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针对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土壤贫瘠、肥料种类少、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提取液(T1)、常规施肥+氨基酸肥(T2)、常规施肥+海藻肥(T3)、常规施肥+沼液肥(T4),分析不同有机滴灌肥处理的土壤肥力状况。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肥力差异,采用最短距离法对各施肥处理进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土壤生物学指标和化学指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肥力质量排序为T4T2T3T1CK。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可聚为3类,常规施肥和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提取液两个处理聚为一类,土壤肥力质量为三等,常规施肥+海藻肥处理单独聚为一类,土壤肥力质量为二等,常规施肥+氨基酸和常规施肥+沼液肥两个处理聚为一类,土壤肥力质量为一等,最好。追施有机滴灌肥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要高于常规处理。因此,应提倡追施其他种类有机滴灌肥以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实现农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肥料处理对麦绿素专用大麦嫩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肥料处理(有机肥、有机肥+海藻肥、有机肥+菌肥、有机肥+化肥、化肥)对麦绿素用大麦产量和有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基施配合追施化肥三期鲜叶总产和品质性状优于单施有机肥和化肥处理,嫩叶蛋白质、SOD酶、叶绿素及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单施化肥干物质积累虽略高于有机肥基肥配合追施化肥,但嫩叶Vc含量显著较低;追施海藻肥、菌肥产量显著低于有机肥基肥配合追施化肥。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少化肥施用量,充分发挥有机肥效应并有效提高酿酒葡萄果实品质,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100%化肥(C1)、100%有机肥(O1)、100%有机肥+菌剂(O1B)、60%化肥+40%有机肥(C0.6O0.4)、60%化肥+40%有机肥+菌剂(C0.6O0.4B)6个处理,除CK外,各施肥处理的氮、磷、钾养分含量一致,研究不同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园土壤养分、果实及葡萄酒基本理化性质以及酚类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土壤环境因子与葡萄及葡萄酒品质指标的相关性,以期为酿酒葡萄的科学高效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O1和C0.6O0.4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30.22%和70.65%、27.45%和31.37%、10.10%和20.11%、438.93%和491.60%。与C1处理相比,有机肥配施菌剂处...  相似文献   

4.
宁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区酿酒葡萄对水肥一体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潇  王振龙  王锐  孙权 《水土保持学报》2020,34(2):269-275,282
按照有机农业生产要求,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用有机滴灌肥对宁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区酿酒葡萄产量、品质以及葡萄园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探索半干旱区高山下洪积母质发育的瘠薄粗骨性灰钙土水肥高效利用途径。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数量的有机滴灌肥各处理酿酒葡萄产量与品质差异显著(p<0.05),其中3.6t/hm^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8.29t/hm^2。T4.5处理葡萄单果最重,果粒最大;与CK相比,3.6t/hm^2处理能显著提升酿酒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总酚和花色苷等关键品质指标的含量(p<0.05)。酿酒葡萄品质指标与施肥处理间的关系分析表明,3.6t/hm^2处理得分最高。在0—20,20—40,4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化学性质以及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均呈现出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4.5t/hm^2处理达到最大值(p<0.05)。研究结果对地处大西北的宁夏贺兰山洪积扇生态脆弱区有限土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并生产最高端有机酿酒葡萄和葡萄酒,促进水土保持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全营养滴灌施肥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光合生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提出产质协同的营养调控技术。于2019—2021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常规施肥(CK)、CK+Si (T1)、CK+Ca(T2)、CK+Si+Ca(T3)、CK+复合微肥(T4)、CK+全营养肥(T5)6个处理,研究中微量元素复配对酿酒葡萄光合特性、产量及其组成、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1可显著提高酿酒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SPAD值,且分别提高了18.53%、13.63%和5.93%;配施中、微量元素均能提高酿酒葡萄的产量指标,且多元复配效果优于单元配施。T5处理较CK处理相比,酿酒葡萄粒径、单果重、单穗长分别增加了6.26%、19.13%、51.56%;T3处理下酿酒葡萄产量最高,为5576.35 kg/hm2;较CK处理相比,T3处理下酿酒葡萄可溶性固形物...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施肥方案对红玉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为贵州红玉杧提质增效及改善土壤环境提供参考依据,以贵州种植5年的红玉杧为试材,共设计3个处理,处理1(CK)采用当地常规的施肥方法,处理2(T1)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硫酸钾肥,处理3(T2)在常规的施肥基础上增施硫酸钾肥和海藻肥。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果树茎粗、产量、果实品质、叶片和果实养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处理单株增产效果显著,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15.61%、19.09%;主成分分析表明,T1、T2处理的综合得分明显高于CK处理,说明增施硫酸钾肥和海藻肥对果实品质改善效果明显。从叶片、果实、土壤养分分析结果来看,T1、T2处理叶片中钾、镁、铜、锌含量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显著高于CK处理;钙含量CK处理显著高于T1、T2处理;果实中除氮元素外,CK处理的养分含量均高于T1、T2处理。T2处理土壤中的有机质比CK处理增加了106.73%,速效钾含量比CK处理提高了782.08%,但是T2处理的有效磷含量却比CK处理降低了92.78%。增施硫酸钾肥和海藻肥后,T1、T2处理总产值分别增加了15.55%、19.08%,VCR(施肥后增加农产品所得价值与施肥增加开支的比值)分别为12.12、5.53,从产投比而言是划算的,对提升红玉杧产量、品质及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效果显著,红玉杧管理上可以适当增施这两种肥料。  相似文献   

7.
