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安溪县共有崩岗4243处,每年因崩岗侵蚀造成的土壤流失量达127万t,严重的崩岗侵蚀,恶化生态环境,危害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着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安溪县十分重视崩岗的治理与开发,截至2003年,已累计治理崩岗729处,占全县崩岗总数的17%。在实践中,安溪县总结出三种有效的治理模式,即水保生态区模式、经济作物区模式和工业开发区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崩岗治理开发提供了经验和示范。提出了崩岗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南方红壤区不同崩岗侵蚀治理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一种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发展迅速、侵蚀模数大等特点,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危害严重。截至目前,在崩岗治理的效益评价研究方面,由于崩岗所处地域及采用的治理技术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选取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不同治理模式的崩岗也缺乏针对性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生态防护型、产业经济型和修复完善型三种不同治理模式的崩岗,根据其治理模式的特点和评价的目的,分别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构建了三种不同侵蚀治理模式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治理和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安溪县崩岗治理模式及实施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安溪县崩岗侵蚀十分严重,全县共有崩岗4 744处,占福建省崩岗总数的一半以上。根据崩岗防治的需要,对崩岗的分布、成因、侵蚀规律及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崩岗治理的总体思路、技术方案、关键技术,形成了变崩岗侵蚀区为水保生态区、农业综合开发区和工业开发区3种崩岗治理模式,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河田侵蚀区崩岗的生物治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河田修坊村中甲坡小流域内,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崩岗进行生物治理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生物措施治理的崩岗平均植被盖度由26%提高到68%,土壤侵蚀模数也比对照的崩岗减少了89.6%。可为我省类似崩岗的治理提供可借鉴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南方崩岗崩壁快速稳定和绿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岗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类型和沟壑侵蚀的一种特殊形式,崩壁是崩岗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崩岗的侵蚀过程主要是通过崩壁的崩塌作用来完成的,在崩岗的治理研究中,崩壁的治理是最重点也是最难点。本文从南方崩岗崩壁的快速稳定和绿化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总结了崩壁治理的模式,提出了崩壁治理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长汀县崩岗生物治理模式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岗是土壤侵蚀最严重、危害极大的特殊侵蚀地貌类型。长汀水土流失区崩岗发育数量众多,治理难度大。本文对比分析了崩岗采取生物治理措施后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生物措施治理后,崩岗侵蚀区土壤侵蚀量、小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群落特征等生态环境因子都得到显著改善,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应。生物治理模式可作为长汀县崩岗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7.
南方典型崩岗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花岗岩低山丘陵区特有的水土流失形式,具有发展迅速、侵蚀剧烈、危害严重和难以治理等特点,对农业生产安全和社会生态保护威胁严重,被称为当今的"生态溃疡"。崩岗的综合治理研究已日趋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不同地区崩岗的地理信息、立地条件和发育程度各不相同,其治理的措施与模式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发育阶段崩岗的治理模式进行提取归类,分析总结出了生态防护型、产业经济型和修复完善型三大治理模式,以期为构建具有明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且惠及民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崩岗区生态系统恢复及重建提供总体思路和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基本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岗是我国南方丘陵区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类型,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参考了国内崩岗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崩岗概念的内涵、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演化过程、综合治理和效益评价等基本问题回顾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研究进展:崩岗侵蚀的概念、空间分布、形态分类、成因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已探索出了一些较好的治理技术和模式;但是目前缺乏成熟的崩岗侵蚀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最后指出了我国南方崩岗侵蚀研究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开展崩岗侵蚀多学科协同研究;加强崩岗侵蚀动态监测和过程模拟研究;推广和探索崩岗治理新技术和新模式等。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兴国县崩岗侵蚀劣地治理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岗具有分布广泛、发展迅速、难以治理、危害严重等特点。本文依托兴国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崩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结合项目区自然现状和治理方向,对不同类型的崩岗进行了分类设计,形成生态功能提升与民生改善的崩岗治理模式,在减少崩岗危害、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崩岗,发挥其综合效益,为推动南方红壤区崩岗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赣县崩岗综合治理经验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县是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典型的丘陵山区县。水土流失面积 9 8万hm2 ,占全县土地面积的 33%。其中崩岗尤为严重 ,全县大小崩岗达 12 0 0 0多处 ,为赣南崩岗分布重点县。近年来 ,通过对崩岗进行综合治理 ,取得很大成效 ,涌现出一批典型。总结认为 :治理崩岗加强领导是关键 ,提高认识是基础 ,依靠科技是能源 ,深化改革是动力 ,依法监督是保证。但也不能忽视在全县治理过程中 ,还存在薄弱环节———治理标准低、科技含量少、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必须进一步强化治理才能开创赣县水保事业新局面。水土保持工作应该长抓不懈 ;抓住机遇 ,加快治理 ,通过技术培训 ,提高治理水平 ,强化预防监督 ,巩固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11.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崩岗是我国南方水力与重力交互作用形成的复合土壤侵蚀类型。作者从崩岗侵蚀的定义、产生原因、治理策略和治理模式等方面对国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南方崩岗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崩岗治理的方向,为南方红壤区崩岗的进一步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崩岗侵蚀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崩岗是我国南方地区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根据江西省崩岗调查资料,在分析崩岗侵蚀现状与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崩岗侵蚀的危害性、治理现状与成效,并针对崩岗侵蚀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治对策,包括领导重视、密切配合,预防为主、及早治理,科学施策、保障投入,注重宣传、全面监督,优化配置措施、治理开发并重,搞好示范、加强培训、保证质量等。  相似文献   

