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正>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农药有效成分科学混配加工成一种农药,这样的产品统称为农药混配制剂。混配制剂的主要优点:一是扩大防治谱,每种农药能防治一种或多种有害生物,混配后可以扩大防治的种类,减少用药次数;二是增加防效,一些农药经过科学的混配,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比单用的效果好很多,这样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三是减少抗性,一种农药长时间使用很容易产生抗药性,混配可以有效缓解抗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和西安硫酸厂合作进行的“高效棉铃虫防治剂研究”课题 ,日前通过陕西省石化局和省教委组织的成果鉴定 ,复配农药新品种“3 2 %辛硫·异丙乳油”随之问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从 1 990年开始陕西棉花害虫的抗药性监测及治理研究 ,先后研究出 3 0 %胺·西·氯氰乳油等混配药剂。在此基础上 ,科研人员在前期对棉铃虫等害虫抗药性系统监测和大量生物活性测试的基础上 ,选定害虫敏感的杀虫剂异丙威 ,与杀虫机制不同的杀虫剂辛硫磷以科学方法混配 ,经过 2年多努力 ,终于研制出复配…  相似文献   

3.
氰戊菊酯、马拉硫磷及其混剂汰选选育棉铃虫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氰戊菊酯、马拉硫磷及菊马混剂分别汰选棉铃(Heliothis armigera)种群16代,每三代测定1次各种群对相应汰选药剂的敏感水平。结果表明,以上三个汰选种群对相应药剂的抗药性分别增长了68.02、7.76和3.48倍,氰戊菊酯单剂比菊马混剂抗性增长快19.6倍,混剂显示出对棉铃虫抗性显著的延缓作用。用计算机模拟预测混剂使用寿命,若3种药剂均连续使用30次则氰戊菊酯、马拉硫磷、菊马混剂的抗药性将分别提高817.5、14.2和5.2倍;若以抗性上升30倍及每年用药2-3次为标准,菊马混剂比单用氰戊菊酯可延长5倍的使用寿命。笔者认为把增效混剂作为一项措施组装到抗性治理方案(IRM)中去,科学合理地治理棉铃虫的抗药性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18 25%灭虫星 25%灭虫星的通用名为25%氯·灭·甲乳油,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针对棉花害虫产生抗药性,难于防治而研究开发的最新三元杀虫混剂,由荥阳农药制剂厂生产。18.1 理化性状 25%灭虫星制剂外观为浅棕色或棕色单相液体,无可见悬浮物或沉淀。总有效成分含量≥25%,水分含量≤0.4%,酸度(以H_2SO_4计)≤0.5%,乳液稳定性(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种植制度、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栽培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平湖市水稻二化螟为害程度逐年增重,严重威胁到平湖市的水稻生产安全。单一一种药剂长期连续使用,极易使二化螟产生抗药性,造成农药防治效果下降,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延缓二化螟对主流化学防治药物抗性的产生,在目前大量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措施的背景下,采用不同农药混配使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主要目的是探索市场上常用的化学防治药物的不同混比和浓度,筛选几种混配,既达到了预期防治效果,又延缓二化螟抗性的产生。通过本试验发现,喹硫磷+四唑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单剂、环虫酰肼+阿维菌素、阿维菌素+四唑虫酰胺对二化螟的防效都较理想,可作为防治二化螟的药剂,但考虑到延缓抗性产生,推荐使用混配药物。  相似文献   

6.
农药抗性     
<正>(续第11期第28页)用某种药剂防治有害生物,按照标签上推荐的剂量施药,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用者怀疑产品质量有问题,但产品经资质检测机构检定合格,这种情况下应考虑该农药的抗性问题。抗药性是指在同一地区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而引起有害生物对药剂抵抗力提高(即敏感度下降)的现象。抗药性分为以下4类,即:单一抗性,只表现对起选择作用的药剂有抗性;交互抗性,有害生物对一种药剂产生抗药性后,对其他没有使用的另一类药剂也有抗性;多抗性,具有单一抗性的有害生物,由于另外一种药剂的选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莠去津、二氯喹啉酸和氯吡嘧磺隆复配应用于薏苡田杂草防治的合理配比,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莠去津、二氯喹啉酸和氯吡嘧磺隆单剂及混用室内防效。结果显示,5个配比防除马唐、反枝苋和碎米莎草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13.11~157.47、97.72~111.54和110.54~117.38。其中12∶6∶1配方混剂防除马唐共毒系数157.47,增效作用显著,对作物靶标贵薏苡1号的ED10值为1321.63 g·hm-2。  相似文献   

8.
10种低毒杀螨剂对苹果树叶螨的防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生产上常用的 10个低毒杀螨剂单剂和复配剂 ,进行了防治苹果树叶螨的田间药效试验 ,筛选出 6个高效低毒、既具速效性又具持效性的杀螨剂 ,其中单剂为 1.8%阿维菌素乳油 4 0 0 0倍、5 %霸螨灵乳油 30 0 0倍、15 %哒螨灵乳油 30 0 0倍 3个品种 ;复配剂为 2 0 %阿维·哒乳油 4 0 0 0倍、10 %速螨·四乳油 2 0 0 0倍和 16 %哒螨·四乳油 2 0 0 0倍。  相似文献   

