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了喷施不同次数、不同浓度GGR10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福建柏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GGR10能够显著提高福建柏幼苗苗高、地径、全株生物量、根系生长等指标;在15~30 mg·L~(-1)浓度下,喷施GGR10的浓度及其与喷施次数的交互作用对幼苗苗高生长和地径生长有显著影响,喷施1次30 mg·L~(-1)和喷施2次25 mg·L~(-1)GGR10的苗高和地径均较大;相同浓度下喷施2次GGR10,幼苗的侧根数量、最长根长度和全株生物量均大于喷施1次,喷施2次30或25 mg·L~(-1)的效果最好。因此,在福建柏育苗实践中可考虑喷施2次25 mg·L~(-1)GGR10。  相似文献   

2.
喷施不同纳米材料对水稻幼苗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喷施不同纳米材料对水稻幼苗生物量和磷含量的影响,将水稻幼苗培养在不同含磷浓度营养液中,对水稻幼苗叶片喷施不同浓度的不同纳米材料,即粒径40 nm的羟基磷灰石(nHA)、三氧化二铁(nFe2O3)、零价铁(nFe)、二氧化铈(nCeO2)和甲壳素[CH,(C8H13NO5)n]悬浊液,测定水稻地上部和根部含磷量。结果表明:在正常供磷条件下,喷施nHA、nFe2O3、nFe处理,浓度分别在200、100 mg·L^-1和150 mg·L^-1时,地上部生物量达到最大,根部生物量则在150、100 mg·L^-1和100 mg·L^-1处理时达到最高;但大部分处理不会显著提高水稻幼苗磷含量。在供磷1/2条件下,各处理均可不同程度促进水稻幼苗对磷的吸收;喷施nHA、nFe2O3、nFe、nCeO2和CH处理,分别在50、100、100、100 mg·L^-1和150 mg·L^-1的浓度处理时生物量达到最大;nHA、nFe2O3、nFe处理均可显著促进地上部磷含量,地上部磷含量分别在150、100 mg·L^-1和150 mg·L^-1处理时达到最高。研究表明:在不同浓度磷供应条件下,喷施粒径40 nm的nHA、nFe2O3、nFe、nCeO2和CH均可不同程度促进水稻幼苗生长。不缺磷条件下,nHA、nFe处理促进生物量增加明显;缺磷条件下,nHA、nFe2O3、nFe促进磷吸收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硅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生长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通过溶液培养,研究不同浓度硅(0、30、80、130、180 mg·L-1 SiO2)在4.0 mg·L-1 Cd2 浓度胁迫下对水稻幼苗生长及其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0mg·L-1 Cd2 浓度明显抑制水稻幼苗的生长;硅是通过提高水稻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根系细胞质膜透性、促进根的伸长和侧根的生长等途径减轻Cd2 对水稻幼苗的毒害,从而达到提高生物量的目的.此外,当SiO2浓度为130 mg·L-1时,上述指标均达到最佳,说明该SiO2浓度可能是缓解水稻幼苗生长的最理想浓度.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色素万寿菊的幼苗质量,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生物菌肥对色素万寿菊幼苗生长及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可促进色素万寿菊幼苗生长,其中生物菌肥Ⅰ和生物菌肥Ⅱ2种生物菌肥的效果均优于0.04%尿素,尤以喷施稀释150倍的生物菌肥Ⅰ(C150处理)的效果较好,能显著增加幼苗茎粗、一级分枝数、叶长、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冠幅和全株鲜重等指标值,分别为3.28 mm、2.33个、9.80 cm、53.60、17.50 cm和5.01 g;同时,各叶面肥处理的移栽成活率显著高于清水处理(CK1)。