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郭荣君  刘杏忠 《大豆科学》1998,17(3):202-206
对11株根际细菌进行自然病土温室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筛选试验,得到防效较高菌株4株,儿为,JNJQ;-P(1),71.8%;JNJQ:-A5-1,69.3%;SY-NS,65.85%;QSG-LD-6,57.5%,前3株菌的除菌发酵液对大豆孢塥囊线虫二龄幼虫致死率在99.6%以上。  相似文献   

2.
大豆根际细菌 Ⅱ拮抗大豆孢囊线虫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11株根际细菌进行自然病土温室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筛选试验,得到防效较高菌株4株,防效为:JNJQ1-P(1),71.8%(p=0.01);JNJQ1-A5-1,69.3%(p=0.01);SY-NS,65.85%(p=0.05);QSG-LD-6,57.5%(p=0.05),前3株菌的除菌发酵液对大豆孢囊线虫二龄幼虫致死率在99.6%以上。  相似文献   

3.
美国扁茎大豆的扁茎性状是由一个隐性主茎因控制的,与普通大豆杂交的F2代中非扁茎株与扁茎株的比例为5∶1。F3代系统中,扁茎株的后代全部为扁茎。而F2代正常株或株高超亲株中,纯合显性(FF)的后代无扁茎株,杂合显性株的后代大多数不符合3∶1的理论值,表现出扁茎株比例大大减少。说明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除一个主茎基外,还有少数修饰基因起作用。中国扁茎大豆的植株可按扁化程度的大小分为六类。其中扁化程度较小和茎部分扁化的四、五类植株占52%,扁化程度呈中间类型的三类株占20%,扁化性最强的一、二类株占15%,正常株约占15%。其中三-四类植株的丰产性最好。扁茎性状在肥沃地更易表现出来。中国扁茎大豆与普通大豆的杂交F1代呈正常型。不同组合的F2、F3代中有40-90%的系统可出现扁茎株,扁茎株的出现机率为总株数的3-12%;不同组合间最多扁茎株系统中的扁茎株数F3代大大多于F2代,分别为13-70%,6.6-23.0%,F3代扁茎性状的纯合和程度比F2代大得多,选择比中国扁茎大豆更为纯合的扁茎品系是有可能的。中国扁茎大豆的扁化性状可能由一个主基因及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4.
以丹引单粒不育系MS_3和MS_4为母本,以多粒材料75-2-6为共同父本杂交,对其只代和F_2代粒性分析结果表明,F_1代多粒对单粒呈显性趋势;9086和9096杂交组合F_2代单粒株、双粒株和多粒株的比例分别为1:208:3.04和1:2.49:4.28.其单粒与多粒株(包括双粒株)比例分别为1:5.12和1:6.77,两个组合F_2代粒性分离既不符合单基因规律。也不符合两对独立基因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5.
对油菜无融合生殖材料AMR—1的农艺性状及无融合生殖特性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1)AMR—1的农艺性状与母本甘蓝型油菜S45相似,与父本蓝花子差异较大。(2)AMR—1(F6)9个株系平均不育株率为14.1%,最高26.1%;20株不育株平均座果率为17.1%,最高47.0%;无融合平均结籽率11.1%,最高达64.6%。(3)AMR—1(F7)7个株系平均不育株率为53.9%,最高达39.7%;无融合平均结籽率为24.1%,最高达59.3%。  相似文献   

6.
香草兰根腐病生防菌筛选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内平板对峙培养测定显示,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OBS-2和1.936菌株对尖镰孢香草兰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anillae)和腐皮镰孢(F.solani)产生明显的拮抗带。在盆栽生防试验中,OBS-2菌株水剂浸根+OBS-2甘蔗渣制剂或稻杆制处理30d的防效分别为82.1%和93.7%,1.936菌株作同样处理的防效分别是54.1%和4  相似文献   

