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贻贝养殖海域表层水温季节变化及其对紫贻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知贻贝浮筏养殖海域表层(3 m)水温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对紫贻贝生长的影响,实测多年枸杞岛贻贝养殖场表层水温,并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分7航次采集紫贻贝样获取体质量、壳长等数据。结果显示,观测期内最高、最低表层水温分别为29.2℃和4.6℃。夏季表层水温日变幅可超过4℃,而春季与秋季低于2℃。紫贻贝体质量与月龄的多项式回归方程为:W=0.000 6M4+0.006 4M3-0.132 6M2+0.859 9M+0.6568(R2=0.999 1)。紫贻贝壳长与月龄的多项式回归方程为:L=0.000 8M4+0.057 7M3-1.099 7M2+7.536 6M+20.044(R2=0.998 9)。紫贻贝生长速率与水温呈指数关系,其表达式为Rw=0.102 8e0.119 5T(R2=0.741 3),将翌年3月前后紫贻贝的生长速率与水温之间指数关系分段计算时相关性更高,秋冬季为Rw1=0.148 8e0.068 3T(R2=0.936 0),春夏季为Rw2=0.118 8e0.128 9T(R2=0.993 2)。紫贻贝壳长生长速率与水温呈指数关系,其表达式为Rl=0.548 3e0.104 3T(R2=0.952 9)。不同年份之间,枸杞岛贻贝养殖场表层水温存在明显差异。春夏季是紫贻贝生长关键时期,春夏季持续相对低温可影响紫贻贝的产量。对养殖海域的水温进行实时观测,可获取水温变化动态,以及时调整紫贻贝的养殖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紫贻贝海区养殖技术,促进紫贻贝高产高收,以紫贻贝为研究对象,进行海区养殖技术研究。在挂养密度、挂养间距不同条件下,对紫贻贝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对紫贻贝在挂养密度梯度(1 600粒/串、1 800粒/串、2 000粒/串、2 200粒/串、2 400粒/串)、挂养间距梯度下(50 cm、70 cm、90 cm)的不同生长指标(生长率、增重率)的测定结果显示,随着挂养密度、挂养间距的逐渐增大,紫贻贝的平均生长率、平均增重率大致呈现递减的趋势,低密度养殖的个体呈现出了更高的生长率,与挂养密度、挂养间距相关的生长差异可能暗示因资源受限(生长空间、食物等因素)而出现种间竞争,因此要进行紫贻贝科学化养殖,必须采用一个不影响贻贝生长性能且较高挂养密度、挂养间距梯度进行养殖,同时综合考虑紫贻贝的商业效益,应选择挂养密度为2 000粒/串,挂养间距为70 cm为宜。  相似文献   

3.
于2011—2012年在青堆子湾养殖池塘与临近海域31个站位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表层海水采集工作,根据其总悬浮颗粒物(TPM)与有机颗粒悬浮物(POM)的分析数据,结合同步获得的水文环境数据,分析2个区域TPM与POM的平面分布与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养殖池塘TPM浓度全年范围为3.37-44.12 mg/L,平均为15.06 mg/L。邻近海域TPM浓度全年范围为4.06-209.00 mg/L,平均为58.46 mg/L。各季TPM浓度邻近海域均高于养殖池塘。养殖池塘POM浓度全年范围为0.22-7.73 mg/L,平均为1.52 mg/L。临近海域POM浓度全年范围为0.35-16.44 mg/L,平均为4.09 mg/L。养殖池塘与邻近海域POM百分含量存在显著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4.
于2011—2012年在青堆子湾养殖池塘与临近海域31个站位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表层海水采集工作,根据其总悬浮颗粒物(TPM)与有机颗粒悬浮物(POM)的分析数据,结合同步获得的水文环境数据,分析2个区域TPM与POM的平面分布与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养殖池塘TPM浓度全年范围为3.37-44.12 mg/L,平均为15.06 mg/L。邻近海域TPM浓度全年范围为4.06-209.00 mg/L,平均为58.46 mg/L。各季TPM浓度邻近海域均高于养殖池塘。养殖池塘POM浓度全年范围为0.22-7.73 mg/L,平均为1.52 mg/L。临近海域POM浓度全年范围为0.35-16.44 mg/L,平均为4.09 mg/L。养殖池塘与邻近海域POM百分含量存在显著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5.
