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植被长势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四类生态保护重要区域为研究区,选取年累积NDVI作为指示因子,监测评估了1998-2007年间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的植被长势特征.结果表明:(1)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总面积为536.59万km2,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5.89%.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重叠面积较大,分别占到相应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53.36%和50.20%.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他三种类型区域的空间叠加关系较好,尤其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叠面积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5.10%.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重叠面积分别占各自面积的63.73%和39.15%.(2)对于植被长势总体状况,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中东部的植被状况好于西部.植被状况较差的区域面积为10.59%,植被状况一般的区域面积为29.59%,植被状况好的区域面积为23.44%,植被状况较好的区域面积为36.39%.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优先区的植被状况好于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差异最大.(3)对于植被长势变化趋势,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的植被状况整体呈现出变好趋势.62.39%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较为稳定,22.69%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呈现出变好趋势,14.93%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呈现出变差趋势.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植被变好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植被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最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最小.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判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量化判定是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的热点之一。以甘肃省11个主要天然林区作为优先保护区判定的基本地理单元,以兰科植物的区系丰富度、特有性和等级性作为评价指标,运用区系互补性原理确定最低保护区组合及其优先序。结果表明:甘肃省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为:白龙江下游林区、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小陇山林区、康南林区;最低保护区组合按其优先序依次为:白龙江下游林区、白龙江中上游林区、东祁连山林区。所设计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判定方法继承了关键区系分析法和保护优先区域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考虑居群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3.
植物保护重要区识别和空缺分析是制定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的重要内容。以秦岭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为研究对象,选取71种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目标保护物种,基于文献资料和数字植物标本信息,建立重要植物生境数据库。利用物种生境适宜性评估方法识别植物保护重要区和空缺区。结果表明:1)秦岭优先区植物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主要分布于西秦岭的中高山区,总体呈中西部连片集中、东部零散分布的特点。2)786.01 km2的植物保护极重要区处于自然保护区的管控范围,仍有4 869.79 km2的极重要区尚未得到自然保护区覆盖,保护空缺较大。3)2000-2015年,秦岭优先区林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一般重要区、重要区和极重要区的人类活动强度依次降低。研究结果可为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优先保护区规划作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积极的研究意义.优先保护区识别与规划的方法主要有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理论、保护空缺分析方法、系统保护规划理论、多准则决策分析理论等.所涉及的关键问题有保护目标确定、保护价值与保护成本分析、保护与经济开发共赢以及保护区管理策略的变化等方面.主要分析了不同保护规划方法的理论特征及研究进展,并通过对优先区规划的关键问题的探讨列举不同规划方法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5.
根据长期野外调查数据及相关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对陕西黄龙山及其周边区县同域分布的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适宜生境进行预测,并分析2个物种的生境需求及重叠状况.结果表明:2个物种的适宜生境分布格局相似,主要分布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及周边区县,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1268.75、2218.37 km2,适宜生境重叠面积为1162.63 km2,分别占褐马鸡、环颈雉适宜生境总面积的91.64%、52.41%.2个物种在陕西延安黄龙山保护区的适宜面积分别为549.35、745.88 km2,分别占该保护区面积的60.58%、82.25%,且在黄龙县适宜生境重叠面积最大,其次是韩城市、宜川县、洛川县.2个物种对环境因子的选择表现出相似性和一定差异性.相似性表现为:对2个物种生境分布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最湿月降水量、到道路距离、最湿季降水量.差异性表现为:对于最湿季降水量,环颈雉比褐马鸡适应范围更广;对于到道路距离,褐马鸡比环颈雉适应范围更广.此外,最热月最高像元温度对环颈雉影响较大,而最冷季降水量和最热季平均温度对褐马鸡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通江县五台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内猕猴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从海拔因子来看,除去研究区内猕猴不适宜区域,适宜猕猴生存的面积达到整个保护区面积的92.45%;从坡度因子来看,研究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猕猴生存总面积达到整个保护区面积的84.8%;从坡向因子来看,研究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猕猴生存总面积达到整个保护区面积的70.7%;从河流分布来看,其中适宜区域所占比例达到总面积的20.31%,最适宜和次适宜面积的比例分别为68.06%和9.20%,适宜总面积达到整个保护区面积的97.57%;从森林植被来看,研究区最适宜面积的比例达到67.5%,结合适宜和次适宜区域,总面积比例为99.7%;从干扰因素来看,除去不适宜区域,适宜猕猴生存面积达到整个保护区面积的99.58%.