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究粗脂肪水平和不同调质温度对颗粒饲料硬度的影响。在粗脂肪水平分别为3.37%、4.0%和4.65%时,调质温度为60℃、70℃和80℃时进行制粒为9种饲料,测定制粒后不同风干时间颗粒饲料的硬度、颗粒耐久性指数(PDI)等加工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对于未经风干的颗粒饲料,当调质温度为60℃,当粗脂肪含量由3.37%提高到4.65%时,颗粒饲料硬度降低了30.6%(P0.05);而当粗脂肪含量为3.37%,调质温度从60℃升高到80℃,颗粒饲料硬度升高了138.5%(P0.05);与粉料相比,调质温度为60℃、70℃和80℃时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分别显著增加了67.9%、88.1%和130.5%(P0.05);随着颗粒饲料风干时间的延长,饲料水分降低,颗粒硬度却随之增加(P0.05);PDI与颗粒硬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2=0.954,P0.05)。综上可知,颗粒饲料的粗脂肪含量、调质温度和水分含量均会影响颗粒饲料的硬度。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提高调质温度,降低饲料中粗脂肪或水分含量,进而提高颗粒饲料的硬度。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筛片孔径、调质温度、模孔直径的不同工艺参数组合对肉鸡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以玉米-豆粕型全价配合饲料为肉鸡试验饲粮,在相同配方及模孔长径比一致的条件下,设计3因素2水平(筛片孔径:2.0和2.5 mm;调质温度:70和80℃;模孔直径:3和4 mm)的肉鸡颗粒饲料加工试验,选用864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为8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饲养试验共42 d,分1~21日龄和22~42日龄2个阶段。结果表明:1)筛片孔径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以及调质温度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对颗粒硬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调质温度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筛片孔径和调质温度的交互作用以及筛片孔径、调质温度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对颗粒耐久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筛片孔径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对颗粒耐久性有显著影响(P0.05)。2)调质温度对1~21日龄肉鸡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22~42日龄肉鸡末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3)肉鸡1~21日龄,筛片孔径、调质温度以及2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肉鸡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肉鸡22~42日龄,筛片孔径、调质温度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对肉鸡干物质、能量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综合得出:相同筛片孔径和模孔直径下,颗粒硬度和耐久性随调质温度升高有增大趋势;相同筛片孔径和调质温度下,颗粒硬度和耐久性随模孔直径的增大有降低趋势;肉鸡1~21日龄,筛片孔径选择2.0和2.5 mm均可,调质温度为70℃时肉鸡的生长性能极显著高于80℃时,且料重比显著低于80℃时;肉鸡22~42日龄,当筛片孔径为2.0或2.5 mm、调质温度为70℃、模孔直径为4.0 mm时肉鸡生长性能较高、料重比较低;肉鸡1~42日龄,当筛片孔径为2.0或2.5 mm、调质温度为70℃、模孔直径为4.0 mm时肉鸡的生长性能较高、料重比较低;当筛片孔径为2.5 mm、调质温度为80℃时,1~21日龄肉鸡干物质、能量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高;当筛片孔径为2.5 mm、调质温度为70℃、模孔直径为4.0 mm时,22~42日龄肉鸡干物质、能量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调质温度对猪颗粒饲料质量、猪生长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设计70、75、80℃和85℃等4个调质温度水平生产猪颗粒饲料,测定不同调质温度下颗粒饲料的含粉率、粉化率和淀粉糊化度;再选取70日龄体重接近的肥育猪60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分别饲喂70、75、80、85℃调质的颗粒饲料,饲养试验60 d后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间颗粒饲料含粉率、钙磷消化率、平均日采食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间颗粒饲料粉化率、淀粉糊化度均差异极显著(P<0.01)。80℃和85℃处理的干物质、粗蛋白消化率极显著高于70℃和75℃处理(P<0.01),75℃和80℃处理粗脂肪消化率极显著高于70℃和85℃处理(P<0.01)。70℃和85℃处理的料重比极显著高于80℃处理,且80℃处理平均日增重最大(P<0.01)。说明合适的调质温度可以提高饲料的质量和饲喂效果,最适温度为80℃。