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割苗技术是一项可促进玉米增产增收的新技术,本文通过玉米割苗和非割苗的对比试验,对其增产、抗旱、抗倒伏性进行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大面积推广该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割苗技术在宁夏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以明玉268玉米为材料,在苗期不同叶龄时进行割苗处理,研究割苗对玉米生育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割苗会延长玉米苗期、孕穗期的生育周期,同时会减少玉米灌浆期的生育周期,但对玉米拔节期的生育周期影响不大。割苗会适当降低玉米株高、地径、穗位高、增大玉米穗长、穗粗,增加玉米抗倒伏能力。3~6叶期割苗可使玉米增产4.13%~4.53%,7~8叶期割苗会使玉米减产2.68%。因此,割苗技术在宁夏灌区玉米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玉米割苗对茎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于2016年和2017年在河北省廊坊市倪官屯安排了2年的田间试验。采用的品种为郑单958和禾育187,在玉米5叶1心时采用玉米割苗机进行割苗处理,将玉米第一片叶以上的3~4片绿叶割除,以同品种不割苗玉米作对照,在不同生育期观测了玉米形态和生理指标,在玉米收获期进行了田间测产。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割苗处理相比对照玉米穗位和重心高度分别降低12.0 cm和6.5 cm,基部茎秆变细,但抗穿刺力有所提高,在灌浆后期叶片的持绿性显著优于对照。测产结果表明:割苗玉米收获穗数显著增加,穗粒重提高,平均增产玉米24%,玉米割苗增产技术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玉米割苗处理对产量和植株性状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玉米割苗对其产量和茎秆性状的影响,于2016年在内蒙古通辽、山西洪洞和河北廊坊安排了田间试验。各试点的玉米品种、播种方式和管理技术均按照当地农民高产栽培习惯执行。在玉米5叶1心时采用廊坊市盘古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PG-5GD-4A2型玉米割苗机进行割苗处理,将玉米第一片叶以上的3~4片绿叶割除,以不割苗玉米作对照。在玉米收获期进行了田间测产工作,并观测了玉米茎秆性状。结果表明:割苗处理平均增产玉米20.2%,千粒重平均增加3.3%。与对照相比,割苗处理降低了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茎秆变细。有关割苗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其抗逆增产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割苗在河南省夏玉米生产上的适用性,以登海605、豫单9932、金秋119为材料,在苗期5~6片可见叶时进行割苗处理,研究割苗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割苗使3个玉米品种的生育时期均延迟,株高和穗位高降低,茎秆变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等均显著降低;割苗使登海605和豫单9932虫害均加重;割苗使登海605和金秋119收获指数分别增加4.55%和4.46%,豫单9932收获指数降低2.25%;割苗使登海605和豫单9932百粒质量均显著增加,而穗粒数显著减少,金秋119百粒质量显著减少,而穗粒数显著增加;割苗使登海605增产3.52%,豫单9932和金秋119分别减产3.46%和2.18%;割苗对籽粒粗淀粉含量影响显著,但品种间存在差异。综上说明,割苗技术在河南省夏玉米区不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本地推广面积较大、适应性较强的2个玉米品种‘莱农14'和‘登海605'为材料,通过分析不同割苗期对春玉米花期根部特征及果穗性状的影响,明确了不同割苗期处理条件下,春玉米开花期根冠比、单根干重、根重指数及成熟期果穗性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割苗处理会影响植株的营养生长,减少植株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有利于提高春玉米植株的抗倒性,且以4叶期割苗处理对春玉米植株营养生长影响最大。割苗处理对春玉米种子根影响较小,可以显著提高地下节根单根干重,同时,对地上节根的生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品种间表现有差异。割苗处理有助于春玉米根部的生长发育,提高根系分布密度和根系质量,为植株抗倒伏性的提高提供有利的物质基础。割苗处理可以通过提高穗行数、行粒数、单穗干重和百粒重等产量构成指标,达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研究春玉米不同割苗时期对产量性状、根系性状、株高、穗位高的调控效应,明确春玉米在鲁中地区最佳割苗时期。以‘莱农14’和‘登海605’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玉米4叶龄、5叶龄、6叶龄、7叶龄期进行割苗处理,以不割苗处理作对照。结果表明,2017年2个品种4叶龄期割苗较对照分别增产12.87%和9.31%,2018年分别增产11.31%和10.15%。5叶龄期割苗增产不显著,6叶龄期割苗‘莱农14’极少数长出再生苗,但很快萎糵,最后死亡;‘登海605’在6叶龄期再生苗无法抽出,7叶龄期2个品种再生苗均无法抽出。2个品种4叶龄期割苗还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数量,提高了叶面积指数,降低了株高、穗位高,提高了抗倒伏性能。鲁中地区春玉米产量最高、植株性能最佳的割苗时期为4叶龄期。  相似文献   

8.
