引起种蛋受精率偏低,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探讨如何提高肉用种鸡受精率非常必要。在合理的饲养管理条件下,AA肉种鸡受精率可高达98%以上。受精率不理想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开产最初的4-6周和产蛋后期。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对种鸡管理不当所引起的。肉种鸡开产初期种蛋受精率低,主要是由于公鸡在育成期间,尤其是18一23周龄期间,由于体重增加不足、不恒定或没有增重,甚至体重曾有下降;或者是由于光线刺激不足、不恒定或增加不足,使公鸡性成熟延迟。这些尚未达性成熟的公鸡往往有交配…  相似文献   

19.
<正>肉种公鸡育雏期间,尤其是在育雏前期,如果体重达不到标准体重,就意味着其生长发育差,体型发育小,这直接对日后体成熟和性成熟情况,以及对产蛋期受精率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多年育雏的实际情况中来看,这一阶段体重不达标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导致。1鸡苗因素经笔者统计并对2010~2013年期间自己亲自参与育雏的17个批次的种公鸡初始体重和7日龄体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初始公鸡体重低于40g的2  相似文献   

20.
一鸡群在其生长周龄的40周以后,由于公鸡年龄和体重的增加(另外有部分病弱残淘汰和死亡),种蛋的受精率会下降,不能孵化出更多的苗鸡,这样就达不到饲养种鸡的目的,此时,有必要在鸡群中补充一些青年公鸡,以提高其受精率。在一批相对稳定的鸡群中补充一些青年公鸡,是一项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工作,如果补充方法不当,不仅不能提高受精率,反而会使受精率下降,增加公鸡的打斗行为,死淘率也会增加。下面就青年公鸡的替换谈几点个人看法:青年公鸡必须是26~28周龄性成熟的公鸡,其体重要高于40周龄产蛋母鸡平均体重的20%~25%。如果体重过轻,体型过小,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