针对海水鱼类半滑舌鳎养殖池排出水中大量絮状悬浮物难以用常规机械过滤法去除的问题,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滤食性双壳贝类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通过现场实验测定了它们对鱼类养殖排出水中悬浮物的生物滤除能力。结果表明,在海水流速为100L·h-1条件下,牡蛎[壳高(9.80±0.45)cm,湿重(117.0±10.0)g]和贻贝[壳高(6.54±0.26)cm,湿重(29.7±2.4)g]对养殖排出水悬浮物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40.28~45.30mg·ind-1·d-1[平均(43.40±2.16)mg·ind-1·d-1]和6.96~8.87mg·ind-·1d-1[平均(7.66±0.99)mg·ind-·1d-1];在实验海水流速为150L·h-1条件下,牡蛎[壳高(9.33±0.99)cm,湿重(95.8±31.4)g]和贻贝[壳高(6.39±0.91)cm,湿重(28.0±15.4)g]对悬浮物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13.68~22.50mg·ind-1·d-1[平均(17.35±4.59)mg·ind-1·d-1]和5.37~...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维海洋数值模式Ecom-si(Estuarine Coastal Ocean Model,semi-implicit)对枸杞岛邻近海域贻贝养殖海域的水动力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在模型动量方程中添加动量损耗项,实现了对贻贝浮筏养殖设施和贝串阻流效应的模拟,采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潮位及流速的验证。利用验证良好的数值模型模拟了潮流驱动下养殖设施附生海藻碎屑漂移及沉降。结果表明,贻贝养殖设施及养殖贝串在海表的阻流效应使表层流速降低了约80%,中、下层流速分别降低了约50%和30%,在养殖海域外围因过流面的减小使得养殖场外围的流速增大。应用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模块模拟的结果表明,当碎屑质点处于悬浮状态即质点沉降速率(w)为0 m/s质点需要约600个小时才能达到36.79%(e-1)的沉底率;且无阻流效应时,沉底质点的分布在距养殖区中心9.0~10.5km的区域内,有阻流效应时,质点的沉底范围分布在距养殖区中心7.5~8.5km的区域内。当w大于0 m/s时,三种碎屑沉降速度的结果差异不大,大约在80个小时内质点的沉底率达到99%,无阻流效应时质点沉降区域为距养殖区中心10~13.5km的范围内,有阻流效应时质点的沉降范围为距养殖区6.8~12km的区域,大潮期间释放质点沉底范围所示的碎屑生态辐射范围较小潮释放质点广。在不考虑风应力等驱动的条件下,潮致余流是决定碎屑输运和沉底的主要动力学因子。  相似文献   

7.
应用流水槽法(模拟现场流水法)野外测定了诏安湾菲律宾蛤仔的滤水率,6、8和10月份,菲律宾蛤仔的壳长(cm)分别为3.54±0.21、3.50±0.22和3.72士0.24;软体部干重(g)分别为0.55±0.06、0.57±0.07和0.52±0.11.6、8和10月份,以颗粒有机物(POM)为指标的个体滤水率(L/h)分别为1.17±1.16、1.35±1.00和0.62±0.28;以叶绿素a(Chl a)为指标的个体滤水率(L/h)分别为1.50±0.77、1.41±0.64和1.53±0.79.以POM为指标的单位干重滤水率(L/(g·h))分别为2.18±2.29、2.28±1.63和1.30±0.75:以Chl a为指标的单位干重滤水率(L/(g·h))分别为2.78±1.05、2.55±0.81和3.01±0.87.无论是以POM为指标,还是以Chl a为指标,不同月份的个体滤水率之间和单位干重滤水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19>0.01).除10月外,无论是以POM为指标,还是以Chl a为指标.相同月份的个体滤水率之间和单位干重滤水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1).并就影响滤水率的一些环境因素和试验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二、三倍体幼鱼的生长差异,定期测定了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两者体长、体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2个月的养殖,黄颡鱼二倍体幼鱼从初始值(体重(3.89±1.01)g,体长(7.35±0.50)cm)增长至体重(9.89±3.94)g、体长(9.71±1.42)cm,消耗饲料132.7g,饵料系数1.11;黄颡鱼三倍体幼鱼从初始值(体重(3.63±0.83)g,体长(7.21±0.38)cm)增长至体重(9.61±3.20)g、体长(9.80±1.23)cm,消耗饲料135.79g,饵料系数1.18。三倍体黄颡鱼比二倍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稍高,体长增长率及体长特定生长率偏高,饵料系数略高,但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将平均体质量(103.6±13.8)g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采用循环水养殖模式进行室内工厂化养殖,进行为期12个月养殖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氨氮含量在(0.141±0.033)mg/L~(0.174±0.010)mg/L之间,亚硝酸氮含量在(0.015±0.011)mg/L~(0.086±0.017)mg/L之间,溶解氧含量在(6.52±0.40)mg/L~(7.28±0.62)mg/L之间,化学需氧量在(0.56±0.011)mg/L~(0.88±0.013)mg/L之间,活性磷酸盐的含量在(0.032±0.018)mg/L~(0.054±0.015)mg/L之间,pH值在(7.91±0.035)~(8.12±0.012)之间;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养殖水环境中的氨氮、亚硝酸氮、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的含量增加,溶解氧和pH值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相同的饵料,分别在工厂化流水车间和池塘的网箱中放养全长(13.50±0.88)cm,体质量(31.78±7.73)g的驼背鲈各500尾,1年后,车间养殖的驼背鲈全长增至(25.71±1.65)cm,体质量为(260.05±45.99)g;池塘养殖的驼背鲈全长为(26.89±1.90)cm,体质量为(330.00±44.91)g。结果表明,驼背鲈在池塘网箱中的生长速度快于在工厂化流水车间网箱中的生长速度(P0.05)。  相似文献   

11.