因此色素万寿菊苗期叶面喷施稀释150倍的生物菌肥Ⅰ有壮苗效果,并能显著提高移栽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采用2、4、6、8 g/L的苄·二氯混配剂喷施水稻幼苗,喷药后第4天测定根长、苗重、根系CAT活性、土壤CAT活性和根系H2O2含量,结果显示:低浓度的苄·二氯促进根的生长,浓度超过4 g/L后,幼苗鲜重下降;各种浓度的苄·二氯均导致根系H2O2含量下降和根系CAT活性上升,但苄·二氯不能抑制土壤CAT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壳寡糖对小麦幼苗干旱胁迫的缓解机制,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喷施不同浓度壳寡糖溶液(10 mg/L、100 mg/L和200 mg/L)对20%PEG模拟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叶片超氧阴离子(O·-2)和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喷施3种浓度壳寡糖可明显促进PEG胁迫下小麦幼苗的生长,处理48 h后幼苗株高、根长、地上部和根部干重均显著增加(200 mg/L壳寡糖对根部干重影响除外);处理24 h和48 h后,喷施100 mg/L壳寡糖可明显降低PEG胁迫下小麦叶片的O·-2含量,而3种浓度壳寡糖均可明显降低MDA含量;相比10 mg/L和200 mg/L浓度,喷施100 mg/L壳寡糖可明显增强PEG胁迫下小麦叶片的抗氧化系统活性,SOD、POD和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提高(48 h时脯氨酸含量变化除外)。上述结果表明,100 mg/L是较适宜的喷施浓度。PEG胁迫下,喷施适宜浓度的壳寡糖能明显促进小麦地上部和根部的生长,降低叶片的活性氧含量和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小麦对干旱胁迫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外源水杨酸(SA)对盐胁迫下酸枣幼苗生长抑制的缓解效应及其生理机制,以酸枣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对100 mmol·L-1 NaCl处理下酸枣幼苗叶面喷施不同浓度SA(0、0.4、0.8、1.2、1.6、2.0、3.0 mmol·L-1),分析净光合速率及抗氧化酶活性,筛选出缓解效果最佳的SA浓度,并测定植株组织离子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A喷施能提高盐胁迫下幼苗的净生长高度和净光合速率(Pn),喷施0.8 mmol·L-1SA 较T100分别提高了111.4%和100.5%,缓解盐胁迫的效果最佳。外源喷施SA降低了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在0.8 mmol·L-1SA处理下MDA比T100处理组降低了34.7%;同时也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提高抗坏血酸(AsA)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较高浓度SA会抑制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叶面喷施0.8 mmol·L-1 SA显著减少盐胁迫下酸枣幼苗体内Na+含量,提高Ca2+的含量,S0.8比T100处理组幼苗地上与地下部分Na+含量分别降低了8.1%和10.0%。外源SA能够提高酸枣幼苗抗氧化能力,清除活性氧,保护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减少植物对Na+的吸收和促进Ca2+的积累,缓解盐胁迫对酸枣的伤害,提高植株净光合速率和生长量。  相似文献   

