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黄甜竹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甜竹发笋期从4月中旬开始至5月上旬止,持续时间约25 d,出笋规律呈偏右正态分布。黄甜竹平均成竹率为61.36%,发笋前期和盛期成竹率相当。幼竹高生长历时45 d,高生长总量可达7~8 m。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坡位、不同海拔等地形因子对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引种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位对黄甜竹的造林成活率、发笋数及平均胸径均有显著影响,造林第2年发笋数和竹高生长显著增加;2)生长在下坡位的黄甜竹,竹林平均胸径和平均高最高,而生长在中坡位和上坡位的竹林各项生长指标相对较低;3)坡位对黄甜竹生物量分布的影响较大,黄甜竹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大小排序为秆 > 枝 > 叶;4)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造林成活率、当年新发笋数、第2年新发笋数呈减小的趋势,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单株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可为西南地区黄甜竹营林和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黄甜竹幼林进行不同肥料施肥试验,采用合理的施肥措施,调查出笋成竹、竹高、竹径生长效果,结果表明:施肥对竹林生长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肥料对出笋成竹、竹高、竹径生长等方面促进效果不同.并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营黄甜竹施肥技术措施,为本地黄甜竹的丰产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甜竹合理经营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立地条件和经营管理措施基本相同的黄甜竹林分中,应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建立4种不同结构的黄甜竹样地,并测定不同立竹密度发笋数、成竹数、成竹率等指标,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经营密度为10500株·hm~(-2)时,林分生产力高,笋产量迭16010kg,新竹率达73%,竹径达4.86cm,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5.
黄甜竹对立地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对不同坡位的黄甜竹笋用林造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甜竹在不同坡位造林,其成活率、出笋成竹率及竹林生长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山坡下部造林效果明显好于山坡中部和上部.  相似文献   

6.
三种不同竹类专用肥对毛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BNP毛竹增产剂、复合肥(竹类专用)、生物有机肥(竹类专用)3种不同肥料对毛竹林生长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肥料对毛竹发笋数、成竹数及成竹平均胸径均产生极显著影响;BNP竹腔施肥与施复合肥(竹类专用)、生物有机肥(竹类专用)及不施肥(CK)相比,单位面积发笋数分别增加3.41%、7.07%和44.22%,成竹数分别增加12.70%、13.60%和61.36%,成竹平均胸径分别增大3.21%、5.50%和15.76%;而且BNP竹腔施肥的退笋率最低。  相似文献   

7.
为锯决大母竹造林种源不足且成本过高的问题,2001年开始进行了小母竹造林快速成林成材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保留株数、施肥种类和数量及施肥季节对平均地径、单株发笋数及发笋成竹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株数对平均地径影响较大,以2株为佳,施肥种类和施肥时间的差异对平均地径影响不显著;保留株数、施肥种类和数量及施肥季节对单株发笋数都有极显著影响,保留2株,施复合肥、磷肥和尿素分别0.5、0.1和0.2kg及1月、6月施肥,单株发笋数最多;保留株数、施肥种类和数量及施肥季节对毛竹发笋成竹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实生楠竹林培育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新 《湖南林业科技》2006,33(4):53-55,57
利用楠竹实生苗培育的小母竹来营造竹林,具有产量高、成本低、可永续利用、造林成活率高、成林快等优点,为大力发展楠竹资源开辟了新途径。试验初步探讨了实生楠竹林保留株数对楠竹林地径生长、发笋成竹的影响以及叶面积与发笋数、成竹数和平均地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红哺鸡竹是高产、优质的笋用竹种.试验中采取施用无机肥、生物有机肥、种绿肥与不施肥等不同措施,结果是采用A处理(劈山+全锄)和D处理(种绿肥)在发笋数、成竹数及平均胸径、平均竹高相差不大,而B处理(劈山+全锄+化肥)和C处理(劈山+全锄+生物有机肥)的效果明显优于A、D处理,特别是C处理(劈山+全锄+生物有机肥)对发笋数、成竹数及平均胸径、平均竹高等促进效果最好.为红哺鸡竹的丰产培育及绿色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楠竹小母竹造林快速成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研究了楠竹实生苗培育的小母竹造林后疏伐保留立竹株数、施肥种类、数量及季节对竹林平均地(胸)径、发笋数、发笋成竹率的影响,并对竹林平均胸径连年增长规律进行了分析,以期探讨小母竹造林快速成材最佳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对麻竹笋用林进行施肥试验研究,分析得知,鸡粪、复合肥、配方肥3种肥料对竹笋产量和经济纯收入有显著影响,均与竹笋产量、经济纯收入呈抛物线型关系,竹笋产量、经济纯收入随施肥量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种肥料的影响程度顺序依次为:配方施肥、鸡粪、复合肥,配方施肥的最佳施肥方案为鸡400+复60+硫酸锌0.9。  相似文献   