13.
泉州市几种崩岗治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总结了泉州市治理崩岗侵蚀的3种主要模式,即变崩岗侵蚀区为水保生态区,变崩岗侵蚀区为经济作物区和变崩岗侵蚀区为工业园区。阐明崩岗侵蚀的治理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要以崩岗集水区为单元,坡面、沟头、沟谷、沟壁、冲积扇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布局,综合治理,尽量把治理与利用结合起来,变废地为宝地。  相似文献   

14.
广西是我国崩岗分布的典型区域,全区共有崩岗27 767个,总面积6 597.88 hm~(2 ),崩岗侵蚀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根据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针对广西不同形态崩岗的空间分布情况、活动状态及发育规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的崩岗以条形崩岗和弧形崩岗为主,不同形态崩岗均以活动型崩岗为主,小型崩岗数量比例最大,大型崩岗面积最大。基于广西崩岗侵蚀现状,提出了瓢形崩岗、条形崩岗、爪形崩岗、弧形崩岗和混合型崩岗的治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广西预防和治理崩岗、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洪思泽 《中国水土保持》2006,(2):F0003-F0003
近年来,全国著名的乌龙茶产区——福建省安溪县在总结3种崩岗治理模式(变崩岗侵蚀区为水保生态区、经济作物区、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实践治理崩岗与做大做强茶产业相结合的新途径,对一些地处交通条件较好,地势平缓,  相似文献   

16.
崩岗是风化性花岗岩地区因水力和重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按形态可分为瓢形、条形、弧形,按发展阶段可分为活动型、半稳定型和稳定型三大类。隆回县现有60 m2以上的崩岗1 617处,崩岗面积106.4 hm2。在崩岗的防治过程中,针对崩岗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坚持治标与治本、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对瓢形崩岗防治采取“上拦”、“下堵”、“中间绿化利用”的方法,对条形和弧形崩岗防治采取“上截”、“下挡”、“中间开级护坡”的方法,合理布局、科学配置各项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7.
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分析当前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现状,为制定更为合理的崩岗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根据崩岗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别从集水坡面、崩壁、崩积堆、沟谷和冲积扇等方面系统性地总结了针对不同部位的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结果]总结探讨了不同技术的特点、适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崩岗的不同治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并对未来崩岗治理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结论]工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修复方式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治理措施。今后的崩岗治理工作的开展应注重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水土保持作用机制、创新修复技术应用、修复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三位一体”崩岗综合防治模式及其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对红壤丘陵山区的生态、粮食生产、防洪和人居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上塘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治坡、降坡和稳坡"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并测定了治理前后崩头、沟道和冲积扇的土壤肥力指标,对比了崩岗3个区域治理后的植被情况。结果表明:采用"三位一体"崩岗综合防治模式显著提高了崩岗3个区域的土壤肥力,冲积扇肥力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与治理前相比,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1.2、3.7、2.9、0.5和5.7倍;治理后植被情况得到很大改善,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较对照有所提高。对"三位一体"崩岗防治模式的效益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式适合江西地区的崩岗特点,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1 传统崩岗治理的缺陷 "上拦、下堵、中绿化"是目前实践中推行的主要崩岗侵蚀治理模式."上拦" 是在崩岗顶部(沟头)及其四周修天沟排水,防止径流冲入崩口;"下堵" 是在崩岗沟口修筑谷坊,拦蓄径流泥沙,抬高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床,防止崩壁底部淘空塌落;"中绿化"是在崩积堆上造林、种草或种经济林或种农经作物等,以稳定崩积堆所采用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崩岗侵蚀成因及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根据调查 ,福建省共有 38个县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岗侵蚀 ,总面积为 2 6 30 .6 9hm2 ,个数为 6 714个 ,崩岗密度为 0 .0 5 5个 /km2 。全省崩岗面积虽小 ,但由于相对集中 ,土壤侵蚀量大 ,危害严重。探讨了福建省崩岗侵蚀的现状、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危害、活动情况及治理现状。认为岩性、坡度、海拔高度、植被、人为活动等与崩岗的形成和发展均密切相关。提出了崩岗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典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