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对化学整枝作了不少试验,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想从农艺技术上进行一些改进。一、棉花“抑制整枝”的设想棉花主茎上叶原基形成之后,一、二级芽原基也相继分化。通常第一片真叶的腋芽不萌发,第二片至六片真叶腋芽生长出营养枝来,第五至七及其上各叶位腋芽形成果枝,而后从果枝腋间萌发出疯杈来。这些芽(一、二级芽)都具有萌发和潜伏的双重性,这除了和遗传性特性有关外,和影响棉花的条件有着重要关系。据现代植物生理研究,认为在一定时期打去腋芽,植物内部可以产生生理上的抑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国内外研究认为,棉花的果枝和叶枝都是由主茎叶叶腋内的腋芽分化而成,两者皆是“同源器官”,但其腋芽的类型是不同的,“混合芽”才发育成果枝,“叶芽”则发育成叶枝。腋芽转化为“混合芽”,形  相似文献   

3.
观察不同栽培条件下油菜的腋芽分化特性和不同部位叶片对分枝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主茎各腋芽由下而上依次分化,主茎腋芽分化数与叶片分化数的关系式为Y=a+bX。(2)同一节位,腋芽分化的叶片越多越易成为有效分枝;节位越低成为有效分枝所需的叶片数越多.(3)主茎上部每下降一个节位分化叶片数只增加0.69叶,越往下的腋芽越难成为有效分枝。(4)主茎上短柄叶的生长状况与分枝形成的关系最密切。(5)密度通过短柄叶、播期通过腋芽分化影响分枝形成,施肥通过上述两条途径影响分枝形成。  相似文献   

4.
蔗叶过腹还田对甘蔗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N、P、K养分相等的情况下 ,探讨了蔗叶过腹(牛粪)还田、蔗叶过腹配施化肥 (N、P、K)、单施化肥 (N、P、K)3个处理对甘蔗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蔗叶过腹还田可以提高甘蔗萌芽率和后期生长 ,但甘蔗糖份在3处理中最低 ;单施N、P、K化肥利于甘蔗的分蘖和前期生长 ,提高了成茎率 ;蔗叶过腹配施N、P、K化肥处理 ,甘蔗产量最高 ;分蘖初期、伸长期和成熟期的叶面积系数、 3叶叶绿素、 3叶比叶重在3种处理中差异不明显 ;3种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通透状况 ,其中以蔗叶过腹还田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一、地膜棉花的叶片分化特点棉花主茎叶片从生长点突起到新生叶展平可分为四个分化时期。(1)叶原基突起。生长点边缘发生小突起,一般棉株为2个。(2)叶原基分化(分化叶)。叶原基开始伸长,裂片开始分化,叶细胞大量分裂,呈透明状,油腺和茸毛不明显,一般棉  相似文献   

6.
菠萝组织培养 采用皇后类(Queen)和开英类(Cay-enne)栽培种菠萝冠芽的叶腋芽进行组织培养获得成功。外植体在控制昼夜温度条件下,通过在液体培养基里震荡诱导芽的生长。当幼苗大约为20毫米长时,即转移到固体生根培养基上诱导生根。通过改良培养基,可诱导小苗形应复芽。每个芽都能长成一个小植株。当幼苗长到100毫米高时,即可移栽于温室内最后再移到大田种植。采用这一方法,一个冠芽(大约有40个腋芽)一年可繁殖2000株苗。  相似文献   

7.
棉花腋芽分化性质与外部条件关系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由来已久的棉花叶腋“两芽论”(即一叶腋内有两芽,正芽发育成叶枝,副芽发育成果枝),国内外学者均有一致看法。经过多年争鸣,目前棉花“一叶一芽”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经过大量的实际观察和试验,进一步得出了一个比较一致的认识:棉花的叶枝和果枝同为棉花叶腋内的腋芽发育而成,果枝芽和叶枝芽为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预测杂交水稻制种时父母本的开花期,根据水稻生长规律,提出了利用倒4叶预测花期的技术。水稻心叶为倒4叶时,生长锥正处于苞原基分化期,滴入赤霉素可加速茎尖生长发育,使幼穗原基分化提前,以此进行识别和判断,能提早5d准确判断花期是否相遇。  相似文献   

9.
何首林 《茶叶科学》1988,8(1):43-48
在茶树新梢生长旺期,用~(14)C 标记的对-氯苯氧乙酸(P_(51)),对四年生福丁大毫茶树成熟叶片进行定位定量一次性涂布处理,显微放射自显影图象结果表明:P_(51)进入茶树各器官比较迅速,处理后8小时,在茎、叶、顶芽和腋芽中即可见到~(14)C-P_(51)的踪迹。茎、叶主脉维管束是 P_(51)在茶树体内得以进行反复运转的主要通道,而且这种运输表现为多向性。通过叶片的渗入和茎、叶脉、叶柄维管束的运转,进入茶树体内的 P_(51),最终主要是分布和积累在茎的形成层、叶肉栅栏和海绵组织、顶芽和腋芽的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外源基因导入茶树的受体材料,以5个茶树品种的具有子叶柄、腋芽的子叶和具有子叶柄、不带腋芽的子叶为外植体,探讨了畸形胚的发生规律及其转化成正常胚的条件,结果表明:芽对不定胚发生具有抑制作用,畸形胚分化率从子叶柄王子叶片依次增高。畸形胚增殖力强,能分化正常胚。芽不萌发生长、根不伸长的畸形胚。切除大部分假子叶后。能发育成为完整小苗。  相似文献   

