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与水     
中外古今论水与茶的关系文章,不胜列举。我国从唐代陆羽“茶经”开始,对水就非常重视,不但注重水源、水质,还要注意水的煎煮和对茶的冲泡技艺.唐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把全国各地水分20等级,却没有科学的依据,争论很多.宋的《大明水记》和明代许次纾《茶疏》等均论述水好劣对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泡出一杯好茶是不容易的,需一择茶、二择水、三择具、四择法。择水对茶叶冲泡关系更大,选用好水泡茶,才能显出茶的色香味。自古以来,泡茶很重视水的选择。王安石诗句:“水甘茶串香”,说明了好水泡茶,茶味才会香醇甘美。我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激勿食之”,说明用泉水泡茶最好.泉水要选择慢慢流出的山泉,含钙和镁化合物最少的是最好的泉水。我国有许多名泉,都以宜于泡茶而著称。扬子江中南儒水,深居长江中心盘涡险处,唐代刘伯刍把它举为煎茶水…  相似文献   

3.
“龙井茶,虎跑水”,是杭州的“双绝”;“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是成都茶馆的楹联。自古以来,凡提到品茗时,总是将茶与水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茶叶的色、香、味,以及茶对人体的保健营养成分,最终都是通过将茶用水冲泡后,以饮料的方式提供给人们的。所以,茶与水,可谓关系至深。对此,明人张大复在《梅花草食笔谈》中作了精辟的论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有关茶与水的关系,历代茶人论述颇多。唐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则根据  相似文献   

4.
火候(汤候)说具体就是烧水煮茶。饮食行业谚语日:“三分技术七分火”。茶道的火候就是用柴助风兴水,火煮水,水煎茶的三者协调关系,从而把茶的精华从水、火中提炼出来。许次纾在《茶疏》中指出:“茶滋于水,水籍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的有机联系。震钩在《天咫偶闻·说茶》也提道:“茶之妙用,全在火候。”田艺蘅也认为:“有水有茶,不可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都指出无火不成茶的重要性。“火候是指烧水的火力大小或是掌握温度高低的程度。煮水煎茶首要选择燃料,茶神陆羽主张用木炭,在《茶经》中云。“其…  相似文献   

5.
一现在一些茶事、茶文化活动,常有“茶人”、“爱茶人”的称谓,有自称有他称。此两名词由来已久,溯本追源都出于唐代。“茶人”名词是陆羽所创,他在《茶经·二之具》说“”(即茶篮)时有“茶人负以采茶也”句,就是说陆羽称茶叶生产者为“茶人”。而“爱茶人”名词是白居易所创,他作《山泉煎茶有怀》诗云:“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氏一生为官、丰产诗人,他创造“爱茶人”一词是在以名泉烹饮佳茗时引发的。白氏爱茶是他官务之余的生活享受,即业余爱好。两名词的对象是有区别的。二“茶人”、“爱茶人…  相似文献   

6.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点》中开头就说:"点茶不一,……"古时,来客请饮茶,先在茶杯里放人茶末二钱,注入少许水,加以搅动,使茶膏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粘度,这叫"调膏",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点,就是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点茶,犹泡茶。宋·苏轼《送南屏禅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蔡襄《茶录》:"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一边自点茶来吃了。"点茶是泡茶技艺之,与"煎  相似文献   

7.
茶叶的色、香、味要靠水来体现,故有“水为茶之母”之说。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而且差异非常明显。没有好水再好的茶都会“黯然失色”。因此如何选择好泡茶的水就成为茶叶品评中的要素之一。1茶叶与水的关系在历代古茶书中,有不少篇章和专著论及茶与水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就总结了煮茶用水的经验:“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茶,南方嘉木,口用之不可少者,品周有娉微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明代许次纾…  相似文献   

8.
我国台湾省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的《茶史茶典》(朱小明先生编著),全书239页。该书首先重点介绍了唐代陆羽的《茶经》,除收录《茶经》全文外,还有陆羽的传记、《茶经》的刊本以及日本人春田永年著的《茶经中卷茶具图解》等资料。接着,选录了各代有关茶的著述十二种,如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廙的《十六汤品》,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蔡襄的《茶录》、徽宗(赵估)的《大观茶论》、黄儒的《品茶要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明代顾元庆的《茶谱》、许次纾的《茶疏》、屠隆的《茶笺》等。最后还选录了卢  相似文献   

9.
天下第二泉     
当今座落在江苏无锡市锡惠公园内驰名中外之“天下第二泉”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有关史料记载,二泉原名惠山泉,开凿于唐代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据张又新《煎茶水记》中刘伯刍之说:“水分七等……惠山泉为第二”。我国唐代茶神陆羽,定水品二十等,惠山泉水为第二。从此  相似文献   

10.
《茶世界》2016,(4)
正今年是山东省南茶北引六十周年。山东茶的历史源渊流长。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左思之徒皆饮焉。"唐代饮茶已在民间盛行,《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分道俗,投钱取饮。"宋代苏东坡在密州(诸  相似文献   

11.
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为闽茶特立《叶嘉传》,称天下茶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散文家苏辙(1039—1112)在《和子瞻煎茶》诗中,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宋代闽茶品质之高和茶业繁荣盛况,由此可见一斑。《宋会要·食货志》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福建路只建宁府、南剑州、邵武军和汀州四地  相似文献   

