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沙棘木蠹蛾主要产卵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卵孵化后,初孵幼虫首先取食树干的韧皮部,然后逐渐向下转移危害根部,根部幼虫主要取食木质部,形成多条、纵向的蛀道,通过蛀道在主根与侧根、侧根与侧根间进行转移危害.  相似文献   

2.
沙棘主要蛀干害虫危害特性及种群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棘木蠹蛾主要危害沙棘栽植树的根部和干部,红缘天牛同时危害沙棘栽植树和根蘖苗的干部,已成为宁夏沙棘林中两大主要蛀干性害虫。通过对沙棘树不同高度范围内沙棘木蠹蛾幼虫和红缘天牛幼虫的调查发现,沙棘木蠹蛾幼虫主要分布在地下根部和干部40~120 cm的范围内,而红缘天牛主要分布在树干40~120 cm的高度内。树干不同高度处,红缘天牛幼虫数量随时间变化大致呈现向树上部增加的趋势。沙棘木蠹蛾幼虫数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明显的向根部转移的趋势,7月末,有近98%的幼虫在根部危害,之后,由于初孵幼虫的大量出现,使干部幼虫数量急剧增加,越冬前,虽然有部分转移至根部危害,但到9月末仍有近43%的幼虫停留在树干40~120 cm处越冬,直到次年越冬结束。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在沙棘树干部40 cm以上危害位置的较大重叠,必然造成它们在时间、空间和营养上的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3.
对油蒿上3种主要钻蛀性害虫的危害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沙蒿木蠹蛾主要以幼虫蛀食油蒿的根茎部,而沙蒿圆吉丁和沙蒿大粒象除以幼虫危害根茎部以外,还以成虫取食油蒿叶片作为营养补充。3种害虫的幼虫在油蒿上的分布位置完全不同,沙蒿木蠹蛾和沙蒿圆吉丁在整株油蒿上均有分布,初孵幼虫首先取食茎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于同年入冬前转移至根部危害;而沙蒿大粒象则主要分布在根部,初孵幼虫从韧皮部到木质部,逐渐向下危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榆林沙区沙蒿分布区设置的临时样地和固定标准地沙蒿木蠹蛾危害特性调查,结果表明:沙蒿木蠹蛾的发生具有区域性,片区、块状危害;固定沙地比半固定沙地危害率低,半固定沙地立地条件下,平坦沙地、迎风坡中上部危害较背风坡、丘间地重,最高危害率达75.8%以上;地径1.6~3.4 cm的沙蒿危害率达51.6%;单株被害沙蒿中幼虫数量只有1头的达50.0%,且存在不同龄幼虫同时钻蛀现象;初孵幼虫多集中在杆基0~1.0 cm处,逐渐钻蛀向下转移多聚集在根部0~5.0 cm段。  相似文献   

5.
沙棘木蠹蛾主要危害沙棘树的根部和干部,目前已成为宁夏沙棘林中主要蛀干性害虫。通过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对沙棘木蠹蛾在宁夏扩散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得出:其风险值为2.10,属于高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应加强风险管理,严格检疫,逐步压缩发生面积,防止在宁夏扩散危害。  相似文献   