11.
玉米多穗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受环境因素及基因型等诸多因素调控。生长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发育调控因子,其代谢和转运在植物的器官形成和分化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借助DR5rev::mRFPer和pZmPIN1a::ZmPIN1a::YFP的转基因植株,通过分析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生长素响应信号和黄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生长素转运蛋白PIN1a的分布模式发现,在植株发育早期,不同节位上的腋芽处于同一发育时期,未发生成花转变,生长素响应信号和生长素转运蛋白的分布模式是一致的,均匀分布在整个腋芽原基中。随着植株的生长,不同节位上的腋芽发育开始出现不同步,生长素响应信号和生长素转运蛋白的分布模式产生明显差异,位置越靠上的腋芽生长素响应信号越强,极性转运越活跃。研究结果暗示,生长素局部合成和极性转运在玉米腋芽发育过程中均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多种饲料作物(包括牧草)收割后再生与腋芽状态之间的关系,笔者对作物的腋芽发育过程进行了调查。本报告是对饲用玉米的调查。此作物的顶端花序为雄穗,只有腋芽侧生花序的雌蕊为有育性的雌穗。采用分蘖较多或较少的品种来调查所有腋芽的发育过程,拟做为考查腋芽在生产中的意义和物质分配机制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棉花分枝习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是一种分枝作物。果枝数目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单株结铃数,是构成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通过深入研究以准确认识棉花分枝的生物学习性,在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关于棉花的分枝,国内大部分学者历来认为棉花主茎上每片叶子的基部都有两个幼芽。在叶柄和主茎腋处的一个叫做腋芽(也叫正芽),在腋芽左侧或右侧的另一个芽叫付芽(也叫侧芽)。正芽长成的是叶枝(木枝、营养枝),付芽长成是果枝。通常陆地棉最下面1~2片真叶叶腋间的正芽与侧芽都潜伏,不发育出来;而第3~4片真叶的叶腋间。侧芽潜伏,正芽发育成叶枝;第5~6片以上则侧芽发育成果枝,而正芽潜伏。在水肥充足情况下,主茎中上部也有正芽及侧芽同时并发的现象。所以叶枝一般发生在棉株下部数节,而果枝则发生在棉株中  相似文献   

14.
小麦苗期发育可用数量表示,植株上叶和分蘖上叶的发育均可用Haun’s(1973)方法计算(Klepper等,1982)。未受胁迫的植株叶片和分蘖按照一个固定的形式产生。这种固定形式由两个因素决定:1.分蘖叶的延伸与主茎的发育时间有关;2.根据相同的成叶期间隔估算植株茎秆上叶片的产生。成叶期是指  相似文献   

15.
前言大麦不同部位叶片产生的物质供给的对象有异,也与叶片发生时期有关。基叶的光合产物主要供给幼苗、分蘖和根系的发生、生长,对培育壮苗关系较大;拔节前形成的中部叶片,其光合产物在拔节前主要供分蘖、发根及幼穗分化用,在拔节后主要供给根系生长和茎基部节间伸长增粗用,对巩固分蘖、形成壮杆、大穗有较大的作用。拔节、抽穗期间,主茎长出的最后三张叶,其光合产物在抽穗前主要用于中上部节间伸长和幼穗分化,在开花后则  相似文献   

16.
大家都很熟悉,如果在棉花打顶之后,棉株上部会产生许多腋芽。而不打顶的棉株,却很少有腋芽的出现。这种现象,通常叫做顶端优势。为什么顶芽能抑制腋芽的发生呢?经多年研究,证明顶芽上的幼叶能产生一种向基部传导的天然激素,对棉花各器  相似文献   

17.
切除顶芽和叶片的油菜带节枝段,在含BA1mg/l和NAA0.1mg/l的MS培养基上,其腋生分生组织通常发育成三种类型腋生枝:正常的、半透明的或玻璃化的。顶芽和叶片的存在抑制玻璃腋生枝形成,叶片对腋生分生组织的正常发育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玻璃腋生枝的形成与培养基中的细胞分裂素有关。腋生分生组织发育成一定大小的正常腋芽后,不能形成玻璃腋生枝。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了两种叶龄模式估算的出叶速度和以活动积温或有效积温为自变量的分蘖模式估算的分蘖消长过程。逐日模拟了水稻叶蘖生长的动态以及对分蘖模式进行了灵敏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稻穗分化第一期的形态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双目解剖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第一苞原基与剑叶原基的形态作了观察比较,确认在剑叶原基高于生长锥顶部之前,两者在形态上没有什么区别。分析了当前盛行的第一苞与生长锥中轴的夹角呈钝角、剑叶原基未超过生长锥顶部时分化的是第一苞原基等等鉴别标准不符合实际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水稻同一品种(组合)在相同条件的田块的植株群体内,各主茎的总叶数至少有n和n-1叶两种叶数的事实所导致。并提出丁颖等的幼穗发育8个时期的第一期应更名为苞分化期。苞分化期的起点是一、二苞原基出现,接着是三、四…苞原基出现,终点在一次枝梗原基出现之前。一次枝梗原基出现为第二期的起点。此结果使丁颖等稻穗发育刚开始时期的鉴定标准具有可操作性,使幼穗发育期全长及8个时期各期的起点、终点都有了明确的界限。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于1987年至1989年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Emile A.Lods农业研究中心的Bear brook粘壤地上进行。采用广泛栽培的Leger和Cadette品种,分别在ZGS13、ZGS30和ZGS39三个时期使用CCC和乙烯利,观察以下特征的变化,(1)外部的形态特征;(2)顶端的发育;(3)小穗原基的退化数量。结果表明:在ZGS13使用CCC,虽然延长了主茎的顶端发育,但减少了小穗原基的退化数量。乙烯利的抑制作用需在使用后几天才表现出来,并能促进分蘖成活。总的来说,使用PGR抑制了优势库(主茎顶端和中部小穗)的发育,而对劣势库(分蘖和两端小穗)的发育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