9.
印楝素与鱼藤酮及其复配混剂对斜纹夜蛾的毒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印楝素和鱼藤酮及其复配混剂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印楝素和鱼藤酮单剂的毒力作用为一种剂量依赖关系;其复配混剂的触杀最佳配比为2∶6,此时印楝素和鱼藤酮浓度分别为200μg/mL和100μg/mL,共毒系数为423.15;其复配混剂的拒食最佳配比为3∶5,此时AFC50为1.2mg/L,发育抑制率达90%以上只需35mg/L。  相似文献   

10.
<正>生产中,同一块农田里往往有多种病虫草同时在为害,为了提高防治效率减轻劳动程度,这就需要多种农药混配(桶混)或复配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当某种病害或虫害对某种农药产生抗药性时也需要混配上靶标生物更为敏感的药剂。农药的混配,在生产中是最常见的一种使用方法,它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的仅凭自己的防治意愿把几种药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使用。农药化合物的性质、制剂工艺、田间病虫害的发生变化趋势等,都是制约药剂混配配方的重要因素。农药的混配目的是为了把田间病虫害予以控制,所以,不同药剂混配之后要达到以下指标。  相似文献   

11.
在农药使用过程中,由于理化性质不稳定和施药方法不当而造成有效成分易降解或流失,农药控释剂不仅可以保护有效成分免受环境破坏,而且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剂量和使用次数,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是今后农药剂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为使农药控释剂不断创新发展,笔者重点综述了当前农药控释剂主要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国内农药控释剂(主要是微胶囊剂)的登记应用和研究开发情况,并分析了农药控释剂研究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希望控释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能够为农药的高效、经济和安全使用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吡蚜酮在水稻空间立体和不同种植区域间残留的差异以及对灰飞虱防治效果的影响,在全国不同农区布置试验点,采用液相色谱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仪检测吡蚜酮的残留量,分析吡蚜酮的残留特性。结果显示,在药后2 h,江苏、湖南、广西和黑龙江4地水稻植株上部沉积量所占比例均为整个植株沉积量的66.7%以上。水稻植株上部吡蚜酮沉积量,黑龙江大于其余3地。吡蚜酮在江苏、湖南、广西和黑龙江4个试验点水稻植株上部的半衰期分别为2.1、1.0、2.1 d和2.4 d,但在植株下部的半衰期分别为2.8、1.7、3.2 d和3.6 d。吡蚜酮在水稻植株上部的降解要快于植株下部。吡蚜酮在水稻上的沉积量与防治效果的研究表明,江苏和湖南地区水稻飞虱防治用吡蚜酮药按标签推荐最大的75%用药即可满足防治需求(56 g·hm-2,以有效成分计)。广西双季稻地区水稻飞虱防治用吡蚜酮药剂时,其用量应为标签推荐的1.5倍用量(112.5 g·hm-2,以有效成分计)。黑龙江一季稻地区水稻飞虱防治用吡蚜酮药剂时,其用量应为标签推荐的1.0倍用量(75 g·hm-2,以有效成分计)。试验表明,针对具体农药制剂,应根据实际水稻种植区域靶标有害生物防治效果,合理设置符合本区域的农药施用剂量,避免农药使用过量给环境造成压力,也避免农药使用不足而起不到应有的防治害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我国果蔬小型害虫登记用药现状,为果蔬小型害虫所用杀虫剂的登记管理和合理减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于2020年6月30日自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我国果蔬上登记的用于防治烟粉虱、白粉虱、蓟马、叶螨、蚜虫、介壳虫、斑潜蝇、黄条跳甲、木虱和锈壁虱10种主要小型害虫的杀虫剂,对登记的杀虫剂单剂及混剂的条目数量进行整体分析,并对所有单剂有效成分及其不同剂型的登记条目数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高用量单剂有效成分,分别从剂型和防治对象上进行用量分析,再将用量最高的6种有效成分、5种作物和5种防治对象进行组合,对已登记的组合进行用量分析。【结果】 登记防治蚜虫和叶螨的杀虫剂数量远多于其他类小型害虫;有效成分用量最大值、均值和范围排序前5位的小型害虫依次为叶螨、介壳虫、蚜虫、白粉虱和锈壁虱,并从中筛选出15种高用量单剂有效成分,其中石硫合剂、呋虫胺、三唑锡、吡虫啉、敌敌畏和松脂酸钠6种杀虫剂单剂有效成分存在用量差异大和离群高值点多的问题突出;登记杀虫剂单剂有效成分用量较高的剂型有结晶(粉)、水剂、可溶粉剂、水乳剂、烟剂和颗粒剂,用量较高的作物为苹果树、柑橘树、黄瓜(保护地)、黄瓜和十字花科蔬菜;三唑锡-柑橘树-叶螨和石硫合剂-苹果树-叶螨两种组合用量差异大并离群高值点多,究其原因可能与剂型和厂家有关。【结论】 为减少杀虫剂用量,减缓小型害虫抗药性发展,建议在最低有效剂量研究基础上,减少登记推荐用量异常高的农药产品,推荐有效成分用量较低的高效低风险杀虫剂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土耳其斯坦叶螨对阿维菌素和哒螨灵的抗药性机理和抗性适合度.[方法]在28℃条件下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敏感品系进行室内抗药性选育,选育出对阿维菌素和哒螨灵的抗性品系,组建生命表进行抗性适合度研究.并比较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几种常见解毒酶的活性测定来进行抗性机理研究.[结果]土耳其斯坦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发展比较慢.在抗性适合度的研究中发现土耳其斯坦叶螨的两种抗性品系在发育历期、产卵量等指标跟敏感品系相比均存在不利性.并发现羟酸酯酶在两种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中比活力表现不明显,在抗阿维菌品系和敏感系中碱性磷酸酯酶存在差异性,这说明这种酶在解毒阿维菌素过程中起作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多功能氧化酶、酸性磷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在抗哒螨灵品系和敏感品系中均表现差异.说明这些酶在解毒哒螨灵的过程中起作用.[结论]阿维菌素和哒螨灵的抗性与解毒酶活性的变化有关,并且在产生抗性后存在适合度不利性.  相似文献   