6.
《农技服务》2017,(23):96-97
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对都匀市银杏木蠹蛾的危害情况进行调查,掌握了银杏木蠹蛾在都匀市的虫情情况、寄主范围、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等。银杏木蠹蛾在都匀市发生面积不大但危害严重,主要寄主是银杏树,其次是桂花树,在都匀市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啃食树皮并钻蛀韧皮部和木质部进行危害,危害期为当年6月份到第二年的1月份,危害较隐蔽不易被发现,危害性极大。并结合银杏桂花等栽植实际情况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银杏木蠹蛾的监测、进一步掌握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沙棘木蠹蛾是为害沙棘根茎部位的蛀干害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沙棘植株死亡,严重影响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本文阐述了沙棘木蠹蛾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有效保护林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沙棘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先锋树种,是区域经济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物资源,但人工沙棘林易遭受蛀干、蛀根害虫——沙棘木蠹蛾(Eogystia hippophaecolus)的危害。为了提供沙棘木蠹蛾防控的量化测报和预警结果,指导钻蛀性害虫防控,结合指标预警法和对象属性解析法,计算了沙棘木蠹蛾灾变过程中警源、警兆和警情等不同要素的综合预警指标值,构建了沙棘木蠹蛾的灾害预警指标体系。进一步以山西晋中市人工沙棘林为样区,利用本体系预测沙棘木蠹蛾灾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该调查区警源、警兆和警情值分别为22.9、23.2和20.7,综合警度值为66.8,处于中警等级。该体系不但预估了害虫危害程度,还作出精准定位、发布预警信号,为进一步量化防控措施提供资料,减少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为农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构建提供有效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棉花常见虫害(一)棉铃虫1、为害特点。棉铃虫是一种典型的杂食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棉花的组织,初孵幼虫取食棉花的生长点及上部果枝生长点,随后转移至幼蕾铃为害,虫粪排出蕾外,被蛀棉铃易烂脱落或成为僵瓣。成虫夜间活动,取食花蜜和交尾产卵,一头雌蛾产卵千粒左右,卵多在上部嫩叶正面,少数产在蕾、铃、苞叶上。2、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苹果蠹蛾幼虫寄主转移至核桃后的为害习性。【方法】在和田县连续2 a进行室内外幼虫蛀果习性观察。【结果】卵初产半透明色后逐渐加深,卵发育完全后,幼虫咬破卵壳爬出,不取食卵壳,取食核桃的幼虫龄数分为6龄;于叶片上孵化的幼虫,低龄期(1~3龄)取食叶片后转至果实为害,幼虫危害核桃果实时,由外果皮蛀不规则虫道向核仁蛀入,第1代幼虫于4龄开始转果,第2代于3龄末期开始转果,后持续在外果皮为害并多次转果,至幼虫发育完成后脱果,脱果幼虫多自上而下转移至树干60~120 cm范围内结茧化蛹,幼虫存在滞育现象。【结论】苹果蠹蛾共经历6个龄期,不同世代和龄期的幼虫为害习性有所差异,其为害习性受着卵位置、幼虫龄期和果实发育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国槐的毁灭性害虫——锈色粒肩天牛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段钰 《安徽农业科学》2001,29(3):375-377
锈色粒肩天牛 2a 1代 ,1代跨 3a ,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 2次越冬。成虫于 6月中、下旬产卵 ,6月下旬以后幼虫陆续孵化 ,11月第 1次越冬 ;第 2年 3月下旬恢复活动 ,11月中旬第 2次越冬 ;第 3年 3月中旬取食到 5月上旬陆续化蛹 ,6月上、中旬相继羽化为成虫。成虫白天取食、交尾 ,夜间在直径 8cm以上的树枝、干皮裂缝中产卵 ,并以粪便覆盖其上。该虫只危害国槐 ,于 6月中下旬成虫期以持效期长的触杀剂或胃毒剂 ,喷洒枝、干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2.
端尖食植瓤虫[Epilachna quadricollis (Dicke)]属鞘翅目瓢虫科食植瓢虫亚科食植瓢虫属,为山东新记录种。初步调查,我省泰山(后石坞)、青岛市崂山(上清宫木瓜园)、淄博市鲁山(大涝窪)均有分布。寄主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成虫、幼虫剥食叶肉。该虫一年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叶层中越冬。化蛹时幼虫皮蜕至蛹体末端1/3处。产卵成块状,卵粒平铺叶面。  相似文献   

13.
秦岭北麓地区猕猴桃根系分布与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  同延安  高义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85-8087
[目的]研究秦岭北麓地区猕猴桃根系分布与生长形态。[方法]于猕猴桃不同生育期采集不同土层的样本。[结果]年周期猕猴桃根干物质增加1.33kg,在3月28日至5月18日和7月9日至9月8日生长较慢,5月18日至7月9日和9月8日至11月6日生长相对较快,11月以后基本停止生长。根系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占总根量的78.10%。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猕猴桃根量减少。猕猴桃的主根(直径〉1cm)占根总量的60.23%,其中91.33%分布在0~40cm土层,没有到达60cm以下。侧根(直径0.2~1.0cm)占根总量的32.34%,主要分布在20~40cm土层,占51.79%;其次是40~60cm土层,占20.96%。细根(直径〈0.2cm)占根总量的7.44%,与侧根一样分布在20~40cm土层最多,占35.08%;0~20、40~60、60~80cm土层分别为19.62%、22.85%、14.52%;80~100cm土层最少,为7.93%。[结论]该研究可为秦岭北麓地区猕猴桃合理和适时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秦岭杏园桃蛀果蛾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性诱芯诱蛾,虫果调查以及自然变温条件下越冬幼虫出土和成虫羽化观察相结合等方法,研究了桃蛀果蛾CarposinasasakiiMatsumura在陕秦岭山区杏树Prunusarmeniaca上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  相似文献   

