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以伊犁河谷雨养旱地栗钙土区麦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田间调查、取样和实验室测定的方法,探索研究栗钙土旱作麦田耕层肥力指标的变化,研究新疆雨养旱地栗钙土不同产量水平土壤肥力差异,为新疆雨养旱作区土壤肥力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高产田与中产田的表土层和稳定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CEC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低产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下降趋势明显;不同产量水平栗钙土耕作层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差异不明显;速效养分含量差异在耕作层随土层加深明显加大,高产田表土层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低产田高62.2%、40.3%、34.5%,稳定层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分别较低产田高50.6%、48.4%,犁底层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低产田高80.8%、124.6%、70.5%;不同产量水平地块冬小麦产量与耕作层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EC、全氮、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提升伊犁河谷雨养旱地小麦产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不同产量水平地块犁底层土壤肥力和改良低产田耕层土壤肥力性质,尤其是增加低产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林近自然不同经营管理措施下土壤肥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近自然不同经营管理措施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土壤肥力的影响。  方法  在贵阳市近自然经营开阳项目区分别选取马尾松林近自然择伐、近自然间伐、近自然抚育及对照组,综合评价不同管理措施对马尾松林下土壤肥力的影响。  结果  近自然择伐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钾、全磷、速效磷、脲酶、碱性磷酸酶质量分数都高于对照,呈增加趋势,其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钾、全磷、速效磷的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近自然间伐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蔗糖酶质量分数都高于对照,呈增加趋势,其中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的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但脲酶质量分数呈减少趋势;近自然抚育的土壤碱解氮、全钾、速效磷、脲酶质量分数呈减少趋势。其中碱解氮和全钾差异显著(P<0.05),蔗糖酶质量分数有增加趋势。近自然间伐和择伐马尾松林分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得分与相应对照差异显著(P<0.05),抚育差异不显著(P>0.05);近自然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物理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  结论  近自然间伐与择伐对马尾松林分土壤肥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马尾松林分土壤肥力的维护和提高有重要意义;近自然抚育对林分影响不显著。图1表6参19  相似文献   

3.
以南亚热带地区红椎和杉木纯林及其不同比例混交的5种林分类型(红椎纯林、杉木纯林及3种不同混交比例的红锥+杉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在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对其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种林分土壤pH值为3.98~4.65;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pH值和全钾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整体呈减小趋势;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土壤化学性质差异不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各土壤肥力因子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均得出,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肥力呈减小趋势,红椎纯林土壤肥力较好,杉木纯林土壤肥力较差。  相似文献   

4.
土壤肥力变化与棚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金华市郊不同棚龄的设施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大棚设施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随棚龄的增加而递增,均与棚龄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311、0.9517和0.9749。其中,土壤有机质积累明显,含量均已达极高水平;而设施栽培年限≥5年的土壤速效氮、磷含量基本处于中高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设施土壤pH值随棚龄增加而降低,两者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土壤酸化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延边地区水田的土壤养分含量状况,采集了不同区域的水田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pH值、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研究表明,土壤表层呈酸性,处于水稻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土壤有机质和氮素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在根系分布区域含量下降迅速,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以下.在根系分布区域,虽然全磷含量处于稍缺水平,但速效磷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在较深土层磷素含量逐渐增多,呈向深层迁移和积累的趋势.土壤钾元素含量在根系分布区域处于中等水平以上,速效钾含量有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总体上,延边地区水田土壤肥力并不高,而且与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时相比有下降趋势.为了稻田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增施肥料,特别是有机肥料,做好土壤监测,注意磷素的迁移积累问题.  相似文献   

