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 小麦霜霉病(又称黄化萎缩病)近年来在新乡地区逐渐蔓延.据调查,1978年只在封丘县个别地块发现,1979年博爱县发现有零星病株,1980年5月下旬对全区14个县、市调查,此病已蔓延到辉县、原阳、汲县、沁阳、济源等县.发病地块皆为零星点片发生,发病地段内病株率很高.由于该病为系统侵染,植株严重矮化,一般不能抽穗,发病率几乎等于损失率,所以对小麦的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花生丛枝病自1952年在广州首次报道发生以来,目前已知在福建、湖南等省有所发生。在广东此病发生普遍,特别是海南、湛江地区凡遇干旱年分秋花生受害极为严重,一般发病率为3~20%,严重的达60~70%,病株大部分不结荚或空荚,严重地降低产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甜瓜镶嵌花叶病的病因进行了初探。此病在大田发生频率约1/6万以下,但个别材料却高达66.7%,其病状与病毒病引起花叶相似。经直接镜检,分离培养,滤液检查,在病株中未发现有真菌、细菌和线虫。擦伤接种,桃蚜接种未引起发病,但病株种子可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4.
番茄蕨叶病毒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状此病多在苗期至开花期发生较重,病株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矮化,顶部叶片细长,不扩展,筒状卷曲。发生严重时枝叶丛生,呈螺旋状下卷,或叶肉退化,叶片呈纤细扭曲线状。中、  相似文献   

5.
番茄蕨叶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状 此病多在苗期至开花期发生较重,病株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矮化,顶部叶片细长,不扩展,筒状卷曲.发生严重时枝叶丛生,呈螺旋状下卷,或叶肉退化,叶片成纤细扭曲线状.中、下部叶片向上卷,严重的卷成筒状,节间缩短.  相似文献   

6.
番木瓜环斑病的空间分布及流行动态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病样方率、平均样方病株数、扩散系数和聚块性指标等多数分析了番木瓜环斑病病株的田间分布类型,并利用模糊聚类方法初步探讨了此病的流行特征。结果表明病株在田间的分布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在流行初期,病株呈随机分布,随后呈聚集分布,到后期则趋于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一些草莓种植基地发现根腐病、白粉病、红蜘蛛、蓟马等病虫害对草莓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其中,草莓根腐病发生及为害程度比往年严重,一般棚室发病率为3%-15%,发生严重的棚室发病率达到76.9%。感病植株早衰,部分或全部不定根呈褐色,不定根数量明显减少,切开病根可看到中柱呈红棕色至褐色,病株快速枯萎死亡,发病严重的地块缺苗断垄。为最大程度减少根腐病造成的损失,应降  相似文献   

8.
致使花生枯萎死亡的病害主要有青枯病、茎腐病、根腐病和黑霉病等. 1 花生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土传细菌性病害,河南省7月份暴雨后骤晴的天气最易发生,一般发病率为10%~20%,严重地块发病率达50%以上.该病发生在花期和结果初期,病株呈失水状萎蔫,3~4d后死亡.  相似文献   

9.
泡桐丛枝病是我省泡桐上的严重病害,据调查,幼树和大树的发病率,常达30—50%,而根生苗发病率仅1~2%。病苗当年秋季即枯死,幼树病株,轻者生长缓慢,重者数年后即枯死。最早认为此病系由一种炭疽病菌侵染引起,以后研究证明,为病毒侵染所致,因为是全株带毒,可通过嫁接和病根育苗传染。近数年来,在国外对桑树萎缩病等一类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江、浙地区和上海部分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已呈逐年上升态势,局部已发病成灾,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浦东新区2004年仅在机场镇发现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为40亩,到2005年全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面积迅速上升到1906亩,其中发病率20%以上的面积有310亩,部分田块病株率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正>1常见病害1.1花生青枯病1.1.1症状。花生一般在初花期最易感染此病。病株初期主茎梢第1、2片叶先失水萎蔫,早上延迟开叶。经l~2d后病株全株或一侧叶片从上至下急剧凋萎,色泽暗淡,呈青污  相似文献   

