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MI CMS系统育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MICMS细胞质雄性不育双低下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研究MICMS系统育性的遗传、育性恢复基因的等位性和恢复系的细胞质育性。结果表明:(1)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F2符合3:1,BC1符合1:1,不同组合间分离比例同质,MICMS系统育性恢复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2)恢复系宁R1、宁R3和宁R4的恢复基因属同一位点;(3)恢复系宁R1和宁R4的细胞质是可育细胞质,P  相似文献   

2.
在籼型群体渝85-1A-4/IR8的F3中发现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新材料──CQPGMS,经连续定 向选择,选育出101S、7646S等新资源两用核不育系。101S与7646S相互杂交F表现全不育,两者具有相同的 育性基因;101S、7646S与培矮64S、9309S、安农S、新光S杂交,F1全部恢复可育,表明101S、7646S与它们具有 不同的育性基因;两者与籼型品种杂交、回交,在所有B1F1代群体中不育株与可育株均符合1:3的分离比,在 所有F2代群体中不育株与可育株均符合1:15的分离比,表明101S、7646S的育性受两对独立的隐性主效核基 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对β- 葡糖苷酸酶(GUS)基因在转基因花生T1- T3 代植株中的活性测定和NPT II基因在T3 代植株中的活性和PCR检测表明:T1 代的GUS基因为1 ∶1、3∶1 等分离, T2 和T3 代GUS基因符合3 : 1 单基因显性遗传规律的植株数增加,1 : 1 分离单株比例逐渐减少。从T3 代中就可选择到GUS基因纯合的单株,得到了4 株遗传性稳定的单株,说明GUS基因在转基因花生植株后代的遗传应属于单基因显性遗传规律。实验证明,位于同一质粒上的GUS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 II)基因,在转基因花生植株中表现为连锁遗传。  相似文献   

4.
一些抗白粉病广谱性有效抗源已在小麦中确定出来,但在许多品种中抗性基因的特性还未知.从1982年国际冬小麦白粉病与锈病圃筛选的10个冬小麦品系作为试材,研究了作用基因的数量与抗白粉病的遗传模式.每个品系都同敏感性品种Chancellor杂交,在温室内用127号B.graminis小种接种亲本、F_1、F_2、BC_1(Chancellor×F_1)及F_3代群体幼苗,评价了白粉病反应.除过ST1-25外,所有亲本都表现抗性。遗传分析表明,C39和SI5中的抗性受3个显性基因控制,A55-2、R107、GO4779、OK75R3645及BulkPV63-6中的抗性由简单的部分显性基因控制.Armada与Chancellor间杂交产生的F_2、F_3及BC_1群体抗性表现不一致,但至少表明Armada有1个抗性基因,很可能是以前指出的Pm4b.VPM1和ST1-25中抗性各由1个隐性基因控制.10个亲本中表现出3至11个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5.
以9个不同来源的叶用甜菜(B.ciclaL.)和糖甜菜杂交,结果表明,用叶用甜菜作母本,杂种F_2生长习性遗传多数不符合3:1的分离比率;用糖甜菜作母本,杂种F_2生长习性遗传符合3:1的分离比率。杂种后代含糖率,部分组合超双亲,部分组合低于亲本糖甜菜。优良C系配制的杂交组合,产、质量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6.
美国扁茎大豆的扁茎性状是由一个隐性主茎因控制的,与普通大豆杂交的F2代中非扁茎株与扁茎株的比例为5∶1。F3代系统中,扁茎株的后代全部为扁茎。而F2代正常株或株高超亲株中,纯合显性(FF)的后代无扁茎株,杂合显性株的后代大多数不符合3∶1的理论值,表现出扁茎株比例大大减少。说明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除一个主茎基外,还有少数修饰基因起作用。中国扁茎大豆的植株可按扁化程度的大小分为六类。其中扁化程度较小和茎部分扁化的四、五类植株占52%,扁化程度呈中间类型的三类株占20%,扁化性最强的一、二类株占15%,正常株约占15%。其中三-四类植株的丰产性最好。扁茎性状在肥沃地更易表现出来。中国扁茎大豆与普通大豆的杂交F1代呈正常型。不同组合的F2、F3代中有40-90%的系统可出现扁茎株,扁茎株的出现机率为总株数的3-12%;不同组合间最多扁茎株系统中的扁茎株数F3代大大多于F2代,分别为13-70%,6.6-23.0%,F3代扁茎性状的纯合和程度比F2代大得多,选择比中国扁茎大豆更为纯合的扁茎品系是有可能的。中国扁茎大豆的扁化性状可能由一个主基因及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栽培甜菜和白花甜菜种间杂交后代无融合生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培甜菜和白花甜菜杂交获得的F_1代以栽培甜菜连续回交产生了B_1F_2代和B_2F_3代 ̄[4].在B_2F_3代中,2n=27的植株达30.19%,推测其中大多数染色体组仍为VVC。具有VVC染色体组的核型中,含9个白花甜菜校长的染色体和18个较短的栽培甜菜染色体,差别明显,易于区分。我们通过对B_1F_2(B14,2n=27)和B_2F-3(2n=27)植株间形态特征相似性比较、两个世代植株有丝分裂特异核型比较、两类植株减粉分裂行为比较、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相似性比较,有力地证明了栽培甜菜和白花甜菜种间杂交后代中,从B_1F_2(B14)到B_2F_3之间传递上存在着无融合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8.
大豆对SMV3号株系成株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栾晓燕 《大豆科学》1997,16(3):223-226
通过四个对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的感×抗杂组合的F1,F2和回交BC1群体的成株抗性分析,明确了四个创新抗源的遗传特点及其应用价值。哈91R3-182,哈91R3-188,其抗性是由两对互补隐性基因控制的,F2抗感分离比例为7:9.哈91R3-301,哈91R3-310其成株抗性是由两对互补显性基因控制的F,代抗感分离比例为9:7,这中份种质可作为东北地区抗SMV育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9.
1RS.1BL移位系已被小麦育种者广泛地用于农艺性状和特殊籽粒产量的改良,但还缺乏对有或没有发生移位染色体臂的有关种族农艺性状表达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目的是测定2个硬红粒冬小麦群体分离的Aurora移位系中1RS.1BL对籽粒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用OK83398×Chisholm和OK8339×Arkan衍生的不同遗传材料进行了2个田间试验。试验1中评价了3种环境下25对F5代衍生的近等位纯合1B或1RS.1BL系;试验2评价了4种环境下1B或1RS.1BL纯合植株的F2、F3代的染色体组型。试验1中1RS.1BL的平均增产效应为9%-10%.增加地面以上干物质量为11%-12%,增加千粒重为4%-6%,其增产大小与杂交组合有关、尽管对每穗粒数、收获指数和容重未进行检测,但在株高和每平方米穗数方面的差异却以杂交和环境不同而缺乏一致性。试验2中所进行的遗传异质性方差分析表明,1RS.1BL中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这些结果对进一步利用1RS.1BL改良冬小麦农艺性状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个组合苎麻杂交一代性状分离变异如下:(1)形态学性状分离复杂、类型繁多,如(黄壳早×芦竹青)F168个单蔸可分为63个类型。(2)经济性状变异显著,如株高和单蔸分株数的变异系数为10.2—19.7%和41.0—41.7%,各组合后代不同类型间单纤维支数的差异为500—1000支,变异系数为10.4-15.5%。(3)有些组合F1的叶面绉纹少:多、幼茎绿色:黄绿、叶形卵圆:椭圆等符合1:1的分离比例,而叶缘锯齿深尖:浅钝、托叶红色:黄白等分离比例适合9:7。  相似文献   

