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沧州地区虹吸水平井开采浅层弱渗透微咸水技术。在沧州地区成功施工一眼虹吸水平井,它巧妙地利用虹吸作用将浅部弱渗透地层中微咸水低能耗抽出。经长时间抽水试验得出:虹吸水平井水量足、开采成本低,可以作为新型供水水源用于农业灌溉;虹吸水平井长期抽取浅层微咸水水中含盐量逐渐降低,可以改良地下水质;虹吸水平井抽取浅层微咸水影响范围广,有利于大气降雨及地表淡水体的入渗及盐碱地的改良。  相似文献   

2.
咸水灌溉影响及改善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劣质水用于农业灌溉有利于缓解当今日益严重的用水矛盾。为探讨咸水灌溉在我国的适宜性和安全性,概述了国内咸水灌溉对作物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改善措施研究成果。分析表明:通过控制灌溉水矿化度、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采用地下滴灌以及覆盖处理等措施,咸水灌溉可以保证作物稳产、水肥高效利用以及提高产品品质,能够维持土壤水盐动态平衡、避免土壤理化性质恶化;适当抽取地下咸水不会明显降低地下水位,而且有助于改善地下水水质。因此,咸水灌溉在我国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华北平原农业灌溉用水非常紧缺,水资源日益缺乏与粮食需求日益增多之间的矛盾尖锐。充分利用微咸水资源是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1997-2005年冬小麦和夏玉米微咸水灌溉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充分淡水、充分淡咸水、关键期淡水、关键期淡咸水和不灌溉等5个处理下土壤饱和电导率和含盐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盐动态呈受灌溉和降雨影响的短期波动和受季节更替影响的长期波动;在正常降雨年份,使用微咸水进行灌溉是可行的,不会导致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微咸水灌溉虽然导致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降低10%~15%,但节约淡水资源60%~75%。如果降雨量达到多年平均水平以及微咸水灌溉制度制订合理,微咸水用于冬小麦/玉米田间灌溉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我国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灌溉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微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有效的缓解灌溉水源短缺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国内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与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为合理地利用咸水资源进行灌溉提供指导。从咸水资源灌溉利用现状来看,膜下滴灌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有效的利用微咸水资源以及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但利用膜下滴灌方式进行微咸水灌溉,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如何从流域或区域尺度上评价微咸水灌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更大尺度维持盐分平衡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微咸水灌溉动态安全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灌溉水质、土壤安全、经济作物及荒漠植物安全等各项目标,结合灌溉制度、灌水方法、灌溉方式及土壤改良措施等动态因子,就微咸水资源化利用的安全性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动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评价等级并编制了用于微咸水灌溉动态安全性评价的SASI软件。利用该软件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莫索湾灌区微咸水农业灌溉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内,随着微咸水灌溉年份的增加,棉田土壤及作物虽然仍保持在未受污染的范围内,但污染指数逐渐增大,由此提出改善微咸水灌溉安全状况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该项目由河北省沧州地区水利局和盐山县水利局共同承担,属水利部“八五”科技推广项目。主要技术措施包括低压输水管道灌溉、咸水利用、小畦灌溉、作物种植结构合理调整、地上水与地下水联合运  相似文献   

7.
我国微咸水灌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溉水源短缺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危机与挑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微咸水灌溉是一种可行的开源途径,在我国不同地区针对不同农作物已经开展了深入的研究,需要及时而完整地总结相关的经验,以更好地指导未来微咸水利用的实践。以华北平原大田灌溉为基本农业类型,总结了微咸水灌溉成功施行的相关措施,包括可用水源的矿化度阈值、降雨淋溶以及相关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盐分累积状况的影响和改善等,并针对微咸水灌溉实施条件下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可能出现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有助于人们多角度、从不同方面认识微咸水灌溉问题,为未来微咸水灌溉的实施提供了一些准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淡水资源日益紧缺,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利用微咸水进行农业灌溉是一条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总结了国内外微咸水利用现状及灌溉方法,归纳了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土壤环境的影响及水盐运移规律,概括了大量开采微咸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从国内外微咸水灌溉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了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咸水淡化技术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归纳与评述了各类咸水淡化技术在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场景与处理效果。目前淡化水灌溉技术已经在以色列、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广泛应用。其中反渗透技术是应用于农业最广的咸水淡化技术,电吸附技术被认为是实现低耗淡化水的关键技术,太阳能蒸馏与海冰水淡化可以因地制宜地淡化咸水。咸水淡化技术具有提高作物产量、保护土壤等优势,但存在环境污染、成本较高等局限,本文展望了淡化灌溉水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为咸水淡化技术在我国农业灌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1974年联合国粮食会议的一个报告认为,灌溉农业几乎没有发展的余地了,这是因为适宜的土地和水已几乎全部开发完了。这一结论值得置疑。因为用来估算适宜灌溉的土壤和水的标准是很保守的,而且在估算时只考虑了所灌溉作物的常规标准和生产过程。如果利用咸水,灌溉农业就能扩大。最近的研究与计算表明,以前被认为不适合用于灌溉的水常可以被成功地用来种植作物,而且对作物与土壤没有长期的危害。采用新的作物和水管理对策能够进一步促进咸水灌溉的可行性。大量的咸水是可利用的,包括灌溉工程的排水和浅层地下水,世界上许多地区有这样的咸水,如美国、苏联、巴基斯坦、印度、埃及和澳大利亚。这部分水的利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河套灌区咸水灌溉的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动态、地下水位、地下水质、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灌溉水源为黄河水和高矿化度地下水混合。咸水灌溉期间,土壤盐分有所增加,通过控制咸水灌溉定额,以及进行合理的黄河水秋浇灌溉,可以达到年度内土壤盐分动态平衡。咸水灌溉条件下,作物长势及产量基本不受影响。适宜合理的咸水灌溉不会造成环境恶化,而且对缓解河套灌区水资源紧张的矛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咸水灌溉浅层土壤盐分运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三年田间土壤盐分监测试验和模拟试验,重点研究了在偏重质地粘土土层结构和偏干旱气候试验条件下,咸水灌溉后1m土体内盐分的运移规律,为作物咸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对浅层咸水资源开发用于农业灌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水资源短缺和盐碱地不断恶化等问题,微咸水灌溉农作物在理论上受到大量关注,在实践上也有良好效果,但鲜有微咸水投入改良盐碱地的理论实践,缺少一定的理论指导。对目前国内外微咸水灌溉开发和利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微咸水灌溉技术的实践情况,阐明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环境和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详细论述微咸水灌溉提升作物产量和改良盐碱地的成果,分析其灌溉改良盐碱地的可行性,并提出微咸水灌溉改良盐碱地的研究方向和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14.
