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晒田,是改良稻田土壤结构,促进秧苗根系下扎,增进稻秆坚韧程度与抗倒能力,提高成穗率,减轻水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水稻晒田必须掌握下列技巧,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首先,在晒田时间上,要坚持"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所谓"苗到不等时",是指够苗即每667平方米(1亩)总茎蘖数达到20万~25万时就要晒田,不必等到水稻生长发育达到一定时期才晒田.杂交水稻分蘖能力较强,刚开始晒田时仍然能分蘖.因此,应将晒田时间适当提前,在总茎蘖数达到计划苗数的八九成时就要开始晒田.所谓"时到不等苗",是指水稻一旦发育至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始期,即使总茎蘖数尚未达到预定目标,也要及时排水晒田.否则错过时机,水稻对水的敏感性增强,就不宜断水晒田.  相似文献   

2.
田间配置方式对水稻群体生态环境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比较研究育苗、移栽和田间分布方式的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水平,钵盘育苗、有序排列、摆秧有分别比软盘育苗、无序排列、插秧增产的趋势;育苗方式主要影响移栽后的缓苗和茎蘖数目的下降,钵育秧苗缓苗快,分蘖发生早,后期下降缓慢;分布方式主要影响后期茎蘖数目的下降.有序分布群体生育后期茎蘖动态平稳,下降缓慢.移栽方式主要影响生育前期的茎蘖动态,摆秧有利于分蘖的早生快发;有序排列群体风速和CO2浓度较高,有利于提高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答:超级稻大田田间水分管理一般原则是“好气灌溉,发根促蘖”。前期要求做到浅水插植活兜苗),薄露发根促蘖。倒2叶龄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以协调根系对水分和空气的需求,直至成熟。当茎蘖数达到每667平方米16万苗时开始晒田。晒田应视苗情分多次进行。每次不要晒得过重,以泥土表层发硬(俗称“木皮”)、叶色褪淡时即开始复水。复水后叶色浓绿又开始晒田。营养生长过旺的适当重晒田。通过晒田,每667平方米最高苗控制在25万苗左右。直至收获,稻田都不宜长时间脱水。(待续)尹丽辉超级稻推广问答(4) 超级稻群体多大时可以开始控苗@尹丽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晚籼杂交稻单株穗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片SPAD和透光率(Light transmittance rate,LTR)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杂交稻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华南地区广泛应用的5个三系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配置杂交组合,于2021年晚季在广州进行27个杂交组合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杂种光合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发育阶段各光合参数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及相关性。【结果】杂种茎蘖数自移栽后直线上升,于移栽后25 d达分蘖高峰,始穗期(移栽后60 d)进入平稳期;杂种LAI自移栽后快速上升,于幼穗分化后期(移栽后50 d)后达最高值,之后进入回落期;叶片SPAD自移栽后逐步走低,生长发育前期组合间叶片SPAD差异不明显,进入灌浆结实期后存在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差异;杂种群体LTR随发育进程呈逐步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分蘖盛期前(移栽后10~20 d)以及始穗期至灌浆期(移栽后60~76 d)的单株茎蘖数与杂种产量呈极显...  相似文献   

5.
答:超级稻大田田间水分管理一般原则是“好气灌溉,发根促蘖”。前期要求做到浅水插植活兜(苗),薄露发根促蘖。倒2叶龄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以协调根系对水分和空气的需求,直至成熟。当茎蘖数达到每667平方米16万苗时开始晒田。晒田应视苗情分多次进行。  相似文献   

