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杨梅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在上虞二都·真山建设大棚,对深红种、水晶、东魁、荸荠种杨梅进行栽培管理,开展杨梅设施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棚栽培杨梅的各阶段物候期总体比棚外提早20~30 d,具有明显的早熟效果。棚内4种杨梅的单果重、最大单果重、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高于棚外,深红种杨梅棚内的平均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棚外高28.6%和2百分点,水晶杨梅棚内的平均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棚外高33.3%和2百分点,东魁杨梅棚内的平均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棚外高36.4%和1百分点,荸荠种杨梅棚内的平均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棚外高36.4%和1百分点。在经济效益方面,深红种杨梅667 m2棚内效益比棚外多71 640元,水晶杨梅667 m2棚内效益比棚外多80 100元,东魁杨梅667 m2棚内效益比棚外多63 750元,荸荠种杨梅667 m2棚内效益比棚外多93 120元。江南地区梅雨季节雨水多、湿度大,采前烂落果严重,棚内杨梅成熟早、品质好,价格远高于棚外价格,市场需求大,因此,大棚栽培杨梅颇具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早鲜杨梅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杨梅优株早鲜是否具有育种潜力及其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形成规律,本研究以早鲜和早色杨梅为研究对象,测定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单果质量、纵横径、色差、糖类物质、酸类物质、Vc、总酚和黄酮类物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早鲜的单果质量从转白期迅速增大,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早色,是果实早熟的表现。两者的果实生长发育、色差参数和果实品质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有所不同。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糖类物质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和柠檬酸含量先升后降,苹果酸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草酸、Vc、总酚和黄酮类物质则呈下降趋势,且发现转白期是各种成分变化的关键时期。研究证实,早鲜是一个成熟期早,可溶性糖、Vc和总酚含量高,同时可滴定酸含量低的杨梅优株。  相似文献   

3.
以乌紫杨梅和东魁杨梅品种为试材,测定了杨梅果实发育进程中干鲜重、糖、可滴定酸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乌紫杨梅果实干鲜重的快速增长、糖和花色苷含量的快速积累和酸含量的快速下降均发生在果实转色至成熟这段时期,即果实成熟前2周左右。乌紫杨梅果实以积累蔗糖为主。乌紫杨梅果实的糖含量、花色苷含量均高于东魁杨梅,而酸含量低于东魁杨梅。采前2周至果实成熟是杨梅果实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将柑橘罐头置于不同温度下保藏,对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氨基酸态氮、还原糖、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进行分析,研究5-HMF和褐变指数的相关性,并对引起褐变的主要物质,以及总色差、褐变指数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对柑橘罐头色泽具有显著(P<0.05)影响。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褐变指数、总色差和5-HMF含量呈上升趋势,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氨基酸态氮含量,以及L*a*值随时间逐渐降低。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在贮藏期间的含量变化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而色差和褐变指数的变化符合复合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黑莓果实发育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黑莓Boysen和Kiowa品种研究了黑莓果实发育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黑莓果实总多酚和鞣花酸含量在果实发育初期含量最高,发育过程中的前6天急剧下降,然后缓慢下降,但累计量逐渐上升,累积速率在果实发育的前期和后期较快,发育中期增长缓慢;总花色苷在果实成熟后期才开始形成,含量和累积量增长迅速,直至果实成熟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熟期杨梅品种果实在成熟中的品质动态变化,本研究以早梅、乌梅和晚梅3个杨梅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果实发育过程中外观及内在品质测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个杨梅品种果实发育过程大致分为2个阶段,均呈“低—高”动态变化,第1个阶段为果实发育迅速期,纵径、横径和单果质量增长明显;第2个阶段为果实发育平缓期,纵径、横径和单果质量增长均比较缓慢。随着果实的不断发育,3个杨梅品种的总糖含量在果实成熟前中期均快速上升,中后期上升缓慢,总酸含量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呈现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7.
