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在云南省水富县300m,700m两个海拔试点上,对8份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材料的育性表现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间的育性表达随光温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同一核不育系的育性一般均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随播期的延迟而升高。并对材料的温敏时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问题正转变为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瓶颈"。对15S多年的试验数据综合分析表明,15S的不育性稳定可靠,可以避免两系杂交种子生产中的不育系育性波动问题;其不育性在海拔1200m处可以稳定表达,15S可以作为两系不育系较好的不育基因资源。对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遗传基础与育性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性遗传及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就经典遗传学方法在光温敏不育性研究中的适合性、遗传背景及环境条件对育性表达的影响、育性指标在光温敏核不育系遗传研究中的选择、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定位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遗传与定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光温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采用分期播种和控制光周期试验,研究了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10的发育特性和育性转换的光温条件。结果表明,ES-10具有明显的雄性育性转换特性,其育性转换受光周期的诱导。在10~13h光周期处理下,ES-10的雄性育性随光长增加而逐步恢复,表现出由不育到半不育直到可育的连续变化趋势,在10h和11h光长下,花粉败育率分别为99.2%和99.5%,自然光长下花粉败育率为100%。其雄性育性转换的光周期敏感期在雌雄蕊分化期至药隔形成期,感应历期约14d,临界光长小于11.5h.光温敏核不育小麦同样具有光敏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特点。  相似文献   

5.
不同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与花粉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5个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它们的育性转换及花粉发育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总趋势是:可育→部分可育部分不育→不育→部分不育部分可育→可育,但在特殊环境因子作用下,不育与可育可发生相互转化,不同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均存在两个育性转换期,并且第一个育性转换期比第二个育性转换期稳定, 不同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不育期内其花粉发育均呈现连续变化,并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虽  相似文献   

6.
水稻的光温敏核不育性状是由核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控制的生态遗传性状。以光温敏核不育系为基础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因其配组自由,简化繁种程序等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特别是籼稻的育性表达与转换很大程度上受温度的影响,而温度在同一地区年度间有波动,导致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不育期间往往因温度低于临界温度而出现自交结实现象,降低杂交水稻种子的纯度,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近年来温度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归类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低温条件下育性的变化及其育性转换对温度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8.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漂移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漂移是影响育性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光温敏核不育系遗传异质性是产生温度漂移的基本原因。水稻对光温条件的适应性和遗传漂变可能是诱发温度漂移的机制之一。通过阐述核心种子法,花培在稳定光温敏核不育系,防止温度漂移上的作用。进一步展望了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化学物质辅助育性转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处于不同育性时期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进行捕氨酸,丙氨处理的结果表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花药培养不会因为不育基因的表达而导致失败花培的出愈率在可育期显著高于不育期;在不育期附加500mg/L的Pro对花培具有最大的促进作用,而Ala处理效应不显著,并且对Pro的促进作用无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研究及利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邱振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28-5230,5243
概述了国内外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及利用进展。主要介绍了影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不同因素及不育性遗传研究进展,综述了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策略、选育成果及利用情况,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我国食用粳米生产加工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评述了中国粳米生产加工现状、存在问题,展望了中国粳米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加强研发,综合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碎米和米糠制备营养米糊的工艺与配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制新型营养米糊,利用碎米和米糠为原料对制备营养米糊的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营养米糊最佳工艺条件为碎米中添加8倍水,在90℃水浴中煮制5min。米糊经干燥后过100目筛。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营养米糊的最佳配方为:1.39%外层米糠、6.95%内层米糠、69.54%碎米、15.58%白砂糖、6.23%奶粉、0.31%蔗糖酯。产品具有良好的速溶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阐述在RICAM模型系统、专家知识系统和实时信息收集处理系统支持下的水稻调控决策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使RICAM与RICOS联结,形成具有显著生产管理功能的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14.
A major component rice varietv of Xiangwanxian 9 (a late Indica variety) with 13.1%, 15.6% and 18.3% of the moisture was respectively mixed with three ad-ditive varieties in 13% of moisture at ration of 7:3 for processing assorted rices. Head rice recovery of the treatments was determined 24 hours later. Analysi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effects produced by the component varieties, their moistures and the component variety moisture.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旱育免耕抛栽、小苗机插、盘育免耕抛栽、油林免耕套播、常规栽插等5种栽培方式下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油林免耕套播可抑制水稻苗瘟和叶瘟的发生,5种栽培方式对穗颈瘟和纹枯病的发生程度有一定影响,对稻曲病的发生没有影响;小苗机插偏方式下二化螟的发生较轻,其它4种方式之间发生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粮食结构调整的一种理想种植方式--中稻蓄留再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概述了国内外再生稻研究与生长现状,分析了其在生产上的利用优势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用培两优500作中稻进行了蓄留再生试验,结果表明,培两优500中稻加再生稻产量达12082.5kg/hm^2,实际产量已达双季稻的全年产量水平,比汕优63(对照)增产37.5%,米质明显优于对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基于ENVISAT ASAR数据的水稻遥感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江苏省兴化市水稻试验区为例,利用单时相多极化ENVISAT ASAR(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进行水稻识别和生长参数反演。通过分析水稻和其他地物在该时相上的VV极化和HH极化后向散射特征,选择合适的阈值和条件,利用阈值分类算法从影像中提取水稻分布。另外,利用实测水稻生长参数和获取的植被指数(NDVI)数据与水稻后向散射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水稻VV极化后向散射强度与水稻形态结构、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水稻HH极化后向散射强度对水稻冠层含水量的变化更敏感。基于上述分析,建立反演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和NDVI等参数的关系模型。经过验证,水稻识别精度为84.36%,反演的水稻生长参数的空间变化和实际情形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稻曲在稻穗上的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稻曲在稻穗及稻穗小枝梗上的分布特点,对2010年早稻稻曲病发病稻田收集的180份病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180份样本中共有稻曲630粒,其中258粒分布在稻穗下部,占40.95%,中部306粒,占48.57%,上部66粒,占10.48%,稻曲主要分布在稻穗中、下部;稻曲在稻穗上的分布特点是随着病害加重,分布于稻穗下部的稻曲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中部稻曲所占比例逐渐增多,而上部稻曲所占比例在各个病级稻穗上变化不大,稻曲在小枝梗上的分布无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早籼配米配方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改善低质早籼米的食味,探讨早籼配米机理,采用混料设计法进行配米试验,并对得出的16大体上配米配方的米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种,3种,4种基米的配米中,4种基米的有最好和最稳定的食味;(2)晚籼米、糯稻质早籼米的食味,配米在拼配时要考虑其基米来源差异性,特别是香米作为基米有助于配米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低质早籼米配米配方及其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改善低质早籼米品质,采取配米技术,对基米与其配米米质进行比较分析,试验材料包括19个水稻品种,即5个低质早籼品种、9个晚籼品种、3个糯稻品种和2个粳稻品种,结果表明,配米技术能明显改善早籼米品质,且其配方比例具有相似性,3种基米的早籼配米配方比例为低质早籼米66.41%,优质米16.87%,糯稻米16.72%,4种基米的早籼配米配方比例为低质早籼米62.39%,优质米12.68%,糯稻米12.67%,粳稻米14.31%,最好的配米组合为湘早籼26号(62.837%),湘晚籼10号(12.187%),晚糯91-581(12.671%),晚粳94046(12.3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