12.
不同营养基质对红松容器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草炭土、腐殖土、马粪、有机肥、锯末、河沙等作为营养土的基本原料,进行了红松容器育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草炭土+腐殖土、腐殖土+马粪(鲜)、草炭土+马粪(鲜)是适合红松生长的3种最佳基质配方,同时还观察了不同播种时间对红松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毛竹林覆盖技术对笋产量及产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毛竹笋用林不同覆盖模式下春笋和冬笋产量及产值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砻糠+稻草的传统覆盖模式,可显著提高冬笋产量,且连续2次覆盖后,冬笋产量增幅更为明显,全面采挖冬笋会影响春笋产量;地膜+稻草的覆盖模式在产量方面虽然不及传统覆盖模式,但由于地膜成本相对较低,其产出效益反而高于传统模式,也值得推广应用;竹林经济产出既受笋产量的影响,也受覆盖材料及笋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5种不同底肥,并以不施肥作为对照,对红千层幼树山地培育生长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得出:树高、胸径和冠幅的生长量均以①处理(羊粪200g/株)为最好,其次是②处理(100g尿素+200g过磷酸钙+50g硫酸钾),表现最差的是F(对照)处理。①处理在树高、胸径和冠幅生长量上分别高出⑥(对照)处理的23.5%、35%和22.7%,②处理在树高、胸径和冠幅生长量上分别高出⑥(对照)处理的19.8%、25.5%和17.7%。①、②处理均可在生产中大量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初步研究了常见肥种浸根施肥对绿竹造林的影响。结果显示,浆内加入磷酸二氢钾、尿素、过磷酸钙对造林第1年的成活率、萌发率及新竹的数量、大小都具有一定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对新竹的株数的影响,不同肥种间无显著差异,但磷酸二氢钾、尿素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对新竹直径的和的影响,各肥种与对照之间都有显著差异,但不同肥种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利用早期笋培育毛竹大径材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早期笋培育毛竹大径材,试验表明:①培客土、施肥料与不培土不施肥的新竹胸径增加不显著,处理之间F=1.150.05(4,12)(3.49);②笋体高径比越小的笋留养的新竹胸径越大,其线性方程如下:培土、施尿素:y=-7x+32.6;培土、施复合肥:y=-2.0949x+20.445;培土、施磷酸二氢钾:y=-0.5886x+15.984;培土施尿素加磷酸二氢钾:y=-0.2.5x+21.4;对照:y=-1.5262x+18.577;③早期笋留养新竹胸径南北走向大于东西走向,且差异显著,t=2.943>t(9)0.05(2.262)。  相似文献   

17.
不同肥料对蓝花楹幼树生长量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开展了5种不同肥料对蓝花楹幼树生长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树高、胸径的生长量均以A处理(羊粪200 g/株)为最好,其次是氮磷钾复合肥,再次是牛粪,最差的是F(对照,不施肥)处理。A处理在树高和胸径生长量上分别高出F(对照)处理的82.6%和44.7%。不同肥料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将磷肥、尿素和桉树专用肥3种肥料分为3个水平,对4个不同初植密度广林9号桉树幼林进行施肥处理。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及不同初植密度对桉树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种类及施肥量对广林9号桉幼林生长差异显著,桉树专用肥的影响极显著,尿素影响显著,磷肥影响不显著,其中尿素随施用量的增加对苗木生长存在抑制作用;桉树专用肥随施用量的增加对苗木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初植密度的1年生广林9号桉幼林生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黄甜竹笋用林丰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黄甜竹笋用林集约经营 ,促进早出春笋和高产培育。于秋冬季黄甜竹“孕笋期”采用竹林地灌溉 ,施“孕笋肥”促进其春笋孕育 ,并进行林地覆盖砻糠、稻草等增温、保温 ,促使林地地温稳定、持续达 14℃以上 ,可使黄甜竹春笋提前 2 0~4 5d出笋 ,且早期笋市场热销价高 ,产值翻番 ,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翌年 5、6月份黄甜竹“发鞭期”施用“壮鞭肥” ,以深翻、深层施肥 (深度达表土层下≥ 30cm)可复壮竹林 ,达到黄甜竹林丰产培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