衰弱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杨梅的新病害,为有效防治衰弱病,对设施东魁杨梅开展生物有机肥+抗重茬微生态制剂混施试验,每棵树的施用量为生物有机肥6 kg·株-1+抗重茬微生态制剂0.2 kg·株-1,滴水线沟施,以常规施肥为对照。在成熟季测定杨梅树叶片和果实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抗重茬微生态制剂对杨梅树势和果实品质有较好的改良作用,对梢长、叶长、叶宽方面有明显促进作用,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64.52%、23.86%和12.22%;对总糖含量、总黄酮含量、单果重和花青素含量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9.82%、10.42%、7.27%和3.45%;同时抑制总酸的生成。综上所述,在杨梅滴水线沟施生物有机肥+抗重茬微生态制剂可以促进衰弱病树营养生长,恢复树势,提升果实品质,减轻杨梅衰弱现象。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品种结构,筛选适合宁波市发展种植的杨梅栽培品种,对从全国主要产区引种的10个杨梅主栽品种,进行连续3年的生物学特性、果实性状观察记载和果实主要品质指标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树冠空间体积、单株产量、单果质量、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可溶性还原糖含量、葡萄糖含量、花青苷含量等10个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慈荠树势较强、产量高、果实品质优,综合性状最优,得分23.348,系统聚类分析时单独聚为1类;乌紫杨梅、晚稻杨梅、炭梅、东魁综合性状较优,得分分别为21.590、20.120、18.966、18.387,系统聚类分析时与荸荠种聚为1类;其余品种聚为1类。综合考虑,慈荠可作为宁波市荸荠种杨梅的更新品种;乌紫杨梅、晚稻杨梅、东魁和炭梅在市场认可条件下,可作为主栽品种或适量栽培;粉红种和水晶杨梅果实特色鲜明,可作为搭配品种;其他品种,在当地当前栽培条件下,不建议引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测试益生菌肥料在杨梅果树种植上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科学施用益生菌肥料与其在杨梅果树上的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理化分析技术和氨基酸测定技术分析土壤肥力与杨梅果实氨基酸含量变化,发现施用益生菌有机肥后杨梅树土壤中水解性氮为161.9 mg·kg-1,有效磷为129.2 mg·kg-1,速效钾为249 mg·kg-1,有机质为35.2 g·kg-1,风干后水分为28.14 g·kg-1。益生菌有机肥处理后的杨梅果树果实单果重较未处理组提高13%、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4.60%。施用益生菌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杨梅果实质量,改善果实品质,提高果实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色泽、嫩度、保水性等品质特性和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营养特性为指标,研究3种解冻方式,低温(空气)解冻、常温(空气)解冻、流水解冻对猪肉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解冻工艺可显著改善猪肉的L*值、a*值和b*值,有效改善解冻后猪肉的色泽。针对不同解冻方式,低温解冻条件下猪肉的保水性和嫩度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解冻后猪肉品质最佳;且低温解冻后的猪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最高,解冻后猪肉营养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酸性染料和无机阻燃剂同步处理对杨木单板性能的影响,用酸性大红3R染料和BL-阻燃剂对杨木进行染色阻燃,采用单因素法,探讨染色阻燃工艺参数对单板上染率、色差、载药率和氧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浸渍温度的升高,上染率和色差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载药率和氧指数增大;随浸渍时间的延长,上染率和色差呈增大趋势,载药率和氧指数先迅速后缓慢增加;随酸性大红3R浓度的增加,上染率和色差先增大后减小,载药率和氧指数呈先缓慢后迅速减小趋势;阻燃剂的添加促进了单板上染率,随阻燃剂浓度的增加上染率呈先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趋势,色差逐渐增大,载药率和氧指数都增大。  相似文献   

12.
