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秸秆覆盖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根据山西寿阳试验区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繁,致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现状,于1998~1999年进行了春玉米地秸秆覆盖农田水分调控试验,以减少土壤表层水分蒸发、提高降水利用效率,促进试验区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具有明显的抑蒸保墒效应,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降水资源,土壤储水量明显增加,促进了农田水分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形成,因而水分效益显著,不同降水年份,每公顷玉米产量增加582~2235.1kg,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14~0.50kg/(mm  相似文献   

2.
旱地春玉米田微集水保墒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1992~1994年在北方旱区农业综合发展研究的寿阳试验区的农田水分平衡定位试验资料,研究分析了旱地春玉米田微集水保墒技术的蓄水保墒效果。结果表明:微集水处理的降水入渗深度比对照增加;微集水处理的0~200cm土层的蓄水量,在玉米苗期、需水关键期和成熟收获期均比对照增加;农田微集水保墒技术有调控农田蒸散量的作用;农田微集水保墒技术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且在旱年更为显著;微集水保墒技术使水分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3.
以长武农业生态试验区为例,采用地块为计算单元,探讨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区域范围内土地生产力估算。通过对各地块光、热、水、肥等生态因子对小麦、玉米两个主要作物产量效应分析,计算了试验区耕地生产潜力。并且结合试验区人口及人口消费资料,估算出试验区人口容量。  相似文献   

4.
为修复陕北石油开采区土壤中石油污染物,采用优化原位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方法与微地质环境相结合的微生态技术,在试验区均匀加入了3%的优化菌群制剂,调控了土壤温度、含水量、氧和营养物质等,进行了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降解与修复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区土壤中人为添加石油平均含量在2 121.5 mg/kg时,经过11~32 d原位微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土壤中的石油含量降解率可达69.52%~88.11%,而对照区土壤中石油含量变化不大,降解率<20%,说明在自然条件下土壤中石油降解是缓慢的.这个试验验证了地质微生态修复技术在陕北黄土区土壤石油污染修复的有效性,探索了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农田防护林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对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围绕农田防护林对风速结构及风蚀驱动力的影响、林网体系边界层气流物理特征以及对作物生长环境的调节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及其研究现状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重点与研究热点,对农田防护林学这一学科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保护者受益"原则为基础,从维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角度出发,通过建立不确定状态下政府对农田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函数和农户对农田生态补偿的受偿意愿函数,得到符合帕累托改进的农田生态补偿标准的取值区间;再以湖北省为例证,利用条件价值法估算农户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受偿意愿,分析了影响农户受偿意愿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政府制定的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应不低于农户的平均受偿意愿,对应湖北省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应不低于5 541.15~6 778.20元/hm2,低于这一标准的农田生态补偿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不足以对农户形成有效的补偿激励,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损失;(2)受访者家庭农业收入比重、农田生态环境改善的心理期望对于农户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受偿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受访者年龄、家庭劳动力比例和家庭承包地流转情况对农户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受偿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针对传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缺乏从自然、社会和经济综合的角度考虑土地利用问题的缺陷,建立了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武汉市黄陂区为试验区,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综合考虑的土地利用的经济和生态需求,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仅注重土地自然条件的不足,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农田福寿螺生物入侵需要加以研究的生态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福寿螺已成为我国南方稻区主要的入侵生物之一,近年来,对水稻等农作物以及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日趋加重。本文对我国农田福寿螺的生物入侵危害状况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今后关于农田福寿螺生物入侵需要加以研究的生态学问题,包括农田福寿螺的生态适应性与耐性规律、农田福寿螺的种群暴发规律与预测预警、福寿螺的生态风险、农田福寿螺的综合防治与生态控制等。  相似文献   