11.
甜菜单粒型雄性不育杂交种新甜九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甜九号系以自育单粒雄性不育系石单m202A为母本,多粒二倍体自交系Z—2为父本配制的甜菜单粒型二倍体雄性不育杂交种,经小区试验、区域化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含糖率高、抗(耐)甜菜褐斑病、白粉病及丛根病等特点,属标准偏丰产类型的甜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以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杂合两型系的不育株沪油15A为母本,与恢复系HF03杂交,F1群体全部表现为可育。在该杂交组合的6个F3群体中有5个群体发生育性分离。其中区号为04-4307的F3群体发生育性和花瓣色泽的分离,表现为70株鲜黄花可育、22株鲜黄花不育、30株橙黄花可育、9株橙黄花不育。根据油菜显性核不育和橙黄花的遗传规律,04-4307出现3:1育性分离,说明该群体由基因型为MsMsRfrf的单株自交获得。从04-4307群体中选橙黄花可育株自交,并与橙黄花不育株作兄妹交,后代全部表现为橙黄花(y1y1y2y2)。其中区号为05-4356的兄妹交组合出现1:1育性分离;其父本的可育株自交出现3:1育性分离。由此推断,05-4356的兄妹交组合就是显性核不育橙黄花纯合两型系,其不育株基因型为MsMsrfrfy1y1y2y2,可育株基因型为MsMsRfrfy1y1y2y2。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甜菜多粒雄性不育系测交组合试验所调查的甜菜4个主要产质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表明,杂种优势在性状之间和组合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其优势程度依次为:产糖量>根产量>褐斑病病情>含糖率,而优势的稳定性则为,含糖率>褐斑病病情>根产量>产糖量。各性状优势间的相关表现为,根产量及含糖率与产糖量是极显著的正相关;根产量及含糖率与褐斑病病情均为负相关;根产量与含糖率为正相关。含糖率和产糖量两个性状明显回归于中亲和低亲,根产量明显回归于中亲和高亲。因此,通过利用杂种优势是可以选育出既丰产又高糖且抗病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吉能源甜菜1号是以单胚品系DTN 162-3-11为母本,二倍体多胚品系HRR7为父本,按3∶1比例自然杂交而成。该品种在2008—2010年吉林省甜菜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根产量为45627.6kg/hm2,比对照品种HYB74增产7.5%;含糖率为17.2%,比对照高1.6度,差异显著;产糖量为7836.5kg/hm2,比对照提高16.9%;乙醇产量4411.5kg/hm2,比对照提高18.2%。吉能源甜菜1号稳定性好,抗逆性强,适于东北西部及蒙东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湖北光敏感细胞核雄性不育水稻至今最高世代已在20代以上,虽经长期单株选择,群体的不育性仍在分离之中,本试验阐明造成这种分离的原因是这种雄性不育的遗传特性和小育基因所处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遗传背景不同,育性分离的模式也不相同,因而表现为同一杂交组合后代经连续多代单株选择的株系内仍有育性分离。因为由不育株后代不断分离出可育株,这种雄性不育特性不可能用来生产杂交种子。  相似文献   