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淀粉糊化度的颗粒饲料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通过添加膨化玉米和改变调质温度来获得有较大差异淀粉糊化度的颗粒饲料。试验选用80头体重为30 kg左右的猪,分为4个处理组,饲粮为同一配方,Ⅰ组、Ⅳ组制粒调质温度分别为70℃和85℃;Ⅱ、Ⅲ组分别用20%、40%的膨化玉米替代普通玉米,制粒调质温度为70℃。试验结果表明,在1~4周小猪阶段,虽然4组的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Ⅱ组的料重比和Ⅰ组的日采食量明显好于其它3组,使得Ⅰ组、Ⅱ组日增重显著高于Ⅳ组(P0.05),高含量膨化玉米组和高调质温度组对小猪的生长性能没有表现出优越性,可能与饲料淀粉糊化度高造成颗粒较硬、较黏有关。在5~12周生长育肥猪阶段,虽然各组之间猪的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但Ⅲ组的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小,Ⅱ组的日采食量最高、日增重仅次于Ⅲ组,Ⅰ组日采食量、日增重和料重比表现最差,Ⅳ组好于Ⅰ组,说明提高饲料的淀粉糊化度能够提高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研究了饲料加工的两个关键参数(调质温度和时间)对育肥猪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和维生素沉积的影响。日粮配方为含30%干酒糟及其可溶物的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整个试验中配方保持不变。本试验采用2×3双因子设计,调质温度分别为77℃和88℃,调质时间分别15秒、30秒和60秒。此外,本试验还设置一个对照组,对照组饲料不采用调质制粒工艺,而是采用粉料饲喂。因此,本试验共有7个处理组。采集调质后制粒前(热干粉)、制粒后冷却前(热制粒)、以及制粒冷却后(冷制粒)的样品,并分析这三种样品的总淀粉率、淀粉糊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研究膨化加工对玉米中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的影响,及膨化玉米淀粉糊化度与阿拉伯木聚糖的相关性.在膨化机正常配置条件下,改变调质温度和膨化温度,制备不同梯度糊化度的膨化玉米.研究结果表明,调质温度或膨化温度升高,淀粉糊化度增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降低.淀粉糊化度与阿拉伯木聚糖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制粒工艺参数对制粒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种调质温度和2种规格的环模进行向中鸡料制粒生产,分别测定各调质温度下的入模粉料淀粉糊化率及各种组合条件下的产品淀粉糊化率、成形率和粉化率,结果表明:(1)入模粉料的淀粉糊化率与调质温度显著正相关;(2)产品的淀粉糊化率随调质温度升高而升高,但环模规格的影响则不显著;(3)制粒成形率与调质温度的关系取决于环模规格,而环模规格与成形率显著相关,环模孔径越小、长径比越大,成形率越高;(4)产品粉化率与调质温度负相关,且随环模孔径的减小和长径比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哺乳期母猪饲料的颗粒硬度,提高饲料中淀粉的糊化度,本试验采用熟化加工工艺,首先以水的添加量(25%~37%)、调质温度(100~120℃)和螺杆转速(150~350 r/min)为试验因素,以颗粒饲料的硬度和凝胶成型状况为试验指标,对饲料的加工工艺参数范围进行初步探索;再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各个因素对饲料中淀粉糊化度的影响,确定各因素的适宜范围;最后,采用正交试验分析3因素对淀粉糊化度的影响显著性及主次顺序,确定哺乳期母猪熟化软颗粒饲料部分加工工艺的最优参数。优化的工艺参数组合:水的添加量为31%、温度为120℃和螺杆转速为310 r/min,此时饲料的淀粉糊化度可达90.1%,颗粒硬度仅为486 g。  相似文献   

9.
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方法,研究低温α-淀粉酶经不同温度(60~90℃)处理后对玉米淀粉的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升高,低温α-淀粉酶对玉米淀粉作用后还原糖释放量和能量的改善程度逐渐降低;但高温处理对低温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较小,80℃处理后酶活存留率仍可保持在80%以上,调质温度为80℃以下时酶活存留率可保持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饲料淀粉糊化的适宜加工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试验研究了实验及生产条件下影响淀粉糊化的重要工艺参数。试验1,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玉米中淀粉糊化度与温度、时间、水分的关系。温度范围为60~120℃,时间为5~65min,水分为12.5%~50%。试验2,按调质条件进行随机试验,选择现行工业生产中蒸汽制粒工艺,固定蒸汽压力(0.5MPa)、调质时间(10s),研究调质条件对产品淀粉糊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水分、时间具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淀粉糊化的作用,水分、时间极显著促进淀粉糊化。生产及实验条件下,水分均是明显决定产品糊化度的第一限制性工艺参数。实验条件下,水分大于31.25%,淀粉糊化度迅速增加。适宜淀粉糊化度的优化工艺参数为温度88.6~95.8℃,时间26.24~33.26min,水分.46.83%~48.1%。生产条件下,提高物料水分,将显著增加淀粉糊化度。  相似文献   

11.
