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直接法,以下简称荧抗)诊断猪瘟,具有特异性强、结果可靠,操作简便,1~2小时即可得出检验结果等许多优点。对六个市地自然病例53头份死亡猪进行荧抗诊断,其结果与病理解剖变化符合率为97.3%;随机抽样经兔体交互免  相似文献   

2.
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是人和动物重要的接触性致病菌,从患乳腺炎的乳牛乳汁中分离到的致病菌近一半是金葡菌,这些分离菌株中 94%-100%含有荚膜多糖(CapsulaLr polysaccharide, Cp)。因此,Cp日益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关注。金葡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鱼腥草煎剂对金葡菌生物被膜的体外抑制作用,研究采用传统煎煮法获得鱼腥草煎剂,结晶紫法鉴定金葡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微孔平板法和二倍稀释法检测鱼腥草煎剂对金葡菌浮游菌和生物被膜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显示,鱼腥草煎剂对浮游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都为0.075 g/mL,对生物被膜菌的最小抑膜浓度(MBIC)为0.3 g/mL。综上,鱼腥草煎剂对金葡菌有较好的体外抑制作用,为鱼腥草研发为抗菌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研究人员在调查奶牛场的牛群保健情况时发现,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引起的乳房炎依旧是一大问题.虽然我们对这种细菌有所了解,但由于还没找到彻底杀灭或有效处理的办法,我们仍需设法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5.
一、抗菌药物耐药问题接踵而至1940年青霉素刚开始投入临床时的药敏实验显示,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均对其敏感。1942年,Ramel-kamp和Maxon报道出现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菌,其实际出现时间应为1941年。1944年,Kirby从7株耐青霉素金葡菌中提取出青霉素酶。随着青霉素的广泛使用,金葡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以下简称金葡菌)处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BMEC)上清中分离外泌体,探究金葡菌与BMEC数量比值(MOI)和处理后培养时间对外泌体总浓度的影响,并对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的外泌体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金葡菌临床分离菌株以MOI=1和MOI=10分别处理BMEC 3 h,对已处理的BMEC继续无外泌体培养9、12、24 h,同时设空白对照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金葡菌处理对BMEC造成的超微结构损伤。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金葡菌诱导的BMEC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分别用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技术及Western blotting法对外泌体形态、颗粒大小和特异性标志蛋白进行分析鉴定。通过检测外泌体总蛋白浓度评估不同MOI和处理后培养时间对外泌体总量的影响,明确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外泌体的最佳条件。【结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金葡菌处理BMEC后,细胞微绒毛脱落,细胞骨架破坏。透射电镜观察分离的外泌体为圆形的双层膜囊泡,直径在30~150 nm,形态均一。通过检测外泌体总蛋白浓度显示,在MOI=10时,培养9、12和24 h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外泌体蛋白浓度均高于MOI=1,而培养12 h时释放外泌体蛋白浓度最高。对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的外泌体进一步鉴定,其平均直径约为116 nm;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外泌体标记物CD9、CD81和TSG101表达阳性。【结论】本研究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证实获得的分离物为外泌体;金葡菌可以诱导BMEC释放外泌体,当MOI=10时,金葡菌处理细胞3 h后继续无外泌体培养12 h,收获的细胞上清中外泌体蛋白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在畜牧业日益发展的今天,仍有些基层养殖户水平不高,一些疾病难以确诊,滥用抗生素还很严重,因此在畜牧生产中,快速准确鉴定细菌性疾病,筛选有效抗生素,对于防治细菌性疾病极为重要。现将细菌自动鉴定及药敏测试系统(ATBExpression),介绍如下。1 快速鉴定细菌 常规的细菌检验方法是将临床采集的标本经过选择性增菌(过夜),选择性分离培养(过夜),细菌生化鉴定(2~3d),血清凝集试验,最终鉴定出细菌。常规检验方法还存在多数细菌目前没有血清诊断试剂的问题,而且工作量大,试验时间长,操作繁琐,影响了致病菌鉴定工作。使用ATBExpres-sion可…  相似文献   