以黑晶、东魁和温岭大梅3个杨梅品种为材料,对杨梅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成分及其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确定了杨梅果实中的3种有机酸成分,分别为柠檬酸、苹果酸和奎宁酸。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柠檬酸始终为最主要的有机酸成分。随着果实成熟,3种有机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成熟果实中,黑晶、温岭大梅和东魁3个品种的柠檬酸含量分别为(7.423±0.530),(8.987±0.088 )和(7.820±0.306)mg·g-1 FW;苹果酸的含量分别为(0.113±0.002),(0.062±0.001)和(0.037±0.008) mg·g-1 FW;奎宁酸的含量分别为(1.122±0.098),(0.952±0.042)和(0.738±0.056)mg·g-1 FW。分析表明杨梅果实属于柠檬酸型果品。  相似文献   

13.
以"丁岙"杨梅(Myrica rubra Sieb cv.‘Dingao’)为试材,于杨梅幼果期至成熟期控制设施大棚内CO2浓度在1 000μL/L左右,研究补碳对设施杨梅果实发育进程、相对发育速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补碳可以加快设施杨梅果实的发育进程,设施补碳杨梅的成熟期比设施不补碳提前7 d;设施补碳杨梅的果实相对发育速率加快,成熟期时补碳杨梅果实的相对发育速率为不补碳的1.12倍;设施补碳杨梅果实的平均直径比设施不补碳杨梅增大10.5%、含酸量降低11.5%、含糖量增加13.1%。对设施杨梅进行碳肥补充,可以促进杨梅果实的发育进程和果径的生长,改善设施栽培带来的杨梅品质下降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东魁、大黑炭和大乌梅品种杨梅果实生长发育期的果实大小、质量和品质进行动态检测,并对果实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杨梅果实生长呈"快-慢-快"的双"S"型,第1个生长高峰出现在杨梅果实的幼果期,第2个高峰出现在果实膨大期,中间有一段缓慢生长时期;果实品质也呈规律性变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维生素C含量呈"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还原糖、蔗糖和总糖含量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E1)为糖因子,第二主成分(E2)为酸因子,并以此构建数学模型E=0.714 3 E1+0.162 1E2,对3个品种杨梅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东魁杨梅的综合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以123份加工型辣椒的果实样品为材料。采用无损近红外光谱技术方法,分析了辣椒果实样品的近红外扫描光谱和辣椒素、粗脂肪与粗纤维含量的定标预测模型及样品的检测值,并运用无损色差技术方法,分析了辣椒样品色度值L*、a*、b*及色差值E*ab,同时,研究了辣椒无损品质检测方法与传统理化性状2组指标间的典型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加工型辣椒果实样品辣椒素、粗脂肪和粗纤维的近红外定标预测模型,其定标决定系数(RSQ)、交叉验证决定系数(1-VR)及外部预测决定系数均大于0.8,而交叉验证标准偏差(SECV)和定标标准偏差(SEC)保持在低水平,说明所建模型对辣椒果实的辣椒素、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的检测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色价与色度值L*、a*、b*及E*ab均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色差值可从不同角度完成对辣椒果实色泽品质的量化评价;通过典型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以13份杨梅种质的成熟期果实为试材,测定果实维生素C(VC)等品质指标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了VC与游离氨基酸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杨梅果实VC形成的机理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杨梅果实VC含量在409.5~986.7 mg·kg-1;检测出游离氨基酸16种,其中,必需氨基酸8种,赖氨酸占比最大,为22.48%;非必需氨基酸8种,天冬氨酸占比最大,为37.09%;呈味氨基酸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和酪氨酸,总含量介于1.92~3.67 mg·mL-1,不同种质呈味氨基酸含量差异明显,呈现不同风味。相关性分析表明,脯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与VC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性相关,推测杨梅果实VC与上述游离氨基酸合成途径的调控机制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7.
