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单孢分离、基本分离和组织分离获得银耳菌,银耳菌的纯培养与伴生菌长在一起成为银耳母种。在三种方法中,以单孢分离获得的银耳原基、基内菌丝与伴生菌配制的母种质量好,成功率亦高。基内分离纯培养的方法不如单孢分离的方法好,基内分离银耳菌丝和伴生菌的混合物,得到的母种质量不稳定。组织分离的方法不能采用。  相似文献   

2.
银耳菌丝体生长营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耳纯菌丝生长的营养试验表明,香灰菌浸出液对银耳菌丝体稳定生长、延缓其胶质化具有较好作用;添加了香灰菌浸出液的培养基较适于银耳菌丝体的稳定生长,但以香灰菌浸出液加入量为500ml的AL5培养基效果最好;而香灰菌菌龄及不同培养方式对这种促进作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1银耳纯菌丝分离操作技术 单独分离银耳纯菌丝和香灰菌丝,然后进行交合培养的母种,具有适应性好、抗逆力强、朵形美、产量高而稳的优点。可以利用两种菌丝的不同耐旱力,制定银耳纯菌丝分离方法:将新鲜银耳分离材料的基质,通过干燥器逼干,使不耐旱的香灰菌丝先行枯死,进而分离获得耐旱存活的银耳纯菌丝(图1)。  相似文献   

4.
陈明  陈立国 《食用菌》2000,22(4):10-11
结果表明,香灰菌浸出液对促进银耳菌丝体稳定生长,延缓其胶质化具有较好作用。添加了香灰菌浸出液的培养基较适于银耳菌丝体的稳定生长,但以香灰菌浸出液加入量为500mL的AL5培养基效果最好,同时试验结果还表明:香灰菌菌龄及不同培养方式对这种促进作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前,研究银耳菌丝的生理特性,大多是用银耳和香灰菌的混合菌丝,很少用单一的纯银耳菌丝。1980~1981年,我们用露地银耳组织分离菌丝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种耳来源:菌种于1979年从上海农科院食菌所引进,次年4月接种在段木上,取采收的银耳做种耳,进行无菌处理后分离。 (二)培养基:①分离培养基,松针汁800  相似文献   

6.
银耳母种分离 ,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难以攻破的“神秘”技术。一直由科研部门分离母种 ,其操作方法 ,从耳基中提取组织块 ,置于“玻璃干燥器”中脱水逼干 ,提取纯白菌丝 ,然后再提取耳友菌的香灰菌丝 ,进行交合培育母种。这种分离方法 ,时间较长 ,通常需要 4 5~ 50d ,方能得  相似文献   

7.
银耳菌种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病害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汉文 《食用菌》2000,22(3):36-37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分析认为银耳栽培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栽培者管理技术上的失误,以及菌种质量的优劣。为此,本所就银耳菌种除了杂菌污染和虫害侵袭之外,针对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的病害作了一些探讨,现总结报告如下:1病态特征与病理剖析 银耳菌种是一个混合菌丝体结构。即由银耳菌丝和一种称为“耳友菌”或称“伴生菌”的香灰菌丝构成的一个组合体系。这两种菌丝在生理生态上有着较大的差异,银耳菌丝是白色,耳友菌丝前期白色逐渐转为黑色。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银耳菌丝能直接利用简单的碳水化合物,但对纤维素、半纤维素…  相似文献   

8.
银耳菌丝原生质体分离和再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菌株Tr0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菌龄、溶壁酶浓度、酶解温度、稳渗剂对银耳工力丝在的原生质体产量及不同稳渗剂对原生质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条件为:菌丝菌龄9天,酶液浓度2%,稳渗剂0.4mol/L硫酸镁,在34℃下酶解4h,原生质体以0.4mol/L甘露醇作稳渗剂再生率较高,为1.13%。  相似文献   

9.
银耳在栽培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杨梅霜菌污染,该菌属一种放线菌,其分类未详,菌丝形态见图1。被污染的银耳菌棒接种穴处不产生白毛团或少生白毛团,银耳菌丝和香灰菌丝(为银耳的伴生菌,隶属炭角菌目,炭角菌科,  相似文献   

