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近年来,基因抗虫棉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大面积推广,虽然对棉铃虫等鳞翅目类害虫有了较大程度的控制,但对其他类害虫效果不大,如属于半翅目的棉盲蝽。同时,随棉田用药量的减少,棉花害虫的种群也发生了变化,过去零星发生的次要害虫棉盲蝽,种群不断增长,为害逐渐加重,现已成为主要害虫,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对棉花生产造成了极大的为害。据调查,桃城区棉盲蝽发生面积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9的发生面积为棉田总面积的20%,2014  相似文献   

2.
随着转Bt基因抗虫棉在我市推广种植,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已得到有效控制,由主要害虫降为次要害虫;而盲蝽象、蚜虫、红蜘蛛等刺吸性害虫却上升为主要害虫.根据这一情况变化,我站通过几年的摸索,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和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 转Bt基因抗虫棉(简称抗虫棉)被棉铃虫食用后,棉铃虫中毒致死或生长发育严重受抑制,高纯度的抗虫棉田中,很难发现3龄以上的大龄幼虫,一般年份,2代棉铃虫不施药防治。转Bt基因控制合成的毒蛋白,只对以棉铃虫为主的鳞翅目害虫有毒杀效果,对棉蚜、棉叶螨、棉蓟马等均无抗性,所以抗虫棉并不是无虫棉。抗虫棉田中棉铃虫已降为次要地位,而棉蚜、棉叶螨、棉蓟马等害虫的发生有所加重,所以防虫措施也应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4.
棉盲蝽象属半翅目盲蝽科,在我市发生主要种类有绿盲蝽、苜蓿盲蝽和三点盲蝽等,棉盲蝽象的主要寄主除棉花外,还为害豆类、蔬菜、玉米、果树和多种杂草。近几年,抗虫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于抗虫棉田用药次数、用药量少,致使过去在棉花上不是主要害虫的棉盲蝽象成为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唐山市丰南区棉区普遍推广了抗虫棉,从目前看,除鲁研棉15杂交棉抗棉铃虫稍差一些外,其它品种的抗虫性都比较稳定,因此棉田用药防治棉铃虫次数很少,这样棉田害虫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非抗虫棉时代的主要害虫(鳞翅目害虫)下降为棉田次要害虫;而其它害虫则上升为主要害虫,其中棉盲蝽表现的相当突出。尤其是2005年,棉盲蝽在我区棉田的危害更加猖撅,棉花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据我们普遍查看,我区有将近50%的棉田发生盲蝽象,一般造成10%左右的蕾铃脱落;受害严重地块蕾铃脱落率在50%左右,此害虫目前已经成为我区棉花生产中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害虫和天敌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转Bt基因抗虫棉科棉1号为试验材料,调查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在低密度条件下棉铃虫、棉红铃虫、棉叶蝉和蜘蛛的发生量较低,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发生量有增加的趋势.盲蝽发生量在低密度条件下较低,随着密度增加发生量呈增加趋势,但密度增加到67 500株/hm2时,发生量呈下降趋势.棉花卷叶螟发生量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相关分析表明,花铃期棉叶生理活性与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棉株营养是影响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害虫和天敌发生的重要因素,对棉田害虫进行综合防治必须考虑到棉花的种植密度和棉株营养.  相似文献   

7.
2000年以来,如东县广泛推广应用抗虫棉,种植面积在18万亩左右,以棉铃虫为主的鳞翅目害虫得到有效控制,使棉田内有害生物种群发生根本性变化。近年来棉盲蝽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成为危害棉花的主要害虫。尤其是2004年以来,每年棉田盲蝽象危害株率达30%~40%,严重的达50%以上。因此,准确掌握和了解棉盲蝽的发生规律和暴发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转Bt基因抗虫棉科棉 1号为试验品种 ,调查了盛花期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 :棉铃虫、棉花卷叶螟和棉叶蝉的百株虫量在低密度条件下较低 ,高密度条件下较高 ;随磷钾肥配比的提高而增加。盲蝽在高密度中配比和低密度高配比条件下发生量较高 ,在高密度低配比和低密度中配比条件下发生量较低。瓢虫和叶蝉的发生基本一致 ,两者具有追随关系 ;寄生蜂和盲蝽的发生也基本一致 ,两者间相关系数达极显著 ,具有明显的追随关系。盛花期棉叶生理活性与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具有密切关系 ,表明棉株营养是影响转Bt基因抗虫棉田害虫和天敌发生的重要因素 ,对棉田害虫进行综合防治必须考虑到棉花的种植密度和肥料运筹。  相似文献   