绿潮漂浮浒苔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黄海海域连续3年爆发大规模的绿潮,漂浮的绿藻在短短几个月之内生物量迅速增长,海域覆盖面积呈倍数扩增。选取漂浮绿藻中的优势种浒苔(Ulva prolifera)作为研究材料,对其繁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平方厘米藻体能够产生大约5.35×106个游孢子或1.07×107个配子;在繁殖高峰的5-8月间,一株成熟藻体25%左右的部分能够放散生殖细胞,产生约1.15×107个游孢子或2.31×107个配子。漂浮浒苔在此期间主要以单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为主要繁殖方式,其中以单性生殖最为常见。其配子具有明显的正趋光性,合子具有负趋光性。漂浮浒苔的游孢子、配子或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均能发育成一株新的藻体。漂浮浒苔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导致其生物量快速增长而引起绿潮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了降低三角帆蚌良种选育过程中的工作量和加快选育进程,对三角帆蚌的早期选择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稚蚌的选择,考察了其对紫色选育品系幼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选择组5 cm以上个体的比例达到65.20%,比对照组提高了26.80%,而4 cm以下个体下降了16.80%。通过进一步卡方检验(χ2=118.980,P0.01)表明,选择组与对照组的蚌体规格具有极显著差异。表明早期选择对三角帆蚌幼蚌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早期选择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冗余分析(RDA)肠道菌群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实验设置6种养殖模式:罗氏沼虾单养(MP组)、罗氏沼虾+浮萍(Lemna minor)(PP组)、罗氏沼虾+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PF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鲢(PMF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PMP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鲢(PMPF组)。养殖64 d,测定水环境因子(浊度、DO、pH、Chl.a、COD、BOD、NO_3-N、NO_2-N、NH_3-N、TN、TP、PO_4-P、TOC)及肠道菌群结构。结果表明: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浊度、PO_4-P、TN和Chl.a具有显著影响(P0.05),MP组PO_4-P浓度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肠道细菌多样性指数MP组最大(4.08),最低为PMF组(1.27)。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虾肠道中相对丰度较大。不同养殖模式最大优势菌存在较大差异,其中MP、PMP和PMPF组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PP组为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PF和PMF组为Candidatus Hepatoplasma。肠道细菌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TP对罗氏沼虾肠道菌群具有显著影响(P0.05);肠棕气单胞菌(Aeromonas enteropelogenes)、有益菌肠球菌(Enterococcus)和格氏乳酸菌(Lactococcus garvieae)与NO_3-N和TN呈正相关,红细菌属(Rhodobacter)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ranovensis)与TP呈正相关。可见,养殖模式可通过影响水体营养盐尤其是氮磷含量影响罗氏沼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4.