12.
王郁风 《中国茶叶》2000,22(2):38-39
唐代社会兴起饮茶风尚,陆羽(733~804年)应时著作《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远近欣慕,好事者家藏一列”(唐《封氏闻见记》),于是专用的饮茶器皿需求增加,带动陶瓷业的发展。唐宋以来凡与茶叶有关的行业,都因社会饮茶风俗的盛行而获得利益。《茶经》问世,在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茶经》文字本身,于是陆羽闻名大江南北。 1.造陆羽瓷偶人祀为“茶神” 我国唐代烧制茶碗茶具的北方邢窑,曾用瓷泥塑制陆羽瓷偶人像,给茶肆和爱茶者供奉。这桩趣事,唐宋有关文献每有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李…  相似文献   

13.
三、炭火 田艺蘅《煮泉小品》云:“有水,有茶,不可无火。非无火也,有所宜也。前人云,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苏轼诗:活水还须活火烹是也。”又云:“人但知汤候,而不知火候。火然则水乾,是试火先于试水也。”  相似文献   

14.
《煎茶诀》是我国清代叶隽撰写的一本茶书。此书在我国无传,现在仅日本少数图书馆存有日刻宽政重刻宝历和明治两个版本。最早的宝历本也不是叶隽原著,而是由日僧"蕉中"擅行添加的增补本。明治本由当时旅日华人王治本作序,日人小田诚一郎"训点",他们在重印时删除了蕉中增补的内容,却又添进了"采录"屠隆《考盘余事》七则茶事。鉴于《煎茶诀》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日存两个版本进行查对、考订和整理,旨在将混杂于《煎茶诀》中的附加成分,与原著区分清楚,做到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5.
郑谷与茶     
郑谷(989~1061),唐代诗人,字守愚,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篇》。 郑谷有茶诗(主要是有茶之诗)十余首,综述如下。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峡中,相当今湖北宜昌、远安、宜都等县地。小江园为一种名茶,《广群芳谱·茶谱》:“峡州小江园……皆茶之极品”。作者在峡中尝到了“小江园”这种名茶,认为它可以和安徽宣城的鸦山茶、四川的鸟嘴茶比美。这种“小江园”名茶的特色是:干茶呈浅黄色,煎后茶汤呈浅绿色,如果酒后饮上一杯,更觉茶味隽永。  相似文献   

16.
<正>许多年前,笔者收藏了一件旧《斗茶图》绢本设色镜心,作者佚名。有了这件旧《斗茶图》,便有兴趣研究唐宋时期斗茶的闲情逸闻。唐时,茶叶制作过程中的揉捻技术尚未出现,茶叶还不能冲泡成饮,人们只能通过烹煎获取茶汁。烹煎茶叶前还有一个习惯,用炭火在陶罐内将茶叶烤香。较为复杂的茶饮备制过程和较高的茶叶价格给茶水行商提供了市场。揉捻技术问世,茶饮慢慢进入冲泡时代,走卖茶水的方式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7.
福建是中国产茶第一大省,产量为全国之冠,茶树品种名列前茅,良种数量、良种普及率均居全国第一。早在宋代,苏辙在《种子瞻煎茶》中写道:“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对闽茶的质量给予了极高的赞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吴宽与茶     
(1435-1504),明人,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成化(1465—1486)中会试、廷试皆第一,官终礼部尚书。于书无所不读,作诗文有典则,兼工书法。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文徵明是他的学生。卒谥文定。著有《匏翁家藏集》。曾与著名画家沈周同游苏州虎丘山,自采茶、手煎、对啜,自言有茶癖,写下茶诗多首。一、爱茶之诗吴宽有一首《爱茶歌》汤翁爱茶如爱洒,不数三升并五斗。先春堂开无长物,只将茶灶连茶舀。堂中无事长煮茶,终日茶杯不离口。当筵侍立惟茶童,入门来谒惟茶友。谢茶有诗学卢仝,煎茶有赋拟黄九。《茶经》续编不…  相似文献   

19.
建茶是闽北茶叶的总称 ,生产历史悠久 ,在茶叶发展史上有过不可磨灭的功勋 ,唐贞元中首创研膏、腊面茶为贡 ,南唐北苑立茶官 ,北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焙” ,龙团凤并从此诞生 ,取代了江苏阳羡历史名贡茶。历五代宋元 ,垂延四百多年盛名不衰 ,史家称“龙凤盛世”。北苑贡茶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 ,以及花色品种 ,层出不穷。于是饮茶习俗风行九州 ,饮茶方法从煎茶发展到斗茶、点茶、分茶和设茶宴。烹茶时已讲究茶质、水质、茶具、火侯和冲泡技巧。唐、宋建州“煎茶法”、“点茶法”、“斗茶法”已是武夷茶艺的雏型。不愧为“建溪官茶天下绝”。…  相似文献   

20.
正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据考古表明,自母系氏族社会起,宜兴就有制陶业存世,唐宋时期,因流行煎茶、斗茶法,只有茶盏而没有茶壶。当时用来煎水的壶不能称作茶壶,直到明洪武二十四年废龙团茶改散茶以后,冲泡法代替了煎茶法,紫砂壶才逐渐从日用品演变成艺术品。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明清两代的文人参与,赋予了日用陶瓷新的形象,文人在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一、精工细作之工匠精神明朝末期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是论紫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