6.
1.科学的田间管理 1.1 合理灌溉 水稻移栽至返青分蘖初期深水灌溉,水层5cm左右,严防脱水,返青后2~3cm水层,有效分蘖前以浅为主,提高地、水温,促进分蘖.有效分蘖结束时,对生长繁茂地块,立即排水晒田7~10天,控制无效分蘖,晒田程度达到田面发白,地面有裂纹,池面见白根,叶色褪淡挺直,促进根系发育.排水晒田后,采取干、湿、干的间歇灌溉,促根保叶,养根保蘖.后期如遇到夜间气温低于17℃以下,采取深水护根,水层15cm左右,这是防御障碍型低温冷害的有效措施.孕穗期浅水勤灌:抽穗后浅水灌溉;黄熟期应停止浇水.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不同群体根系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0~1982年在大田条件下,对冬小麦不同群体根系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根系最大入土深度均可达到5m 左右,以适宜群体根系入土最深;根干重达到最大值的时期与冬春亩蘖数关系密切;用亩蘖数可推断根干重最大值期范围;根活性随地上部群体增大而降低,并与单株次生根条数、次生根粗度、茎倒5节间粗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倒5节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随地上部群体增大、最大根量期前移和根活性降低,籽粒产量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8.
开展水稻高产创建试验,结果表明:汉滨川道平坝稻区大面积晒田以茎蘖数达270万个/hm2开始晒田,浅山丘陵、中高山稻区大面积晒田以茎蘖数达255万个/hm2开始晒田为最佳,其群体效应最合理,产量高且病害较轻。  相似文献   

9.
气候条件对盘县烤烟栽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成  肖植友  万开杰 《农技服务》2011,28(10):1492-1493
通过对盘县60余年气温、降雨和日照等气候资料,对比烤烟生长对气候条件的要求。结果表明:烤烟的适宜播种期在3月21日左右,最早在2月23日,最晚4月上旬前;烤烟移栽适宜时期为5月15日左右,最早移栽期在3月29日之后,最晚移栽期在6月上旬之前,9月底之前采收完。盘县日均温稳定通过15℃的持续时间平均长达164 d,烤烟大田生育期最短时间为134 d。  相似文献   

10.
小麦茎蘖动态模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菲波拉奇数列来模拟小麦个体拔节前理想条件下的茎蘖动态,并将小麦分蘖能力作为品种遗传参来修正不同品种的分蘖潜力;采用叶面积指数影响因子和群体同化物供应状况来描述群体自身对茎蘖发生的影响;采用水分和氮素丰缺因子来模拟水分和氮素条件对群体茎蘖数的影响。拔节后群体茎蘖数的下降受到同化物供应状况和有效热时间的影响,并将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的茎蘖数作为不同品种最小茎蘖数。利用不同田间试验资料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小麦茎蘖动态的预测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可靠性,预测平均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11.
中粳稻分蘖穗率与苗质,秧苗密度和群体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中粳稻不同分蘖穗率群体与秧苗素质、秧苗密度、茎蘖动态、齐穗期群体质量和稻谷产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分蘖穗率与秧苗密度。大田穴苗和最高茎蘖数呈显著负相关,一苗质、分成穗率和齐期的比叶重、粒叶比等群体质量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提高大田分蘖穗率显著提高穗谷重、谷草比、经济系数和经济产量。在保持秧大田比一致的条件下,培育稀播壮秧,减少大田穴苗数,提高分蘖穗率,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质量,是水稻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河北省中南部小麦正陆续进入返青期,壮苗面积较冬前增加,群体整体较适宜,个体转壮,墒情适宜。1当前苗情特点1.1群体适宜。当前农田平均亩总茎数68.5万,比越冬前增加5万;亩大蘖35万,比越冬前增加4.5万。其中亩总茎数、亩大蘖与常年同期略低,群体整体较适宜。1.2个体转壮。小麦平均单株叶片比冬前增加0.4片叶,比去年同期少1片叶;单株分蘖2.5个,比  相似文献   

13.
黄淮稻麦两熟区夏稻本田生长前中期雨热同步、光照充足,移栽后生长发育迅速。麦茬夏稻存在着与季节、气候、耕作相适应的最佳耦合移栽秧龄,适宜秧龄移栽能充分发挥一次分蘖和中高位分蘖(6、7、8节位)的生产力,减少二次分蘖穗,提高群体整齐度,协调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从而获得高产。麦茬夏稻适宜移栽秧龄为40~45 d、叶龄为7~8叶。如果5月10日前后育秧,适宜移栽期为6月20日至25日。  相似文献   