研究海藻提取与养分配施对葡萄果实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处理:NPK 水溶肥(CK)、0.375% 海藻提取物与NPK 水溶肥配施(T1)、0.75% 海藻提取物与NPK 水溶肥配施(T2)、1.5% 海藻提取物与NPK 水溶肥配施(T3)和3% 海藻提取物与NPK 水溶肥配施(T4)。结果表明,海藻提取物与NPK 水溶肥配施能增加葡萄单穗重、产量和SPAD 值,T1、T2 和T3 处理果实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含量分别较CK 提高77.98%、17.51%、1.42% 和69.45%、35.65%、11.45%,T4 处理降低果实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含量。T2 处理果实磷含量和叶片钾含量最高,较CK 分别显著提高26.97% 和47.87%。此外,海藻提取物与NPK 水溶肥配施均增加果实香气化合物种类,其中,T2 处理果实香气化合物种类数最高。主成分分析中,T2 处理的葡萄果实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和果实香气物质影响中得分最高。综合分析,海藻提取物与养分一定比例配施能够提高葡萄产量、改善品质、促进养分吸收以及增加果实香气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其中,0.75% 海藻提取物与NPK 水溶肥配施处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黑土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公主岭) 国家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为研究平台,定量评价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为建立东北黑土区合理施肥模式和土壤肥力质量定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了长期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肥力质量差异。以欧氏距离作为衡量不同处理肥力差异的大小,采用最短距离法对各定位施肥处理进行系统聚类。 【结果】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玉米产量与土壤酶活性、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有机质、微生物碳和微生物量氮都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表现出负相关趋势。玉米产量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生物肥力与化学肥力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肥力质量排序为 1.5 (NPK + M1) > NPK + M2 > NPK + M1 > NPK + M1 (R) > NPK + S > NPK > CK,其中R表示轮作。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肥力质量可聚为4类, 1.5 (NPK + M1) 和CK单独聚为一类,分别为土壤肥力质量最好 (一等) 和最差 (四等); NPK + M2、NPK + M1、NPK + M1 (R) 三个处理聚为一类,土壤肥力质量为二等; NPK + S和NPK聚为一类,土壤肥力质量为三等。 【结论】 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土壤肥力质量明显优于秸秆还田和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的土壤肥力质量优于化肥单施。因此,应提倡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以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在南方典型双季稻种植区,通过2年试验综合评价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基础上施用锌肥和石灰对双季稻产量与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以期提出培肥土壤和提高水稻产量的理想施肥模式。设置有机肥+无机肥(T1)、锌+有机肥+无机肥(T2)、石灰+有机肥+无机肥(T3)、锌+石灰+有机肥+无机肥(T4)4个处理,测定了土壤有效锌、碱解氮、有效锌含量和pH,分析了水稻产量和土壤综合肥力。结果表明:(1)相比T1处理,T2处理显著提高了早晚稻千粒重和结实率,显著增产8.7%,而T3处理不利于水稻稳产,显著降低了千粒重,并在第2年减产(5.6%)显著;T4处理表现出来的产量规律与T3处理类似,均于第2年表现减产。(2)施用锌肥、石灰均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效磷和碱解氮含量,石灰显著提高土壤pH,但T3、T4处理土壤有效锌含量显著下降,较T1处理分别下降39.0%和31.9%,而连年施用锌肥有利于有效锌的提高,T2较T1处理土壤有效锌含量提高22.2%。(3)土壤综合肥力表现为T2T4T1T3,施用锌肥相比石灰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综上所述,施用锌肥能显著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增产显著,而连年施用石灰显著降低了土壤中有效锌含量。因此,在缺锌土壤中需慎施石灰,而长期施用石灰的土壤,应追施锌肥。综合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评价,有机+无机+锌肥的施肥模式为理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0.