7.
大豆根潜蝇蛹羽化率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申宽  闫任沛 《大豆科学》1999,18(3):274-277
本文采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实验室内人工条件下对温度,土壤湿度和埋土深度与根潜蝇蛹羽化关系,进行了关系的研究,建成了根潜蝇蛹羽化量和羽化率预测模型,分别为Y=11.28112-0.2928633x1+0.3461645x2+0.0765837x3+1.75x1x2+x1x3+0.75x2x3-4.688528x1^2-2.214028x2^2-0.976778x3^2和y=0.56  相似文献   

8.
1RS.1BL移位系已被小麦育种者广泛地用于农艺性状和特殊籽粒产量的改良,但还缺乏对有或没有发生移位染色体臂的有关种族农艺性状表达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目的是测定2个硬红粒冬小麦群体分离的Aurora移位系中1RS.1BL对籽粒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用OK83398×Chisholm和OK8339×Arkan衍生的不同遗传材料进行了2个田间试验。试验1中评价了3种环境下25对F5代衍生的近等位纯合1B或1RS.1BL系;试验2评价了4种环境下1B或1RS.1BL纯合植株的F2、F3代的染色体组型。试验1中1RS.1BL的平均增产效应为9%-10%.增加地面以上干物质量为11%-12%,增加千粒重为4%-6%,其增产大小与杂交组合有关、尽管对每穗粒数、收获指数和容重未进行检测,但在株高和每平方米穗数方面的差异却以杂交和环境不同而缺乏一致性。试验2中所进行的遗传异质性方差分析表明,1RS.1BL中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这些结果对进一步利用1RS.1BL改良冬小麦农艺性状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豆对SMV3号株系成株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栾晓燕 《大豆科学》1997,16(3):223-226
通过四个对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的感×抗杂组合的F1,F2和回交BC1群体的成株抗性分析,明确了四个创新抗源的遗传特点及其应用价值。哈91R3-182,哈91R3-188,其抗性是由两对互补隐性基因控制的,F2抗感分离比例为7:9.哈91R3-301,哈91R3-310其成株抗性是由两对互补显性基因控制的F,代抗感分离比例为9:7,这中份种质可作为东北地区抗SMV育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10.
应用0.8%EMS处理冀豆1号及冀豆6号大豆湿种子,从M2代起,累代选择籽粒蛋白质或脂肪含量的变异株,选出高蛋白突变系3个,高脂肪突变系2个。  相似文献   

11.
金线莲组织培养与人工栽植研究:Ⅲ.壮苗生根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试验表明,以增殖培养的苗,切割成有2-3节,叶片3-4片,高3-4厘米的茎顶节段为材料,经培养6个月,培植体每株平均净增高6.9厘米、叶3.63片,根3.92条;切取有小叶2-3片、高2-3厘米,无根的上苗,经培养3个月,培植体株平均可净增高3.38厘米,叶3.29片,根2.5条,鲜重达0.5克,采用1/2MS+NAA4ppm+iba1ppm+活性炭0.3%的组合,对金线莲试管苗快速生长和生根有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以通化县黑果花楸根际土壤为实验材料,采用稀释法分离土壤微生物,平板对峙法筛选生防菌株。结果表明:从供试土壤中分离出细菌24株,放线菌13株,其中,对水稻恶苗病有生防效果的细菌5株,2株拮抗效果明显;人参枯萎病5株,1号细菌最明显;人参根腐病3株,2号细菌最明显;5株细菌对玉米茎腐病病原菌效果,1号细菌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明显。1和2号这2株细菌对供试的4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拮抗活性,且效果明显;5和6号细菌对水稻恶苗病、人参枯萎病和玉米茎腐病有抑制作用,在这4种病害防控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田佩占  袁全 《大豆科学》1999,18(2):95-100
美国扁茎大豆的扁茎性状是由一个隐性主茎因控制的,与普通大豆杂交的F2代中非扁茎株与扁茎株的比例为5:!。F3代系统中,扁茎株的后代全部为扁茎。而F2代正常株或株高超亲株中,纯合显性(FF)的后代无扁茎株,杂合显笥 后代大多数不符合3:1的理认值,表现出扁茎株比例大大减少。说明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除一个主茎基外,还有少数修饰基因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对cv.Kanto107种子进行处理,已育成两个面包蜡质小麦品系K107WX1和K107WX2。约2000粒栽培品种种子浸在溶有0.5%EMS的7%酒精溶液中4h后播在温室里。从1872株M1代植株中收获10634粒M2代种子。用碘-碘化钾溶液4000粒M2代种子的胚乳末端横截面进行染色,其中两粒种子呈棕红色。因为这两粒种子的剩余部分繁衍出的M3代及M4代种子仍表现出蜡质胚乳的独特  相似文献   