8.
安晶  王晓  王新  郭刚  王雅春  俞英 《中国畜牧兽医》2014,41(10):213-218
本研究旨在检测并对比分析中国北方地区3个荷斯坦牛场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称金葡菌)的流行情况及乳汁中总菌群的抗生素耐药性。试验采集北方地区3个荷斯坦牛场的生产群奶样、大罐奶样和临床型乳房炎牛奶样共181份,首先采用Baird-Parker选择性培养基对金葡菌进行分离纯化;再采用特异性PCR方法鉴定含金葡菌特异基因nuc的金葡菌菌株;最后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奶样中总菌群及金葡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发现,181份奶样带菌率为10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6.03%,分离纯化了48株金葡菌。奶样总菌群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地区3个荷斯坦牛场对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耐药性均较高,达89%以上;对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万古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性达80%以上;对氯霉素的耐药率过半;仅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18%~58%)。对金葡菌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3个牛场金葡菌对环丙沙星、头孢西丁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有较高耐药性,但均对阿米卡星、氯霉素、加替沙星和万古霉素敏感。3个牛场绝大多数菌株都产生了多重耐药谱。研究结果为奶牛场乳源总菌群、金葡菌耐药性情况及科学用药提供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家禽葡萄球菌病,在迁安县病史较长,发病率、死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过去病源不清,自1991年开始研究以来,弄清了病源,在本县有两种葡萄球菌感染致发此病,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感染鸡后见四种表现类型;表皮葡萄球菌(以下简称表皮菌)感染鸡后见两种类型。鹅仅见金葡菌感染,有两种类型。对金葡菌敏感抗菌素较多,但疗程长、开支大,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表达并提纯了无毒诱变葡萄球菌肠毒素C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重组融合蛋白(GST-mSEC).用GST-mSEC作免疫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研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经乳导管注射感染的免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鼠乳腺感染金葡菌3 d后,免疫小鼠乳腺的眼观病理变化显著轻于未免疫的对照组,乳腺组织中的菌数也明显低于未免疫的对照组.GST-mSEC免疫小鼠可引起大量的特异性抗体产生,并对葡萄球菌超抗原刺激的炎症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显著的中和抑制作用.结果表明GST-mSEC融合蛋白及其诱导的特异性抗体对金葡菌引起的乳腺感染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排除食品沙门氏菌免疫荧光快速检验中杂菌和杂质对结果判断的干扰,我们应用红细胞吸附免疫荧光技术(EAIA),取得了较普通免疫荧光技术(OIF)明显为好的结果。但是本技术所使用的红细胞须予先用抗体致敏,一般基层实验室难以做到,而且由于红细胞上的抗体量少,吸附菌也少,因而对于个别菌量少的标本,漏检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噬菌蛭弧菌(下简称蛭弧菌)是Stolp等(1962)在德国土壤中于一种植物假单胞菌上发现的一类细菌的寄生菌.蛭弧菌比通常的细菌小,有似细菌病毒(噬菌体)的作用,具有细菌特性,寄生和裂解(溶菌)宿主细菌是蛭弧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正>金黄色葡萄球菌(SA)简称金葡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金葡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具有病程长、传播速度快、反复发作、治愈率低等特点,可对产奶腺体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奶牛生产性能和奶质显著下降。1诊断1.1免疫学诊断1.1.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使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利福昔明、精油单独和联合应用对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测定利福昔明、精油对9株金葡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抑膜浓度(MBIC),棋盘法测定二者对金葡菌菌株S.a-2的联合抑菌指数(FICI),研究其对金葡菌菌株S.a-2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结果显示:利福昔明对金葡菌的MIC为0.016~4.00μg·mL~(-1),3种精油中,薄荷油的抑菌作用最强,MIC为0.16%~2.50%,且与利福昔明联合表现相加作用;利福昔明联合1/2 MIC、1/8 MIC薄荷油对金葡菌菌株S.a-2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率为90%和51%,极显著高于1/2 MIC、1/8 MIC薄荷油单独组(61%和37%)及利福昔明组(40%)(P0.01);利福昔明联合1/4 MIC薄荷油的抑制率为62%,极显著高于利福昔明组(P0.01),显著高于1/4 MIC薄荷油组(53%)(P0.05);利福昔明联合1/16 MIC的薄荷油的抑制率为44%,与1/16 MIC薄荷油组(41%)及利福昔明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利福昔明、薄荷油单独作用对金葡菌菌株S.a-2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一定浓度的薄荷油与利福昔明联合应用对其有更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型对预防菌株在牛体之间传播、了解菌株地域性分布特点及针对性疫苗的研制均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将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法应用于国内乳房炎金葡菌的分型研究,以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将其与16-23SrRNA基因间区分析法(RS-PCR)的分型结果比较,以评价MLVA法对乳房炎金葡菌的分型效果。作者建立MLVA方法(多重PCR体系)对27株乳房炎金葡菌进行分型,同时应用RS-PCR法进行分型。结果2种方法均可将8个地区17个牛场分离到的27株菌全部分型,分型率为100%。MLVA法将菌株分为19个型,不同牛场来源的金葡菌均属于不同型,相同牛场来源的菌株除上海和北京某牛场外均属于相同型;此方法的分型力为0.969。RS-PCR法将菌株分为10个型,其中Ⅰ、Ⅱ和Ⅴ型菌株均来源于不同地区,分型力为0.829。结果显示,MLVA分型法具有快速、操作方便和分型能力强等特点,可应用于乳房炎金葡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同时,研究表明,我国不同牛场的乳房炎金葡菌具有型特异性,该结果与少数优势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绝大多数乳房炎的报道相反。  相似文献   

