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海  田永中  王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1132
城市是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及时、准确掌握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是解决城市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关键。以北碚区为例,使用高分辨率QuickBird遥感影像,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适于高分辨率城市人口密度模拟的城市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使用实地调查数据和解译成果,建立了白天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模型,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格网化处理,得到了高分辨率的城市人口密度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2001—2016年县域尺度下的人口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在GIS的基础上,结合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了山东省自2001年以来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格局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山东省在县域尺度下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现多个同心环、西南高东北低的规律,人口两极分化明显。(2)以2001—2016年间每5年作为1个周期,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和集中指数当逐年递增的趋势,人口分布趋向于集中;2016年以前人口重心在东西方向上,每年缓慢地向东偏移1'左右,但在2016年,人口重心在东西方向上偏移了7',南北方向上人口重心偏移则不明显。(3)利用GeoDa软件对县级人口密度进行处理,得出全局莫兰指数在逐年减小。表明山东省人口空间不是随机分布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空间自相关性;根据局部莫兰指数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将人口分布集聚的空间关联类型分为高-高、低-低、高-低、低-高4种类型。(4)区域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分布时空格局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延吉市人口普查数据及1982、1992、2000和2007年的延吉市街道人口数据,对延吉市人口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延吉市人口密度分布主要为单核心分布,在人口密度模型拟合中Smeed模型为最优模型,说明延吉市城市化目前正处于成熟阶段的初期;延吉市4个年份的人口全局Moran’s I指数为-0.39~-0.33,检验值Z为-2.46~-1.94,达到显著负相关,呈明显的全局空间分散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北京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可以分成三个区:市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市中心区范围扩大,其人口密度显著下降,近郊区人口大量增加,城市人口分布出现明显的郊区化特点,人口的大量外迁,减小了中心城区核心部分的人口密度,增大了外缘地区的人口密度,这无疑将有利于城市功能分布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城市化区域扩大,一个以城区为核心的多层次、组团式的合理城镇体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5.
利用全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乌鲁木齐市街道数据,分析乌鲁木齐市21世纪初人口分布变动情况,运用行政区划法、自然标志方法、圈层距离法、方向距离法对街道数据进行划分,并结合SPSS软件分析功能模拟了2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分布模拟。结果表明:21世纪初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人口增减幅度为116.40%,乌鲁木齐县人口增减幅度为-60.38%,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明显,乌鲁木齐市人口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乌鲁木齐人口聚集的区域与环形道路和城市路网为骨架的城市建设格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乌鲁木齐市人口聚集方式主要是向城市中心聚集,21世纪初乌鲁木齐的圈层人口密度变动曲线的交点大约在10km处,圈层人口密度变化主要在20km内;利用SPSS软件对人口数量分布模型的预测表明,乌鲁木齐市人口符合很多模型,但最优的是三次方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6.
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计算了1987-2006年河南省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运用GIS软件制作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地图,分析了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口、经济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口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不均衡,东部人口密度高于西部;经济格局主要表现为南北差距,北部经济优于南部.人口、经济重心偏离较大,表明河南省区域差距的扩大已经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大数据等时代的到来,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对生态环境评价、灾害预估、区域社会和经济等的细致化和空间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夜间灯光和NDVI二种遥感数据构建人居指数模型,并以多元回归方法模拟人口分布并预测误差,然后根据人口预测误差通过DEM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和重构,最终模拟出山地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居指数与人口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由于山地城市地形的复杂性,模拟精度较低,通过DEM对人居指数的修正,模拟精度得到有效提高,2000年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从72.53%降低至45.29%,2005年从62.23%降低至36.08%,2010年从44.69%降低至21.17%。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式主要呈现出人口逐渐从渝西主城区向周围扩张;渝东北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但在逐渐增大;而渝东南地区人口分布密度最小,增长最缓慢。  相似文献   

8.
山区人口分布与环境要素关系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莲  赵永涛  曹伟超  于慧  马月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705-11707,11710
[目的]定量分析山区人口分布与环境要素的关系。[方法]以川滇黔接壤区作为研究区,将人口密度和居民点密度作为人口分布指标,分析山区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度、土地利用、道路网以及河网等环境要素的定量关系。[结果]山区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度与居民点密度和人口密度之间均呈明显的负相关,与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1和-0.743;居民点密度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而人口密度与河网密度之间相关性不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居民点密度较高,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比例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和0.726;距离道路越远,居民点密度越小,人口密度与路网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23。[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该区人口数据空间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运用人口重心法和灰色系统模型,展开对湖北省40年来人口空间演变规律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到2035年的人口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计划生育和市场经济等国家政策是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湖北省人口空间演变的最主要因素;②在2035年以前,湖北省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人口仍然向城市地区集聚,城镇化还将保持高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时期很难带来明显的乡村人口回流;③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人口重心在持续向武汉方向移动,甚至到2035年,武汉将仍然保持对全省人口的强大吸引力,只是武汉中心城区的吸引力减弱,郊区人口增长将超过中心城区。结果②和结果③进一步佐证了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人口分布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当地经济、文化、政治活动情况,众多方法中,Clark的人口密度梯级模型是研究城市人口分布的经典模型。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于城市郊区化问题的研究正是采用此方法,本文运用人口密度梯级模型对北京市的人口密度分布进行拟合,分析北京市的郊区化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运用GIS空间统计工具,将贵州省内五千亩以上耕地坝区2000—2020年共计21期WorldPop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定量揭示了贵州省五千亩以上耕地坝区21年来的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耕地坝区人口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按人口增长曲线特征可以划分为稳定增长期(2000—2006年)、快速波动增长期(2006—2010年)、快速负增长期(2010—2015年)以及缓慢下降期(2015—2020年)4个阶段,总体下降了0.99万人,其中五千亩耕地坝区上升了0.94万人,万亩耕地坝区下降了1.93万人;五千亩以上耕地坝区人口分布以较低密度聚集区与低密度聚集区为主,人口分布差异较明显;人口密度的空间相关性总体上表现为无明显差异,在局部表现为HH集聚、LL集聚和HL集聚;坝区人口重心迁移幅度较小,经向变化和纬向变化均呈往复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人口重心模型,在ArcGIS 10.1软件支持下,基于生态足迹视角,着重对2001—2013年三峡库区适度人口重心迁移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实际人口迁移情况进行比较,得到适度人口迁移与实际人口迁移的差异,并对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人口重心偏离几何中心,人口分布不均衡,呈现向重庆主城方向迁移的趋势;(2)三峡库区适度人口重心跨度较大,五个时段跨越了三个地区;(3)三峡库区人口重心偏离适度人口重心,说明三峡库区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合理,人口重心更偏向于重庆主城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人口的空间分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选取新疆统计年鉴人口和面积的数据,利用人口密度对新疆区域进行分析,得出了2016年新疆人口空间分布情况。主要从地理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新疆人口分布状态,了解新疆人口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人口中心集中分布在新疆的北部,以乌鲁木齐和昌吉为代表的北疆区域是人口密度高、人口集聚分布的区域。和田地区、塔城地区以及阿勒泰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人口密度低,但总人口近年来处于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4.