12.
1常见病害 1.1花生青枯病 1.1.1症状。花生一般在初花期最易感染此病。病株初期主茎梢第1、2片叶先失水萎蔫,早上延迟开叶。经1~2d后病株全株或一侧叶片从上至下急剧凋萎,色泽暗淡,呈青污绿色,后期病叶变褐枯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西兰花根肿病预测预报与持续控制能力。[方法]应用最小二乘法、频次分布、聚集度指标、m~*-m回归分析和Taylor幂法则等对病株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西兰花根肿病病株田间分布趋向于聚集分布。m~*-m回归分析表明病株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病株个体间相互吸引;病害在大田中存在明显的发病中心,个体群在田间呈均匀分布格局,即分布的基本成分个体群之间趋于均匀分布。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西兰花根肿病病株个体的空间格局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越趋均匀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Iwao最适理论抽样模型N=273.954 1/m-59.698 5,并建立序贯抽样模型T_0(N)=0.368 4N±1.926 8N(1/2),即:调查株数N时,若累计发病率超过上界可定为防治对象田,若累计发病率未达到下界时,可定为不防治田,若累计发病率在上下界之间,则应继续调查,直到最大样本数m_0=0.368 4时,也即发病率15%,所需抽样数684株。[结论]该研究结果对于病害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1 近几年的发生过程及其危害 1993年我市在春播或套播玉米田里已发现点、片发生玉米粗缩病,没能引起注意,到1994年发病率上升到5%~25%,1995年发病率扩大到5%~30%,由于近几年秋冬季温度偏高,夏季多雨,因此有利于越冬寄主毒源增加及毒源积累,至此1996年玉米粗缩病再次严重发生,轻者病株率  相似文献   

15.
<正> 小麦秆黑粉病俗称乌麦、黑疸,是一种系统侵染的毁灭性病害。其损失率基本上等于发病率,主要是土壤传播,也可随种子、粪肥传播。解放初期,此病在我国北方冬麦区发生普遍,经防治到60年代已基本消灭危害。但近年来秆黑粉病又在我区迅速回升。我区常年种植小麦1000万亩左右,1986年只有个别田块发病,1987年发病面积就达5.2万亩。1989年全区进行了普查,发病而积猛增到101万亩,平均病株率1—5%,重病田块病株率为50—70%,甚至有些地块病株率达80%。小麦秆黑粉病的迅猛发展,对我区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若不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切实防治,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当前,防治小麦秆黑粉病工作存有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栽培密度一致而发病率不同的9块大豆田的病株分布,引用昆虫生态学中常用的几种分布型测定方法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发病末期大豆花叶病田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病株田间分布型与发病率有关。当发病率小于10%时,病株呈聚集分布,一般符合负二项式分布模型,并且在此范围内,平均拥挤度随发病率增高而减小。当发病率高时,病株呈随机分布,平均拥挤度又随发病率升高而增大。各项聚集指标均一致,说明发病率越高,聚集程度越小。  相似文献   

17.
1、症状。此病多在苗期至开花期发生较重,病株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矮化,顶部叶片细长,不扩展,筒状卷曲。发生严重时枝叶丛生,呈螺旋状下卷,或叶肉退化,叶片成纤细扭曲线状。中、下部叶片上卷,严重的卷成筒状,节间缩短。病轻时植株黄花矮缩,花冠加厚成巨型花,结果小或畸形。  相似文献   

18.
荷兰豆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粉病是荷兰豆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保护地、露地都发病。一旦发生,病株率很高,一般发病率达50%以上,重病地块棚室100%发病,病叶率亦可达80%以上。染病植株提前衰退,由下向上枯黄,严重影响结荚,降低品质。此病还侵害数十种其它蔬菜。1症状此病多在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茎蔓和豆荚,多始于叶片。叶片染病初出现白粉状淡黄色小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粉斑,相互连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盖,叶背呈褐色或紫色斑块。病情发展,病斑波及全叶,致叶片迅速枯黄坏死。茎蔓和豆荚染病,也出现白色粉斑,严重时布满茎荚,致使茎蔓枯黄,嫩茎干缩,豆荚干小。后期病部形成黑穗小点,即病菌子囊壳。  相似文献   

19.
腐烂病为梨树毁灭性病害。自1996年在库尔勒地区发生大冻害后,腐烂病在香梨种植区呈发生态势,但未引起果农的重视,2003年再次发生冻害后,该病逐年加重。2007年5月20-28日对2003年发生冻害严重的几个果园调查发现,1974年定植,株行距3×5米,管理水平高的果园,病株率在10%-20%;管理水平中等的病株率20%-30%;1986年定植,株行距3x5米,管理水平高的果园,病株率在18%-30%;管理水平中等的果园,病株率在30%-40%。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速杂交水稻的发展,1977年我省组织各县到海南岛南繁,在制种过程中不育系和恢复系大田普遍发生细菌性凋萎型病株,造成水稻部分分蘖甚至整穴枯死,引起了各方面的极大重视。为此,我院于3月上旬派员赴海南岛陵水县江苏育种队所在的椰林、光坡和呠号等公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当时在较大面积上都见到零星分布的凋萎型病株。据向当地有关部门了解,此病1975年即已发现,1976年有所发展,1977年扩展为害较显著。首先于1月下旬至2月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