割苗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6):55-61
倒伏严重影响夏玉米的高产稳产,本研究旨在探讨割苗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本试验2016年分别选用郑单958和DH618于三叶期(V3)割苗、登海618于拔节期(V6)割苗,2017年选用浚单20和登海605分别在V3和5叶期(V5)割苗。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割苗处理夏玉米的生育进程推迟2~8天;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V3割苗比对照产量降低0.7%~6.8%,V5割苗比对照产量降低18.9%~32.4%,割苗越晚产量降低越严重。割苗后夏玉米抗倒伏性能显著提高,并且V5割苗处理提升最显著:与对照相比株高降低6.9%~10.6%,穗位高降低16.5%~19.6%;基部第三节间茎秆穿刺强度提高30.1%~34.2%,节间长降低56.2%~58.6%;茎秆小维管束数、皮层厚度和硬皮组织厚度显著提高,并且V5割苗对其影响大于V3割苗。结论:割苗显著改善夏玉米茎秆形态学特征和力学特征,进而提高夏玉米抗倒伏能力;但是由于割苗后夏玉米生育期内光合产物减少,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并且割苗越晚产量降低越严重,因此不宜在夏玉米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玉米在苗期割苗后,再长出的新苗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苗龄期割苗,再生苗对产量影响不同,4~6叶龄苗割苗后再生苗对产量有增产效果,7叶龄后割苗再生苗对产量有减产效果。本试验对玉米苗期割苗对产量影响进行了验证,并依据试验结果对生产提出了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辽宁省玉米、绿豆最佳间作种植模式,筛选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本试验设计4个处理,研究不同间作处理下作物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经济效益,以确定最适宜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间作未割苗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其他处理,而未割苗玉米与绿豆间作模式中绿豆各指标则表现为低于其他处理。间作未割苗玉米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间作割苗玉米穗位高和穗长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间作处理绿豆株高、单株荚数、荚粒数、单株根瘤数和单株根瘤鲜重显著低于单作绿豆。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不割苗玉米与绿豆间作模式利润最高,纯利润可达9 940.4元/hm2,与单作绿豆相比纯利润增加12.7%,比单作玉米纯利润增加10.47%。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割苗对吉林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玉米先玉335为材料,在玉米5叶1心时将玉米第一片叶以上的叶片全部割除,以同品种不割苗玉米作对照,对玉米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割苗后玉米生长发育各时期均延迟,全生育期延长;株高、茎粗、茎节数、穗位高、秃尖长、倒伏率均降低。测产结果表明:割苗玉米收获穗数显著增加,百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穗粒重、含水量均增加,玉米平均增产12.84%。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在廊坊市盘古玉米割苗增产研究试验中心基地举办的玉米割苗增产技术成果通报会(2016)。该中心科研协作组组长、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玉米专家张凤路对中心2号试验田的4个品种进行科学的测产。该中心2号试验田共12亩,平均分为2块,分别播种金瑞88、农大372两个品种,5月16日播种,6月5日割苗,各设计为两个重复,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基质覆盖免耕播种模式下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以‘惠玉甜 3 号’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 4 种不同种植密度(6.0 万、7.0 万、8.0 万、9.0 万株 /hm2,分别标记为 A1~A4),副区为 4 种不同割苗处理(3~4 叶龄、5~6 叶龄、7~8 叶龄,分别标记为 T1~T3;不割苗为 CK),研究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生长发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生育周期和灌浆期叶片的 SPAD 值影响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茎秆性状、果穗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在 A1~A3 种植密度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在 A4 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相对下降。在 A1~A4 种植密度下,割苗使株高、穗位高显著降低,茎粗显著增加,作用效果为 T2 > T1 > T3;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质量和产量显著增加,以 T2 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5~6 叶龄(T2)割苗处理下,A1~A4 种植密度分别增产 13.80%、11.71%、15.49% 和 13.24%;且在 A3 种植密度下,割苗处理产量提升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种植密度,T1~T3 处理分别增产13.53%、15.49% 和 8.98%。