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红火蚁检疫饵剂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鱼粉、火腿肠、甘蔗粉、蜂蜜、玉米粉、花生油等几种动植物性饵剂,对红火蚁进行了触角电位反应、室内趋向反应以及野外诱集试验。结果表明,几种饵剂均能引起红火蚁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其中以鱼粉引起的EAG反应最大,蜂蜜引起的EAG反应最小。室内趋向反应试验结果表明,鱼粉与花生油的混合物效果最佳,反应率达到了82%。田间诱集试验结果也表明,鱼粉与花生油混合物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西方蜜蜂采集蜂食用茶多酚溶液后,对3种报警信息素成分的触角电位反应,为探讨茶多酚在神经生物学中的作用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以西方蜜蜂为试验对象,按照长效和短效确定2个作用时间饲喂其不同质量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后采用触角电位(EAG)技术检测蜜蜂对3种报警信息素乙酸异戊酯(IPA)、乙酸辛酯(OA)和乙酸苄酯(BA)的EAG反应。【结果】茶多酚长效作用比短效作用更能增强采集蜂对3种报警信息素成分的EAG反应;茶多酚短效作用的蜜蜂对OA的EAG反应比IPA小,但长效作用的蜜蜂对OA的EAG反应比IPA强;在3种报警信息素成分中,蜜蜂对BA的EAG反应最强。【结论】蜜蜂在茶多酚干预下对不同报警信息素成分的敏感性会发生明显变化,表明茶多酚可增强蜜蜂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3.
明确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基因在RNA干扰前后的触角电生理(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可为中蜂嗅觉识别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在前期对中蜂气味结合蛋白AcerOBP14基因序列、荧光竞争气味结合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试验进一步采用饲喂法对中蜂采集蜂AcerOBP14基因沉默后,进行qRT-PCR及EAG试验,筛选出对AcerOBP14有效干扰的序列,并比较干扰前后触角对不同气味物质EAG反应能力的变化.结果 表明,合成的2个不同片段大小的dsRNA均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降低AcerOBP14 mRNA表达水平,dsAcerOBP14-1在饲喂48 h时沉默效果最好,沉默效率为68.9%.与只饲喂30%糖水的对照组相比,饲喂dsAcerOBP14-1的采集蜂触角对2-庚酮、α-法尼烯、β-罗勒烯和柠檬醛的EAG反应值极显著降低,对橙花醇和胡椒酮的EAG反应值显著降低.通过RNA干扰能够显著抑制AcerOBP14的表达,显著降低触角对报警信息素、植物花香挥发物、那氏信息素及幼虫信息素物质的电生理反应值.推测Ac-erOBP14是一种广谱结合蛋白,可能参与工蜂的采集及蜂群的秩序维持行为.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利用植物挥发物对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进行监测和生物防治,分别测定了其成虫对14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EAG测定结果表明:1 mol/L的叶醇和稀释100倍的薄荷油均能引起杨扇舟蛾强烈的EAG反应(P<0.01)。"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10-1mol/L的叶醇对杨扇舟蛾成虫的引诱率最大,达到64%;10-1mol/L的α-蒎烯对杨扇舟蛾成虫的驱避率最大,达到64%。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雄虫对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实验室人工饲养的棉铃虫雄虫对人工合成性信息素6种组分的不同组合、不同比例及剂量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雄虫对Z11 16∶Ald和Z9 16∶Ald的97∶3(质量比)的混合反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最高阈值为40μg·L-1.6种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成分均能引起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Z11 16∶Ald激起的触角电位最大,其次是Z9 14∶Ald,Z9 16∶Ald.将Z11 16∶OH加入到Z11 16∶Ald和Z9 16∶Ald的混合物中明显抑制雄蛾的EAG反应,将16∶Ald加入两者混合物中引起最大的EAG反应.混合物中的比例的轻微变化会引起雄虫触角电位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及其诱蛾活性。