6.
分析测定了在恒温条件下4种不同处理菜籽饼发酵过程中速效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不同处理菜籽饼发酵过程中速效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发酵过程中以菜籽饼+微生物菌剂的处理速效养分含量增加最显著,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5.09%、256.46%和31.00%,且均与对照呈极显著差异;随着菜籽饼发酵时间的延长,速效养分含量增加,且腐熟到一定程度时含量达到最大值;菜籽饼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施用,明显增加茶园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高茶园土壤肥力,增加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7.
荆州市郊区菜地土壤肥力特征及合理施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荆州市郊菜地土误用粮田土壤进行调查取样,测定了容重、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面养分含量,菜地土壤比粮田土壤肥力明显改善,且随种菜年限延长呈提高趋势。但菜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5种有机地表覆盖物(木屑、松针、核鳞、树皮、枯叶)对城市园林植物茶梅土壤三参数(温度、含水量、电导率)、养分、微生物的影响,同时对其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灌木茶梅地表覆盖不同的有机覆盖物后,土壤温度和水分都呈升高趋势,土壤电导率除了覆盖木屑处理略高于对照(不覆盖)之外,其他覆盖处理都低于对照;土壤速效磷、有机质、速效钾含量都明显增加,速效氮含量变化则各有差异,土壤的pH值都呈下降趋势;土壤放线菌和细菌的数量都高于对照。灌木茶梅覆盖地表有机物处理后,通过对其土壤的三参数、养分及微生物相关分析可知,土壤温度与电导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速效磷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硝态氮与真菌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铵态氮与放线菌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有机覆盖物处理后茶梅土壤肥力进行评价,土壤肥力综合得分排名为:核鳞枯叶树皮松针木屑对照。由综合得分排列顺序可知,覆盖核鳞和枯叶的茶梅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均处于平均线以上,覆盖树皮、松针、木屑的土壤肥力综合得分虽然低于平均线,但是它们的综合得分却都高于对照处理,表明有机地表覆盖物对茶梅土壤肥力改善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荆州市郊区菜地土壤取样测定了容重、PH、有机质、全氮、碱争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其 结果表明,菜地土壤肥力比粮田土壤明显改善,且随种菜年限延长呈提高趋势。与粮田土壤比较,菜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0.
采集位于粤东北山区的梅州市雁南飞茶园表层(0~0 cm)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肥力指标和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雁南飞茶园土壤pH值平均为4.23,酸化趋势严重;有机质含量为2.81%,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为127、39.6 mg/ks,均达到NY/T391-2000土壤肥力Ⅰ级水平,但速效磷含量样点间差异显著;速效钾含量较低,处于NY/T391-2000土壤肥力Ⅱ级水平;土壤肥力综合系数为1.14,总体上属中等肥力水平范围;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0.34~0.92,环境质量属于安全至警戒水平,部分茶园的土壤铜污染指数较高、已达轻度污染水平,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说明该茶园的种植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区撂荒农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超  刘国彬  薛萐  肖列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8):3809-3817
【目的】探索农耕地撂荒对土壤微量元素演变特征的影响,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中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恢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农耕地撂荒后不同坡向土壤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变化趋势。【结果】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撂荒后,阴坡由于土壤温度较低,含水量较大,植被生长旺盛。有机碳、全氮、有效锰、有效铁、有效锌含量变化规律性较强,表现为在演替前期变化较小,而后期随撂荒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增加,有效铜则随撂荒年限呈降低趋势。阳坡土壤有机碳、全氮及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则随年限呈波动变化。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量元素密度变化不同,阳坡土壤有效铁和有效锌密度在演替前10年明显高于阴坡,而在10年后显著低于阴坡;有效铜密度在前5年略低于阴坡,5年后明显高于阴坡。【结论】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撂荒20年后,虽然4种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有所提高,但仍处于低或极低水平,因此黄土丘陵区通过自然演替来改善土壤微量元素状况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槟榔种植年限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结合室内常规分析的方法,对槟榔种植不同年限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与种植年限有紧密联系,随槟榔种植年限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相比,种植槟榔5 a 后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P <0.05);种植槟榔5~20 a,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极显著(P <0.01);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随槟榔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步上升;种植年限5 a 到8 a 土壤速效钾从极缺水平上升到很缺,而种植年限从8 a 到20 a呈现降低趋势,接近极缺水平;总体来看,随槟榔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增强,说明种植槟榔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种植8 a 槟榔园土壤肥力可上升一个级别.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明油菜产量与其品质性状的关系。[方法]以三北98和油研599为材料,采用正交旋转设计研究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结果]结果表明:①三北98和油研599油菜品种产量对品质性状的影响均以芥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但两个品种的芥酸含量均低于2%,且三北98为0.90%,油研599为1.24%;棕榈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②不同产量水平下各品质性状的差异,三北98以廿碳烯酸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油研599仅有种子蛋白质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而两个油菜品种各品质组合性状间均无显著差异。③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芥酸、含油率与产量呈负相关,种子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且硫苷、棕榈酸、硬脂酸、廿碳烯酸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小,饱和脂肪酸、脂蛋总量、不饱和指数、不饱和脂肪酸、18碳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之比、油酸与亚油酸之和与产量呈正相关,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与产量呈负相关。④同一品种产量大幅度增加时,芥酸和含油量、芥酸链脂肪酸总量呈降低趋势,而种子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脂蛋总量、不饱和指数、不饱和脂肪酸总量、18碳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之比、油酸与亚油酸之和呈升高趋势。⑤种子蛋白质含量增加,饼粕品质变优;不饱和指数增加,油的稳定性降低;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油酸与亚油酸之和总量增加,有利于人体吸收利用的脂肪酸总量增加。[结论]为优质杂交油菜的高产保优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西藏山南地区不同比例箭筈豌豆与丹麦"444"燕麦的混播效应。结果表明,混播可明显提高产草量和牧草品质,不同混播比例间的产草量、粗蛋白、粗脂肪、NDF、Ca和P含量差异显著(P<0.05),AD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箭筈豌豆比例的增加,粗蛋白、粗脂肪、Ca和P含量随之增加,而NDF、ADF含量增加。播种比例以箭筈豌豆(50%) 丹麦"444"燕麦(50%)为佳,产草量较高,品质较好。混播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的含量。箭筈豌豆与丹麦"444"燕麦按此比例混种在西藏山南可以推荐推广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饲草品质。  相似文献   