9.
盲蝽目前在棉田为害十分猖獗,通过研究盲蝽的生活习性、寄主植物和为害特点,并结合我国目前棉花生产的现状和盲蝽对棉田为害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棉田盲蝽为害日益严重的成因,初步得出由于防治效果欠佳,抗性迅速增加;种植结构调整,寄主植物增多;种植密度增加,生存环境优化等客观原因以外,认为目前种植的转Bt基因抗虫棉改变了盲蝽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并且可能由于转Bt基因的缘故使得棉花的生理代谢发生改变,使得转Bt基因抗虫棉对盲蝽具有更强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10.
<正>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是棉盲蝽种类中危害棉花比较重的优势种群,长期以来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棉区主要害虫之一,而在华北棉区则属于次要害虫。近年来,随着抗虫棉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大面积种植,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使一些刺吸性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发生和危害日趋严重。所以,有必要对冀南棉区绿盲蝽的危害及发生规律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建立有效控制绿盲蝽危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为广大棉农在实际生产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江龙青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204-204
贵池棉区棉花棉盲蝽重发,主要受抗虫棉大面积的推广以及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并由常发性次要害虫上升为继斜纹夜蛾、棉铃虫的第三大害虫,通过对其重发原因进行浅析,提出了科学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永生 《河南农业》2014,(11):25-25
<正>河南省西华县是国家优质棉生产县,全国百强棉花生产县之一,常年棉花种植面积在2.33万hm2左右,自BT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推广应用后,棉铃虫的发生与危害已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大部分群众的意识误区(抗虫棉就是不用施药防治虫),导致蓟马、棉盲蝽等次要害虫发生日趋严重并猖獗为害。笔者通过多年的农技推广一线观察和大量的药剂筛选试验,初步摸清了当地蓟马的发生活动规律并制定了相应的化学防治措施,用于当地棉花生产指导和各地蓟马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抗虫棉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棉铃虫不再是影响棉花生产的重要因素,而一些以前生产中的次要害虫已上升到主导地位,如棉叶螨、棉盲蝽、棉蚜等,对棉花造成新的威胁。因此,大面积推广应用抗虫棉病虫害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对棉花增产、增值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播种阶段的技术措施(一)种植抗耐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好、恢复补偿能力强的品种种植,如中41、中45、中50(夏棉)、鲁棉27、  相似文献   

14.
去年,南乐县棉盲蝽象发生较为严重,最高百株116头(防治指标10头/百株,大发生50/百株)。随着抗虫棉的推广和普及,棉铃虫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棉田的用药次数也相对减少。所以棉盲蝽象等其它害虫逐步呈上升趋势,给南乐县棉花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一、棉盲蝽象的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15.
何飞 《农技服务》2001,(5):31-31
<正> 抗虫棉不是无虫棉 更不是万能棉 抗虫棉在抗棉铃虫性能方面明显优于普通棉花。是否就完美无缺呢?为此,笔者采访了棉花界的有关专家。专家们介绍了当前推广抗虫棉的一些缺陷和对策,希望棉农正确看待抗虫棉。 (一) 抗虫性不稳定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和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均有一定的抗性,但随着棉花发育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抗虫棉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棉铃虫不再是影响棉花生产的重要因素,而一些以前生产中的次要害虫已上升到主导地位,如棉叶螨、棉盲蝽、棉蚜等,对棉花造成新的威胁。因此,大面积推广应用抗虫棉病虫害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对棉花增产、增值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播种阶段的技术措施(一)种植抗耐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好、恢复补偿能力强的品种种植,如中41、中45、中50(夏棉)、鲁棉27、晋棉38等较抗耐棉花枯  相似文献   

17.
棉花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豫南抗虫棉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棉铃虫的大发生基本上得到了控制,而棉田中的棉红蜘蛛、棉蚜、棉盲蝽等害虫发生严重,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加之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滥用,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抗虫棉种种植面积的扩大,棉盲蝽近几年逐渐发展成为大丰市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并且其发生与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分析了大丰市抗虫棉田盲蝽重发原因,提出了科学防治棉盲蝽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抗虫棉对新疆棉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转基因抗虫棉品系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影响研究表明:转Bt基因棉和转Bt、CpTI双价基因棉化防田、自控田均对棉铃虫有良好的抗性,棉铃虫幼虫数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但棉铃虫落卵量差异不显著;转基因棉对非靶标害虫有间接影响;转基因棉花对天敌数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韩波  周桂生  顾巍菊  刘理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361-1362,1366
以常规棉苏棉16、渝棉1号和转Bt基因抗虫棉科棉1号、科棉4号为试验品种,调查了初花期和盛花期2种类型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2种类型棉田初花期和盛花期害虫发生量不同,但趋势基本一致,即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棉铃虫、棉红铃虫和棉大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的发生量明显低于常规棉品种,表现出良好的抗性;棉叶蝉和棉盲蝽等非鳞翅目害虫的发生量在不同类型品种间无显著差异;2种类型棉田害虫的主要差别是非鳞翅目害虫。研究结果还表明,鳞翅目害虫的发生和赤眼蜂、瓢虫等天敌的发生间有一定的追随关系。针对不同类型棉田应有不同的防治策略,常规棉主要是进行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兼顾非鳞翅目害虫;抗虫棉棉田害虫的防治以非鳞翅目害虫为主,以免其取代鳞翅目害虫成为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