[方法]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樟巢螟雌蛾的性腺体提取物和合成标样比较分析,并用与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主要组分的异构体进行触角点位的生理测定,最后开展田间诱集比较试验以筛选出最佳性信息素混合物。[结果]雄虫触角对各种剂量的Z11-16:Ac产生强烈的EAG反应。在同一水平下,樟巢螟雄虫触角对植物气味物质和Z11-16:Ac异构物的EAG反应都低于Z11-16:Ac。在田间试验中,单一的Z11-16:Ac或其混合物质均能诱集樟巢螟雌虫。[结论]Z11-16:Ac是樟巢螟雌蛾性信息主要组分,对樟巢螟雄蛾具有诱集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伴生真菌在青杨脊虎天牛寄主选择过程中的作用,利用触角电位法(EAG)测试了青杨脊虎天牛对伴生的46株真菌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有11个菌株能够引起青杨脊虎天牛雌成虫明显的EAG反应,其中6个菌株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雌成虫对2株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具有较强的EAG反应,EAG最高相对均值达201.67%和199.00%,约为对照的2倍,差异极显著;有17个菌株能够引起青杨脊虎天牛雄成虫明显的触角电位反应,其中3个菌株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随着新引种作物藜麦种植面积的显著增长,取食藜属植物的宽胫夜蛾(Protoschinia scutosa)逐渐增多并成为危害藜麦的主要害虫,对我国农作物生产构成潜在威胁。【目的】通过对宽胫夜蛾性信息素组分母体结构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极性基团修饰,设计合成两种不同类型的类似物,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测定,为利用性信息素及类似物绿色防控宽胫夜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性信息素前体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为原料,三乙胺作缚酸剂(与酸酐反应时需加入催化剂4-二甲氨基吡啶),分别与2-溴丙酰氯、2-氯乙酰氯、二氟乙酸酐、三氟乙酸酐、甲基丙烯酰氯、2-丁烯酰氯发生酯化反应,经过柱层析分离纯化,合成卤素原子修饰的性信息素类似物K1—K4和碳链末端双键修饰的类似物K5—K6。采用梯度稀释配制不同浓度(0.001、0.01、0.1、1、10、100 μg·μL-1)的类似物K1—K6溶液,利用不同浓度类似物直接刺激宽胫夜蛾雄蛾触角,测定类似物K1—K6的触角电生理(EAG)响应值;在性信息素诱芯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类似物配制性信息素类似物诱芯,于2021年夏季在北京延庆地区进行田间诱捕试验,根据统计诱芯的雄蛾诱捕量对类似物活性进行分析。【结果】类似物刺激浓度从0.001 μg·μL-1增至100 μg·μL-1,雄蛾触角对类似物K1—K5的EAG响应值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宽胫夜蛾雄蛾触角对化合物顺-11-十六碳烯-2-溴丙酸酯(K1)的响应最强烈,在100 μg·μL-1下EAG响应值为1.34 mV。而类似物K5、K6的EAG活性相对较低,其EAG响应值在100 μg·μL-1下分别为0.67、0.57 mV。田间诱捕试验表明合成的6种类似物均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其中类似物K5添加剂量为100 μg时,15 d平均诱捕量最高,为35.00头,显著高于性信息素对照。类似物K1添加剂量为10 μg时,15 d平均诱捕量为32.33头,显著高于性信息素对照。【结论】经过EAG测定和田间试验验证,类似物K1和K5表现出显著的增效活性,可作为宽胫夜蛾性信息素的增效剂;添加不同剂量的类似物K2、K3、K4、K6表现出了与性信息素相当的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宽胫夜蛾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及其诱蛾活性.[方法]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樟巢螟雌蛾的性腺体提取物和合成标样比较分析,并用与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主要组分的异构体进行触角点位的生理测定,最后开展田间诱集比较试验以筛选出最佳性信息素混合物.[结果]雄虫触角对各种剂量的Z11-16:Ac产生强烈的EAG反应.在同一水平下,樟巢螟雄虫触角对植物气味物质和Z1 1-16:Ac异构物的EAG反应都低于Z11-16:Ac.在田间试验中,单一的Z11-16:Ac或其混合物质均能诱集樟巢螟雌虫.