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林带结构参数——疏透度β、立木表面积疏透度S’、立木体积疏透度V’、地上生物表面积密度C、地上生物体积密度W的定义和运算关系出发,推演出冬季相林带结构参数之间、以及它们与林带透风系数α、林带宽度D、枝条平均直径d的相互关系,其表达式为:W=V’/D=1/4dC=dS’/4D=-πdlnβ/4D=-0.1πdlnα/D该式是对几个主要结构参数之间具有同质性的证明,说明不同结构参数概念具有本质上的继承性和一致性,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排他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换算的,为林带防风效应评价运算提供了方便。导出一组适合我国北方干旱风沙区农田防护林带防风效应评价的运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译者说明:疏透度和透风系数都是判定林带防风作用优劣的重要指标。六十年代初开始广泛采用林带疏透度这一指标,而在此之前,多用透风系数作指标,但对二者的关系尚无更多研究。此文侧重谈了窄林带的疏透度和透风系数的关系,现节译如下,供参考。原文标题为“乌克兰黑钙土草原各种结构窄林带的护田效益”(1977.3),译文标题为译者所加。大家都知道,农田防护林带的效益首先取决于林带的结构。本文详细研究了护田效益最  相似文献   

3.
林带的结构是影响林带防护作用的重要因素,它可以用疏透度和透风系数两种指标来划分。以透风系数划分林带结构的方法更常见,更精确可靠。采用的分类标准,以保德洛夫的分类方法为最多。按保德洛夫的标准,不同林带结构透风系数如下。  相似文献   

4.
农田林网主林带透风系数和疏透度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测定农田林网主林带透风系数(o_o)和疏透度(p)35组数据,经统计分析并建立7个数学模型,其中最优数学模型为::o=0.5025—1.6964自+8.4139日~2—8.07089~3。  相似文献   

5.
疏透度是林带纵断面上透光孔隙与该断面总面积之比。它是鉴别林带透风状况的指标,也是林带结构的重要特征。准确确定林带疏透度就可为抚育间伐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数。 通常用目测法测定林带的疏透度,此法虽简便易行,但精度因人而异,具一定的随意性。用照象机拍摄林带纵断面(再以断面上透光孔隙面积和总断面积之比表示疏透度),因林带树冠轮廓大部分不整齐,冠内  相似文献   

6.
调查研究了湖南省双牌县山脊防火林带,其林冠层透风系数为0.417 7~0.527 3,接近林带透风系数的最佳值0.45~0.50.林带冠层中,中间林道的相对风速最低.林带中设计林道,有利于提高林带的防火效益.模拟得出了山脊防火林带透风系数和疏透度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9条分布均匀、相对较窄的不同疏透度(透光疏透度,下同)(0.13~0.33)的树木林带和不同疏透度(0.00~0.80)风障组合的野外风速观测,确定了树木林带和风障的最适疏透度分别为0.25和0.13。基于林带结构(疏透度)与风速降低的关系,确定了林带主带间距离的主要参数,即,林带结构系数(δ)和以主害风为代表的小气候参数(Lrp)。另外,通过对林带树木的野外调查,应用树木解析技术确定林带成林高(H0)。因此,树木林带的主带间距可以通过林带结构系数、希望降低风速的比例和树木生长模型来确定。本文以杨树林带为例,具体确定了杨树林带的主带间距。该研究结果不仅适于树木林带的设计,同时适于其它生物材料或人工风障的设计。图4表5参40。  相似文献   

8.
论林带防风效应结构参数及其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防护林带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林带新的结构参数——地上生物体积密度,阐明了该参数在林带削弱风速中的物理意义,分析了它与过去常用林带参数(透风系数,疏透度)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它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 防护林带的透风系数是影响防护效益的最重要的因子。由于防护林带孔隙形状和大小不规则,因此,确定透风系数就显得特别困难。曾有人用光电池来测定透过林带的太阳光,以此来估测其透风系数。也有通过在林带照片上画方格,数出有光斑的格子数,然后被总格子数除,得到一个用百分数表示的林带疏透度。在研究堆行林带的株距与林带透风系数的关系时,作者曾借助于一种与个人计算机配套的能把图片数字化的仪器,快速而精确地估测了林带透风系数。  相似文献   

10.
林带的防风效能及数字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素华  宋兆民 《林业科学》1991,27(5):550-554
林带的防风效能既与林带本身的结构因子如:林带结构类型、疏透度或透风系数、截面形状、高度、宽度等有关,也受天气和地面状况等因子的影响。因此,通过野外观测研究,弄清单因子对不同透风系数、幅宽对林带的防风效能的影响很困难,采用风洞模型模拟试验,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本试验于1989年6月在日本北海道大学环境研究科风洞试验室进行。风洞风速与实  相似文献   

