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选用优良杂交种 根据本地常年积温和覆瞑增温的总和,进行移栽地膜栽培,可选用晚熟型玉米杂交种.实施玉米双季栽培或单项地膜覆盖栽培,应选用中熟型玉米杂交种.这些中、晚熟种株型紧凑,透光性好;茎秆粗壮,抗倒能力强;穗大粒多,单株生产力高,增产潜力大;生育期适中,采取移栽地膜栽培,一般在七月中旬前后成熟,对后茬玉米等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正> 我们经过三年的玉米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和示范推广,发现常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存在有许多弊端。为此,通过试验研究,提出地膜玉米覆盖栽培改进技术——玉米膜侧栽培。一、玉米膜侧栽培技术玉米膜侧栽培是在播前精细整好土地的基础上,尽早铺膜,在适宜播期内把玉米种在距地膜边缘3—5厘米的土壤内,采用挖窝点种或沟播耧播,播后及时镇压。地膜选用幅宽为40—80厘米的。如选用幅宽小于40厘米的,效果不理想。铺膜要注意地膜与土壤紧贴铺平,  相似文献   

3.
玉米育苗侧栽,是指在玉米栽培中,将育好的玉米苗移栽于地膜膜侧边缘的一种栽培新方式,它与将玉米苗移栽于内膜内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4.
玉米育苗侧栽是指在山区玉米栽培中,将育好的玉米苗移栽于地膜膜侧边缘的一种栽培新方式,它与将玉米苗移栽于膜内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5.
玉米双色地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双色地膜的优点,分析玉米双色地膜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配地膜、开沟施肥、垒沟整厢、覆膜、移栽、田间管理等方面内容,最后指出玉米双色地膜栽培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以为玉米双色地膜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西藏林芝地区玉米地膜栽培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燕  卓嘎  昌西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66-18468
[目的]研究地膜颜色与玉米产量的关系,为西藏地区玉米最佳栽培方式提供一些参考。[方法]用黑、白2种颜色地膜栽培正红6号、正红211及川单15号3个玉米品种,对其产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探索不同颜色地膜对玉米不同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黑膜栽培玉米在产量性状上优于白膜栽培的玉米。黑膜栽培的玉米在整体上株高、穗长、穗直径等优于白膜栽培玉米。穗位性状协调,积累和制造营养的叶片多,叶面积大,光合作用制造和积累的产物多,产量高。但是黑膜栽培的玉米生育期比白膜栽培的长。在西藏林芝地区及相似气候地区应选育或引进株高适宜、大穗、大粒型及穗位适中的品种,避免结穗数多、籽粒小且第1穗高度较高的玉米品种。[结论]在西藏地区,利用黑膜栽培饲料玉米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优质玉米杂交种大单1号(墨181&#215;木6),是云南省大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杂交育成的中棵、中晚熟、白粒、中偏马齿、大穗型优质玉米单交种。在简要介绍了优质玉米杂交种大单1号的基础上,对其亲本自交系特征特性和丰产制种技术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本站开展了春玉米不同播栽方式对比试验及春玉米盘育乳苗地膜移栽技术示范,以期通过改革春玉米栽培方式,达到避开灾害性天气、提高单产、提高种植效益的目的。本文将报道春玉米盘育乳苗地膜移栽技术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玉米地膜栽培在高寒山区具有成本低、收效快、节省劳动力等优点,是大幅度提高单产的一项新技术,也是解决大小春矛盾的一项有效措施。阐述玉米地膜栽培技术要点及玉米地膜栽培推广技术措施,以期为山区推广种植地膜玉米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玉米除草地膜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除草地膜进行玉米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除草地膜除具有普通地膜的作用外,还具有防除杂草的功能。除草地膜对玉米杂草的防除效果在70%-100%之间,除草地膜处理比露地玉米每亩增产51.7kg,增产幅度为9.25%-28.9%,平均增产率17.4%。  相似文献   

