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分析了重庆粮食生产的科技潜力,针对当前科技兴粮面临的三大难题,提出应通过推进“三个科技工程”(粮食科技创新工程、粮食科技示范工程和农技体系振兴工程),强化重庆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直辖以来重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辖以来,重庆市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逐年递减,但在农业科技支撑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全市粮食总产量基本保持不变。重庆粮食生产抗灾害能力低、耕地质量较差以及种植规模偏小等因素限制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在稳定面积和提高单产的基础上,完善系统的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农业信息探索》2012,(4):36-36
2012年2月22日,四川省科技系统将以重点抓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富民强县、农畜生物育种、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六大专项,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4.
《南方农业》2013,(7):10
近日,从重庆市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简称"粮安工程")工作会上了解到,年内重庆市将全面完成粮食应急加工、配送供应网点布局,实现城乡粮食供应网络全覆盖。近5年,重庆市共购进粮食1970万吨,未出现断档脱销或价格大幅度波动,储粮工作成效明显,但在应对更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能力、粮油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企业体量及效益等方面,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粮食供应保障能力,日前重庆在全市范围内启动"粮安工程",明确要求,到2017年,重庆市将  相似文献   

5.
重庆集大城市与大农村为一体,人口众多,粮食自给是发展的基础。文章根据重庆市不同区域调查与重庆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综合分析认为,重庆市粮食自给(除2006年特殊年份外).从2009年开始出现缺口,其原因在于随着重庆市人口逐年增加、养殖业与酿造业的扩大,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大。重庆市粮食总产一直徘徊,其归因在于农民轻农、粮食复种指数低与耕地逐年减少。为实现重庆粮食自给与长久安全,文章提出应加强种粮扶持,充分利用耕地,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扩大重庆市粮食总产,促进重庆粮食自给与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更正声明     
正本刊2013年第21卷第9期刊登的《灌浆期风灾倒伏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一文的资助项目有误,原为:"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专项(2011BAD16B10)和"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12BAD201304);现更改为:"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专项(2011BAD16B10)和"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12BAD20B04)。特此声明。  相似文献   

7.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是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当前重庆市梁平县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抓好宣传动员、示范户遴选、力量整合、机制创新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南方农业》2012,(1):28
2011年12月26日,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组织召开了2011年度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表彰了2011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0个(重庆3个)、先进工作者100名(重庆2名)、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00名  相似文献   

9.
<正>重庆市合川区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是重庆首批农业产业化产品出口基地县,年粮食总产量、生猪出栏量、水产品产量保持全市第一。2013年,合川始终将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72.35万吨、生猪出栏量120.65万头、水产品产量3.69万吨、蔬菜产量64.65万吨、水果产量17.3万吨。实现农  相似文献   

10.
刘奕清     
《南方农业》2013,(1):67
刘奕清,男,1964年12月生,四川大竹人,硕士。重庆文理学院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花卉研究所所长、特色植物种苗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专家、特色种苗工程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园林花卉重庆高校教学团队带头人,重庆市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从事园林花卉育种、组织培养、营养调控的科研与教学工作26年。主持承担重庆市科技创新能力平台建设项目"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国家"863计划"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旱作区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绿色生产与生态协调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与贡献。基于对新时期西北旱地农业战略地位和重大需求的再认识,通过总结西北旱地农业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种、藏粮于水及藏水于技的旱地农业科技攻关思路,认为西北旱地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应强化旱地应用基础研究,集中开展旱地农业关键技术和不同应用场景旱地农业技术集成模式的科技创新工作,旨在支撑抗旱增粮科技行动,确保西北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黄淮南片粮仓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北、苏北、鲁西南和豫东南的4省交界地区,有以淮北平原为主的砂姜黑土、黄泛区为主的风沙盐碱地等易旱易涝中低产田面积400万hm~2以上,虽然处于南北过渡带的黄淮南片,温热降水等自然资源条件较好,但因地理偏远、交通不便,科技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高产潜力还未发挥。加快黄淮南片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黄淮南片第二粮仓,可以新增粮食50亿kg,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气候变暖和绿色提质增产增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态势,提出以下黄淮南片粮仓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在种植业方面,第1是培育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利用综合防治措施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第2是培育耐旱耐涝、脱水快适合机械化粒收的玉米新品种并快速示范推广;第3是扩大吨粮田建设,确保黄淮南片和国家粮食安全。在区域治理方面,重点改造淮北砂姜黑土、黄泛区的风沙盐碱地等易旱易涝区的中低产田,加强农田排灌系统基础投入,建设旱涝保收、林网路、渠井电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在现代科技装备方面,要加大农机补贴,增加大中型农机的数量,加强深翻深松农机的示范推广,普及农作全程机械化。在绿色提质增效方面,积极推行化肥农药减施,扩大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物肥料制剂等应用,加强秸秆还田和生物资源等循环高效利用。在科技教育方面,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培养知识农民,专业服务工人,打造社会化服务的专业队伍。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在皖北做强做大粮食品牌化生产,在苏北做大粮食规模化生产和培育现代新型产业,在鲁西南做好农林牧协同高效发展,在豫东南打造中国食品深加工的旗舰。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互联网+"农业的普及,带动订单农业、外销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快速发展。建议国家及早启动黄淮南片第二粮仓重点科技专项,将黄淮南片粮食主产区和经济塌陷区建设成为国家主体粮仓和农业经济新兴区及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区。  相似文献   