生境综合评价适宜面积为13 730.23 hm2,占总面积的47.98%;次适宜面积为1 077.48 hm2,占总面积的35.22%;不适宜面积为4 807.328 hm2,占总面积的16.8%,评估结果与猕猴实际分布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与热点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物种丰富度格局和热点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本文基于珍稀濒危物种名录信息,结合遥感影像、文献信息和专家经验,研究了大熊猫分布区内珍稀濒危物种及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的丰富度空间格局,确定了物种丰富度热点区,分析了大熊猫保护区对热点区保护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大熊猫分布区内,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珍稀濒危物种有293种,包括哺乳动物109种、鸟类58种、爬行动物18种、两栖动物35种、高等植物73种;其中,IUCN极危物种11种、濒危物种48种、易危物种111种、近危物种74种,列入CITES附录Ⅱ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6种;293种珍稀濒危物种中,133种为中国特有,19种为大熊猫分布区特有。大熊猫分布区中,岷山的文县和平武,邛崃山的汶川、宝兴和康定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达到15~19种/km2,物种密集区呈块状或线状破碎化分布;秦岭山系、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的集中分布区,丰富度为5~6种/km2;海拔1400~1600m和1800~2000m,分别为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海拔区段,物种丰富度达186种和77种;800~2800m是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最密集的海拔范围,分别覆盖了88.4%的珍稀濒危物种和87.2%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分布区有6个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热点区,占分布区总面积的10.5%,覆盖了分布区85%的珍稀濒危物种;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占分布区总面积的17.2%,覆盖了85%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保护区,覆盖了27.6%的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和21.4%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保护了71.7%的珍稀濒危物种和70.7%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大熊猫保护区的有效性和维护大熊猫种群的持续生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是一个孤立的小种群,急需开展救护措施。通过分析该物种在保护区内的适宜生境,为保护区制定物种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基于GIS技术,结合该保护区内中华斑羚分布位点和生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斑羚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平(AUC=0.967),其中月平均昼夜温差、最干月降水量、海拔、距护林站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斑羚的分布有重要影响;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中南部,适宜生境面积为4891.23hm2,占研究区域的4.59%;不考虑干扰因子情况下,适宜区面积可增加12685.14hm2。结论斑羚的生境选择可能与斑羚对觅食利益和捕食风险的权衡有关;斑羚对干扰因子具有回避效应,且干扰因子对斑羚适宜生境影响显著,建议控制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以降低人为干扰。模型预测结果初步明确了斑羚在保护区内的分布状况,对保护区制定斑羚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优先保护区规划作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积极的研究意义。优先保护区识别与规划的方法主要有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理论、保护空缺分析方法、系统保护规划理论、多准则决策分析理论等。所涉及的关键问题有保护目标确定、保护价值与保护成本分析、保护与经济开发共赢以及保护区管理策略的变化等方面。主要分析了不同保护规划方法的理论特征及研究进展,并通过对优先区规划的关键问题的探讨列举不同规划方法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万峰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地貌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是我国滇东喀斯特山地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滇东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本文在对保护区内现有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典型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感染力、面积适宜性、潜在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对保护区的保护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认为保护区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对保护喀斯特地区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重要物种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点区域。基于生态学“源”“汇”理论,提取2000-2016年生态系统转移变化较小、生境质量较好的生态斑块和各类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并进行连通性评价,提出生态网络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林地、灌丛是该区域物种迁移和扩散过程中起主导连接作用的景观类型,占生态廊道面积比例的63.9%,其次是草地,占生态廊道面积比例的13.87%;潜在生态网络结构连接度较高,但部分廊道结构较复杂,冗余性较高;通过重力模型优先选择相互作用力>5的生态廊道,并提取出32个生态断裂点和28个“暂栖息地”,最终提出保护生态源地、分级生态廊道、规划暂栖息地和修复生态断裂点等生态网络优化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太行山优先区-太行山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北温带原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保护对象,是我国北方红松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首个通过森林认证的自然保护区。对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有助于提高对自然保护区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能够为生态功能区划布局,保护区的规划、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的货币化补偿政策提供价值评定依据。  方法  根据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旅行费用法、影子工程法等定量分析方法,从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3个维度对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全面重新估算。  结果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49 366.42 × 104元/a,平均每公顷价值8.22 × 104元/a,高于已有对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价值研究和全国森林的平均水平。按具体项目划分,生物多样性保护(36.80%) > 涵养水源(21.34%) > 保育土壤(19.88%) > 固碳释氧(15.02%) > 净化大气(5.61%) > 累积营养物质(0.80%) > 服务社会(0.39%) > 社区发展(0.14%)。  结论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应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核心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延续为生态系统服务提供了可持续的源动力。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及保育土壤等生态功能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汶川地震灾区碳储存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利用ArcGIS平台计算了灾区四大碳库(地上部分碳、地下部分碳、死亡有机碳和土壤碳)碳储存密度,分析了碳储存空间格局和规律.