9.
郝仕龙  李春静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2):135-138,144
提高土地生态效益是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利用的关键。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生态承载力分析方法,以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为切入点,对上黄试验区1982年、2000年和2010年3个时间序列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上黄试验区1982年、2000年和2010年的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242.47,750.53,929.68 hm2和0.67,1.47,1.86 hm2,呈现出增长趋势,表明上黄试验区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扩大以及单位土地生态生产能力的提高是生态承载力提高的原因,尤其后者是生态承载力提高的关键。本研究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丘陵地区城乡结合带生态农业旅游景观应按坡度和等高线设计,形成“垂直生态景观模式”。试验区道路系统依地形贯穿全园,“农家乐”型生态农业旅游散布试验区内。试验区生态植被良好,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垂直景观林带有助于降低气温和土温,减少土温日变幅,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和防止水土流失。优美的景观环境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生态效应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学术论文,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论述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生态效益研究的必要性:从土壤生态恢复的目的、意义及概念出发,介绍了植被恢复与土壤生态的关系,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环境以及与土壤生物酶活性的关系。据此提出了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并预测出可能得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大庆油田自开采以来已经过近五十年的历程,随着油田用地不断扩张的同时,油区内的土地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通过实地调查,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熵权系数法对2004年大庆的喇萨杏油田区内土地生态安全情况进行定量的评价,结果表明油田区内土地生态安全情况较为严峻,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在风险级,油田区内土地退化情况严重,土地复垦整治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不能及时采取相应整治措施,油田区内土地生态环境还会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3.
在盆栽模拟复垦的条件下,利用传统平板计数法与BIOLOG方法相结合研究菌剂与缓释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菌剂与缓释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同时对土壤酶活性也具有有明显的影响。就脲酶而言,由于缓释肥与菌剂的配合施用,抑制了其活性,延长了缓释肥的肥效。通过对磷酸酶的研究发现,由于菌剂的加入促进了磷酸酶的活性,菌剂与缓释肥配施处理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纯化肥处理的。通过多样性指数的测定表明菌剂与缓释肥配施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等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说明菌剂与缓释肥配施不但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均匀度,从而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限制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重庆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维护库区生态环境,保证库区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库区移民安置区是整个库区经济最活跃、土地承载压力最大、生态最敏感的区域。本文在分析库区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特征、社会经济现状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评价了该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水平,系统阐述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限制因子和产生原因。安置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限制因子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距、土地资源利用优化配置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资源环境问题、扶贫问题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等6大因子。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经济发达区金坛市土地生态状况评价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针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效应和问题,从土地管理与调控的角度,构建土地生态基础性、结构性、胁迫性、效益性指标。通过信息挖掘、熵值赋权和空间叠加计算,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对金坛市土地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地生态状况总体趋势:以林地为主的西部丘陵山地好于以农业种植为主的中东部平原地区;农村地区好于城市发展区,呈现出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递增的格局。土地生态综合分值最高的是西部的山蓬村(其分值为0.646);最低的是电胜村(其分值为0.176)。进一步对各指标进行聚类,将研究区划分为5类生态区;并以各指标为自变量、生态分值为应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出各类生态区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最后,结合研究区地形和生态规划,提出西部丘陵山地生态控制区、中东部平原城乡生态协调区和中心城区平原生态优化区三大生态管护区,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潞安矿区景观尺度的土地质量定量评价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西潞安矿区为例,以基于“P-S-R”框架的矿区景观尺度的土地质量指标为主线,综合运用空间信息科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学等学科原理与方法,探讨矿区景观尺度的土地质量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和方法等,并根据结果提出潞安矿区土地质量建设和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具有景观生态学基础。将景观生态学中的干扰与稳定思想引入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中,以漳州各县(市、区)为参评区域,从干扰度、生产力、稳定度三个方面构建蔓延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20个指标,采用均方差权重赋值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通过弹性检验。说明用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确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绿当量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评价的度量指标,引用生态绿当量数学模型,以固原市上黄试区为例,利用1982年、2000年及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测算上黄试区不同时期各种用地类型的绿当量和总绿当量,用以衡量生态环境状况。结果表明:1982年,上黄试区生态绿当量为0.88,说明该时段生态服务功能差,没有达到应有的生态标准;1982—2000年,这时期为治理期,经过近20 a的生态综合治理,到2000年该试区生态绿当量达到1.266,说明该试区生态环境达标,生态服务功能良好;2000—2010年,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条件下,坡耕地进行了深度地退耕,至2010年,该试区生态绿当量达到1.479,说明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生态绿当量作为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指标具有涵义明确、计算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毛乌素榆林沙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榆林风沙滩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进行了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开发试验,建立了10种农林复合经营示范模式,总结分析了农林复合经营开发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为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耕地生态位及其数学测度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并对耕地生态位的主体、本质、类型、特征及其演替规律作了系统阐述;构建了耕地生态位数学测度模型,包括耕地生态位宽度模型、耕地生态位扩充压缩度模型、耕地生态位商模型和耕地数量生态位重心模型,从而为区域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