[结论]Z11-16:Ac是樟巢螟雌蛾性信息主要组分,对樟巢螟雄蛾具有诱集活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陌夜蛾(Trachea atriplicis)作为一种重要食叶害虫,近年来,由于其数量以及危害程度的不断增加,已对我国华北、华东等地区的农林业造成重大危害,尤其是对荞麦等作物的产量构成严重威胁。目的 以陌夜蛾性信息素主要组分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为母体结构,合成6种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性信息素类似物,为陌夜蛾的综合治理开辟一种新型环境友好的防治策略。方法 选用性信息素组分的前体顺-11-十六碳烯-1-醇(Z11-16:OH)为原料,在缚酸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与酸酐或酰氯发生反应,通过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后,合成性信息素类似物共6种。包括极性基团为氨基甲酸酯的性信息素类似物M3、M4,极性基团末端引入不饱和键的性信息素类似物M5、M6,以及卤素原子修饰的性信息素类似物M7、M8。通过触角电生理试验(EAG)测定不同剂量性信息素类似物直接刺激下的EAG响应值,并于北京市延庆区进行田间试验对性信息素类似物的生物活性进行验证。结果 EAG试验表明,类似物M1、M2、M6、M7和M8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陌夜蛾雄蛾触角对类似物M7的响应最为强烈,在100 μg剂量下响应值达2.36 mV,是同剂量条件下Z11-16:Ac响应值的77.9%。而M3—M5在10—1 000 μg剂量下,与性信息素组分Z11-16:Ac的相对响应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M5的EAG响应整体活性表现较差,最高相对响应值仅为性信息素组分的21.2%。田间试验表明,类似物M1和M5在添加剂量为1 μg时,平均诱捕量分别为38.00和35.67头/诱捕器/15 d,与性信息素对照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类似物M7在添加剂量为100 μg时,平均诱捕量为29.67头/诱捕器/15 d,显著高于性信息素对照;类似物M4具有潜在的抑制活性,随着其添加剂量的增加,平均诱捕量逐渐减少,当添加剂量为1 000 μg时,平均诱捕量仅有3.33头/诱捕器/15 d。 结论经过EAG试验和田间试验验证,类似物M1、M5和M7具有显著的增效活性,可以用作性信息素的增效剂,类似物M4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可以用作性信息素的抑制剂。研究结果可为使用性信息素类似物绿色防控陌夜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光活化成分α-三联噻吩(α-T)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致死作用和行为影响。【方法】采用Potter喷雾法研究α-三联噻吩经UVA光照后对红火蚁的击倒活性、致死作用及对红火蚁行走、攀附、聚集能力的影响,并应用扫描电镜技术探讨α-三联噻吩对红火蚁光活化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100 μg•mL-1 α-三联噻吩经UVA光照90、120和180 min后,对中型工蚁的击倒率分别为93.08%、98.29%和100%,显著高于药剂黑暗处理90、120和180 min后对中型工蚁的击倒率7.41%、18.52%和25.93%;100 μg•mL-1 α-三联噻吩经UVA光照处理30 min,并黑暗放置1、30、60、90、120、150和180 min后,中型工蚁的死亡率分别为6.25%、10.42%、18.75%、29.17%、37.50%、43.75%和52.08%;行走率分别为25.26%、18.75%、10.67%、6.58%、2.83%、2.08%和0;对倒置一次性塑料杯的附着率分别为20.83%、12.50%、6.17%、4.17%、2.01%、1.96%和0;聚集率分别为20.78%、17.19%、10.94%、15.63%、14.06%、27.08%和37.50%;100 μg•mL-1 α-三联噻吩UVA光照处理30 min后,黑暗放置30 min,中型工蚁触角棒节的毛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大部分从中下部发生弯曲,呈倒伏状态,并出现明显指向杂乱的现象。【结论】α-三联噻吩对红火蚁中型工蚁具有良好的击倒活性和一定的致死作用,显著降低其行走能力、对杯壁的攀附能力及聚集能力,显著改变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及指向,光活化成分有望成为防治红火蚁的安全环保新手段。  相似文献   

12.
红火蚁饲养、诱集和计数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和制作了红火蚁室内试探性饲养的一种新的装置和人工饲料;基于实验室饲养和其他研究,描述了一种新的红火蚁诱集器具的制作,介绍了红火蚁研究中的计数方法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并在研究实践中反复应用.  相似文献   

13.