10.
银耳无公害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湖广 《食用菌》2005,27(5):25-26
银耳栽培技术相对而言比其他食用菌难度都大,因为银耳突出的特性是菌丝体由银耳菌丝和伴生菌的香灰菌丝组成,两种菌丝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又有差异;生长周期短,仅有35~40d;且春季湿度大,气温忽高忽低;加上老菇区空间杂菌孢子多,病虫害易发;管理上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失败,栽培老手一年也会出现一、二批失利。因此,就有“银耳生产无常胜将军”之说。笔者根据菇农反映的银耳栽培中所出现的病虫害,进行综合分析,并按照无公害生产的要求提出防治措施,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由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子实体、菌丝体胶质化产生的双核酵母状孢子(FBMds)的萌发条件,研究比较了不同来源和不同浓度的香灰菌(Annuloypoxylon stygium)浸提液及不同来源银耳孢子发酵液对银耳Tr21 FBMds萌发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香灰菌浸提液和银耳孢子发酵液均有不同程度促银耳Tr21FBMds萌发的作用。不同浓度香灰菌浸提液对FBMds萌发率的试验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高浓度香灰菌浸提液可显著提高银耳FBMds萌发率,最佳浓度为40%;在该浓度下,银耳Tr21的原伴生香灰菌HTW01-5的浸提液对FBMds萌发率作用高达30.34%。银耳孢子T30-CAS、Tr01、Tr21、T8225-CAS的发酵液虽能显著促进银耳Tr21 FBMds的萌发,但效果不如香灰菌浸提液明显。研究所得银耳菌丝为纯菌丝,可稳定传代,为进一步研究银耳二型态转变以及银耳新品种选育奠定了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蛹虫草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运用单因素对比试验和正交实验,对蛹虫草液体培养基的碳、氮营养源以及最佳配方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蛹虫草液体培养基最佳碳源为蔗糖,其次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其次为蛋白胨。筛选出蛹虫草液体培养基适宜配方为:蔗糖3%、酵母膏3%、KH2PO40.1%、MgSO40.15%;液体培养适宜条件的温度为24℃,pH 5.5,接种量为15%,摇瓶转速为140 r/min,发酵罐通气量为1∶1.2~1∶1.6V/(V.min)。  相似文献   

13.
工厂化栽培白灵菇配方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灵菇在6种栽培配方上菌丝生长速度及工厂化出菇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配方上,白灵菇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子实体形状和生物学效率均存在差异。配方⑤(棉籽壳53%,玉米芯33%,麸皮6%,玉米面6%,石灰1%,石膏1%)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为4.19mm/d,但产量较低,平均生物学效率仅为27.30%;配方③(棉籽壳47%,玉米芯29%,麸皮16%,玉米面6%,石灰1%,石膏1%)菌丝生长速度适中,产量最高,平均生物学效率为36.47%,一级菇成品率达88.74%。综合试验结果,配方③适宜在工厂化白灵菇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配方培养基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杏鲍菇菌丝营养生长特性,为人工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菌丝球干重法和出菇试验,对杏鲍菇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母种培养基以马铃薯综合培养基最好,栽培料以棉籽壳、木屑、玉米粉和麸皮按一定比例配合为佳,杏鲍菇菌丝球在接种后第6天生长量达到最大,可作为接种时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香菇939菌株单核菌丝和双核菌丝多糖产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菇939菌株的担孢子萌发成的单核菌丝菌落, 根据其特征可分为4种类型: S型(菌丝贴生型) ; A型(粉状致密型) ; R型(菌丝稀薄型) 和H型(绒毛气生型) 。摇瓶液体培养单核菌丝和双核菌丝, 根据其产多糖能力, 可将4种类型单核菌丝分为两组: 第1组S型和R型, 多糖产量和双核菌丝相似; 第2组A型和H型, 多糖产量显著低于第1组。菌丝贴生型单核菌丝菌落S1高产多糖所需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与其亲本双核菌丝基本相同, 但是, 易利用的碳源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对单核菌丝产多糖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而对双核菌丝产多糖的影响则较小。单核菌丝对高溶氧水平没有双核菌丝敏感, 高溶氧水平对双核菌丝产多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发酵液初始pH值偏酸性对双核菌丝产多糖不利, 而对单核菌丝产多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以银耳为原料,采用胶体磨辅助热水浸提工艺提取银耳多糖。以多糖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银耳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进一步测定了银耳多糖分子量及其对SDS诱导HaCaT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银耳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55,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2 h,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银耳多糖的提取率可以达到(23.04±0.18)%,明显高于常规工业生产工艺。此外,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主要为100 k Da以下的小分子量银耳多糖,对经由SDS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双孢蘑菇菌种新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用于制作双孢蘑菇颗粒菌种的几种新材料。研究表明:荞麦是替代小麦的好材料,养麦菌种的质量与小麦菌种无差别,其成本比小麦种降低15%左右。木粒屑、高梁籽也有可能替代小麦,成为制作双孢蘑菇菌种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8.
羊肚菌菌丝和菌核的形成及形态变化多样,了解掌握在不同营养栽培条件下的多态性规律是羊肚菌研究中的难题,对菌丝、菌核微观和宏观形态变化进行综述,并对菌丝、菌核优劣培养条件进行比较分析,为攻克菌核、菌丝多态性在羊肚菌研究中产生的难题及实现羊肚菌人工商业化生产,提供数据及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蛹虫草为试材,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锌,利用罗丹明B分光光度法测定菌丝体和子实体锌含量,蒽酮-硫酸法和DNS法测定子实体多糖和还原糖含量,探究了锌对蛹虫草菌丝体、子实体生长和生理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富锌蛹虫草培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锌对蛹虫草菌丝体、子实体均有一定的影响,适量浓度促进生长,过高则抑制生长,最适合蛹虫草生长的培养基锌浓度为678 mg·kg-1,该浓度下蛹虫草子实体生长良好无退化现象,干质量出现最大值为3.56 g,多糖含量为7.32%,锌富集率达6.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