15.
兴凯湖翘嘴鲌胚胎和仔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活体连续观察法描述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早期发育(从受精卵至4日龄仔鱼)的形态特征。将其与部分同属的鱼类胚胎发育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受精卵的形态、孵化有效积温、初孵仔鱼大小及群体差异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讨论。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的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符合鲌属鱼类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兴凯湖翘嘴鲌的成熟卵呈淡黄绿色或青灰色,无粘性,为半浮性卵,卵径为(1.13±0.21)mm,吸水膨胀后卵径达(4.75±0.32)mm。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体形成期4个主要阶段,22个发育时期。当水温为(26.8±0.5)℃时,从受精到完全孵出需22.5 h,积温为603.00℃.h。初孵仔鱼全长(3.98±0.37)mm。开口摄食时全长达(5.47±0.26)mm,此时鳔出现黑色素,卵黄囊几乎消失,消化道发育完整,鳍分化。  相似文献   

16.
在新疆百合负泥虫(Lilioceris lilii(Scopoli))是贝母生长中的一个极重要的害虫和发现的负泥虫亚科新纪录种.每年发生1代,成虫多在近溪流的岩石缝隙里越冬.越冬成虫从4~6月底相继出现,幼虫出现于5~6月底,卵、幼虫和成虫在田间重叠明显.产卵于叶背面,孵出的幼虫立即啮食寄主嫩叶.为躲避早春冰冻,1~2龄幼虫钻入地下鳞茎内部蛀食造成多数孔道.成熟幼虫在地下10cm处化蛹.5~6月是虫口发生的两个明显高峰.不同地点诱捕试验证明:早春的砂贝母(Fritillaria karelinii(Fish)Baker)和秋天的木山茄(solanum depila-tum kitag)和大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tosum(willd)kitam),对百合负泥虫是强效的诱虫植物.试验表明,栽培1;的诱虫植物,远比为防除成虫、幼虫和卵,在整个贝母田间喷洒杀虫剂或沸水的效果好得多.从而避免了残余杀虫剂对药用鳞茎和花枝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黄守瓜Aulacophora femoralis chinensis Weise,是瓜类的主要害虫,福建各地发生甚为普遍。在福州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于11月下旬以成虫在向阳、避风场所匿伏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为活动盛期。成虫4、5月为害瓜类幼株,幼虫6、7月为害瓜类根部,均甚严重。成虫在中午前后最为活动,它嗜食幼嫩组织。幼虫仅食瓜类,向土壤灌水能驱使向表土上移。防治成虫,喷用敌百虫乳剂1000倍液、E605 3000倍液、乐果2000倍液、砒酸铅200倍液、雷公藤根皮20倍浸出液及80筛度的根皮粉,防治效果达85.7—100%。防治幼虫,可用E605加乐果混合液3000倍、敌百虫1000倍液、鱼藤精1000倍液、烟叶30倍浸出液淋浇根部土壤,防治效果可达79.7—100%。  相似文献   

18.
苹果根爪绵蚜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首次发现苹果根爪绵蚜是为害苹果树根的重要新害虫,并确定苹果根爪绵蚜营异寄主全周期生活其原生寄主为榆,次生寄生为苹果,沙果。  相似文献   

19.
2008年4-6月,在浙江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28°30’-30°45’N,121°30’-123°15’E)进行了产卵场生态调查,共设置45个调查站位,鱼卵和仔稚鱼的采集分别使用水平和垂直浮游生物拖网,结果表明:凤鲚卵占该海区各种鱼卵总数量的第四位。表层网和垂直网采集到的凤鲚卵占同网型鱼卵总量的6.08%和2.56%,凤鲚卵出现在5-6月,以5月数量最多,5月份平均分布密度4.82粒/网(表层网),最高密度值150粒/网,6月平均分布密度3.02粒,网(表层网)、0.11粒/m2(垂直网),最高分布密度110粒/网。产卵场主要在杭州湾水域,表层水温17.23℃,表层盐度13~31.5,最适表温21~23℃,最适表盐13~26,水深15m以内,透明度0.02~0-3m。凤鲚仔稚鱼在表层网的4-6月和垂直网的6月均采集到,分布面较广,其中表层网采集的凤鲚仔、稚鱼累计居各鱼种仔稚鱼首位,最高分布密度值分别为4月8尾/网、5月2尾/网、6月696尾/网(表层网)和5.9尾/mS(垂直网)。仔、稚鱼分布的表层温度和盐度分别为14.23.5oC、13。33,透明度0.05~1m。  相似文献   

20.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巳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d才交配。更尾后越冬代于4—9d,第2代于3—7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d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