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铃薯文化是在长期的马铃薯种植历史中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人文精神和物质体现.定西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已形成明显的产业特色和独特的产业文化.从决策文化、科技文化、品牌文化、机制文化、组织文化、地域文化、节会文化、马铃薯精神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加以凝炼,定西马铃薯产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韩黎明  原霁虹 《浙江农业科学》2013,(12):1618-1620,1623
通过对定西马铃薯产业及其文化内涵、结构、功能的讨论,分析区域马铃薯产业表现出的文化现象,总结区域马铃薯产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提出区域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文化结构模型及建立马铃薯产业文化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来研究分析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就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产业是定西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已经成为支撑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甘肃省委、省政府致力打造"定西——中国薯都",定西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甘肃农业的一张名片。为培育壮大这一特色优势产业,搞好"定西创建全省马铃薯种植保险示范区"工作,针对农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西市农业部门抽调专人,进行专题调研和督查,促使农业政策性马铃薯种植保险、承保理赔、流程工作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5.
2005年9月中旬,正是秋收季节,我来到了甘肃定西。一到市区,就看到十字街头赫然立着一尊巨大的城市标志,上面写着:中国马铃薯之乡。马路两旁,堆积如山的马铃薯,正在打包待运。无论是在山间土路上还是在宽阔的312国道上,汽车、机动三轮车满载着马铃薯来往奔驰。在定西火车站,一列30多节满载马铃薯的列车,长啸一声,直奔广州。我正碰上了定西2005年马铃薯产业发展暨经贸洽谈会,马铃薯成了会里会外,以致整个定西市的主要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一变化中,马铃薯立了大功。而定西人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悟出了更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李爱宗 《甘肃农业》2014,(19):11-13
马铃薯产业是定西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定西市已将马铃薯作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进行大规模地开发生产,并提出打造“中国薯都”的目标。笔者认真分析了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定西如何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加快“中国薯都”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联合国把马铃薯排在小麦、水稻、玉米之后,列为人类四大口粮之一,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甘肃省定西市将马铃薯确定为区域支柱产业并提出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目标,在此过程中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概况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的交汇地带,海拔1 640~3 941m,年均气温  相似文献   

8.
在农业产业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然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给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升级带来了极大挑战。本文以区域品牌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重要意义为切入点,在分析甘肃省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面临的困境,继而探讨了区域品牌战略下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一、岷县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本现状根据市委市政府将定西打造为"中国薯都"的规划,岷县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抓。近年来,全县马铃薯生产迅速发展,2011年,种植面积发展到30.06万亩,马铃薯总播面积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8%以上总产达到55万吨。形成了以麻子川乡、闾井镇为主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以梅川片、北路  相似文献   

10.
<正>盛夏时节,一片片马铃薯苗开出的小白花正点缀在定西的层层梯田里。一直以来,背负着"苦甲天下"这一称号的甘肃省定西市,是国家"三西扶贫"的主阵地。黄土高原气候干旱、沟沟坎坎、土地贫瘠,只有马铃薯等为数不多的农作物在这里可以生长。如今,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和  相似文献   

11.
立足区域比较优势,走产业化之路,发展商品农业经济,同样是不发达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产业现状的评价,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运用产业经济的理论方法,讨论了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精深加工为先导、高度组织化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条件、政府推动为保障的产业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廖莹  沈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89-5390,5415
在城市发展不断更新的背景下,解析了文化循环体系和城市更新中的循环效应,强调应以工业遗址为载体,延续传统文化,将后工业化时代的消极遗迹转变为适应现代人生活发展的现代文明。以北京"798"为例,介绍了其发展历程和现状,结合场所精神,阐释了文化创意园区与工业遗址再利用的现实意义。认为文化创意不仅延长了文化脉络,更加在工业遗址的历史长河中重新找到灵感,以"触媒"的形式转变消极景观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提高经济价值、社会文化价值、文化有效循环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优势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该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应更进一步地发挥政府职能,保证种薯质量;加强马铃薯产后深加工及实现转化增值能力,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健全专业协会组织,与农户建立共同的利益机制.  相似文献   

14.
定西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综合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支撑,增强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信心,分析区域内在自然和基础条件方面的优势,国内马铃薯消费、加工和国际贸易量的增加拉动需求变动、以及实现马铃薯单产增加的可行性和马铃薯相对其他粮食作物比较效益突出的现实表现等情况。结果表明,定西市境内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特殊合时的气候特征、充裕肥沃的耕地资源是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优势所在;方便快捷的区位交通是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基础优势所在;国内消费和加工需求持续增加、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以及比较效益突出带来的机遇将成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后发优势所在。这些优势组合后所形成的优势合力,必将成为推动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以定西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理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定西马铃薯生产的投入产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水供给量、化肥施用水平和薯种质量对产出具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研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索特色产业脱贫之路,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皖西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明显、基础较好。但是,两大产业的融合度不理想,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不高、关联度不够、内生力不强等问题。应坚持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发挥区域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生态资源、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扶持政策等综合优势,创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衍生文化旅游产业新的业态,切实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带动力。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合定西市半干旱区旱地栽培的优良马铃薯品种。在定西市通渭县设置相应的品种比较试验,平衡水肥的施用,通过早播方式,对引进的一批中早熟性马铃薯专用型品种的物候期、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确定适合于定西市半干旱区旱地推广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定西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综合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世福 《农学学报》2011,1(5):44-49
为了研究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支撑,增强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信心,分析区域内在自然和基础条件方面的优势,国内马铃薯消费、加工和国际贸易量的增加拉动需求变动、以及实现马铃薯单产增加的可行性和马铃薯相对其他粮食作物比较效益突出的现实表现等情况。结果表明,定西市境内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特殊合时的气候特征、充裕肥沃的耕地资源是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优势所在;方便快捷的区位交通是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基础优势所在;国内消费和加工需求持续增加、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以及比较效益突出带来的机遇将成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后发优势所在。这些优势组合后所形成的优势合力,必将成为推动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上海是一座"因海而生,因海而兴"的滨海国际大都市。从海洋文化社会视角分析上海的城市变迁,有助于剖析上海城市变迁的内在动力,把握和理解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探讨上海城市变迁的发展趋势。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从海洋文化视角分析归纳出上海曾历经江南渔村、国内贸易港口、远东航运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海洋文化社会形态的变迁;发现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受益于海洋文化的滋润和影响,得益于海洋精神这一根本动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上海的城市变迁主要是海洋文化作用于上海城市发展的结果,是海洋精神内在动力外化的直接反映。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成为国际文化中心。由于上海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独特城市精神,因此,上海在建成"四个中心"之后,将会逐步发展成为一座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元素的国际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