16.
奶牛乳房炎,尤其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感染引起的隐性乳房炎是最难以防控的奶牛常见病。近五年来,本课题组对中国北方六个省市九个荷斯坦牛场的生产群高体细胞数(SCC)和低SCC奶牛以及临床乳房炎奶牛进行了十一批次采样,共采集奶样1 112头份,分离出191株金葡菌,所检测牛的平均金葡菌感染率达11.7%,其中生产群奶牛金葡菌感染率为12.4%,临床乳房炎牛为10.8%。对这些金葡菌进行药敏试验以及毒素基因检测,发现氯霉素和阿米卡星对金葡菌有较强抑制性,毒素基因检出率最高者是杀白细胞素基因PVL(70.2%)。依据金葡菌PFGE分型结果绘制中国北部及华东地区奶牛乳源金葡菌的流行图谱。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奶牛金葡菌乳房炎的感染情况以及金葡菌的耐药性、毒素基因和流行类型,并提出了降低奶牛感染金葡菌乳房炎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X4550(pYAGFP)给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和口服,时小鼠脏器进行细菌计数,并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中抗细菌的抗体。结果表明,静脉注射重组菌的小鼠在肝脏、脾脏中重组菌数量有2个峰值,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少,而血清中抗体效价越来越高,可以初步推断,肝脏、脾脏中的细菌数量与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呈一定的相关性;口服重组菌的小鼠,在各脏器中重组菌的数量呈现正态分布的变化趋势,其中派伊尔结(Peyer’s patches,PPs)中细菌数量与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呈一定的相关性,而脾脏、肝脏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细菌数量与血清中的抗体滴度无关。  相似文献   

18.
旨在分析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抗性候选基因TRAPPC9的遗传效应。本研究利用中国北方地区6个牛场517头具有完整DHI、年龄及胎次记录的中国荷斯坦牛的生产数据,使用Multiplex SnaPshot微测序技术分析TRAPPC9基因4个SNPs的基因型,利用特异性PCR技术检测牛只感染金葡菌情况,同时测定血清中TNF-α、IFN-γ、IL-17、NF-κB等细胞因子的含量。在此基础上,利用GLM模型最小二乘法分析TRAPPC9基因4个SNPs对奶牛金葡菌乳房炎抗性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IL-17、TNF-α和IFN-γ可作为有效的乳房炎参考指标。对于金葡菌阴性牛,TRAPPC9基因SNP4(C2477531T)对SCS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于金葡菌阳性牛,该SNP对IL-17有极显著效应(P0.01)。TRAPPC9基因可作为中国荷斯坦牛金葡菌乳房炎抗性分子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是一种革兰阳性机会致病菌,可引起多种致死性感染[1]。目前耐药性金葡菌的出现及流行迫切需要新的抗感染策略和抗感染药物。与传统抗生素不同,抗毒力策略给予病原菌选择压力较小,并且有利于宿主免疫系统清除病原菌[2]。金葡菌Sortase A是一种参与表面蛋白锚定的转肽酶,对细菌粘附定殖起着决定性作用[3]。已有研究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Sortase A缺失  相似文献   

20.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由其引起的奶牛乳腺炎的临床治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过新型纳米载体系统所制备的纳米抗菌药物治疗金葡菌感染尤为重要。通过总结金葡菌感染机制、常规药物及纳米抗菌药物在治疗金葡菌感染中的应用,讨论并分析纳米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上治疗金葡菌感染所面临的挑战,对纳米抗菌药物治疗金葡菌感染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