15.
Guided pesticide is an unique compound resulted from the conjugation with carrier (amino acid, protein, sugars, etc) and the active pesticide ingredient. One of the attributes of the guided pesticide is its potential to accumulate at the site of the damaged points caused by pest or at the site of entry to the target pests, such as via inhalation, cuticular penetration, and oral digestion. Movement protein (MP) is a kind of protein coded by plant virus. A genetic fusion between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and movement protein resulted in the expression of a fluorescent fusion MP-GFP protein, which was fully biologically active in mediating the cell-to-cell spread of virus. In order to obtain a suitable carrier for a pesticide,fluorescent carrier MP-GFP was construc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combinant MP-GFP protein was the inclusion bod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ptimized cultural condition for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MP-GFP protein was incubation at 37℃ for 2 h and induction with 0.2 mmol L-1 IPTG (isopropyl-β-dthiogalactopyranoside) at 25℃ for 4 h. MP-GFP protein was purified by using Ni-NTA resin. The expressed recombinant MP-GFP protein had both the fluorescence character of report GFP gene and moving character of movement protein. It could provide a guided carrier for studying the guided pesticide. It could also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studying the deliver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guided pesticide ingredients in the plant.  相似文献   

16.
为了测定和评价20%虫酰肼悬浮剂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为其推广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利用20%虫酰肼悬浮剂对甘蓝甜菜夜蛾幼虫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0%虫酰肼悬浮剂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治,在有效成分用量200~300 g/hm2范围内,药后1~2 d防效为83%~99%,药后3~5 d防效为86%~99%,药后7~10 d防效为89%~98%,防效好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乳油和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其速效性好、持效性较长。20%虫酰肼悬浮剂可以作为防治甘蓝甜菜夜蛾的有效替代药剂进行推广使用,最佳用药量以有效成分用量200~300 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以发光菌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e sp.-Q67)为指示生物,4种农药包括残杀威、甲霜灵、多果定和西草净为研究对象,应用均匀试验设计法设计农药的四元混合物体系,共7条射线,应用微板毒性测试方法(MTA)系统测定4种农药及其四元混合物体系对Q67的发光抑制毒性,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浓度-效应数据,以浓度加和模型(CA)为标准加和参考模型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Logit或Weibull函数可有效地拟合4种农药的浓度–效应数据,其相关系数R0.99,均方根误差RMSE0.022;4种农药对发光菌Q67的毒性大小顺序为多果定(p EC50=5.35)西草净(p EC50=3.56)甲霜灵(p EC50=3.18)残杀威(p EC50=3.00),其中多果定毒性最大,残杀威、甲霜灵和西草净对Q67的毒性比较接近;四元农药混合物体系的7条射线对Q67的毒性(p EC50值)与组分西草净和多果定的浓度比尤其是西草净和多果定的浓度比之和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R=0.8729,RMSE=0.076),但与残杀威和甲霜灵的浓度比之和具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R=0.8729,RMSE=0.076);CA模型能很好地评估四种农药的四元混合物体系对Q67的毒性,即混合物体系呈经典的加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影响农药施药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药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增强在作物保护方面的施药效果,而且可以把农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影响农药施药效果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如果能够注重施药的适时性和合理的投放目标,针对不同的施药目标调整喷雾方案,根据害虫的生理习性和植物的病理特点选用适当的喷雾设施、确定各种喷雾参数,则可以大大地提高农药的作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两种毒死蜱乳油制剂有效成分在水中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条件下研究了2种毒死蜱制剂有效成分在水中的降解,结果显示当初始设计浓度分别为100.00,10.00,1.00 mg/L时,40%毒死蜱乳油中有效成分在水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56.50 d,110.47 d与44.31 d;而48%乐斯本乳油中有效成分的半衰期分别为328.58 d,297.45 d与78.69 d。表明有效成分浓度、助剂种类与数量等影响毒死蜱在水中的降解速度。通过筛选合适的助剂及选择合理的助剂用量可望成为提高农药使用效果和减少农药残留污染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