结果表明:灾区碳储存总量3.97×108t,平均碳密度52.2t/hm2,其中亚高山常绿针叶林碳密度和碳储存最高.碳储存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大于35.地区碳储存量达1.3×108t,占灾区碳存总量的33.9%.碳储量随海拔增加呈现波动的曲线,0-750m区域碳储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750-1750m区域段碳储量因地震对植被的破坏出现下降,然后又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到3250m时出现碳储存量高峰,储碳量达7273t,之后又逐渐下降.此外,通过对比地震前后灾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得出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总体减少为9.98×106t,而地震对碳储存功能的影响主要是植被破坏导致的碳储存降低,其中退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彭州和什邡的北部山区,并沿龙门山向西南方向延伸.研究结果直观反映了灾区碳储量空间格局,为决策者实施破坏区植被恢复策略以及地震灾区碳管理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九岭、幕阜山分布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37个(含42种),是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本在实地调查和数量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本区中国特子植物特有属的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区系地理特征,探讨了本区与邻近地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分布的联系及其重要地位,并对特有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威宁草海湿地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世江  任金铜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63-8264,8267
应用ArcGIS软件采集草海湿地区域的空间数据,利用2011年威宁县统计数据、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实调数据,采用生态服务功能相关研究方法,估算威宁草海湿地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同时分析生态服务价值构成差异。结果表明,草海湿地区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43 910.23元/hm2,在我国西南地区属高值区;各类生态服务功能构成中,生态多样性保护、废物处理、水源涵养服务价值所占比例较高,说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湿地净化、水源涵养功能,是草海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周洁  李伟 《现代农业科技》2011,(13):370-372
羌族村寨是羌民的传统聚落,是"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羌族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桃坪羌寨在"5.12"地震后的重建困境,论述了寨子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和灾后旅游恢复重建的深切关系。自然生态景观是羌族文化中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有力的保护,从而使桃坪羌寨的旅游发展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列举桃坪羌寨的农耕资源,挖掘其中的旅游价值,对桃坪羌寨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探索利用遥感手段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可行性,笔者采用空间制图、冗余分析(RDA)等技术方法探究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生物多样性在景观尺度(景观多样性)与物种尺度(物种丰富度)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物种多样性整体较高,高值区主要位于中南部的宝兴县、天全县和汶川县。这一区域植物共计231科1 302属5 675种,动物共计39目141科1 049种。(2)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景观多样性整体较高,其中,北部高于南部,靠近川西北高山峡谷一侧高于成都平原一侧。(3)景观多样性对物种多样性的模型解释率可达41.64%。物种多样性与景观指数PR、ENN_SD具有强正相关,与PRD具有强负相关。景观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建议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物种本底调查,整合现有各类物种、遗传资源数据库,以尽快摸清家底,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客观政策建议;进一步深入开展景观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关联研究,探索利用遥感技术,从景观尺度动态监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红线的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洱海流域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为对象,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划定红线区;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将生态红线区作为生态源地,建立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根据生态红线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其划分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红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和“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3类,面积分别为81.92、656.37和536.0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5%、25.24%和20.62%。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由生态源地,高、中、低3种水平缓冲区,47条生态廊道和14个生态节点构成。其中,高、中、低3种生态安全格局缓冲区,面积分别为359.88、294.9和1 945.42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3.84%、11.34%和74.82%。结论本研究根据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选取参评因子划定生态红线,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分提供了实践参考。根据生态红线区识别生态源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不仅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也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定及应用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GAP分析是评估区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性的科学方法.收集了截至2013年9月福建省已建的93个自然保护区相关资料,在分析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热点区分析和GAP方法分析了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3个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物种尺度上,存在鼋、大刺鳅、虎纹蛙等12种保护空缺物种;(2)生态系统尺度上,已建自然保护区基本涵盖了福建省全部生态类型,但内陆湿地与水域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仅占该类型生态系统总面积的3.13%,远远低于国际标准(10%);(3)景观尺度上,福建省漳浦前湖湾湿地、永定王寿山等17个地区存在空缺,亟需加强这些空缺区的保护,以进一步完善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