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2013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量化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植被碳库总量41709.83×104t,平均碳密度为47.59±8.93 t C·hm-2;有林地乔木层在碳封存中占主导地位,其碳储量与面积近乎成正比,按龄组划分依次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幼龄林;按林分类型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按林分起源为天然林人工林。有林地乔木层碳密度在不同龄组及不同林分起源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林分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其碳密度大小按龄组依次为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按林分类型为阔叶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按林分起源为天然林人工林。  相似文献   

2.
以松江河林业有限公司3种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龄组林下地表细小可燃物负荷量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林下地表细小可燃物总质量138.5万t,森林火灾发生风险依次为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森林火灾蔓延风险依次为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5个龄组中森林火灾发生风险依次为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近熟林>幼龄林,森林火灾蔓延风险依次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幼龄林。对不同森林类型、不同龄组内林下地表细小可燃物分区施策,可有效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张天祥  潘帅 《林业科技情报》2020,52(1):28-29,34
湾沟林业局乔木林地面积80645.75hm^2,蓄积12659376.3m^3。林业局乔木林地中,混交林的面积和蓄积所占的比例最高,整个林分以混交林为主,其龄组分布为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过熟林,主要以天然混交林中近熟林和中龄林为主。  相似文献   

4.
根据海南省白沙县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数据,通过生物量与蓄积量间回归方程推算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和碳贮量,分析不同林龄结构的碳密度,并估算主要森林类型经济价值.结果表明:白沙县主要森林类型的总碳贮量为513.514万t,碳汇总经济价值为616217万元,其中阔叶混交林的碳汇能力最强,其次是橡胶树;人工林面积大于天然林,但碳贮量与天然林相差不大,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平均碳密度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不同龄组碳密度排序是:过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而中龄级的碳贮量最多,幼龄林最少.  相似文献   

5.
利用金沟岭林场8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标准地1986年、2001年、2008年的更新调查数据,研究了其天然更新的密度和分布格局动态。结果表明:林龄为中龄林(1986年)、近熟林(2001年)、成熟林(2008年)时,天然更新密度分别为1 734、1 956、2 544株/hm~2,中龄林、近熟林天然更新等级均为不良,成熟林更新等级为中等;中龄林更新较多的为云冷杉等针叶树种,随着林龄的递增,阔叶树种的更新增多;全林分在中、近、成熟林阶段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聚集的程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各个树种更新分布格局也随林龄变动而发生变化,成熟林时,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本研究通过分析更新密度和幼苗幼树的格局分布随林龄的动态变化,揭示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发展趋势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林分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细根生物量及养分现存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固定样地调查生物量的方法,在辽宁省建平县干旱所南大山试验区进行了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细根生物量和养分现存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细根生物量大于油松纯林,两树种混栽后蒙古栎能促进油松的细根生长,提高油松细根生物量在混交林中的比例;混交林细根在各土层中分布得比纯林更均匀、更合理,两树种根系生长协调;混交林细根N、P养分现存量分别是纯林的1.1倍和1.2倍,可见混交林细根具有比纯林更高的养分积累和周转能力;纯林和混交林人工林的各径级活细根和死细根养分现存量都随细根径级的增加而减少,说明≤2 mm径级的细根在细根的养分循环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河北省抚宁县、滦平县油松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及油松、栎类混交林地越冬上树的赤(油)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动进行监测,同时分析测定油松针叶量与松毛虫取食量之间的关系,以失叶25%为防治指标。结果表明,在河北省抚宁县赤松毛虫发生区,油松、栎类混交林地比油松纯林区防治指标高出1.9倍。在滦平县油松毛虫发生区,油松、蒙古栎、辽东栎混交林区比油松人工林地防治指标高出2.9倍。混交林地对松毛虫有明显的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8.
对河北省抚宁县、滦平县油松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及油松、栎类混交林地越冬上树的赤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动进行监测,同时分析测定油松针叶量与松毛虫取食量之间的关系,以失叶25%为防治指标。结果表明,在河北省抚宁县赤松毛虫发生区、油松、栎类混交林地比油松纯林区防治指标高出1.9倍。在滦平县油松毛虫发生区,油松、蒙古栎、辽东栎混交林区比油松人工林地防治指标高出2.9倍。混交林地对松毛虫有明显的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
依据五指山市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五指山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五指山市森林植被总碳储量6060938.32 t,平均碳密度52.22 t·hm~(-2);各乡镇、林场、农场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碳储量与面积大小不成正比;乔木林碳密度分布规律为:水土保持林国防林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林一般用材林林化工业原料林短轮伐期用材林药用林果树林食用原料林;樟树林杂木林阔叶混交林松类杉木林热带林桉树林;天然林人工林;过熟林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高郁闭度中郁闭度低郁闭度;自然度Ⅱ级Ⅰ级Ⅲ级Ⅳ级Ⅴ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清原县各优势树种的碳储量,文章通过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对森林资源按优势树种和不同林龄组的碳储量和碳储密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原地区碳储量最大的三个优势树种分别是落叶松,柞树和油松。天然林中碳储量最大的三个优势树种分别是柞树,桦树和花曲柳。人工林中碳储量最大的三个优势树种分别是落叶松,油松和红松。按龄组碳储量大小顺序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幼龄林过熟林,碳储密度顺序是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11.
以河北太行山区4种典型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对混交林(栓皮栎-侧柏)、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的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含碳率以及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为51.94,86.40,90.19,18.08t/hm^2,栓皮栎林和油松林生物量高于4种水土保持林生物量的均值(61.65t/hm^2),而混交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占生物量均值的84.25%,29.33%。不同林分各器官在乔木层生物量中分配顺序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4种典型林分各器官含碳率分别为45.16%~58.93%,58.48%~64.61%,51.16%~58.37%,52.35%~62.30%。4种典型林分碳储量为10.10~53.85t/hm^2。不同林分类型各器官碳储量与生物量呈正比关系,与生物量趋势基本相同,碳储量大小表现为油松林>栓皮栎林>混交林>刺槐林。  相似文献   