15.
永登县龙泉镇和柳树乡农田土壤养分特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永登县龙泉镇和柳树乡作物收获后的64份耕层土样化验分析表明,种植不同作物地块有机质含量处于中下水平(10~20 g/kg),全氮处于中上水平(1.0~1.5 g/kg),碱解氮处于中下水平(60~90 mg/kg)。不同行政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4.5、0.3、1.8 g/kg;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速效钾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25.26、13.74、37.60 mg/kg;土壤全磷平均含量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变化不明显。由此可见,永登县龙泉镇和柳树乡8个行政村不同作物布局区土壤有机质均处于贫乏状态,速效氮有所提高但还是比较缺乏,速效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速效钾处于丰富水平但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长武县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的土壤有机质,易氧化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微量元素、土壤酶活性、粘粒、阳离子交换量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指数标度法确定判断矩阵,对传统层次分析模型进行了改进,确定了权重系数,利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指数法计算土壤质量指数.结果表明,以指数标度法作为改进应用干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了有效的递阶层次分析结构,避免了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的过程.与用偏相关系数确定权重相比,层次分析模型使土壤质量各指标的权重区分度更加明显,避免权重平均化的趋势.根据两种权重得出的土壤质量指数进行方差检验(P=0)的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评价结果显示,长武县土壤质量受地形部位影响较大,土壤质量指数分布在0.19~0.71之间,有75-2%的土壤质量处于中等水平,有17.9%的土壤质量处于贫瘠状态.  相似文献   

17.
施肥是影响土壤养分、土壤生物学特性及农作物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探明西南紫色土地区冬春茬甘蓝露地栽培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对甘蓝栽培的影响,以早熟耐抽薹的2个春甘蓝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100%化肥(CK)、70%化肥+30%有机肥(T1)、50%化肥+50%有机肥(T2)及100%有机肥(T3)共4种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比处理,系统比较了增施有机肥对春甘蓝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及甘蓝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增施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及甘蓝品质均有明显影响。同一甘蓝材料,根际土壤转化酶、β 葡萄糖苷酶、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表现为T3>T2>T1>CK,大量增施有机肥的处理T3、T2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处理T3、T2的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也明显高于CK,以T3含量最高,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速效氮含量则无显著差异;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指标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此外,T3处理的春甘蓝综合品质最高,T2与T1次之。同种施肥处理下,不同甘蓝品种间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品质差异显著。由此说明,减少化肥投入、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西南紫色土地区的土壤质量,促进甘蓝综合品质的提高,研究为生产安全优质的蔬菜产品及发展可持续农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张家川县耕地土壤肥力指标的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土壤肥力质量、结合GIS分析各肥力指标及土壤综合肥力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呈碱性,恭门镇南部地区碱性较强;有机质含量中等,闫家乡有机质含量最丰富为1279.79 mg/kg;全氮含量较丰富而速效氮缺乏,均呈现从西到东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速效钾、有效磷的含量丰富,呈现东高西低、南低北高的分布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张家川镇、恭门镇土壤速效养分供应能力强、但保肥能力较差;闫家乡土壤养分蓄积能力强。土壤综合肥力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闫家乡、张家川镇、恭门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综上,研究区内土壤养分及综合肥力分布不均,需协调氮、磷、钾肥施用比例,做到“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精准施肥,促进肥效发挥。  相似文献   

19.
分别于2013、2014年8~10月对河北省廊坊市农田土壤进行初步调查,共选择该市23个农田样点,结合土壤理化分析的常规方法,通过分析p H、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等指标进而评价该市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廊坊市农田土壤为弱碱性(8.33),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5.64 g/kg,全氮平均含量为0.99 g/kg,碳氮比均值为16.79,速效钾平均含量为288.47 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9.37 mg/kg。从种植的植物来看,各种蔬菜的农田土壤养分均低于玉米农田。从区域分布特征看,廊坊西部地区农田土壤养分的各项含量均略高于总体平均值,且差值较小,而北部与东部地区的各项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20.
土壤有机质及酶活性是反映植被更替对土壤质量作用与影响较为敏感的指标,对分析制约地区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在彬县果区土壤及地形条件与管理水平基本一致的条件下,以农田土壤(对照)与8年(幼龄)、21年(老龄)果园为研究对象,研究其0~40 cm土层深度内的有机质、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0~40 cm土层范围内,农田演替为果园,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了土壤脲酶活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土层出现累积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少,而碱性磷酸酶和脲酶在剖面上呈现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因此,在0~40 cm土层植被更替及植果年限对土壤生物质量影响明显,可能会对果树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