16.
CHA杂种小麦品质优势的多代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6个优质材料和7个丰产材料为亲本,按优/优、优/丰和丰/丰三种类型组配23个杂交组合,分析了F1、F2的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和亲子关系,研究了小麦HMW-GS的遗传及其与杂种小麦品质的关系,探讨了CHA杂种F1、F2优势利用的可行性及培育优质杂种小麦的选配规律。结果表明:同一组合F1、F2的品质优势没有规律性变化,其值大多介于双亲之间,各组合品质指标与亲本呈正相关,选择高值双亲可获得较高的F1、F2组合,亲本基因型对杂种小麦的品质起决定作用,选择时应着重考虑优/丰和优/优类型。F1、F2代品质优势显著,杂种小麦F1及F2代在生产中具有利用可行性。小麦HMW-GS的分离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规律,选择优质亚基多的亲本杂交,可提高其在杂交后代中的出现频率,进而提高杂种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以属于5个杂种优势群的24个常用玉米自交系为母本(P1),优良玉米自交系T138-1及其秭妹系T138-2为父本(P2),杂交获得了48个组合。分析了亲本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和总配合力效应,主要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各性状配合力存在极显著差异。P1亲本,除出籽率GCA外,其他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2亲本,生育期、株高、穗粗、行粒数、穗位、棒三叶面积GCA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1与P2互作间的SCA方差除出籽率和小区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10个性状的SCA差异均极显著。P1亲本各性状一般配合力差别很大,P2亲本T138-1出籽率一般配合力效应高于T138-2,其它性状GCA值均低于T138-2。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秃尖、百粒重、出籽率SCA值与其性状均值之间达到了正的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受环境影响较大。各性状总配合力效应与实际田间表现基本一致,生育期、株高、穗位高、棒三叶面积、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总配合力效应与小区产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与稳定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安农S-1、衡农S-1和W6154S为材料,研究了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与稳定性。三个不育系各世代的育性转换特性是稳定的,不受年份、地点的影响;三个不育系的育性基因可能是非等位的,安农S-1、衡农S-1的育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W6154S的遗传模式尚难确定;W6154S的群体育性不太整齐,单株、单穗以及颖花之间的育性有所差异,安农S-l和W6154S的育性基因表达受遗传背景的影响,W6154S的后代不育株有育性分离。  相似文献   

19.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学研究(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套袋自交结实率为主要指标,观察分析了农垦58S与不同生态型的9个粳稻品种杂交的F_1 、F_2、BF_1代的育性,同时记载抽穗期。结果表明,农垦58S光敏雄性不育性由两对隐性主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在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中其互作方式表现差异,即在早、中稻品种中表现积加作用(1:6:9),在晚稻品种中为独立分离(1:3:3:9),在农垦58品种本身的背景中表现隐性上位作用(4:3:9); 这种相互作用方式差异与分离世代植株的抽穗期有一定关系。农垦58S光敏不育性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都能表达,但受到光、温两组微效基因修饰。本文提出“重复基因位点平行突变假说”,可以较完满地解释农垦58S的遗传机制;同时就光敏感雄性不育系的遗传分类和选育温光弱感型光敏雄性不育两用系,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抽穗日数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光敏核不育水稻与广亲和品种配制的两系杂交稻组合,目前已成为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籼粳交杂种一代往往表现生育期延迟的特点,使一些产量优势明显的两系亚种间杂交组合因生育期过长而限制了在生产上应用。几年来,通过对许多籼粳杂种一代的观察,发现并非所有籼粳交组合都表现超亲迟熟,不同组合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与亲本有关。因此,有必要研究两系杂交稻组合在生育期方面的杂种优势特点及不同亲本在这一性状上的配合力效应,为组配两系亚种间杂交组合的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990年夏季,以5个籼型光敏核不育系为母本,10个广亲和品种为父本,按5×10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50个杂交组合。5个光敏核不育系为W6154S,W6184S,KS-9,5460S和衡农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