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崩岗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南部和西部花岗岩形成的土丘地区,主要有瓢形崩岗、条形崩岗和弧形崩岗三种类型。从崩岗的形态上可分为坡面、崩岗崖壁、崩岗场和冲积扇四个部位。坡面以草灌混交好;崩岗崖壁以爬藤类植物为主,沿崖壁上下边缘种植;崩岗场依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种针叶乔木;冲积扇容易再侵蚀,应乔灌草一起上,以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治理崩岗以植物措施为主,并辅以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2.
河田侵蚀区崩岗的生物治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河田修坊村中甲坡小流域内,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崩岗进行生物治理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生物措施治理的崩岗平均植被盖度由26%提高到68%,土壤侵蚀模数也比对照的崩岗减少了89.6%。可为我省类似崩岗的治理提供可借鉴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泉州市几种崩岗治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总结了泉州市治理崩岗侵蚀的3种主要模式,即变崩岗侵蚀区为水保生态区,变崩岗侵蚀区为经济作物区和变崩岗侵蚀区为工业园区。阐明崩岗侵蚀的治理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要以崩岗集水区为单元,坡面、沟头、沟谷、沟壁、冲积扇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布局,综合治理,尽量把治理与利用结合起来,变废地为宝地。  相似文献   

4.
安溪县崩岗治理模式及实施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安溪县崩岗侵蚀十分严重,全县共有崩岗4 744处,占福建省崩岗总数的一半以上。根据崩岗防治的需要,对崩岗的分布、成因、侵蚀规律及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崩岗治理的总体思路、技术方案、关键技术,形成了变崩岗侵蚀区为水保生态区、农业综合开发区和工业开发区3种崩岗治理模式,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分析当前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现状,为制定更为合理的崩岗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根据崩岗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别从集水坡面、崩壁、崩积堆、沟谷和冲积扇等方面系统性地总结了针对不同部位的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结果]总结探讨了不同技术的特点、适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崩岗的不同治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并对未来崩岗治理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结论]工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修复方式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治理措施。今后的崩岗治理工作的开展应注重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水土保持作用机制、创新修复技术应用、修复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崩岗及其治理措施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崩岗是红壤区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方式,主要由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沟底(包括通道)和冲积扇等基本单元组成。本研究把崩岗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介绍了崩岗内部物质能量转化的规律和反馈机制,并对其治理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崩岗侵蚀成因及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根据调查 ,福建省共有 38个县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岗侵蚀 ,总面积为 2 6 30 .6 9hm2 ,个数为 6 714个 ,崩岗密度为 0 .0 5 5个 /km2 。全省崩岗面积虽小 ,但由于相对集中 ,土壤侵蚀量大 ,危害严重。探讨了福建省崩岗侵蚀的现状、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危害、活动情况及治理现状。认为岩性、坡度、海拔高度、植被、人为活动等与崩岗的形成和发展均密切相关。提出了崩岗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典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根据安溪官桥、龙门两镇的仙都片、寮山片、山头片3个崩岗侵蚀片区,崩岗侵蚀严重,崩岗面积大,形成集中连片的崩岗群落的区域特点,在传统治理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削坡、土地平整、拦挡、绿化、复耕等治理措施,使其支离破碎的崩岗地貌重塑整理成规整的地块,然后根据其周边环境及地域性特点,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向,将崩岗侵蚀区变为可开发利用的农业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  相似文献   

9.