14.
1999~2001年的试验结果桂北南部早造3月6日左右、北部早造3月10日左右,晚稻6月25日左右播种为最佳;早稻40~45d,叶龄4~5叶,晚稻20~25d,叶龄4.5~5.5叶抛栽有利于优质稻高产优质;早稻以每667m2抛栽2.0~2.2万穴,晚稻以每667m2抛栽2.2~2.4万穴为好;基肥、蘖肥和穗粒肥的比例以622处理效果最佳;以有效分蘖期内预计达到有效穗数的80~90%时露晒田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一、减产原因 1.基本苗不足塑盘旱育秧易发生高温灼芽、失水青枯和病害死苗现象,空穴率较高;秧苗营养面积和空间窄小,单株分蘖较少.大田抛植面积又以盘计数,造成基本苗不足,够苗期推后,烤田相应推迟,产生大量的迟生分蘖,小穗增多,中大穗比例减少.据调查,抛植田比手插田一般每亩穴数少20%左右,基本茎蘖苗少45%左右,中大穗数少15%左右.  相似文献   

16.
以两系杂交稻组合C两优9号为材料,通过预设从计算适宜的基本苗开始,依据群体叶色“两黑”“两黄”变化规律、茎蘖动态长消规律和后期单茎绿叶数衰亡速度等指标,采取看叶色施穗肥、合理灌溉和露晒田等群体优化调控技术,于2017-2018年在全州苗情监测点作为中稻种植,每年连片示范7.1 hm2,平均单产达9.36 t/hm2,达到了节本增产的效果。本文作者总结了该组合的种植表现和调控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寒地水稻茎蘖等穗期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时期出生的分蘖挂牌观察表明:因品种熟期、插植密度、秧苗素质的不同,分蘖出生迟早、及成穗率差异均较大。本田分蘖成穗率与分蘖出生于移栽后的天数呈直线负相关,由于分蘖成穗率下降呈连续变化。故茎蘖数与最后收获穗数相同时期不宜称之为有效分蘖终止期而应称为茎蘖等穗期为宜。  相似文献   

18.
《江苏农业科学》2007,(1):148-148
扬辐粳8号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审定,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1适期播种,培育多蘖壮秧沿江地区播期通常安排在5月中旬,北部安排在5月上中旬。移栽前用好杀虫剂,降低大田虫口密度。2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高肥田块栽足2万穴/667m2,低肥田块栽足2.5万穴/667m2。当茎蘖数达20万/667m2时,要及时搁田,高峰苗控制在33万/667m2左右。3科学用肥,合理灌溉在肥料运筹上,掌握基肥、分蘖肥及穗肥的比例以3∶2.5∶4.5为宜,本田…  相似文献   

19.
胡法佳 《农技服务》2011,28(7):969-970
重点分析了不同施肥期氮肥用量配比对杂交中稻产量及结构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理控制氮肥施用总量前提下,不同施肥期氮肥用量配比对水稻全生育期、株高及总茎蘖数影响不显著。提高分蘖期氮肥施用比重有延缓茎蘖高峰期、减缓茎蘖数日增量的趋势,分蘖氮肥施用比重与茎蘖日均增量呈反相关。适当提高拔节长穗期氮肥施用比重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率、结实率,但穗肥用量与千粒重有一定的负相关。氮肥施用偏迟可导致结实率、千粒重下降,这主要与后期氮营养过度导致光合产物向籽粒的分配与积累减少有关。综合分析,黟县杂交中稻氮肥以基肥、分蘖肥、穗肥3次施用,其中40%~50%作基肥,35%~30%作分蘖肥,25%~20%作穗肥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20.
以常规中粳稻品种淮稻 6号 (中熟中粳 )和武香 99-8(迟熟中粳 )为材料 ,进行栽培密度试验 ,培育数量和质量不同的群体 ,研究群体数量和质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 ,群体数量性状之间及群体质量性状之间均呈正相关 ;群体数量和质量性状之间呈负相关 ,其中以基本苗数与分蘖穗率、最高茎蘖数与茎蘖成穗率、总颖花数与结实率、有效穗数与平均穗谷重 4对性状之间关系最密切。有效穗数、平均穗谷重、总颖花数、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因此 ,高产栽培要在适宜穗数和适宜总颖花数的前提下提高平均穗谷重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