饲料淀粉糊化的适宜加工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确定饲料加工中淀粉糊化的最适宜工艺参数 ,试验研究了实验及生产条件下影响淀粉糊化的主要因素。试验一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 ,研究玉米中淀粉糊化度与加热温度和时间、物料水分的关系。温度范围为60~120℃ ,时间为5~65分钟 ,水分为12.5 %~50 %。试验二 ,按调质条件进行随机试验 ,选择现行工业生产中蒸汽制粒工艺 ,固定蒸汽压力 (0.5MPa)、调质时间 (10秒 ) ,研究调质条件对产品淀粉糊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水分、时间具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淀粉糊化的作用 ,水分、时间极显著促进淀粉糊化。在生产及实验条件下 ,水分均是明显决定产品糊化度的第一限制性工艺参数。在实验条件下 ,水分大于31.25 % ,淀粉糊化度迅速增加。适宜淀粉糊化度的优化工艺参数为 :温度88.6℃~95.8℃、时间26.24~33.26分钟、水分46.83~48.10 %。在生产条件下 ,提高物料水发 ,将显著增加淀粉糊化度  相似文献   

12.
选择体重15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60头,随机分为4组,研究在调质前的玉米—豆粕型生长肥育猪全价混合粉料中分别添加0%,0.5%,1.5%和2.5%的水分对颗粒质量和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分两个阶段,前期57d,后期56d,共113d。试验结果表明,在混合机内的粉料中添加适量的水有助于改善颗粒质量,其中淀粉糊化度和颗粒耐久性有较明显的提高。猪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水分提高了猪生产性能。其中,试验前期添加0.5%水分组日增重最快,比对照组提高了9.22%,试验后期1.5%水分组日增重最快,比对照组提高了2.41%;饲料转化率也相应改善。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究熟化温度和时间对玉米淀粉糊化度及淀粉组分的影响。采用3×3双因素试验设计,温度和时间为自变量。温度为3个水平,分别为100、110、120℃;设时间为3个水平,分别为30、45、60 min;根据不同熟化条件对玉米进行整粒熟化。以玉米淀粉糊化度、直链淀粉、支链淀粉以及抗性淀粉值为参考依据,筛选出相对较优的熟化工艺参数。结果显示:熟化温度和时间对玉米淀粉的糊化度,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以及抗性淀粉含量均有影响,其变化规律为:与未熟化的玉米相比支链淀粉含量降低,总淀粉、淀粉糊化度、抗性淀粉与直链淀粉含量升高。当控制熟化时间为45 min、熟化温度在110~120℃玉米淀粉糊化度增长到49.97%,影响极显著(P0.01);支链淀粉含量增长到55.15%、总淀粉含量增长到71.04%,并且影响均显著(P0.05);抗性淀粉含量降低到4.12%,虽然有减少趋势但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熟化温度110~120℃,熟化时间45 min为相对较优的熟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4.