惠州市红火蚁疫情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惠州市公园、住宅区、公路两旁、农村弃耕地等区域草坪、隔离带的红火蚁发生疫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惠州市大部分区域已发生红火蚁危害,与深圳、东莞等市的接壤地带是主要发生区,新建绿化草地如公园、公路两旁、住宅区、工业园区等区域的绿化带是主要发生地;在市属范围内,惠城区有6个镇(街)、博罗县有11个镇、惠阳区有4个镇分别遭受不同程度的红火蚁危害,其中惠城区内45个诱测点中有4个点属中度危害区、6个点属严重危害区,而龙门县和惠东县没有发现红火蚁疫情.  相似文献   

14.
红火蚁局域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研究了红火蚁在特定的生态环境类型中的自然传播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在局部区域传入8年后,红火蚁扩散面积约为226hm^2,扩散边界分别为:向河的上游扩散至262m处,向河的下游扩散至3770m处.红火蚁在几种生境类型中的为害程度也不相同,大小依次为田埂〉河堤〉路边〉房屋周围空地〉河床.红火蚁在该区域的扩散速度为187.9m/年,同时,红火蚁蚁巢在扩散过程中向源头有明显的聚集倾向.  相似文献   

15.
为控制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红火蚁在广东的定居与蔓延,探讨红火蚁最佳防控技术方法,对高风险入侵区的红火蚁进行GPS定位,利用GIS软件系统制定了入侵区红火蚁分布图,分析了防控工作中红火蚁巢数量动态变化.实践表明,实行普查、复查防控及防控监测三者循环重复,以及"双效合一"的药剂配制方法,对红火蚁防效明显,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海市区公园、住宅区、学校、单位、公路两旁、水库和田地等的红火蚁疫情。[方法]采用踏踩目测和问询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北海市红火蚁疫情。[结果]北海市区超过50%的主要城市道路发生了红火蚁疫情,疫情占比达55.00%;抽查的112个对象(包括住宅区、学校、单位、公园及水库)中有32个发生红火蚁疫情,疫情占比为28.57%。[结论]北海市区红火蚁入侵严重,应尽快采取防控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红火蚁管理系统的组建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实际工作出发,构思和设计了集红火蚁的监测、发生防控和管理分析于一体的广东省红火蚁GIS管理系统.系统设计中以红火蚁发生和防控数据库为基础,以G1S为支持平台,结合GPS技术,以地图和数据报表等形式分析和展现我省各市县红火蚁蚁巢、发牛点、发生区和监测区等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组建红火蚁GIS管理系统有助于我省红火蚁文件资料和数据信息的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采用喷雾法,观察光活化成分α-三联噻吩(α-T)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识别食物能力的影响;采用涂抹法,观察α-T对红火蚁工蚁寻水、聚集、行走和攀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α-T喷雾红火蚁工蚁,光照30 min并放置5、10、15、20、30 min后,工蚁对食物的识别率分别为11.67%、13.33%、10.00%、16.67%、15.00%,寻水率分别为23.33%、71.67%、85.00%、85.00%、88.33%;经α-T涂抹红火蚁工蚁触角,光照30min并放置5、10、15、20、30min后,工蚁的寻水率分别为17.50%、25.00%、31.67%、36.67%、41.67%,聚集率分别为55.00%、62.50%、65.00%、67.50%、70.00%,行走速率为4.60mm/s,失附率为27.50%,其中α-T光照处理与α-T黑暗处理、CK光照处理和CK黑暗处理的差异均显著。这说明α-T光照处理能影响红火蚁工蚁触角的功能,对其食物识别、聚集、行走和攀附能力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其寻水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3种药剂对红火蚁防治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野外分别采用95%氟虫腈配制的毒粉、毒饵、毒粉毒饵混剂3种药剂处理红火蚁蚁丘,并以速杀效果和持效性作为防治评价指标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毒粉毒饵混剂的速杀效果和持效性均较好,活动蚁丘减退率为91.73%;毒粉的速杀效果较好,但持效性差;毒饵的速杀效果比毒粉慢,但持效性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