赣南毛竹林土壤的渗透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赣南毛竹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对崇义、兴国和于都3县毛竹林土壤持水能力、渗透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赣南毛竹林土壤(0~20 cm)最大持水能力以毛管持水能力为主,介于998.34~1 054.83 t?hm~(-2),崇义最高,于都最低。土壤入渗能力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入渗能力依次为崇义兴国于都;下层土壤入渗能力在不同区域间差异较小,土壤初渗率和平均渗透率依次为崇义于都兴国,稳渗率和渗透总量则为于都崇义兴国。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以崇义和兴国表层土壤最高,而兴国下层土壤最低。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采用Kostiakov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土壤水分渗透能力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度是影响土壤渗透性能的主要物理性质。研究得出于都毛竹林表层土壤渗透性能、持水量能力较弱,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提高土壤水源涵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福赛斯坦纳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比较N-乙酰胞壁酸及不同营养因子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筛选该菌体外培养的最佳营养条件,建立其体外培养的技术方法。方法 (1)培养基制备:在血平板中加0.005% N-乙酰胞壁酸形成改良培养基;制备血平板与不同浓度(0.5、3、10、50、100 mg/L)的N-乙酰胞壁酸形成的培养基;制备10 mg/L N-乙酰胞壁酸与氯化血红素、酵母提取物、维生素K3、脱纤维羊血组合形成不同组别的培养基。(2)接种培养后,用磷酸盐缓冲液将细菌洗脱,并用酶标仪(OD600)测定其吸光度。结果 福赛斯坦纳菌在含N-乙酰胞壁酸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浓度为10 mg/L时促进作用最明显且细菌形态更为典型。在组3培养基中生长最快。结论 N-乙酰胞壁酸能促进福赛斯坦纳菌的生长繁殖,浓度为10 mg/L时促进作用最明显;N-乙酰胞壁酸及氯化血红素、维生素K3、酵母提取物和脱纤维羊血组合能使其生长周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利用TR人工鱼礁养殖刺参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方法]于2016年10月从山东烟台采购一批体长为6~9 cm,平均体重为42.5 g的刺参幼苗,在温州石坪海洋牧场基地进行养殖试验,采用在一定范围内放养的方式进行饲养,历时101 d。[结果]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平均体长分别为10.33和9.87 cm,平均体重分别为68.5和63.5 g,成活率分别为95.2%和92.9%,因此初步认定利用TR鲍参人工鱼礁剩余空间对刺参养殖产生经济效益的方案是可行的。该次养殖试验过程中,将羊栖菜、石莼2种藻类栽培在TR人工鱼礁场周围敷设的延绳浮筏上,模拟自然藻类生长环境,滋生海洋微生物,聚集海洋生物,从而达到为刺参提供天然饵料的目的,不但有效地减少了潜水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刺参养殖的投入成本,也使得刺参食用天然饵料,实现自然状态下的生长,避免了营养过剩引发的病害问题等。[结论]该研究可为TR鲍参人工鱼礁养殖刺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瘤背石磺不同频率声音基因转录组中将有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与IMPC人类听觉感知和耳聋相关基因对比发掘出与听力相关的基因NXN。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OrNXN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OrNXN在瘤背石磺不同组织、不同声音频率及不同潮汐节点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OrNXN基因cDNA全长为1 593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432 bp,共编码14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5.57 ku;结构域预测分析表明,OrNXN含有Thioredoxin家族典型的硫氧还蛋白结构;多序列比对以及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OrNXN与其他物种的相似度较高,保守性较强;荧光定量结果表明,在瘤背石磺7个组织中OrNXN在肠、神经节、性腺和腹足中均有表达,在肠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神经节。不同声音频率刺激下,OrNXN在200和50 Hz处有差异表达,在不同潮汐节点,OrNXN表达量均不同,表达量基本与潮汐水位变化一致。研究表明,OrNXN可能在瘤背石磺参与感知潮汐节率时对潮汐发出的低频声音产生了响应。  相似文献   

18.
2006年5月至2007年6月期间,对长江口沿岸13个站位点碎波带出现的仔稚鱼进行调查分析,以探明仔稚鱼在长江口沿岸的时空分布以及利用碎波带栖息生长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仔稚鱼在春末、夏季和秋初的物种数和分布密度较高,尤其以7月和8月最高,秋末和冬季碎波带鱼类的物种数和分布密度均较低,在3月最少,月变化规律显著。长江口沿岸生活着四种生态类型的仔稚鱼,其中包括分布在长江口的南支和北支上游的淡水性鱼类,分布在沿海水域的海洋性和河口性鱼类以及季节性出现于河口的洄游性鱼类。通过对碎波带仔稚鱼群落优势种的体长月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洄游性鱼类刀鲚和河口性鱼类鱼都是季节性出现在碎波带并利用其作为保育场和索饵场,淡水性鱼类太湖新银鱼常年生活在河口碎波带索饵育肥,而海洋性鱼类大海鲢等是大潮时被潮水输送至河口碎波带短暂生活,表明仔稚鱼利用碎波带的方式因物种而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海马齿生态浮床对海水养殖池塘的修复效果。[方法]采取自然条件下周期性监测,根据试验海塘的地理形状和海马齿浮床铺设分布特点,设试验区和对照区,其中试验区设有海马齿区和无海马齿区,选择传统鱼塘作为对照区,研究养殖池塘在原位生态修复方法下水体氮、磷营养盐、海马齿生长、沉积物–水界面通量等的变化规律。[结果]海马齿生态浮床修复的试验区与对照区相比,DO浓度与透明度增大,主要污染物浓度降低。与对照区比较,海马齿浮床对磷、氨、氮有显著去除作用(P0.05),海马齿浮床区域COD含量较对照区明显降低(P0.05)。叶绿素a含量、TPM、POM均表现出试验区较对照区小(P0.05),说明海马齿浮床对水体的颗粒有机物有去除作用。11月浮床区海马齿C储量为39.56 g/m~2,N储量为0.77 g/m~2,P储量为0.21 g/m~2。[结论]海马齿生态浮床能改善养殖区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