闽西南崩岗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崩岗是南方红壤区侵蚀沟在水力和重力交互作用下沟头遭受坍塌、陷蚀作用而形成的围椅状地貌,是该区域土壤侵蚀及生态系统退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为揭示崩岗侵蚀对土壤理化特性及可蚀性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内植被盖度分别为2%,20%,95%的3个典型崩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崩岗系统内的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和沟口进行采样和理化特性的测定,并运用EPIC模型测算土壤可蚀性(K).结果表明:1)从集水坡面到崩壁、崩积体至沟口,3个崩岗的土壤砂粒质量分数、pH值和土壤密度呈升高趋势,粉粒、砂粒的质量分数和含水量呈下降趋势.2)1号和2号崩岗,集水坡面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最高,在崩壁最低;3号崩岗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在崩壁处急剧下降,在崩积体中又明显上升.3)各崩岗中集水坡面、崩壁和崩积体的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密度和含水量差异较小,各土壤理化特性指标在沟口与集水坡面、崩壁和崩积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崩岗系统内的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和沟口4个子系统的K值差异显著,1、2号崩岗呈现崩壁>崩积体>沟口>集水坡面的变化规律,而3号崩岗则表现为沟口>崩积体>崩壁>集水坡面的趋势.5)崩岗系统内的黏粒质量分数、pH值和有机质质量分数与土壤可蚀性关系密切,可以作为表征崩岗土壤可蚀性的有效指标.崩岗侵蚀造成土壤理化特性不断恶化,砂化严重,研究崩岗系统的土壤理化特性与可蚀性空间变化规律,对指导崩岗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种雨篷式生态治理崩岗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雨篷式生态治理崩岗的方法,具体包括修整崩岗坡面,设置若干平面台阶,挖种植沟;施足基肥;植物播种;安装遮雨篷和喷灌装置等步骤,坡面及台阶上设置的遮雨篷在人工植被层形成前能够有效防止雨水对坡面的冲刷,防止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区域,保护播种的种子不被雨水冲走,从而能够稳定地在坡面上发芽、生根、生长。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省西南部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内植被盖度分别为2%,20%和95%的3处相邻崩岗为研究对象,对各崩岗内集水坡面、崩壁(顶部、中部及底部)、崩积体(上部和下部)和沟道出口7个典型部位0—10,10—20,20—30cm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了各植被盖度崩岗不同深度及部位土壤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盖度的升高,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显著增加(除全磷含量和P/K以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全氮和全钾含量以及C/N、C/P、C/K和N/P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全磷含量以及N/K和P/K基本维持稳定;沿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沟道出口,有机碳、全氮和全钾含量以及C/N、C/P、C/K、N/P和N/K基本表现为先减少再增加最后亦降低的变化趋势,全磷含量和N/P无明显差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粉粒含量、容重、含水量和pH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崩岗系统土壤物理结构较差,养分含量普遍较低,其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广西是我国崩岗分布的典型区域,全区共有崩岗27 767个,总面积6 597.88 hm~(2 ),崩岗侵蚀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根据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针对广西不同形态崩岗的空间分布情况、活动状态及发育规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的崩岗以条形崩岗和弧形崩岗为主,不同形态崩岗均以活动型崩岗为主,小型崩岗数量比例最大,大型崩岗面积最大。基于广西崩岗侵蚀现状,提出了瓢形崩岗、条形崩岗、爪形崩岗、弧形崩岗和混合型崩岗的治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广西预防和治理崩岗、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崩岗侵蚀强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湖北省通城县杨垄小流域崩岗群的崩岗侵蚀强度,提高评估的可靠性,使用RTK测量崩岗,获取崩岗面积、主沟坡降、内部平均坡度等11个参数,将其作为崩岗侵蚀强度分析的评价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崩岗侵蚀强度参数的4个主成分因子,得出选择的16个崩岗侵蚀强度。结果表明:杨垄小流域不同崩岗侵蚀强度分为3类:2号,5号,10号,11号为高度侵蚀;8号,15号,16号为中度侵蚀;其余为轻度侵蚀;小流域的中高度侵蚀型崩岗面积占崩岗群总面积的2/3以上,侵蚀面积较大。依据分类结果,可针对不同崩岗存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对应的风险控制方案和措施,有利于崩岗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崩岗作为南方红壤侵蚀区强度侵蚀的典型类型,是该区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的一个难点。长汀水土流失区崩岗发育数量众多,本文选取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内3条不同植被盖度(2%、20%和95%)的典型崩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植被盖度下崩岗土壤的质地特征,结果表明崩岗土壤机械组成以砂粒居多,粉粒与黏粒含量均较低,粗骨化现象明显;随着植被盖度的逐渐升高,崩岗土壤粉粒、黏粒含量呈增加趋势;沿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沟道出口,崩岗土壤砂粒含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湖南崩岗侵蚀成因及综合防治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湖南分布有不同类型的崩岗25 443处,崩岗区面积3 796.59 hm2,崩岗侵蚀模数达2.0万~2.5万t/(km2.a)。在介绍湖南崩岗类型、崩岗的规模分类与发育现状及崩岗危害的基础上,从岩性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与土壤、降雨、植被等方面分析了崩岗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崩岗的不同分区提出了综合防治崩岗的思路和应采取的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6.
