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鳖混养的生物学基础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鱼鳖混养的生物学基础,总结了其混养技术,包括混养类型、混养密度及比例、投饲、日常管理、实行轮捕轮放等内容,以期为鱼鳖混养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1全新的混养概念科学的混养概念告诉我们,不但四大家鱼可以混养,甚至鱼、虾、贝、蟹之间也可合理搭配混养。如鳗鱼塘里混养胭脂鱼,胭脂鱼可摄食鳗鱼吃剩的碎料;对虾塘里混养小规格的尖吻鲈,尖吻鲈可及  相似文献   

3.
混养鲮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适宜的养殖模式,跟踪调查了2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前期单养对虾,后期混养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测定了混养前、后养殖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群落组成,水质指标以及凡纳滨对虾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混养后,养殖水体总氮、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均显著低于混养前(P0.05),磷酸盐含量显著高于混养前(P0.05),混养模式对虾养殖产量提高;经鉴定,混养前浮游植物共6门46种,混养后共6门44种,混养前、后对虾池塘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67.32×10~6个/L和7.84 mg/L、53.69×106个/L和4.24mg/L,混养后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均降低;浮游动物混养前共4门23种,混养后共4门17种,混养前、后对虾池塘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3 014.6 ind./L和3.981 mg/L、1 201.65 ind./L和0.968 mg/L,混养后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密度均降低;混养后,浮游植物多样性提高,浮游动物多样性降低。以上结果表明,与单养模式相比,混养模式能降低养殖水体总氮、氨氮等含量,减少浮游生物数量,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同时降低浮游动物多样性,促进养殖水体藻相稳定,有利于提高对虾产量。  相似文献   

4.
鳖、鱼混养     
鳖、鱼混养是主养鳖、套养鱼的一种养鳖方式 ,试验证明 ,鳖、鱼混养比其它混养方式效益要高出 1倍甚至几倍。以下就其动物学习性、养殖方法等简述如下。1 混养的动物学原理鳖、鱼混养是指在同一池塘水体中进行鳖与鱼的混合养殖生产。从动物学上来看 ,鳖、鱼混养既充分利用了水  相似文献   

5.
随机放养经过鉴别的科宝48肉仔鸡,采用基本一致的消毒、用药、免疫程序在每周监测鸡只的采食量、体重、成活率以及观察现场的鸡群状况,并将利润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公母分养的肉仔鸡,公鸡组料肉比、增重、采食量极显著高于混养组(P0.01),死淘率显著低于混养组(P0.05);母鸡组死淘率、采食量极显著低于混养组(P0.01),增重显著低于混养组(P0.05),料肉比与混养组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饲养成绩,分养的利润高出混养0.48元/只,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公鸡利润极显著高于混养(P0.01),母鸡利润显著高于混养(P0.05)。  相似文献   

6.
刺参密度对鲍参混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用水泥池笼养成鲍模式进行鲍参混养生产试验。固定幼鲍放养密度,分设5个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混养密度组。起始幼鲍放养密度为每层40粒,各组每层分别混养刺参0(对照)、1、3、5和7头。度夏后疏苗续养,幼鲍放养密度为25粒·层-1。各组刺参数量顺其自然存活数不变。经度夏历时510d出池检数。经统计分析,鲍参混养度夏阶段,鲍和刺参的成活率、规格与混养刺参密度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显著(双侧,P>0.05)。本次鲍参混养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混养刺参密度每层2~3头为宜。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对虾3种不同池塘混养模式(凡纳滨对虾与草鱼、革胡子鲶混养,凡纳滨对虾与草鱼混养,凡纳滨对虾与革胡子鲶混养)的养殖环境下,弧菌数量变化与环境因子(温度、DO、COD等)及对虾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对虾混养模式的弧菌数量变化与大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弧菌数量变化与虾病有一定联系,3种混养模式中,对虾与草鱼、革胡子鲶混养模式比其他两种养殖模式弧菌数量低、稳定,虾病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高本刚 《农技服务》1999,(12):39-41
<正> (一)鱼鳖混养 1、鱼鳖混养的优越性 在养鳖池内养鱼或在鱼池内养鳖,都是可行的。传统的养殖经验认为:鳖和鱼不能同池混养,从防鳖咬死鱼。其实鱼鳖混养只要方法得当,是完全可行的。鱼鳖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面,并收到相互促进,提高各自的产量。因  相似文献   

9.
池塘鱼鸭混养是渔牧结合综合养殖模式之一,养殖面积逐年增加。从池塘的选择建设、鸭棚建设、鱼鸭混养模式、饲养管理等方面介绍池塘鱼鸭混养技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水产养殖户对鱼鸭混养有争议,有的认为,鱼鸭混养会影响鱼的产量,得不偿失。其实,鱼鸭混养好不好,关键是得法不得法。如何进行鱼鸭混养才算得法呢?1.放养鱼种要适当在鱼鸭混养的池塘里,应以养殖罗非鱼为主,  相似文献   