15.
野生大豆根际微生物的分离及其缓解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唯一碳源培养基筛选野生大豆根际微生物,分离获得5株分别降解邻苯二甲酸、丙二酸、乙酸、丙酸、苯等大豆化感物质的微生物,分别命名为HK14-2、HK26-2、HN31-1、HK46-2、HK53-1.通过单菌落培养、显微镜观察、革兰氏染色以及PCR-DGGE电泳试验证明,筛选的5种微生物均为细菌,HK26-2为杆菌,其余为球菌,且均为纯系.菌落平皿对峙试验证明5种细菌均可拮抗大豆立枯丝核菌;不同菌剂的大豆盆栽试验证明5种细菌均可降低大豆根腐病发生率,其中HN31-1与HK53-1复配菌剂的防效高达69.5%.统计根系的主根长以及根干重的数据表明:筛选菌剂的添加增加了大豆的主根长以及根干重,改善大豆根际微生态环境.初步认为所分离野生大豆根际细菌可以缓解大豆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对人参土传病害有防治效果的人参根际细菌,以通化县阔叶林下人参基地不同种植年限的人参根际土壤为材料,用梯度稀释法分离细菌,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细菌。结果表明,从人参根际土壤中分离出了37株细菌,8株对人参枯萎病有抑制作,其中代号为5-2、11-6、11-7的菌株抑菌效果最显著。9株对人参立枯病有抑制效果,与CK比,在0.01水平15-6、11-1两个细菌菌株的抑菌直径存在极显著差异,在0.05水平,有11-1、15-6、15-5三个细菌菌株的存在极显著差异。9株对人参根腐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均不显著,11-7菌株的抑菌直径最大。细菌5-2、11-1、11-7、15-5、15-6号菌株可进一步鉴定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卢超  刘明久 《杂粮作物》1998,18(1):29-31
从1988年至1995年,对法国FRASMA公司提供的高粱杂交种SP1和SP3进行了引种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SP1和SP3适于在全国高粱夏播主产区之一的河南省种植,并有以下优点(1)产量高。比原杂10号和豫梁7号分别增产34.4%和29.6%,31.4%和24.8%。(2)品质优。其籽粒淀粉、赖氨酸、单宁含量分别为75.3%、2.27%、0.0615%和75.91%、2.48%、0.067%。均  相似文献   

18.
油菜菌核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和高效菌株的鉴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从油菜根际和叶围分离得到320个细菌分离物,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的拮抗实验中,18个分离细菌表现对油菜菌核病菌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其中Y1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Y1进行油菜离体叶片、温室盆栽和田间小区接种实验,该菌均表现对油菜菌核病明显的防病效果;在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中,防病效果达到92%.经过鉴定,Y1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9.
 从江西棉区3个主产棉县采集17份棉株根际土样,从中分离纯化细菌396株,经实验室平板筛选和盆栽防病实验筛选出棉花黄萎病高效拮抗细菌3株,分别编号为C-02,C-22和C-32,它们对棉花黄萎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85.4%,79.4%和75.1%。其中菌株C-02经实验室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其胞外分泌抗菌物质被证实为蛋白质类。  相似文献   

20.
耐丛根病甜菜杂交种甜研203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研203系以3个多粒型抗病高糖有粉系,按2:2:1混植自然杂交制种,花期相遇杂交率高,种子混收1次性使用。该品种在抗(耐)丛根病区域试验中,8个点平均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07.4%,4.38度,317.8%;生产试验中3个点平均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7.0%,3.29度,72.7%,且丛根病罹病率低于对照32.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