11.
农田防护林结构特征与作物产量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防林的结构特征与作物产量关系密切。南北走向的农防林增产效益高于东西走向的农防林,作物的增产效益、防护面积随单位农防林地面积冠幅、冠体、密度、林木平均高度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农防林占地比率呈凹曲线变化。作物增产率最高、农防林占地比率最小、防护面积最大时,相应的最适农防林单位面积林地冠幅为2~4m~2/m~2,冠体4~6m~2/m~2,林木密度0.1~0.2株/m~2,林木高度8~20m。  相似文献   

12.
杨树林带木材纤维长度变化规律及其在经营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为探讨农田防护林合理经营的最佳途径,本文从林带木材生物学特性研究入手,针对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不同品种、不同立地、不同行位和不同年龄木纤维长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林带木纤维长度的变化主要受品种和年龄的影响,与林带特殊生境无显著相关;通过林带纤维长度频率分布和木纤维长度与年龄相关关系的分析,建立了一系列相关模型,据此得出了林带木纤维长度相对稳定的年龄;该年龄即为农田防护林带开始进入全面有效防护农田状态时的年龄,此时林带所达到的树高可作为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的成林高。由此为农田防护林带的经营提供了可靠的木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小气候效应的定位研究初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惠安木麻黄沿海防护林的小气候进行了定位观测。其结果为 :惠安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内年平均气温为 19 6℃ ,年平均最低气温为 17 3℃ ,年平均最高气温为 2 2 6℃ ,均比林外低 ;木麻黄林内外年平均气温均 >10℃ ;全年林内≥ 10℃的积温 6 990 7℃ ,占≥ 5℃林内积温的 97 5 % ,惠安沿海热量资源很丰富 ,可利用性大 ;年平均降水量为 1190 8mm ,降水主要集中春夏两季 ,冬秋季降水少 ,10月、11月份林分干旱 ;木麻黄林年平均地面温度为 2 0 4℃ ,比林外低 2 7℃ ,木麻黄林分对地温的影响比气温大。  相似文献   

14.
文中从政策方面回顾和分析了三北工程建设2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有关政策方面的研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务实性和针对性强,但前瞻性较弱。因此,提升政策研究的高度、改进政策研究手段是未来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在调查沙漠绿洲科技示范区自然环境条件及农林业生产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在示范区建设一个多林种,多树种、带片网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改变以往造林树种单一,布局不合理的状况。通过改造和新建农田林网,绿洲外围营造防风基士林带和封沙育草等措施,使示范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乌兰布和沙地新开发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内蒙古中磴口县新开发乌兰布和沙地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作了评价。试区土地开发建立防护林体系后,森林覆盖率由零增加到26.4%。研究结果表明:1)农田防护林网增产效益显著,林网内小麦、籽瓜、甜菜的单产分别比林网外提高45.77%、155.71%、25.0%。2)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6年后,即可盈利,第10年可收回全部投资,并盈利2.2217×10^4元。3)年沙尘暴日数、扬沙日、浮尘日、尘卷风日、大风日  相似文献   

17.
贵阳市环城林带松材线虫病预防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市环城林带由一环林带和二环林带组成,马尾松纯林面积4.75万hm2。本文分析了环城林带遭受松材线虫病侵入危害的危险性,针对环城林带的特点,提出相应预防对策与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青海省湟源县“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第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影响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该项工程改变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了社会经济状况,促进了社会进步,其影响是积极的、巨大的。作为生态脆弱区的典型案例,为国家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丰富了知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选取甘肃省景泰县两个时段的卫星影像并经过加工处理,分析比较两个时期该区域的植被变化情况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计算出两个时段的具体数据,从该县近年各项林业工程建设任务的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和森林消长的原因,首次尝试应用美国TM遥感卫星影像和法国SPOT卫星影像结合调查三北防护林的监测管理。通过该例研究和分析,为在三北工程建设区大面积推广应用遥感数据进行工程监测和管理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Shelterbelts (field windbreaks) are an important tool for farming in semi-arid areas but are not commonly used. An obstacle to the adoption of shelterbelts is the lack of site-specif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benefits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them. A group of researchers has been developing a modeling system that will estimate site-specific effects, benefits, and costs for sheltered fields that produce maize or corn (Zea maize) and soybean (Glycine max) in the U.S. Corn Belt region. Akey component of the modeling system is the use of the CROPGRO-Soybean and CERES-Maize models to simulate yield response to microclimatic changes acrossa sheltered field. In this work, we tested the ability of both models to simulate yield in a sheltered field, evaluated the potential yield increase of shelterbelts based on long-term simulations, and compared the influence of shelter induced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windrun on yield. Both models simulated yield increases due to shelter. The soybean model was more responsive to microclimatic differences than the maize model. Long-term simulations generally showed a field level increase in yield due to shelter for maize and soybeans with an average increase of 4.1 and 3.3, respectively. Change in windrun due to shelter is more important in increasing yield than changes in temperature. The CERES-Maize model seems to be mo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windrun than the CROPGRO-Soybean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