花岗岩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对农田的危害及治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野外实地调查结果为依据,按照形态特征将崩岗分为集水区、崩岗体和洪积扇区3个区域,在阐述崩岗侵蚀对各区农田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集水区对农田的危害主要为减少农田面积、降低农田肥力和导致农田缺水,防治措施主要为修建截水保水工程;崩岗体对农田的危害主要为掩埋或直接冲走农作物,导致农田缺水,防治措施主要为修建护坡工程、排水工程,削坡开梯后对梯面临空面的固定和对土壤的熟化;洪积扇区的危害主要为大量洪积物冲入农田砂化土壤和破坏水利设施,防治措施主要为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兴修水利设施。  相似文献   

17.
赣县崩岗洪积扇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崩岗侵蚀是南方花岗岩地区最严重的侵蚀方式,已成为我国一种严重的环境地质灾害,尤其是崩岗侵蚀产生的大量洪积物沉积在农田中,造成洪积扇农田沙化。以赣县田村镇崩岗洪积扇为研究对象,采集扇顶到扇缘不同区域的土样,研究该地区崩岗洪积扇土壤颗粒组成及土壤肥力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崩岗洪积扇土壤理化性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异规律。由扇顶到扇缘,土壤砾石和砂粒质量分数均逐渐减少,粉粒和黏粒质量分数则逐渐增加,土壤肥力也随之呈显著增加趋势。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土壤肥力与土壤砾石和砂粒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壤肥力与粉粒和黏粒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采用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洪积扇土壤进行肥力评价发现,土壤肥力沿扇顶到扇缘逐渐增加,相比于扇顶土壤,扇中、扇缘土壤肥力等级系数分别增加了119.31%和157.93%。研究崩岗洪积扇土壤肥力分异规律有利于农业用地规划,对崩岗洪积扇土壤改良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长汀县崩岗生物治理模式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岗是土壤侵蚀最严重、危害极大的特殊侵蚀地貌类型。长汀水土流失区崩岗发育数量众多,治理难度大。本文对比分析了崩岗采取生物治理措施后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生物措施治理后,崩岗侵蚀区土壤侵蚀量、小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群落特征等生态环境因子都得到显著改善,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应。生物治理模式可作为长汀县崩岗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崩岗“五位一体”系统性治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崩岗是我国南方花岗岩区特有的土壤侵蚀类型,具有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难以治理等特点,目前主要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相辅的方式进行治理。根据以往治理崩岗的经验与研究成果,按照崩岗的组成部分及特点,将崩岗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提出了集水坡面、崩壁、崩积堆、沟道、洪积扇分别治理的"五位一体"系统性治理措施,其关键在于切断各个要素间的物质流动与能量转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从而从根本上治理崩岗、恢复生态。  相似文献   

20.
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岗是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重要类型之一,具有分布广、土壤侵蚀量大、危害严重等特点,导致崩岗的防治工作十分严峻。本文从崩岗成因机理出发,对崩岗的岩性、地形地貌、植被、降雨等主要因子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在崩岗成因机理研究中存在问题及以后研究工作的展望,为推进崩岗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