13.
李国凤  雷国平  宋戈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2):171-174,179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以黑龙江省宝泉岭垦区为研究区,分阶段分析了宝泉岭垦区1999—2008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动态变化情况,从自然资源、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4个影响因子,运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法对影响宝泉岭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1999—2002年,农膜使用量、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折纯量、复种指数是影响宝泉岭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重要因子;2003—2008年,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膜使用量四因素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影响较大。农业现代化水平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强度增强趋势明显。提出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切实落实粮食生产保护政策建议,为粮食生产决策部门有效提高垦区粮食产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1985—2010年重庆市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的特点,随后以人粮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区县尺度对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5—2010年重庆市粮食生产呈周期性波动特征,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人均粮食占有量起伏较小,基本维持在356.5 kg/人左右,人口增幅略小于粮食产量增幅。2009年重庆市区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以人口超载、粮食短缺为主要特征。都市发达经济圈的8个区县以及渝东北翼的大部分区县表现为粮食亏缺、人口超载,渝东南翼的大部分区县以及渝西的大部分区县表现为人粮均衡,只有合川区、南川区、黔江区、石柱县和秀山县5个区县处于粮食盈余状态。因此必须加强重庆各区县以及重庆市与其他省市之间的粮食贸易和调配来满足人口超载区的粮食需求。  相似文献   

15.
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探究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对准确评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和2018年黄土高原县域粮食生产相关数据,构建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生态修复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阐明退耕对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8年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高于2000年,系统的可持续性在逐步增强;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由自然资源供给为主导,转变到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阶段。2)2000-2010、2010-2018年间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增长率分别达到31.03%和28.81%,因此,2000-2010年间是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大幅提升阶段。3)退耕背景下虽然耕地大幅减少(-33.48%),但平均海拔和坡度也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20.3 m和0.88°),土壤侵蚀模数由16.14 t/(hm2·a)降至9.34 t/(hm2·a),产水量和粮食生产潜力则年均增长5.09 mm/(km2·a)、53.75 kg/hm2。4)退耕背景下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显著提升,工程的实施对六个分区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都呈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土石山区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指数由0.14增长至0.17,其受退耕的影响最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生态脆弱地区实行退耕,虽减少了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但通过改变其空间分布格局,对耕地质量、耕地平均海拔和高度均产生影响,由此使得土壤侵蚀模数下降、水源涵养能力提高,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整体而言,退耕还林还草提升了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安全对粮食安全存在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精准农业发展需要关注的6个问题,即突破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瓶颈、降低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的门槛、紧密与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结合、采用因地制宜的技术应用模式、采取高效灵活的技术推广模式和制定精准农业技术标准。提出了今后我国精准农业发展战略的重点为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技术应用体系、学科交叉的精准农业人才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总产"九连增", 但粮食进口量也在增加, 北粮南运规模也在增大, 中国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状态。本文针对我国大豆进口和高油高蛋白质食品过量消费的问题, 提出了中国粮食产业和消费结构协同战略。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供给量的发展趋势, 提出在重视中国农业走出去, 在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和供给基地的同时, 更要立足和加快国内后备耕地的开发, 挖掘我国粮食生产潜力。针对中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平衡和近年来干旱洪涝灾害频发, 提出中国粮食安全要建立在水资源安全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即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西北地区4大粮仓的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 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协同战略。强调水资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 在耕地面积日趋减少, 靠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保障中国粮食总产的情况下, 只有进一步加强中国水利建设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才能实现与北粮南运的协同, 特别是加快西线调水工程, 开发西部粮仓, 中国粮食新增潜力还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山东沿海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庞英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9):328-333
为了探讨沿海地区耕地保护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指向,选取山东省2400个农户成本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以粮食主产区为背景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之应用于山东省。分析结果显示,耕地利用集约度所表现出来的时空特征主要受制于农药强度;产出效率增长速度与水平落后于要素强度;粮食保障水平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呈正相关;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表现优于规划联动区。研究所体现的政策指向是: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地处沿海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研发高效低污染农药,充分发挥沿海经济与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辐射,使产出效率在保持提高的条件下进一步提升耕地利用集约度,提高直补效率,保障新时期国家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不同经济类型区土地整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整理目标具有多层次性,特别是不同区域土地整理目标不同。采用文献综合法和归纳分析法,在对土地整理目标的区域配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阐明了不同区域土地整理所服务的目标和重点:都市发达圈服务于重庆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结合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加强农地整理和非农建设用地整理;渝西经济走廊服务于重庆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强调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和中心村建设及工矿用地复垦;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服务于重庆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强调生态退耕和低效林、园和牧草地整理,并结合流域治理,复垦灾毁废弃地,改造中低产田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运用食物系统的观点,结合中国实际,从粮食生产资源、粮食可供量与稳定性、粮食获取能力和粮食利用水平等4个层面出发,构建了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1990-2011年来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安全系统的发展呈现出稳步上升、快速下降和快速上升3个发展阶段,粮食安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也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其中粮食生产资源和粮食可供量与稳定性2个子系统对粮食安全系统的影响占主要地位。粮食安全系统的障碍因素诊断分析表明,在1990-2000年,财政支农支出、粮食总产量和道路密集度3个指标是粮食安全系统的最大障碍因素,但在2000-2010年,三者对粮食安全系统的障碍度不断下降,但人均耕地面积的障碍度不断增加。2010年,人均耕地面积已成为粮食安全系统最大的障碍因素,其次分别为粮食净进口量和粮食价格水平。最后,从3个方面出发,就如何提高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