咸水灌溉下土壤水盐变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2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红卫节水示范园进行了咸水灌溉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得出:咸水灌溉下的土壤经过秋浇后含盐量可以降到咸水灌溉前水平。以荷兰Wageningen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发的土壤水分大气作物系统模拟软件SWAP为工具,应用示范园的土壤、水、盐分试验资料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模型模拟结果和田间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了 7g/L咸水灌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采用咸水灌溉能提高土壤含盐量 ,但并未超过棉花的耐盐度 ,而且经过雨季的降水淋洗 ,不会造成土壤明显积盐。同时 ,在秸秆覆盖条件下采用 7g/L咸水与淡水交替灌溉 ,棉花的产量仅比对照减产 4.2 %。这为 7g/L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不同微咸水(农田排水)与淡水在“先咸后淡”的组合灌溉模式下对土壤容重、盐分迁移和棉花生长的影响。以淡水灌溉为对照(CK),设置7种不同微咸水、淡水组合灌溉(微咸水∶淡水=1∶14(T1)、2∶13(T2)、3∶12(T3)、6∶9(T4)、9∶6(T5)、12∶3(T6)),T7处理采用全额微咸水灌溉,于2022年4-9月进行了棉花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微咸水灌溉造成土壤表层盐分积累,0~40 cm土层出现积盐现象,棉花生育期结束后,各处理与淡水对照(CK)比较,T1~T6在0~40 cm土层的电导率分别增加1.16%~26.61%,T7处理电导率增加86.40%;与淡水对照相比,组合灌溉后各处理土层0~40 cm土壤容重明显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以全额微咸水灌溉T7处理最为显著(容重增加10.24%);微咸水组合灌溉有效提高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茎粗。合理利用微咸水组合灌溉能够为棉花生长提供良好的水盐环境,提高棉花产量,能够为极端干旱区合理利用微咸水提供一种新的灌水模式,为灌区发展节水灌溉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对邢台市微咸水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微咸水的化学特性,指出利用微咸水进行灌溉,不仅要考虑作物对水分的要求,而且要控制盐分的危害,微咸水灌溉技术涉及到水、土、作物等几个方面。实验结果表明:矿化度小于或低于3g/L的微咸水,对作物和土壤不会产生危害。提出了为缓解邢台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在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流域调水的同时,利用南水北调淡水资源对本区咸水进行稀释,降低水的矿化度,减少盐份对作物及土壤的危害,使之达到符合国家颁发的灌溉水质标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新思路。根据南水北调工程为本市农业分配水量,计算出了可以带动本市微咸水的利用量。对引江带动邢台市微咸水利用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黄河三角洲微咸水利用率,节约淡水资源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稻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多个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了不同盐度、不同发育时期微咸水灌溉下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全生育期3 g/L和5 g/L盐度的微咸水灌溉均影响水稻产量,其中3 g/L微咸水灌溉主要影响了穗粒数和千粒重,而5 g/L微咸水灌溉影响是多方面的;全生育期3 g/L微咸水灌溉产量降低约10%,而5 g/L微咸水灌溉减产超过40%。在插秧返苗期3 g/L微咸水浇灌会降低成苗率,但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的耐盐能力,降低盐胁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相对其他时期,仅在分蘖期进行5 g/L微咸水灌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孕穗灌浆期用微咸水灌溉严重影响水稻灌浆。因此,在当地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返苗期和分蘖期使用3 g/L的微咸水进行灌溉,但要适当增加该单位面积内苗数,缓解因成苗率降低造成的产量损失,而分蘖期可以适当采用高盐度微咸水灌溉,但不宜超过5 g/L,孕穗灌浆期微咸水盐度应严格控制在3 g/L以下。黄河三角洲地区微咸水资源的利用能够充分节约淡水资源,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咸水分布广、问题多,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咸水区农田灌溉问题,水文地质科技人员深入豫东进行试验、研究。经过17年的探索,基本掌握了咸水运用规律。获得在试验田中各种作物平均增产11.0%~87.6%,在推广的12.8万亩农田中,平均增产36.0%~48.8%的效率。本文以实际灌溉效果对比,说明咸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咸水灌溉中易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7g/L咸水灌溉棉花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了7g/L咸水灌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咸水灌溉能提高土壤含盐量,但并未超过棉花的耐盐度,而且经过雨季的降水淋洗,不会造成土壤明显积盐。同时,在秸秆覆盖条件下采用7g/L咸水与淡水交替灌溉,棉花的产量仅比对照减产4.2%。这为7g/L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