【结论】割苗可降低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重心、增加茎粗,同时促进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单穗质量等果穗性状正向生长发育,有效提高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产量,且在 8.0万株 /hm2 种植密度下,于 5~6 叶龄进行割苗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杂交玉米陕科9号高产制种技术,包括父母本性状、基地选择、播前准备、播种、放苗与间定苗、花期预测及调控、肥水管理、去杂管理、去雄管理、清小苗与割父本、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制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割苗和密度互作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割苗(割苗处理为A1,不割苗处理为A2)和密度(6.0万、7.0万、8.0万、9.0万、10.0万株/hm~2,分别用B1、B2、B3、B4、B5表示)互作对吉林省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高密度栽培条件下提高春玉米产量提供新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生育进程推后,生育期延长1~7 d,株高、穗位高增加;茎粗、叶绿素含量、单株叶面积、棒三叶叶面积均降低;穗部性状有变劣的趋势,除百粒质量外,割苗处理在B1、B2、B3条件下各性状差异总体上均不显著,且优于常规种植(A2B1)处理;产量、穗收获率总体上均呈降低趋势,籽粒含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相同种植密度下,割苗使春玉米生育进程推后,生育期延长2~3 d;株高、穗位高、茎节数、单株叶面积、棒三叶叶面积、秃尖长(A1B5处理除外)降低;叶绿素含量、根数、茎粗、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质量、穗粒数、籽粒含水量均增加;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根冠比增加;穗收获率提高;产量极显著提高,其中,A1B1、A1B2、A1B3处理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A2B1处理增产13.81%、24.13%、21.85%,其他处理均低于A2B1处理。综上,在种植密度6.0万~8.0万株/hm~2条件下,适时割苗能增加春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割苗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2019年在辽东凤城地区设置2组试验。第一组试验以良玉99为材料,试验设置4个不同时期、3个密度,以不割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良玉99适合在5叶期进行割苗,能极显著降低株高,增强茎秆韧性。在其他叶龄割苗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或者产量显著降低。第二组试验通过对4个不同熟期品种,3个密度,同时在5叶期进行割苗处理,以不割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3种密度下,晚熟品种丹玉405割苗后,株高显著增高,茎秆抗推力显著降低,倒伏率、倒折率之和明显升高;中熟品种丹玉439和中晚熟品种丹玉472割苗后产量降低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中晚熟品种良玉99在密度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条件下,处理与对照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可以极显著的降低割苗处理的株高,提高植株抗倒性,生产上具有一定意义。当种植密度提高到90 000株/hm~2减产严重,不宜进行割苗。  相似文献   

17.
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割台装置是玉米收获机的核心部件,其技术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作业质量,为了更好地改善玉米收获机割台装置所存在的损失大,易堵塞,适应性差的问题,对割台装置结构参数进行更深入的数学和物理分析并进行相应的田间试验比对,从而获得更加科学的结构和运动参数,为板式割台的设计制造提供科学的参数依据,从而提高玉米收获机的作业质量和技术水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建立数学计算模型和数学试验模型,通过数学计算和模型试验得出更加科学可靠的运动参数。  相似文献   

18.
农民种植玉米已有上千年历史,但老办法种植玉米不能取得高产,玉米乳苗栽培技术对有效解决生长期积温不足及轻型高产栽培提供了新的途径。该技术利用增温育苗和大田地膜覆盖解决早播早苗早熟问题,用盘育乳苗解决省工移栽及缓苗问题,通过足壮高群体质量栽培实现玉米高产。春玉米提早成熟为后茬作物提供了更为充裕的生长季节,大幅度提高产量,达到整体多熟种植模式的高产高效。嵊州市农业科研所在市农业三新技术实验园区引进鲜食玉米乳苗地膜移栽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玉米叶片的作用及其组成,总结了看苗施肥技术,以期为玉米施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海南省三亚地区,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规模化的转基因玉米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往往不高,这主要由其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引起的。该研究探讨了影响三亚地区转基因玉米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因素及移栽技术要点,为提高试管苗在三亚地区的移栽成活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