<正>为保证颗粒饲料质量,降低制粒工序能耗,通过不同调质温度对颗粒饲料质量及制粒生产率影响的试验,揭示颗粒饲料生产中较适宜的调质温度,为企业生产提供参考。采用四种调质温度:55℃、60℃、65℃、70℃。粉碎机所用筛片的孔径2 mm,制粒机压缩比为10,模孔直径为4.5mm,调质时间为10s,蒸汽量为物料量的5%,蒸汽压力0.3 MPa。对乳猪颗粒饲料粉状半成品进行试验,试验表明:调质温度升高,颗粒饲料的粉化率显著下降(P0.05),硬度、成形率显著提高(P0.05),制粒生产率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同一饲料配方条件下,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对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及维生素E保留率的影响。对照组(A组)饲料采用普通畜禽饲料加工工艺,试验组饲料分别选用3种调质器,即双层调质器(B组)、调质保持器(C组)及膨胀器(D组),对饲料配方中大料混合料进行湿热处理,经湿热处理后的大料混合料与添加剂和其他饲料原料混合后经低温(50、55、60和65℃)调质后制粒。结果表明,大料混合料经双层调质器处理后淀粉糊化度显著低于调质保持器及膨胀器处理后(P0.05)。D组淀粉糊化度显著高于B组及C组(P0.05),C组颗粒硬度显著高于B组及D组(P0.05),C组颗粒耐久性指数显著高于B组及D组(P0.05),B组颗粒成型率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B组、C组及D组维生素E保留率显著高于A组(P0.05)。65℃组淀粉糊化度显著高于50、55及60℃组(P0.05),65℃组颗粒硬度显著高于50、55及60℃组(P0.05),65℃组颗粒耐久性指数显著高于50、55及60℃组(P0.05),65℃组颗粒成型率显著高于50及55℃组(P0.05),65℃组维生素E保留率显著低于50、55及60℃组(P0.05)。由此可见,大料混合料经调质保持器加工熟化,采用65℃低温制粒能有效保护维生素E热敏性成分,且饲料加工质量与普通畜禽饲料加工工艺制得的饲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试验设置70℃、80℃和90℃三个不同的制粒温度的处理组,采用饲养和代谢试验研究经不同制粒温度处理的日粮对艾维茵肉鸡生产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旨在阐明不同制粒温度对饲料品质的影响并找到一个适宜的制粒温度。结果表明:三个处理组日粮对肉鸡营养物质采食量、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生产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80℃时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报酬最好。高制粒温度有降低肉鸡的生产性能的趋势。肉鸡颗粒饲料适宜的制粒温度为70℃-80℃。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和含水量玉米在储存期间理化性质和糊化特性的变化。选择半马齿型玉米(鲁单818)和马齿型玉米(金海5号),经过晾晒得到含水量分别为10%、13%、16%、19%的玉米,探究玉米在室内干燥环境中储存0、20、40、60 d后总淀粉、抗性淀粉、非抗性淀粉、总戊聚糖、水溶性戊聚糖和糊化特性的动态变化,以及相关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植酸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2种类型玉米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植酸酶活力逐渐降低,且高含水量玉米的植酸酶活力高于低含水量玉米;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2种类型玉米抗性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非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且高含水量马齿型玉米的抗性淀粉含量下降程度更大,非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更高;2种类型高含水量玉米的总戊聚糖含量更高,低含水量玉米的水溶性戊聚糖上升程度更大;2种类型高含水量玉米的糊化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下降程度更大,糊化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上升程度更大,半马齿型玉米的糊化峰值时间更长,糊化温度更高。由此可见,高含水量(19%)储存方式能提高玉米植酸酶活力、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降低抗性淀粉含...  相似文献   

18.
选择体重35g左右的0日龄广东麻鸡540只,随机分为3组,研究在调质前的玉米-豆粕型的全价料中分别添加0%、1%和2%的水分对颗粒质量及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后期各28d,共56d。试验结果表明,调质前在混合机内的粉料中添加适量的水可以提高鸡的生产性能。其中试验前期和后期添加2%的水分日增重都最快,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31%和0.83%;饲料转化率亦得到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不同调质温度对颗粒饲料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颗粒饲料的粉化率作为指标,评价当调质温度分别为90℃、85℃、81℃、76℃、69℃及65℃时对饲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调质温度升高,颗粒饲料的粉化率呈下降趋势。通过对测定结果比较,建议采用80℃左右的温度进行调质。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不同升温速率、α-淀粉酶添加量及膨化玉米比例下玉米粉糊化特性变化,并建立运用DSC技术研究淀粉糊化度。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对糊化起始温度影响不大,总平均起始温度在66.37℃左右,而峰值温度、结束温度、峰面积、峰高指数及热焓值随升温速率有显著增大;α-淀粉酶添加组与全玉米粉相比,糊化参数均显著增大。α-淀粉酶添加比例升高,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先升高后略有降低,α-淀粉酶添加量比1∶25时,峰面积、热焓值显著增大;膨化玉米比例下降,糊化温度参数波动不大,但峰面积、热焓值极显著的增大。建立热焓值与膨化玉米回归方程,相关性显著(R2=0.9825)。即DSC分析技术可作为研究玉米淀粉糊化度测定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