8.
外源褪黑素对烟草幼苗抗旱性生理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喷施外源褪黑素对烟草幼苗不同程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影响效应。以烟草幼苗为试验材料,探究喷施100 μmol·L-1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幼苗的生长、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喷施褪黑素缓解了干旱胁迫造成的植株生长抑制,并通过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2浓度(Ci),同时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减少O-2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增加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以提高烟草幼苗的抗干旱胁迫能力,结果为褪黑素对烟草幼苗的抗旱性影响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铁镁微肥对北方旱地玉米幼苗期碳代谢和生长的影响,对盆栽的玉米幼苗单独和混合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FeSO_4·7H_2O(250、500、750mg/L)和MgSO_4·7H_2O(0.5、1.0、1.5g/L)溶液,于2周后分析叶片中与碳代谢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生长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铁、镁微肥可以有效提高叶片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光合能力以及可溶性糖和淀粉的质量分数,增强玉米的碳代谢能力;同时,可以显著促进根系的生长,提高根冠比。其中,适合玉米幼苗生长的最佳喷施质量浓度分别是500 mg/L的FeSO_4·7H_2O、1g/L的MgSO_4·7H_2O和250mg/L的FeSO_4·7H_2O与0.5g/L的MgSO_4·7H_2O混合溶液。因此,叶面喷施适当质量浓度的铁或镁微肥可以有效提高玉米幼苗的碳代谢能力,促进植株、特别是根系的生长,这对于玉米后期的生长发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叶面喷施2,3-二巯基丁二酸(DMSA)降低水稻幼苗茎叶镉含量的潜在机制,在人工气候室内,采用水培实验方法研究了镉在幼苗不同部位的累积情况及喷施DMSA对镉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MSA喷施浓度增加,茎基镉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当DMSA喷施浓度达到1.0 mmol·L-1时茎基镉含量与对照(不喷施DMSA)处理相比显著增加57.3%,同时镉由茎基向地上部的转移效率降低52.7%。在此基础上,探寻了镉在茎基细胞中的赋存形态及镉的亚细胞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茎基中难溶态镉含量与对照处理相比显著增加了80.8%,细胞壁中镉含量达到对照处理的2.1倍。进一步对细胞壁各组分镉含量进行测定发现,果胶组分中镉含量随着DMSA喷施浓度增加呈现出显著升高趋势,与对照处理相比最高增加99.5%。此外,喷施DMSA后茎基中总植物螯合素(PCs)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均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最高分别达到对照处理组的2.2倍和3.1倍。喷施DMSA显著缓解了镉胁迫,幼苗地上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升至对照处理的3.0倍和2.7倍,荧光标记试验表明叶片中过氧化氢含量随DMSA喷施浓度增加呈现显著降低趋势。研究表明,喷施DMSA显著增加了水稻幼苗茎基巯基化合物含量,从而提高了对镉的拦截能力,降低了镉由茎基向幼苗地上部转运效率,使水稻幼苗地上部镉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喷施DMSA还可显著缓解幼苗镉胁迫。  相似文献   

