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肥力差异,对不同生产模式下人参(野山参、林下参、农田栽参)土壤养分、土壤容重、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数值化方法综合评价了人参土壤肥力。结果表明:不同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P0.05),野山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最高,林下参次之,农田栽参最低,其中野山参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农田栽参土壤的10.027倍;不同生产模式下土壤容重和酶活性差异不明显。利用相关系数法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系数,其中总生物量权重系数最高,为8.118,有效钾最低,为2.000。利用权重系数和肥力指标隶属度值得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值,其中野山参土壤肥力最高,为72.701,林下参次之,为58.590,农田栽参最低,为29.978,三者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不同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肥力评价可知,野山参土壤肥力最高,适宜人参生长,农田栽参最差,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以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长白落叶松-水曲柳人工混交林和次生林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底层(20~30cm)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含量及其二者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落叶松纯林土壤pH值较次生林和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分别平均降低了5.4%和4.5%,落叶松纯林土壤存在酸化趋势。各林分类型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碳氮比均表现为次生林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落叶松纯林,且各指标随土层加深显著降低(p0.05)。土壤微生物含量受土层的影响显著(p0.05),其中表层含量最高,表层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含量分别为19.09~29.68nmol·g~(-1)、2.47~3.71nmol·g~(-1)和5.59~7.68nmol·g~(-1);次生林表层土壤细菌、放线菌的含量显著高于落叶松纯林(p0.05)。不同林型之间各土层细菌真菌比(B/F)、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之比(G+/G-)差异显著(p0.05)。土壤总微生物含量与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上,辽东山区的天然次生林、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与落叶松纯林相比,土壤环境水平改善,为提升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纯林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3种生长模式人参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及影响人参皂苷积累的主要养分因子,运用常规农化分析方法和超声提取-高效液相法分别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和人参中9种单体皂苷含量.结果表明,人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为野山参>林下参>园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系数为85.6%,属中等变异,土壤全量氮、磷、钾变异系数大于1009,为强变异,结合国家第2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可知,人参土壤碱解氮含量为国家5级水平,速效磷为国家2级水平,有效钾含量为641.4 mg/kg,远大于国家1级水平(200mg/kg);野山参和林下参中9种单体皂苷中以单体皂苷Rb1、Rc、Rb2、Rd和Rg1含量较高,5种单体皂苷显著高于园参(P<0.05),林下参中单体皂苷含量以15 a生含量最高,其中Rb1、Rc、Rb2、Rd和Rg1分别为20.207、22.865、12.435、17.201和7.770 mg/g,为制定林下参适宜采收参龄提供参考;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直接影响人参皂苷的积累.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以野山参和林下参土壤为参考,科学施加氮、磷肥有助于提高园参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农田栽培人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测定了1、2、3、4、5年生农田栽参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的活性部分,分析了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农田栽培人参根区土壤以i15∶0,a15∶0,16∶1ω9c,16∶0等4种PLFAs占有优势地位;农田栽参根区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生物量具有相同的降低趋势,均低于对照,且2年生降低的幅度最明显;真菌生物量和放线菌生物量具有相同的增加趋势,与对照相比均有增加,但增加的比率相差明显,真菌增加的幅度明显,接近10倍,放线菌虽有增加,但幅度微弱。真菌占总生物量的比率迅猛增加,是农田栽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林下护育、采伐迹地栽培和农田栽培3种栽培模式的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群落中,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最丰富,在3种类型土样中相对丰度分别为45.30%、15.24%、17.19%;真菌群落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为优势真菌菌群,在3种人参土样中分别占65.49%、68.47%和48.58%。采伐迹地栽培和农田栽培的人参土样中,主要细菌种类的相对丰度比较接近,但与林下护育人参土样差异较大;不同栽培模式的真菌群落差异较小。在林下护育和采伐迹地栽培模式下,有益微生物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所占比重较大。农田栽参土壤改良时,通过外源添加可提高土壤肥力。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ceae)在林下护育栽培模式下占有一定比例,可成为人参土壤改良的生物菌剂备选资源。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野山参和林下参中人参皂苷的组成特征及差异所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野山参和林下参中电苷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野山参和林下参中均含有常见的9种人参皂苷(Re、Rg1、Ro、Rf、Rg2、Rb1、Rc、Rb2、Rd),野山参中还检测到三七皂苷R1、R2和R3以及丙二酰基人参皂苷Rb1和Rc,林下参仅检测到了丙二酰基人参皂苷Rh1、Rc和Rd,没有检测到三七皂苷R1和R3;林下参中Re含量显著高于野山参,平均含量为5.042g/mg,二者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野山参和林下参中其它8种人参皂苷含量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农田栽参和伐林栽参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差异.[方法]通过分析2种生产模式下的土壤N、P、K、有机质、pH及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等指标.[结果]2种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存在差异,伐林栽参土壤中养分和酶活性高于农田栽参土壤,尤其是全氮含量伐林栽参比农田栽参高1.2 g/kg,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伐林栽参比农田栽参高4倍多.[结论]该研究为农田栽参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1林下参的特性1.1野山参与林下参的区别野山参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中,其种子自然落地或被鸟类、野鼠等吞食(或携带)后而排出体外,落入林下土壤里,在适宜的林下土壤条件下,生根发芽,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既不被移动,又不经任何人工管理,在同一地方自然生长多年甚至百年以上的人参统称为野山参。林下参则是模拟自然条件生长于深山密林下的野生人参,这类人参是将人工采集的园参或林下野生人参的种子播撒在适合野山参生长的树冠下的土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东部山区人参栽培基地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吉林省东部山区人参栽培基地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方法]以吉林省东北山区的5个主要人参产区(抚松、长白、集安、靖宇、敦化)的林下土壤、老参地土壤和人参栽培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利用形式下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结果]结果表明,与新林土相比,栽参土和老参地不同人参产地的微生物总数普遍降低,其中栽参土中细菌总数降低了48.6%~63.7%,老参地降低了57.1%~82.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新林土相比,栽参土和老参地放线菌的数量分别降低了60.0%~75.3%和42.1%~77.6%,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真菌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栽参土真菌总数是新林土的1.6~3.9倍,老参地是新林土的2.8~6.3倍。3类土壤微生物分布具有不同的季节性规律。[结论]为克服人参连作障碍,提高人参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人参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种植年限对设施农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影响,2017年12月,采用S型布点法在河北省青县选取连续种植年限分别为2年、4年、10年和12年的设施大棚样地土壤,借助磷脂脂肪酸测定等方法对其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种植设施农田土壤全氮含量12年期最高,为2.31 g·kg~(-1)。2年期含量最低,为1.47 g·kg~(-1)。续种植10年与连续种植12年之间土壤硝态氮含量增长最为快速,为1.42倍。而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农田土壤全磷含量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含量变化在1.29~1.86 g·kg~(-1)之间,12年时农田土壤速效磷含量达到最高水平,为192.04 mg·kg~(-1),2年时含量最低,为65.04 mg·kg~(-1)。此外,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范围在0.37~0.70 ms·cm~(-1)之间。PLFA总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总体呈现降低趋势,设施农田2年时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功能多样性最高,微生物总量均值±标准偏差为43.83±17.55,12年时最低,总量均值±标准偏差为31.12±1.17。研究表明,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密切联系。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电导率、有机碳、碳氮比均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