12.
研究根据广东和广西(两广)地区森林类型分布图、主要森林类型的年土壤呼吸数据库以及中国日值格点气温、降水数据,建立线性模型预测两广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年土壤呼吸速率和年土壤呼吸通量。结果表明,两广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年土壤呼吸速率为常绿阔叶林864.18 gC/m~2/yr>其他森林811.03 gC/m~2/yr>针叶林791.43 gC/m~2/yr>灌木林780.18 gC/m~2/yr>落叶阔叶林758.80 gC/m~2/yr>竹林731.49 gC/m~2/yr>针阔混交林684.91 gC/m~2/yr。两广地区森林年土壤呼吸通量为204.41 TgC/yr,其中常绿阔叶林最大,为77.41 TgC/yr,针叶林次之,为56.81 TgC/yr,具体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其他森林,顺序与各种森林类型面积大小一致。各森林类型的土壤呼吸通量主要与森林面积有关,森林面积越大土壤呼吸通量越大。  相似文献   

13.
章古台固沙林更新造林中天然更新的结合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章古台固沙林经过经营疏伐与块状采伐以后,通风透光条件改善,促进了天然下种更新。天然更新强度,在采伐迹地为690株·hm^-2,人工更新造林地为575株·hm^-2,油松和赤松林下松树为181株·hm^-2,其他树种295株·hm^-2。通过采取保护1年生樟子松幼树越冬,抚育油松、赤松幼树等措施,促进针叶树天然更新。在更新造林中,沙丘下部与丘间低地营造杨树,利用行间天然更新树木形成阔叶树混交林,沙丘中上部营造针叶树,利用行间天然更新灌木,形成乔灌混交林。  相似文献   

14.
不同经营模式的水源涵养林生态防护功能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山西五台山研究了不同经营技术措施的水源涵养林的生态防护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油松纯林的林冠截留率最大,桦木纯林的林冠截留率最小,针阔混交林林地的持水量较高,其次为阔叶林、人工针叶林,阔叶林地土壤入渗率较针阔混交林高;经过封禁和封育后的灌木林改良土壤的作用明显;抚育型的林木生长量比封育和封禁型的大。不同经营技术措施的水源涵养林的生态防护功能不同, 应根据具体的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以及植被类型选择不同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空气微生物浓度的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公园内不同类型绿地空气微生物浓度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类型绿地,各林地内的细菌浓度、霉菌浓度和放线菌浓度变化幅度较大,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红壤低丘低效马尾松林林相改造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万年县大黄马尾松林相改造试验林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混交林分进行树干解析、生物量分析、小气候观测以及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木荷、马尾松+枫香林分的生物量及蓄积量最高;各混交成熟林分内小气候差异较小;马尾松+枫香土壤表层养分相对丰富、多种酶活性较高,在改良低丘地区红壤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对宽甸地区几种主要林分类型枯落物及其土壤蓄水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林分枯落物现存量依次为人工纯林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率为针阔混交林人工纯林;林分的土壤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均为混交林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18.
在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上,按照不同沙丘部位,选择不同造林树种进行了杨树用材林模式、樟子松杨树针阔混交造林模式、阔叶树混交造林模式、乔灌混交造林模式、针针混交造林模式等5种更新模式造林,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樟子松混交林的生长量与生态效益显著高于樟子松纯林.在沙丘下部与丘间低地杨树的生长量明显高于樟子松.降低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9.
在延安对刺槐、油松、侧柏纯林及刺槐 侧柏、刺槐 油松混交林等几种黄土高原主要人工林群落外貌结构、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群落外貌结构较为复杂,林下植物群落类型各不相同;林下植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2 57~0.674 88和2.012 88~1.479 67,刺槐 油松林最高,16年生刺槐纯林最低;32年生刺槐纯林林下植物优势度最高者是糙隐子草,16年生刺槐纯林则为牡蒿,其它林型都是铁杆蒿;本地区选择防护林类型时,应优先选择刺槐 油松或刺槐 侧柏混交,对已有的成熟或衰退刺槐纯林可采取择伐萌蘖抚育,并间植油松或刺柏,形成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20.
天然油松林与人工油松林物种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群落物种丰富度和最小面积也不同。本文对河北蔚县的天然次生油松林和人工油松林的物种丰富度及木本植物群落最小面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林乔木物种丰富度较人工林高,乔木幼苗幼树差距不大,灌木物种丰富度比人工林高,草本物种丰富度比人工林低。从总的物种组成来看,天然油松林与人工油松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用8个模型对天然林和人工林木本植物种-面积曲线分别进行了拟合,并确定各自的最优模型,得出各取样比例时的最小面积。结果表明,当所取物种比例为0.6及以下时,天然林的最小面积小于人工林;而所取比例为0.7及以上时,天然林的最小面积大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