灰漠土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新疆灰漠土不同施肥制度的12年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N、NP、NK、NPK处理小麦某些品质指标较CK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长期不施氮肥(PK处理),小麦子粒的蛋白质含量、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面粉品质和面团品质中的多数指标明显低于CK和长期施用氮肥的处理,灰分含量增加;有机无机常量配施(NPK+M)小麦面粉与面团品质中的多数指标优于单施无机肥(N、NP、NK、PK、NPK)和CK处理。与CK相比,秸秆还田(NPK+S)处理的小麦千粒重、面团抗延伸性略有提高,其它品质指标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生产中,N、P、K化肥与有机肥合理配合施用对培肥土壤、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0.2%的硫酸锌喷洒桑叶用来饲蚕,可以提高蚕体血液中氨基酸总量,增加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提高成虫的授精率及产卵量。统计分析结果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硫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生理效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砂培试验研究了硫素对大豆营养生长、营养元素吸收、氮硫比值和光合作用强度及酶活性等生理效应影响。结果显示,正常供硫能保证大豆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反应;不同生长关键时期低硫处理对大豆营养生长和生理效应均有一定不利影响。特别是苗期缺硫明显降低大豆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的吸收,叶面积生长量不足,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硝态氮含量增加,氮代谢受阻,氮硫比值提高,严重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坡面人工植物群落修复对水土流失及控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地位于巢湖市夏阁镇大庙村,巢湖流域富磷地区小柘皋河上游,该区域开采严重,形成大量的裸露区域,控制该区的水土流失、减少磷流失对巢湖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在坡度为30.的坡地建立15个径流小区,以裸地为对照,研究了5种不同的建植模式:D1(裸地)、D2(狗牙根群落覆盖区)、D3(胡枝子+马棘群落覆盖...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现实需求、理论发展与不足之处;基于水土保持学、土壤学、生态学、土地利用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内涵、评价体系与方法、评价过程和工作流程;并建议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加强不同类型区、多尺度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特征、评价指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流域降雨径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土高原西川河流域1990年开展大规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来的降雨、径流及各种治理措施面积变化等资料为基础,提出对各次降雨径流过程按雨量分级,然后分别研究流域治理程度逐年提高对其径流的影响规律,并对各种治理措施的降雨径流影响大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明显改变中雨、大雨级的降雨产流量,削弱降雨—径流型的流域间水分大循环,强化以降雨—入渗—蒸发型的流域内水分小循环;工程治理措施对径流的拦蓄作用大于植树种草生物治理措施;林草拦蓄降雨径流作用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6.
 为治理坡地水土流失,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坡地杏苜蓿复合系统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及其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树盘内0~60cm土层的水分、养分状况,明显好于单植杏;幼树根系集中分布区的土壤水分状况,也优于单植杏,但120cm左右深处产生了明显的土壤干层;杏与苜蓿的间作间距大于120cm后,0~100cm土层的含水量趋于稳定,但明显低于对照,适宜的间作间距应大于120cm;在退耕坡地采用杏苜蓿覆盖措施,幼林枝稍生长发育加快,栽植后7年内,杏平均较单植杏纯收入增加79875元/hm2。年平均侵蚀量仅为3.06t/hm2,较单植杏下降53.85%。  相似文献   

17.
试验将有机复混肥应用于水稻栽培,测定产量、产量构成、食用安全性等指标。研究表明,施用该有机复混肥对产量的贡献与施化肥相近,施有机复混肥处理有效穗数高过施化肥处理,其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少于化肥处理。施用该有机复混肥不会造成糙米As、Cd含量超标,试验中不施肥处理降低了糙米中Cd和As的含量。糙米Hg超标表明本研究不同处理都不能有效解决稻米食用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气候与下垫面变化对黄土高原蒸散发变化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近20年黄土高原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时空变化规律,明晰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蒸散发的影响作用。基于黄土高原295个气象站数据、PML_V2 ET产品及MOD13A1 EVI产品,采用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2000—2018年黄土高原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降雨、温度、日照时间、饱和水汽压差、植被和非植被下垫面等影响要素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黄土高原蒸散发年际变化率为4.47 mm/a,62.8%的区域蒸散发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山西、青海、陕西省北部地区;不同土地覆盖ET为森林>农田>草地>灌木。(2)植被显著增加是黄土高原ET变化的主导因子,其相对贡献率最大(32.1%);不同气象要素对黄土高原ET相对贡献率大小为降雨(14.6%)>饱和水汽压差(13.2%)>温度(12.4%)>日照时数(10.0%);非植被下垫面变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对ET变化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3)气象要素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对林草覆被ET影响作用>农田覆被ET,而非植被下垫面要素对农田覆被ET的影响作用较大。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水资源消耗恢复和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9.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itter accumulating on western and eastern beaches of the Arabian Gulf and the Gulf of Oman, UAE,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27000 m2 of UAE beaches were examined and 22771 items noted. An estimated 13.5×106 man-made items are stranded along 800 km of Arabian Gulf and Gulf of Oman shorelines. Plastic fragments constituted 27.1% of the total items encountered. A strong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lastic fragments and plastic bottles. Fishing floats and nettings represented 16.9% of the total items examined. A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0.89) existed between the number of polystyrene blocks used as fishing floats and ropes, and nettings washed ashore. The west coast on the Arabian Gulf exhibited a much higher level of pollution by man-made debris than the east coast on the Gulf of Oman. Potential sources are pointed out and comparisons with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The study, which was carried out both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arts of Denmark, describes the use made of roadside verges by birds, and makes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ir importance.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summer mowing on the bird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road verges are used for foraging and that the skylark Alauda arvensis more often forages on road sides than on the adjacent fields. The verges are also important as a nesting site for some species, for example the skylark, which prefers to nest in this habitat rather than in adjacent fields. Mowing in summer has no decisive effect on the number of birds or their distribution on road ver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