11.
菱鳖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菱鳖混养技术,包括养殖池塘的准备、苗种的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起捕等方面的内容,并分析了菱鳖混养的经济效益,以为菱鳖混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池塘主养、河蟹塘不同密度混养、河道混养及其它品种池塘混养几种模式研究黄尾密鲴的养殖技术。主养的黄尾密鲴鱼种投放密度为1200尾/667m2;河蟹塘混养密度分别为每667m240尾、80尾、120尾、160尾和200尾;河道混养和其它品种池塘混养的密度分别为每667m240尾。通过投喂自行研制的配合饲料,结合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等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养池主体鱼平均单产为284.6kg/667m2,饲料系数为1.72,平均成活率93%,每667m2纯利超过2000元;黄尾密鲴作为河蟹塘混养品种时,平均起捕规格为0.25~0.35kg/尾,平均成活率为95%,经济效益良好。河道混养和其他品种池塘混养经济效益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从苇田准备、科学育苇、蟹鱼混养、收获等方面总结了苇田河蟹与鲈鱼混养技术,以期为苇田河蟹与鲈鱼混养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虾蟹生态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池塘养殖空间,节省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虾蟹生态混养生产效益高。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虾蟹生态混养技术实施地区较为普遍,像江苏苏南地区,搞虾蟹混养的养殖大户较多。昆山、吴中等  相似文献   

15.
《北京农业》2009,(11):34-34
1全新的混养概念科学的混养概念告诉我们,不但四大家鱼可以混养,甚至鱼、虾、贝、蟹之间也可合理搭配混养。如鳗鱼塘里混养胭脂鱼,胭脂鱼可摄食鳗鱼吃剩的碎料;对虾塘里混养小规格的尖吻鲈,尖吻鲈可及时摄食死虾,有效地切断了病原体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配养匙吻鲟的混养塘水质变化和氮磷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采用匙吻鲟(Polydon spathula)替代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混养塘中的鳙鱼后,池塘水质变化和氮磷利用情况。结果显示:匙吻鲟混养塘的水质指标如叶绿素a、透明度低于鳙鱼对照塘,而总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磷酸盐磷、总磷等一些指标的周年均值高于鳙鱼对照塘,但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密度匙吻鲟混养塘之间,和对照混养塘之间的水质无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匙吻鲟和鳙鱼的摄食选择差异及水体总固体悬浮物增加。试验发现,搭配放养适量低密度的匙吻鲟可提高混养塘的氮磷利用率,降低混养塘总饲料系数。初步探索出在混养塘中匙吻鲟的合理搭配密度为270尾/hm2。  相似文献   

17.
胡蜂科和蜜蜂科蜂类分布广、资源丰富、经济价值高、生态效益好,但不同胡蜂相互捕食、胡蜂捕食蜜蜂导致了胡蜂养殖与蜜蜂养殖矛盾冲突,为指导山林农户科学养蜂,解决不同蜂类的混养问题,特此试验了不同胡蜂混养、胡蜂与蜜蜂混养。通过5年的研究探索,突破了胡蜂与胡蜂混养、胡蜂与蜜蜂混养的关键技术,解决了胡蜂之间相互捕食及胡蜂捕食蜜蜂的问题,促成了胡蜂和胡蜂、胡蜂和蜜蜂混养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虾蟹生态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池塘养殖空间,节省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虾蟹生态混养生产效益高。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虾蟹生态混养技术实施地区较为普遍,像江苏苏南地区,搞虾蟹混养的养殖大户较多。昆山、吴中等  相似文献   

19.
1.混养模式多年来,人们一提到混养,马上就会联想到四大家鱼的混养,似乎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更多的混养模式了.其实,科学的混养概念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目的在于:①充分利用有限的水体空间;②合理地安排各生物群体之间的食物链;③减少病害传播的机会;④提高综合养殖产量;⑤提高综合养殖效益.从这些角度,我们可以大胆地设计出全新的混养模式,甚至鱼、虾、鳖、蟹之间也可以合理搭配混养.事实上,一些养殖户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如在鲤鱼塘里混养甲鱼(即老鳖),甲鱼可摄食鲤鱼吃剩的碎料,及时捕食病死鱼类,有效地切断了病原体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介绍了莲藕、泥鳅节水有机混养技术,得出如下结论:1)混养池保水率大于99%,节约用水效果明显。2)混养池泥层小于20cm,底部铺碎秸秆,上部施有机肥。废物利用且满足莲藕、泥鳅共养需要及生物学特性。3)得出莲藕、泥鳅有机混养的合理密度值。4)混养池周边设鱼溜,水位可调控,满足莲藕、泥鳅快速生长、摄食、捕获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