11.
不同育秧基质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水稻机插秧育秧取土难的问题,对沸石、稻壳灰、珍珠岩、腐熟秸秆、营养土五种育秧基质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沸石基质和稻壳灰基质培育的秧苗生长速率快,叶龄、株高适宜,叶绿素含量高,不定根数多,最长根长大,地上干重和根干重大,适合水稻机插秧的需要。沸石基质和稻壳灰基质是理想的育秧基质。  相似文献   

12.
在大棚育秧的基础上,研究了无纺布覆盖和地膜打孔覆盖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及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纺布覆盖和打孔覆盖育秧与对照相比秧龄、株高、叶长、根量和百株干重有明显或显著增加,并且秧苗素质好,抗逆性强。无纺布覆盖和打孔覆盖育秧同对照相比明显提高了苗层温度,地膜打孔覆盖育秧偶尔会出现35℃的高温,但通过加大打孔密度、通风可以避免高温和秧苗徒长。因此,在寒地大棚育秧与地膜打孔和无纺布覆盖相结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育秧方式。  相似文献   

13.
柔枝松容器苗基质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将引自北美洲的4个种源柔枝松播种于4种不同配比的基质中(以表土混合基质为对照),进行容器育苗。通过测定4个种源1年生容器苗在不同基质中的8项形态指标和4项生理指标,筛选出最适基质是泥V沙:V泥炭:V蛭石=3:5:2。通过分析基质理化性质与容器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相关关系,发现基质的物理性质是影响柔枝松1年生容器苗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影响杂交早稻免耕抛栽立苗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四个不同因素对杂交早稻免耕抛栽立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浅水(1cm左右)抛栽、短秧龄(20d)抛栽和前期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扎根立苗,早生快发,促进地上部生长。非直立苗的立苗速度与秧龄长短有很大关系,短秧龄有利于加快非直立苗的立苗速度和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两种育苗技术对秧苗素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龙粳18为试验材料,在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新合村进行水稻新基质(稻壳)盘育苗与常规土壤育苗(对照)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基质盘育苗的秧苗素质整体上要略好于对照,尤其是发根力方面(新生根数),这更加有利于秧苗移栽后迅速缓苗;产量略高于对照;品质性状方面也略好于对照。从整体而言,新基质育苗可以替代土壤育苗,为水稻栽培提供一项新的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早稻育秧技术要求,考察了不同育秧工艺对早稻育秧期生长和插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基质育秧(T1)秧苗密度和根系伤流量较大,个体干物质重、茎重与株高比值较小,30 d时秧苗叶绿素SPAD值较低;以营养土铺垫麻基膜育秧(T2)比不铺膜(CK)处理的30 d秧苗密度大,个体根系发达,根系伤流量大;不覆盖处理(T3)死苗率较高,漏插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不符合水稻田间机插秧质量要求,其余处理均符合要求。基质疏松易于秧苗扎根、供肥迅速,但较营养土保肥性差,育秧时应在后期视苗期补施氮肥;麻基膜有利于秧苗根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加性效应;不覆盖不利于秧苗扎根固定,盘内成苗不均,田间机插秧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N、P利用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年生千年桐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育苗密度D1(10 cm×10 cm)、D2(15 cm×15cm)、D3(20 cm×20 cm)、D4(25c m×25 cm)、D5 (30 cm×30 cm),研究不同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密度处理之间的千年桐幼苗,同一生长部位的N、P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各养分含量受育苗密度影响不显著,但对N、P利用率的影响显著.随千年桐育苗密度的增大,幼苗的N、P吸收率均减小.随时间的推移,N利用率呈增加趋势,P利用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生长旺盛期,密度越小,幼苗N利用率越高;生长初期,高密度下P利用率较大,生长后期则相反.随育苗密度的增加,平均单株干质量、根干质量、叶干质量、茎干质量在9月最大;在一个生长季,地下/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先减后增(均小于1).在自然状态下D5密度最适宜千年桐幼苗的生长,结合施肥及光合作用、经济效益等其他因素考虑,也可在D5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密度.  相似文献   

18.
由营养元素、土壤消毒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而成的水稻育苗床土精,可通过多元全量营养和化控技术实现壮秧。用床土精配制床土育苗,基本不得立枯病,秧苗高度降低2cm左右,叶数增加0 5叶左右,根数增加2~3条,百苗干重增加0 5~1 3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杂交中籼稻机插适宜取秧量,为完善杂交中籼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提高机插水稻产量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两系超级杂交中籼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在"机插平衡栽培理念"的稀播条件下,通过调节取秧量来构建不同的群体基本苗起点(1、2、3、4、5苗/穴),研究不同取秧量对杂交中籼稻机插秧栽插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群体基本苗起点在1~3苗/穴时,随着取秧量的加大,整体栽插质量逐渐提高,群体颖花量逐渐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当取秧量超过每穴3苗时,群体起点过大,不利于高产群体的构建,反而易导致减产。[结论]在安徽江淮一季稻区,杂交中籼稻机插以纵、横向取秧量为10.0 mm×10.8 mm或12.0 mm×14.0 mm的组合,即每穴2~3苗较为适宜。在此取秧量的条件下,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在稳定库容充实度的情况下形成较大的库容量,最终获得产量。  相似文献   

20.
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具有经济成本低、起降方式灵活等优点,在监测苗期油菜缺苗和植株数量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采用大疆Phantom 4 Pro V2.0四旋翼无人机获取油菜种植区的可见光影像,设置1个实验区和4个验证区,对比分析土壤、油菜苗、杂草等地物目标红(R)、绿(G)、蓝(B)波段的DN值,根据各波段DN值的正态分布特性和比值关系构建绿蓝红差异指数(green-blue-red difference index, GBRDI)。利用GBRDI对油菜种植区可见光影像进行计算,绘制不同地物的直方图,将其交点作为图像分割阈值对油菜苗植株进行提取,并与常见的过绿指数(excess green, ExG)、差异植被指数(visible-ban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VDVI)、归一化绿蓝差异指数 (normalized green-bule difference index, NGBDI)的提取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ExG、VDVI、NGBDI,GBRDI从杂草等背景地物中提取油菜苗效果更好,精度92.93%,完整性83.63%;在4个杂草长势复杂的验证区,GBRDI指数提取油菜苗的精度和完整性均比VDVI、ExG、NGBDI更高;GBRDI能快速准确地提取油菜苗,分离杂草和土壤等背景地物,可为油菜精细化耕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