通过提取表征汉中市地形起伏特征的地形起伏度、坡度和高程3个地形因子并进行分级,在县域尺度和乡镇尺度上,探究了地形起伏特征对汉中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汉中市的地形起伏特征为中部平缓,四周陡高,以小起伏缓坡中山为主.人口和经济密度的空间布局是以汉中市汉台区和南郑区为高值中心,呈条带状向外逐渐变为低值.县域尺度上的人口和经济密度受坡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地形起伏度,高程最弱.乡镇尺度上的人口密度和企业密度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特征,受地形起伏度的影响最强,坡度次之,高程最弱,且乡镇尺度能有效降低县域人口和经济平均化趋向,能更精确地表达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可达性是影响绿地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绿地建设合理的重要依据。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城市居住用地和人口分布数据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基于人口权重的人口重心模型,模拟研究区内新增绿地格局,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生成新的绿地格局空间分布,对结果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公园绿地面积增加5.5%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人口增加了50.3个百分点,可达性面积增加了2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地可达性是影响绿地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绿地建设合理的重要依据。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城市居住用地和人口分布数据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基于人口权重的人口重心模型,模拟研究区内新增绿地格局,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生成新的绿地格局空间分布,对结果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公园绿地面积增加5.5%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人口增加了50.3个百分点,可达性面积增加了2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重庆市南川区DEM,采用窗口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南川区地形起伏 度,从海拔高度、平地比例和面积比例方面分析了南川区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回归分析法对南川区 各乡镇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地形起伏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做出了评价和 分级.研究表明:① 南川区的地形起伏度介于0.35~2.84之间,地形起伏度小于2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4.45%,其 中平地比例占总体的98.7%;② 南川区地形起伏度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娄山 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川东平行岭谷区等地;③ 南川区各乡镇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地形起伏度存在一定的负相 关关系,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程度整体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以宁夏298个生态移民新村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探析宁夏生态移民新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宁夏生态移民新聚落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从县域尺度来看,各县区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红寺堡区、沙坡头区、同心县;在空间方向特征上大致呈"南—北"走向分布,符合宁夏"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人口迁移重大决策;从时间尺度来看,不同时段的新聚落点依赖于不同的移民工程,在分布格局上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海拔、坡度、人口密度、人口承载力是影响生态移民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相对较低的海拔和较小的坡度、人口密度较低和人口承载力较强的区域是政府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中生态移民新聚落选址和发展主要立地。生态移民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动力因素是生态胁迫与经济胁迫,在此基础上政府的政策规划推动这一演变的落实和发展,构建了宁夏生态移民新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运用加权Voronoi图,定性、定量地分析了武昌区ATM整体空间和各街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及集聚分布.对ATM与人口密度、道路可达性、商业设施、金融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密度等多个要素之间进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各因子对ATM空间布局的影响程度,为进一步解决ATM布局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手段.结果表明:人口密度、道路密度、金融密度等因子在全局及局部上影响着ATM的空间布局,而人口密度的影响最明显;ATM的集聚核区域及均匀分布区域落在空间正相关的热点区域,表现为高密度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各影响因子对ATM的密度与集聚程度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城镇人口密度降低已经成为制约部分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选取湖南省为案例区,在定量刻画湖南省城镇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多样性格局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两者的关系,并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探索湖南省城镇土地利用多样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湖南省城镇人口密度、城镇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多样性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但聚集趋势相反;(2)单一化的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方式既不利于湖南省城镇土地利用多样性的提升,也不利于湖南省城镇人口密度的提升,工业布局可以引导湖南省城镇人口密度的提升,注重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是提高城镇土地利用多样性进而提高城镇人口密度的有效方法;(3)湖南省二、三产业增加值与城镇人口密度呈现弱负相关且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4)湖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人口密度的相关性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并在长沙市中心城区一带出现正相关与负相关的分界。最后,从优化城镇职能体系对应对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人口密度有序提升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