油菜年河18号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7年示范推广的数据资料,采用相关性、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年河18号的经济性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667 m2产量超过150 kg的16个点次中,年河18号的667 m2平均成株数2.264万,单株有效角果数149.8个,每角粒数18.3粒,千粒重4.311 g,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变异系数为18.2%。变异分析表明,成株数的变异系数为17.4%,每角粒数的变异系数为11.0%,千粒重的变异系数为2.3%;相关分析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与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90**,r=0.766**),千粒重与产量间呈正相关但不显著(r=0.294),成株数与产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712**);偏相关分析表明,年河18号经济性状与产量间相关性无论正负均不显著,各经济性状间除成株数与单株有效角果数呈显著负相关(r=-0.623*)外,其余相互间相关性均不显著;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成株数(X1)、单株有效角果数(X2)、每角粒数(X3)和千粒重(X4)与产量(Y)间的线性回归具有显著性关系,建立回归方程为Y=-61.279 4-7.770 6X1+0.299 1X2+2.680 9X3+37.029 9X4;通径分析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对年河18号产量贡献(正向效应)的直接作用最大,每角粒数紧随其后,千粒重居末位,成株数对年河18号产量贡献的直接作用为负值,每角粒数通过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的间接贡献最大(正向效应),单株有效角果数通过每荚粒数对产量的间接贡献居第二位(正向效应),其余正向间接作用等相对较小或不明显。综合分析表明,年河18号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应建立在合理密植群体,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每角粒数和稳定千粒重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以东魁杨梅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时期喷施不同质量分数的硼肥对东魁杨梅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以可溶性固形物、总酸、维生素C、果实纵横径、株产等为评价指标,综合分析硼肥处理后东魁杨梅果实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不同程度促进了东魁杨梅果实品质及产量,其中以开花期喷施较高质量分数(4 g/L)的硼肥(处理Ⅱ)以及果实膨大期喷施较低质量分数(2 g/L)的硼肥(处理Ⅲ)提质增效作用更明显。处理Ⅱ、处理Ⅲ株产分别为54.2 kg、51.4 kg,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23.7%、17.3%,差异显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2.9%、12.3%,分别高出对照2.2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酸度分别比对照降低11.4%、12.5%,且差异水平达到了显著,而2018年4个处理均有降酸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春季田间条件下,以浙江省主栽品种东魁和荸荠种杨梅为试材,对其叶片光合特性、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魁和荸荠种杨梅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东魁杨梅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均值显著高于荸荠种杨梅,而日平均蒸腾速率显著低于荸荠种杨梅;午间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下降,变化趋势一致,气孔限制值升高,表明光合速率午间降低主要是受气孔限制因素影响。东魁杨梅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略低于荸荠种杨梅,但无显著差异,而荸荠种杨梅叶片的比叶重、可溶性糖、还原糖和淀粉含量都明显高于东魁杨梅,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通过色差参数判别不同成熟度烤烟的烘烤特性。对不同成熟度烤烟的颜色特征与烘烤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不同成熟度烟叶颜色参数a*值和c*值和c*值总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L*值总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L*值和b*值和b*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H*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H*值则表现为在某一时间段出现突跃的现象。在烘烤特性方面,随着成熟度的提高,烟叶的黄化时间逐渐减小,变黄指数逐渐增大,变褐指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烟叶的易烤性越来越好,但耐烤性却逐渐变差。相关分析表明,颜色参数a*值则表现为在某一时间段出现突跃的现象。在烘烤特性方面,随着成熟度的提高,烟叶的黄化时间逐渐减小,变黄指数逐渐增大,变褐指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烟叶的易烤性越来越好,但耐烤性却逐渐变差。相关分析表明,颜色参数a*值与变褐指数呈显著相关,颜色参数b*值与变褐指数呈显著相关,颜色参数b*、c*、c*、H*、H*值与变褐指数呈极显著相关。烘烤特性测定过程中颜色参数a*值与变褐指数呈极显著相关。烘烤特性测定过程中颜色参数a*、b*、b*值与变褐指数的回归方程为BI=56.970+1.043a-0.970b(R*值与变褐指数的回归方程为BI=56.970+1.043a-0.970b(R2=0.992)。不同成熟度烟叶颜色与烘烤特性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烟叶颜色参数与耐烤性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基于不同成熟度烟叶颜色参数建立的变褐指数回归方程拟合优度指标决定系数较高,预测结果较好,因此可用烟叶颜色参数指标来辅助推测烟叶的烘烤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