11.
“赤单218(蒙审玉2013009号)”是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玉米研究所育成,于2013年3月28日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晚熟玉米新杂交种。该杂交种比郑单958早2d,自2010年开始经过自治区中晚熟组玉米预备试验、中晚熟组玉米区域试验和晚熟组玉米生产试验,表现高产、稳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抗病、抗倒伏能力强,是一个优良的中晚熟玉米新杂交种。  相似文献   

12.
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是贵州省思南县近年来广泛推崇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之一,它对思南县玉米种植经济收入有较大的影响。然而,根据一段时间的调查不难发现,在思南县玉米地膜栽培过程中,仍旧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地膜栽培技术的有效实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从思南县玉米地膜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在思南县玉米栽培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3.
春玉米移栽地膜栽培就是实行薄膜拱棚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移栽的方法。它是针对玉米苗前期冻害、渍害两大气候性灾害,克服地膜单项栽培早播出苗率低,不易壮苗,而组装配套形成的春玉米壮苗早发新技术体系。使玉米播种基本不受天气条件影响,争得早苗、全苗和壮齐苗。进一步改善春玉米的生态条件,促进玉米始终沿着正常轨道生长发育,从而获得高产。响水县采取移栽地膜栽培春玉米3万亩,平均单产642公斤,比单项覆盖地膜栽培增产9.8%。该方法也是实现以玉米为主多熟制的有效途径。1.选用优良杂交种根据本地常年积温和覆膜增温总…  相似文献   

14.
晚熟玉米杂交种存在的问题及选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推广的晚熟玉米杂交种株型繁茂,以提高单株产量(单杆大穗)做为增产机制,密植性差,易受气候因素影响,耐瘠薄性差,本文就晚熟玉米杂交种各性状选择作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5.
对“玉米——水稻”新熟制中地膜春玉米栽培试验表明,可选用鲜食型特早熟(或早熟)品种及收籽粒和鲜穗兼用型中早熟品种,以后者产量高。决定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为穗粒数。对目前生产中应用的春玉米品种,提出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六个玉米杂交种在不同条件下丰产潜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竖叶大穗型玉米杂交种的育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其具有大穗和耐密两大增产要素,既可在中产区稀植发挥个体优势增产,又可在高产区密植发挥群体优势获得高额产量,因而倍受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群众的欢迎。本研究旨在比较郑单11等几个竖叶大穗型、竖叶中穗型和平展叶型玉米杂交种在不同密度、种植方式和产量水平下的丰产潜力及其抗逆性等,以便为合理利用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抚摸栽培是玉米丰产栽培的有效措施。为科学评价地膜玉米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表现,将进行了此项试验,肯在为选用高产栽培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地膜玉米栽培最早源于法国学者卢比林1960年的试验研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地膜玉米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实践证明,地膜玉米是使用化肥和推广杂交种以来玉米生产的又一突破性增产技术,地膜的推广应用扩大了玉米的适宜种植范围,使过去不能种植玉米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获得了玉米生产的大丰收.但随着地膜玉米的推广应用,生产上相继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膜下除草、膜下施肥、地膜污染等.为了清除杂草为害,使地膜玉米发挥其更大的增产、增效作用,现将生产上表现为高效、广谱、安全的几种新型除草剂及施用技术简介如下,供农业生产和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地膜玉米播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地膜玉米产量高,效益好,增产潜力大。做好地膜玉米播种工作对玉米后期的丰产至关重要,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播种工作。一、播种。选用适合当地生产条件、品质好、丰产潜力大、抗旱、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最好选用包衣种  相似文献   

20.
地膜玉米穗分化进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1)地膜玉米中单2号雄穗和雌穗分化历时分别为34,36d时,分化始期的可见叶和叶龄分别为8.8,6.5和11.0,7.7。与露地玉米相比,雄穗分化期缩短16d,雌穗分化期缩短12d。在穗分化的前期和中期,地膜玉米的叶数均显著多于露地玉米。(2)地膜玉米雌雄穗分化期的对应关系与露地玉米基本一致。(3)地膜玉米要求栽培措施比露地玉米早而及时。前期和中期管理的叶龄值比露地玉米多1,后期与露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